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甲聯賽第五輪,國際米蘭客場挑戰熱那亞。憑藉盧卡庫和丹布羅西奧下半場的進球,藍黑軍團2-0取勝,終結了三場不勝的勢頭,也取得了新賽季首場零封。
熱那亞0-2國際米蘭
本場是典型的聯賽打弱隊鐵桶陣的局面,較為沉悶,機會不多。總體而言贏得不算太費勁,主力球員也得到了部分輪休。
【首發陣容】
首發及評分
巴斯託尼、納因戈蘭以及阿什拉夫的歸隊讓球隊中後場的人荒得到部分緩解。在密集賽程之中難得遇到一個弱隊,孔蒂輪換了德弗賴和巴雷拉兩名主力。鋒線上桑切斯再度受傷使得憨牛組合無人可換,而前腰位置森西的受傷也讓埃裡克森繼續首發。
【中場站位】
本場布羅佐維奇站位靠右。
之前米蘭德比時與比達爾搭檔雙後腰,B羅靠左。但發現B羅和科拉羅夫兩名傳球手都帶不動佩裡西奇之後,從米蘭德比下半場開始,到歐冠打門興,孔蒂都堅定的主打右路,把佩奇一個人留下當弱側邊翼使用。
上一場打門興,雙後腰靠右的巴雷拉的位置右傾嚴重,幾乎變成了右邊前衛,留下比達爾一個人打單後腰。本場替代巴雷拉的B羅也是如此。
58分鐘換人以前,B羅觸球點
從觸球區域可以看出,B羅的位置不光靠右,而且還非常靠前,看起來根本不像是雙後腰的站位。
前場逼搶時,B羅頂在最前面,不是後腰站位
陣地防守時中場倒三角站位
再結合58分鐘巴雷拉上場之後,B羅的觸球區域來看:
58分鐘後B羅活動區域,回歸正常雙後腰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在58分鐘換人之前,國際米蘭的陣型實際是352單後腰,B羅和埃裡克森兩人在比達爾身前,負責組織進攻。換上巴雷拉之後,B羅後撤變回雙後腰。
為什麼孔蒂要安排B羅和埃裡克森打雙前腰?
一是對手實力較弱,又龜縮防守,沒必要留雙後腰。以B羅的跑動能力,進攻時多頂上一些也沒問題。
二是B羅和埃裡克森的兼容問題。
【埃裡克森和B羅的共存】
很多人都說B羅和埃裡克森不兼容。
看起來似乎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
B羅是後場組織核心,擅長在後場傳控出球,埃裡克森是前場組織核心,擅長傳威脅球和前插射門。
看起來一前一後很完美的組合,但倆人都是核心型踢法,都是要把球控在腳下,需要隊友圍繞著他來跑位,都需要球權。
B羅
進攻都是從後向前發起的,這就意味著B羅會先拿到球權。而B羅一拿到球權,就意味著傳控和層層推進,等推進上來,對方防線已經布置好,埃裡克森就失去了拿球的空間,就更別提球權了。
按孔蒂的戰術,進攻需要速度,是不用從後場組織層層推進的,所以一直在淡化B羅的核心作用。而埃裡克森的快速一腳出球、傳威脅球以及前插能力是比較符合孔蒂進攻特點的,在孔蒂的快速進攻中,也會有埃裡克森需要的空間。
但為什麼埃裡克森一直難以上位?
就是因為大部分意甲球隊他龜縮,他密集,他根本不給你快速進攻的機會。
沒有快速進攻,就沒有埃裡克森需要的空間。而遇到密集防守,就需要B羅的傳控來控場。
也就是說,並不是因為B羅佔了球權,導致埃裡克森沒有球權所以發揮不好,而是埃裡克森拿不住球,前腰發揮不了作用,導致了球權自然而然的後移到B羅腳下。這是埃裡克森自身的特點以及意甲球隊的風格決定的,哪怕身後沒有佔球權的B羅,換成能懟人而且不佔球權的雙後腰保護,埃裡克森也沒有好多少。
米蘭德比67分鐘埃裡克森換下B羅,身後是巴雷拉+比達爾,近30分鐘時間,埃裡克森僅13腳傳球,沒有製造威脅,在前腰位置幾乎沒有拿到過球。
歐冠打門興,身後還是巴雷拉+比達爾,埃裡克森首發79分鐘,傳出威脅球1次,表現稍好還是因為對手不是意甲球隊,空間較大。但依然達不到球迷的預期。
埃裡克森
很多球迷還在幻想比達爾+納因戈蘭的社會人後腰組合能夠挽救埃裡克森,其實納因戈蘭目前的身體狀況以及防守覆蓋面積,已經是遠不如巴雷拉了。巴雷拉加比達爾已經是國際米蘭能夠為埃裡克森配置的最強後盾,放到世界足壇也已經是足夠強硬了。
埃裡克森的問題,不是單單配兩個打手後腰就能解決的,他還需要能拿球的凱恩,能前插的阿里,能推進的登貝萊以及能拉開寬度的羅斯沃克,即便在丹麥國家隊,前後左右全是能拼能懟的壯漢,來專門為他製造空間,因為在丹麥他是頭號球星,必須圍繞他來制定戰術。
但是在國際米蘭,孔蒂不可能為他而推翻已經成型的戰術,能變3412,已經是孔蒂最大的妥協。但3412,對埃裡克森來說,空間依然不夠,至少是在面對意甲鐵桶陣時不夠。
【孔蒂的嘗試】
所以,孔蒂本場嘗試讓埃裡克森和B羅打雙前腰。
B羅負責強側的組織,吸引對方兵力,埃裡克森在弱側,自然就會出空間。
埃裡克森觸球點
但埃裡克森似乎不習慣弱側的踢法,總是往右側去湊,在左側肋部位置8次觸球,只有3次完成傳球,2次回傳、1次分邊。
埃裡克森左肋前插
球轉移到左路之後,空間本來是比較大的,埃裡克森肋部前插,佩裡西奇沒有傳,而是一直緩慢帶球,對方趁機完成橫移布防,失去了空間,埃裡克森只能原地站著,佩奇強行內切給勞塔羅製造了遠射機會。
盧卡庫支點回做給埃裡克森
左路斷球發起快攻,埃裡克森一腳出球後立刻前插,但盧卡庫背身做球過來,埃裡克森被對方輕輕一擠就失去了對球的控制。
快速反擊埃裡克森帶球推進
快速反擊空間很大,但是沒有隊友接應,埃裡克森帶入死胡同被圍搶。
以上就能看出埃裡克森打弱側的缺陷,一是沒有帶球突破能力,弱側出了空間,單挑他也過不了人;二是身體對抗差,對手一上身體他就丟球;三是隊友佩奇拖沓,跟埃裡克森的快速一腳出球不在一個節奏上。
那麼埃裡克森來到強側又能做什麼呢?
埃裡克森45度傳中
盧卡庫壓住後衛,B羅出球找到前腰位置無人盯防的埃裡克森,埃裡克森帶球至禁區角完成傳中。
埃裡克森轉移
埃裡克森右路拿球橫向帶球,並轉移到弱側,佩奇帶球強突傳中,盧卡庫搶點倒地。
埃裡克森右路傳中
B羅前場斷球發起進攻,此時空間較大,埃裡克森從中路往右路斜插,獲得了傳中機會。
快速反擊埃裡克森傳球
快速反擊機會,空間巨大,埃裡克森從鋒線上回撤接球,經過分邊拉扯寬度,以及丹布前插帶走後衛,埃裡克森在禁區前沿得球,空間較大,但對手一旦逼上來貼身防守,埃裡克森就沒有了辦法,最後只能勉強往禁區裡掄一腳完事。
埃裡克森在強側的表現還算不錯,身前有盧卡庫扛住後衛,邊路有達米安和丹布拉開寬度及前插縱深,身後有B羅出球接應,還有比達爾保護。雖然人員密集,但還是能給埃裡克森製造出一些空間,在有限的機會裡埃裡克森也顯示了自己的傳球功力。但為什麼沒能製造更大的威脅?
就像上面這次反擊中所顯示的,比達爾帶球時埃裡克森空間巨大,但比達爾多帶了兩步,埃裡克森只能回撤等球,等球傳到埃裡克森腳下的時候,對方防守球員已經追到,埃裡克森只能分邊;禁區前沿貝赫拉米被丹布帶走,埃裡克森無人盯防再次空間巨大,但達米安往前帶了一步再傳,等傳球過來,對方也已經撲出來。
也就是說,隊友們的節奏太慢,跟不上埃裡克森的節奏,埃裡克森跑到空位了隊友傳不到,等傳球過來的時候,空間已經沒了。
埃裡克森前插
埃裡克森左路前插巨大空當,但巴斯託尼沒看到,B羅倒是看到了,但受到對方幹擾傳球不到位。
所以,不管在弱側還是強側,埃裡克森的最大問題其實不是空間,而是節奏。埃裡克森需要那種快速一腳出球、來回對衝的節奏,需要隊友不停的衝刺跑、無球前插,球絕對不停留在腳下的節奏。但國際米蘭的隊友卻沒幾個擁有這樣的節奏。
這樣的節奏阿什拉夫有,桑切斯和勞塔羅或許也有,其他人不是說能力達不到,而是沒有這樣的踢球習慣。
英超就是這樣的節奏,大開大闔,來回衝刺,打得很好看。但這樣的節奏就意味著失控和混亂,如同放棄防守持刀互捅,對手哪怕實力弱,也有機會一刀捅到你的要害。這就是英超強隊經常翻車的原因。
所以在意甲,強隊是不願意出現這樣的對衝場面的。明明實力佔優,我可以靠控制慢慢的耗死你,為什麼要放開了互捅?雖然我血比你厚,刀也比你鋒利,但保不齊對手一刀就捅到心臟上啊。
埃裡克森
所以在意甲盛行1-0主義,亞特蘭大這樣的踢法永遠是異類。
但孔蒂賽季初曾放話寧要5-4不要0-0,這就意味著他想要打造一支像亞特蘭大那樣以攻代守的衝擊型球隊,想要提速,這對埃裡克森是有利的。
【埃裡克森怎麼用?】
一個半後衛的嘗試、執著於高位逼搶、淡化B羅的後場組織作用、加大長傳球的比重,以及寧要5-4的言論,都可以看出孔蒂從英超回來之後,想要在意甲打出英超的節奏,不惜犧牲防守也要加強進攻的思路。
但開口就是攻守平衡,不知道是自己還沒下定決心,還是用來忽悠媒體?
控制流的打法,斯帕萊蒂已經做得足夠好,控球率和防守數據都已經做到了意甲頂級。
在低位防守的層次和布置上,斯帕萊蒂明顯比孔蒂做得更好,他的思路就是不讓對手打反擊,當然自己也不用反擊,緩緩推進上去,壓住對手,面對鐵桶陣,就一招傳中,效率低不怕,只要傳中數量足夠大,總能碰進去一兩個。
這樣以控制型防守為主的戰術足夠穩健,在聯賽中遇到強隊也不怵,但遇到密集防守的弱隊,容易刷出一個10分門將,然後被偷一個翻車。
而孔蒂和斯帕萊蒂的戰術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從出道時的424開始,一直是熱衷於進攻的。
想要進攻就必須提速,你慢吞吞的推進上去面對鐵桶陣,進攻怎麼可能好?
如何提速?
一是長傳直接找前鋒,二是後場組織者能快速一腳出球。
而這兩點,正好都是埃裡克森的優勢。
在意甲,技術型前腰沒有生存空間,強如皮爾洛都被逼到後腰位置上,而納因戈蘭、比達爾、巴雷拉、佩羅塔這樣的工兵反而在前腰位置能出彩。法布雷加斯在巴薩打中鋒,到孔蒂手下只能回去打後腰,包括在尤文時期使用皮爾洛的經歷,都是孔蒂使用技術型後腰的經驗。
埃裡克森是防守和對抗差,但當初前鋒出身的皮爾洛防守能好到哪兒去?不就是因為對抗差以及盤帶差才被迫改位置的嗎?打多了,防守位置感自然能練出來,何況埃裡克森還有場均1萬2的跑動。後撤能夠避開對方人員密集的防區,獲得較大的拿球空間。
本場埃裡克森在靠後的位置有過幾次長傳,效果都不錯:
埃裡克森左路長傳找到禁區內盧卡庫
埃裡克森回後場拿球,長傳盧卡庫
埃裡克森中圈長傳勞塔羅
埃裡克森左路長傳禁區內達米安
有出色的長傳腳法,加上快速一腳出球能力,埃裡克森回後腰,能夠保證後場出球的速度,加快進攻節奏。
當初皮爾洛身邊有加圖索和安布羅西尼保護,有時候還會換成技術型的西多夫,只配一個打手;法布雷加斯在切爾西時,也是雙後腰之一,搭檔坎特。國米隊內雖然沒有加圖索和坎特這樣的超級打手,但比達爾+巴雷拉的雙打手配置也足夠了。
德弗賴獲得上賽季意甲最佳後衛,是因為他個人能力比什克戈丁強嗎?並不是,只是三後衛的戰術,讓兩側邊中衛頂出去懟人,而他只用拖後保護,正好發揮他位置感和補位意識強的優勢。
同樣的理論可以放到中場,對埃裡克森同樣適用。
B羅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當初打邊前衛,打前腰,表現平庸,處於離隊邊緣,改打組織後腰之後,一舉成為核心,用的就是他的分球出球能力。現在有一個傳球更好的埃裡克森,為什麼不能試一試?一個半中衛都敢試,科拉羅夫打中衛都敢試,不就是為了後場出球,那為何不敢試試這個沒防守的組織後腰?
其實,用埃裡克森打後腰,不光只是拯救埃裡克森,更關鍵的是能夠滿足孔蒂的戰術。孔蒂目前想打快速衝擊型打法,但受限於後場出球,只有長傳找盧卡庫一招,布羅佐維奇節奏偏慢,在斯帕萊蒂戰術中如魚得水,而在孔蒂的戰術中就顯得有些拖沓。目前隊中,也只有埃裡克森,不管長傳短傳,傳球的速度和精度,能夠撐起孔蒂的快速進攻戰術,成為進攻發起的源泉。
所以,埃裡克森後置一旦成功,將是一件互相成就的大好事。
【進球】
花了大量篇幅說埃裡克森,還是說回比賽。
上半場前34分鐘對手擺鐵桶陣,幾乎不過半場,控球率只有30%。而國米的進攻幾乎全是圍繞著盧卡庫來打,由他拉到肋部背身接球發起。熱那亞對位的左中衛巴尼在前34分鐘觸球達到42次,而排名第二的熱那亞球員只有19次,可見這一階段進攻火力之集中。
但由於盧卡庫拉出與勞塔羅距離太遠,前腰位置的埃裡克森也沒起到很好的連接作用,所以盧卡庫接球之後只能往邊路分,沒辦法進入禁區。邊路傳中次數很多,但由於盧卡庫不在,搶點效果也不好。
從35分鐘開始,熱那亞陣型壓出,控球率漲到了45%,也創造了幾次機會。
熱那亞左路配合突入,右路大空當沒傳
潘德夫送出單刀,但沒能形成射門
國米的防守還是老問題,陣型壓得太靠上,一旦前場逼搶力度下降,就容易被對手簡單的縱向傳球打穿。這是戰術問題,目前暫時沒有解決辦法。不過熱那亞受限於進攻球員的個人能力,沒能形成射門。
下半場對手繼續前壓,保持著45%左右的控球率。
巴斯託尼後場傳球失誤,對手形成單刀
國際米蘭雖然依舊佔據控球優勢,但在這一階段卻幾乎沒有再找盧卡庫背身接球,應該是主動釋放壓力,引誘對方壓出來。
58分鐘,孔蒂果斷換人,用巴雷拉換下埃裡克森,阿什拉夫換下佩裡西奇,很快收穫了進球。
國米第一個進球
B羅推進傳球,盧卡庫壓住中衛,巴雷拉在對方兩條線之間接球,與盧卡庫完成配合,直塞助攻盧卡庫破門。
其實類似的場景,上半場也有一次:
埃裡克森在兩條線之間接球
同樣的由B羅傳到前場,同樣的盧卡庫壓住中衛,埃裡克森和巴雷拉同樣在兩條線之間接球。不同之處只是巴雷拉停球沒停好,盧卡庫出來接球做了一下,而埃裡克森扛住後衛往外線走,盧卡庫往中間移動。
其實埃裡克森扛住後衛趟一步45度傳中的方式更像是巴雷拉的風格,而巴雷拉禁區前巧妙直塞更像是埃裡克森的動作。
所以,這個進球並不能說明巴雷拉比埃裡克森強,或者是孔蒂換人立竿見影,只是運氣不同罷了。孔蒂賽後也說一直強調和分析埃裡克森在不在場時的表現並不公平。這個進球應該歸功於國際米蘭源源不斷的進攻,終於壓垮了對手,是實力使然。
【總結】
數據統計
從數據上看國際米蘭完全壓制對手,熱那亞唯一的一腳射門來自于禁區外的遠射打偏。對手的進攻其實還是創造了幾次不錯的機會,但受限於進攻球員個人能力,沒能形成射門。國際米蘭整場機會也不多,但考慮到對手以守為主的策略以及連續徵戰的疲勞,結果也算是不錯。
本場比賽的意義有兩個:
一是本賽季首場零封,能夠提升後防球員的信心;
二是進行了部分輪換,主力得到了休息,替補球員也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拉諾基亞在聯賽面對弱隊時完全可以替代德弗賴,達米安連續的出色表現增強了邊路的輪換戰力,只有皮納蒙蒂看起來還需要更多的比賽鍛鍊,而本賽季國米志在奪冠,不會有太多機會給他練級,這也正是孔蒂要熟男不要新秀的主要原因。
人荒最嚴重的兩場已經熬了過去,隨著傷病員的陸續歸隊,球隊也將逐漸回到正軌,在今年這樣密集的賽程之下,國米的陣容厚度將會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孔蒂賽後說需要找到方法去激活埃裡克森的最強能力,證明他對埃裡克森還沒有放棄。用好埃裡克森,能夠提升孔蒂的戰術,這將是一個雙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