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前的今天,
1972年1月9日,
梁思成病逝於北京。
而大同建築——
從千年古寺華嚴寺,
到內存精美雕塑的善化寺;
從被遺忘千年的雲岡石窟,
到中國最古老的木塔——釋迦塔.....
都成為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同5萬餘尊石佛,歷千年風雨,
仍然向世人展示著永恆不變的微笑。
它們見證了當年梁先生的考察,
也見證了近年來這座古城的新生。
撰文、攝影:徐宇峰
20世紀初,國人對古建築的研究幾乎為零——對於建造年代、建築風格與結構的研究也並沒有太多記載。1933年,為了打破日本學者關野貞提出「日本比中國保留更早期的木構建築」判斷,梁思成、劉敦幀、林徽因和莫宗江一行,從北京出發來到大同,先後對華嚴寺、善化寺、雲岡石窟、應縣木塔和恆山懸空寺進行詳細考察。此番旅行也留下了珍貴的測繪手稿和影像資料。
大同古稱雲中、平城,歷史上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又是南北朝時的佛教藝術中心,因此保留了豐富的廟宇建築、雕塑壁畫。1933年9月5日,梁思成一行人從北京西直門車站出發,抵達大同。他們找到下榻之處後,立即開始對城內建築展開詳細考察。
華嚴寺
梁思成最先考察的是他牽掛已久的千年古寺華嚴寺。華嚴寺始建於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曾經是遼國皇室宗廟,地位顯赫,是國內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遼代建築繼了承唐代風貌,相比同時期偏向秀麗的北宋建築,遼代建築保留了更多晚唐建築的特點,因此具有重要的考察價值。
華嚴寺中供奉的由一整塊香檀木雕刻而成的佛像
寺中華嚴寶塔通高43.5米,是當時大同最高建築
華嚴寶塔地宮由100噸純銅打造,中央水晶舍利寶塔中供奉著元代高僧慧明法師的舍利
善化寺
大同南城的善化寺是梁思成考察的第二站。當時古老的寺院被民居包圍,山門前的大院內還有人養著牛。就是在這樣一座不起眼的寺廟中,梁思成竟發現了我國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遼金古建築群。
寺院格局千年未變,構件粗獷豪放,保留晚唐時期建築特點。
遼代建築善於通過減少立柱來創造更多的空間,來襯託佛殿神聖的氛圍。梁思成不禁感慨「殿內諸像,雕塑甚精美,姿態神情,各盡其妙……不意一寺之內,獲若許珍貴古物,非始料所及」。
善化寺大雄寶殿內供奉著五方佛像,皆為遼代遺構
雲岡石窟
結束了大同古城內的考察,梁思成一行人乘坐騾車一路顛簸來到了雲岡石窟。當時的雲岡石窟人跡罕至,沒有旅館,只有一戶農家借給他們一間沒有門窗的的廂房來住,寒夜把大家凍得縮作一團。這些年輕人毫不在乎條件的艱苦,滿懷熱情地開始了工作。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西郊的武周山南麓,迄今已有1540年歷史,在我國佛教史和藝術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由於鮮有文字記載,這座古老的石窟已經被遺忘了一千多年。
雲岡石窟第一窟,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
雲岡最大的石窟位於第三窟,洞窟上面留有開口,使光線能照亮佛像
第五窟中未來世彌勒佛表情自然秀美,嘴角微微上揚
充滿異域風格的廊柱
雕刻飛天浮雕的窟頂部生動活潑,蓮花為中心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石窟中最著名的是第二十窟主佛。石窟的前壁與穹頂在遼代以前已崩塌,使窟內大佛完全暴露在外。
石窟上的窟窿是被盜走佛像後的殘存。1908年到1945年,被盜往海外的雲岡佛像達1400多尊,對此梁思成感到非常痛心。梁思成通過研究石窟中石刻中的建築物,對建築細節進行臨摹和拍照,取得研究北魏及更早時期木結構建築的間接資料。
釋迦塔
結束雲崗的調查後,梁思成前往應縣尋找中國最古老的木塔,在這裡,他即將迎來人生中又一次驚喜的發現。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建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木構塔式建築,梁思成在給先行回北平的林徽因信中寫道;「我的第一個感觸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幾體投地的傾倒!這塔真是個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不見此塔,不知木構的可能性到了什麼程度。」
釋迦塔建於距今約1000年的遼代,高65.84米,由3000噸木製構件互相咬合建成。這樣的高層木構建築需要耗費大量的木材,在後世元明清再也沒有出現。
釋迦塔釋一層的壁畫是遼代原作,使用礦物質做顏料,歷經千年不褪色。
整個木塔共有54種、240組鬥拱,結構複雜、構件繁多,梁思成不禁感嘆道:「我佩服極了建造這塔的時代和那時代裡不知名的大建築師,不知名的匠人。」對應縣木塔測繪的同時,梁思成也一直牽掛著鄰縣的北嶽恆山懸空寺。
懸空寺
懸空寺位於山大同渾源縣恆山翠屏峰峭壁間,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上而得名。李白遊覽懸空寺後,曾在巖壁上書寫了「壯觀」二字。
儘管懸空寺建成於公元491年,但現存主體建築是明清兩代修繕的遺物。梁思成此行目的主要目的是尋找唐代的古建築,因此並沒有在這裡過多停留。1937年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終於在五臺山發現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東大殿。
而僅在兩天後,「七·七事變」爆發,他們隨即中止考察,輾轉返回北平。
80多年過去了,大同和全國其它地方一樣,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當年大多數古蹟歷經磨難,依然完整地保留到了今天。
2008年,大同全面實施歷史文化復興與古城保護工程,正是用梁思成提出的將北京新舊城分開建設以保護古都的思路。如今大同古城內已建起一座座整齊劃一的仿古建築,推廣潔淨煤型煤、整治重點汙染企業、加大綠化力度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煤都」不再是大同的唯一標籤。因為梁思成的到來,這座即將湮沒在歷史塵埃中的古城,又逐漸在現代煥發了生機。
大同5萬餘尊石佛,歷千年風雨,
仍然在向世人展示著永恆不變的微笑。
它們見證了當年梁先生的考察,
也見證了近年來這座古城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