今日傳媒網訊(全媒體記者 肖華東通訊員 胡國英)簡景傑,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一個再樸實不過的名字,人如其名,一個憨厚、少言、皮膚黝黑的普通農民,卻有著顛覆農業生產方式的非凡志向:「把人生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走出一條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服務社會的人生價值是他的志向寫照。
幾年時間,從一個外出務工人員變身成時髦家庭農場主,成為擁有1350畝流轉土地的「大地主」,成立「惠農永盛合作社」,無人機、大型自走式噴霧機,無人噴霧機,旋耕機,收割機等現代化裝備應有盡有,年產糧食達到1500噸,年產值280萬元。
惠農永盛合作社負責人簡景傑
2018年至2020年連續三年被邵東市農業局評為「全市種糧大戶」;市農業農村局領導視察他的家庭農場時,給予肯定和高度讚揚!
趕上國家好政策,由土農民變身成農場主,48歲的簡景傑老總,出生在邵東巿簡家隴鎮簡家隴居委會,這個美麗的村莊以耕田耕地為主, 耳濡目染, 簡總也對耕種在行,為了把田地種的更好,2014年開始小打小鬧的承包一些田土,幹了幾年,掙了點錢,開闊了眼界,也更加關注國家農業政策,讓簡總隱約感受到國家對農業的不斷重視,加上種糧相對效益的降低,農民外出務工人數的增加,許多土地被擱置無人耕種甚至出現棄地撂耕現象。他看到了機會,「作為農民怎麼能不跟土地打交道?怎麼能讓土地撂荒呢?那將來吃什麼?土田是公民的的「命根子」呀?他得地租我得糧,還可以為國家糧食生產做貢獻,一舉三得的好事,為什麼不做呢?」正是懷著這樣樸素的想法,2016年,簡總毅然放棄其它的事業,便開始上門給村裡組裡的戶主談條件租地,集中流轉土地,合併連片,再徵求農業局技術人員意見,進行了大面積承包。
兩年時光,汗水沒白流。從規模化種糧中嘗到甜頭的他,堅定了種糧的信心和決心,又把種糧賺到的錢投入到土地流轉中去,進一步擴大了種植規模,實現了良性循環。十八大召開後,中央出臺鼓勵土地流轉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簡總瞄準機遇,在巿農業部門的協助下,2018年種植面積突破1000畝,糧食產量達1100噸,2019年耕地達到1100 畝,產量1250噸, 2020年達到1350畝,年產值達到280萬元,這時的簡總,已然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大地主」。
市局領導檢查油菜工作
一心只為糧豐產,創新管理成行家。正可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飯碗穩穩的攥在了自己手裡的簡總,思想又開始活躍起來了。20年底開始,如何走出一條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個問題在他腦海中縈繞不去?這個想法在家人看來有點不可思議,家人說:「你個農民老實種地才是本分, 想那麼多幹嘛?那些大事讓那些領導們去思考吧」。他聽著只是一笑而過,而實際上,簡總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他的大田裡,如何才能讓地塊更高產?如何提高機械化作業效率而且不降低耕地地力?如何才能更加節約成本?一個個問題在他腦海中飄蕩著。有了一定的流轉土地後,他就經常和朋友圈大戶討論如何豐產增收,還不停的跑去外縣、外地借鑑他人的成功經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創新採用了油菜無畦全密種植新模式,即全田不留壟溝和畦埂,比傳統一家一戶種植油菜提高土地利用率10%以上,這樣就相當於增產10%,他深知要想使農業增產豐收,良種良法良肥一樣都不能少,於是優種、高效低毒農藥、優質化肥、移動式噴灌、秸稈還田等綠色新技術,在他的近二千畝地輪番上演,不但節水節藥節肥,還培肥地力,保證了農產品質量;在耕、種、收、每個環節更是一律採用機械化作業,提高勞動效率和降低人工成本。單就這一項,他給我們算了一筆帳:「規模種植地面平整地塊大,降低了機械調頭和空轉次數,非常適宜大型機械作業,這樣不但農機合作社都願意為我服務,而且還收費低,機收、秸稈還田、耕地、播種等機械作業費比一個單戶每畝節省167元,就這一項就省了不少呢」 。
惠農永盛合作社籤約儀式
正所謂半路出家成行家,隨著種糧規模的不斷擴大,簡總在生產中也遇到了難題。在糧食生產上植保社會化服務相對滯後,耕、種、收、一條龍式全部機械化後,唯獨在病蟲害防治上,還在使用傳統背負式噴霧器,需要人背手搖,勞動強度大,效率低,費用高,嚴重製約了生產的發展,如何實現病蟲害防治現代化成為他的一塊心病。為尋求解決辦法,他自己嘗試著改裝舊機械進行機動噴藥,但防治效果和生產效率不太理想, 後在植保站的幫扶下,多次外出考察後,率先引進了5臺自走式噴杆噴霧機,由農場技人員,統一配藥、統一噴施,日噴藥面積300餘畝,不但省工、省藥,還大大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獲得了成功。正是由於他邁出的創新一步,讓自己的合作社務工人員從「人背機器」步入「機器背人」的新時代,實現了糧食生產發展的新跨越。
惠農永盛合作社無人機噴藥治蟲現場
周邊的散戶、合作社等看著簡總把良種良法良肥在他租種的黃土地上發揮的淋漓盡致,再加上他的樂於助人,簡總成了大家眼裡的行家,哪家大田有蟲災了該用什麼藥?今年油菜那個品種高產了?今年打算施什麼肥好?大家有事就想起了簡專家,不過對這個稱號憨厚的簡景傑有時候會解釋一下說「我只不過經歷的多,把我知道的告訴大家,免得老農民再走彎路,有事還得問農業局技術專家呢」。
瞄準市場轉思想,拓展服務謀發展。經過簡總的不斷努力,他把種地當成了自己的事業。也由一名「需要社會提供服務」的種糧大戶,轉變成為了一個「我為社會提供服務」的「種糧+服務」型農業經營大戶,實現了從膚淺到專業的轉型發展歷程!
今年一來,簡總經過多方面了解,根據本鎮的實際情況,又成功的把現代化育秧中心項目引進了本鎮,佔地120畝,總投資1200多萬元,年育秧(供秧)能力達到12萬畝,為市多個農業合作社或種田散戶提高優質秧苗服務,大大解決了勞力,人力問題,同時節省了更多的生產成本;是一項劃時代的新興高科技產業。在此,簡總由衷的感謝市農業農村局及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感謝本鎮全體領導和農業站的親切關懷。
種糧大戶簡景傑的先進事跡,體現了一個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讓我們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在山靠吃山,在水靠吃水,擼起袖子幹,發展才是硬道理;政府歷來重視三農工作,服務於三農,出臺了很多關於三農的優惠政策,針對如何增加農民收入,穩定糧食生產,做出了新的指示,要讓農民群眾,儘快富起來,脫貧致富;靠勤勞的雙手,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