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於 | WEsport體育國際教育
提到橄欖球,絕大部分人是在美國電影或者動畫片中第一次看到這種不規則的球體。
在很早的時候,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這是一項體育運動。
而在2020年12月11日,體育界的朋友圈被一條橄欖球賽的信息刷屏:
小將何佩璋,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對陣亞利桑那大學的比賽中創造歷史,達陣得分,成為首位在FBS級別大學橄欖球得分的中國球員。
▲何佩璋
而何佩璋並不是第一個在美國打橄欖球的華裔,去年遲友駿被洛杉磯公羊選中,2010年王凱被布法羅水牛選中。
和他們不同的是,何佩璋是在中國出生,到美國讀高中才接觸到橄欖球,是地道的廣東小夥,他所在的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橄欖球,作為美國最受歡迎的運動,幾乎每所美國高中,都有橄欖球隊。能進入第一梯隊大學打橄欖球,是所有高中橄欖球學生的夢想。
▲遲友駿
全美大約有100萬高中生打橄欖球,要想進入五大聯盟打橄欖球,難度絕不亞於我們高考進入985。
而在不少人眼中,美式橄欖球的球員看似個個都是「膀大腰圓、四肢發達而頭腦多半簡單」的糙漢猛男。▲王凱
1854年,美國國會通過《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允許堪薩斯、內布拉斯加可以通過全民公決的方式來決定究竟是以「自由州」還是「蓄奴州」的身份來加入美利堅合眾國。此舉實際上是在廢除了《密蘇裡妥協案》,激化了南北雙方在蓄奴問題上的矛盾。之後,大批來自北方的廢奴主義者和主張維持蓄奴制度的南方人大量湧入堪薩斯,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之下,矛盾雙方很快就爆發一系列暴力衝突,最終釀成了一場堪薩斯版的「內戰」。
▲堪薩斯版的「內戰」
1861年1月,經過這場血腥洗禮後,堪薩斯最終以自由州加入聯邦。然而,僅僅三個月後,南北戰爭就正式打響了。
戰爭之初,出於報復的心理,一群名為「傑鷹」(Jayhawks)的堪薩斯民兵組織襲擊、劫掠了密蘇裡境內的數個城鎮。
之後,密蘇裡州內則興起了一支自稱「戰虎」(Fighting Tigers)的當地武裝與之對抗。
▲「傑鷹VS戰虎」漫畫
1865年5月,南北戰爭正式結束。當南北戰爭硝煙散去近30年後,堪薩斯與密蘇裡之間的血仇卻未隨之消散,甚至還找到了「新戰場」。
1891年萬聖節那一天,堪薩斯大學與密蘇裡大學在一場美式橄欖球比賽中狹路相逢。
無獨有偶的是,這兩支大學球隊的名稱分別就是「堪薩斯傑鷹」(Kansas Jayhawks)與「密蘇裡老虎」(Missouri Tigers)。
在這場異常激烈的球賽中,堪薩斯大學以22比10取勝,心有不甘的密蘇裡大學則頑強地繼續發起挑戰。
於是,兩隊約定每年進行一場較量。
最終,這場橄欖球賽不僅成為兩所大學的比試,甚至成為兩個州之間的榮譽之爭。
由於火爆乃至充滿火藥味的比賽氣氛,「傑鷹」與「老虎」之間的橄欖球球賽甚至被冠以「邊界戰爭」(Border War)的稱謂。
自1891年後,這場取代真刀真槍殺戮的「邊界戰爭」整整打了120年,直到2011年密蘇裡大學宣布離開「12大學體育聯盟」(Big 12 Conference)方告休戰。
在最後一年的比賽中,密蘇裡大學以24比10碾壓了堪薩斯大學,為自己的祖先們報了一箭之仇。
在這120年間,這場橄欖球賽已經成為兩州政治、軍事較量以及歷史糾葛的一種投影。
美國知名喜劇演員喬治·卡林(George Carlin)有過一個著名的段子,他描述美式橄欖球的戰爭:
「棒球是19世紀的消遣遊戲,橄欖球則是20世紀工業化的針鋒相對;去看棒球時,你會有一種去參加野餐的感覺,而看橄欖球時,你則至少有27次恨不得宰了對手。」
在美式橄欖球,尤其是大學橄欖球運動的世界中,與之類似、劍拔弩張的世仇對決比比皆是,甚至成為了比賽的最大賣點之一,吸引全州、全國的目光。
例如德克薩斯大學與俄克拉荷馬大學之間的橄欖球對抗,就被叫做「紅河槍戰」(Red River Showdown)。
起因是1931年,德克薩斯州與俄克拉荷馬州的國民警衛隊,曾為一座橫跨兩州界河紅河上大橋的歸屬權問題爆發槍戰。
而密西根大學與俄亥俄州立大學之間的恩怨,則可以追溯到1835年時,兩州圍繞邊境劃分問題釀成的衝突。
自1897年後,兩校代表兩州在橄欖球場上的廝殺成為北美體育史上最精彩、最激烈乃至最悲壯的宿敵對決。比賽前後,俄亥俄會舉行「打敗密西根紀念周」(Beat Michigan Week)。
在2006年大戰前一天,密西根大學功勳教練薄·辛巴克勒(Bo Schembechler)突發心臟病去世。
之後,每一年對壘俄亥俄州立大學前,密西根大學都會播放薄·辛巴克勒去世前高呼「球隊!球隊!球隊!」(The Team!The Team!The Team!)的演講錄像來激勵士氣。
▲教練薄·辛巴克勒(Bo Schembechler)其實,美國大學橄欖球之所以成為美國社會傳統乃至「國讎家恨」的承載者,某種程度上也與其發展沿革有著密切關係。
即便是到了今天,凡參加國家美式橄欖球聯盟(National Football League)的職業球員都需要參加智商測試,通過後才能獲得參賽資格。
19世紀美式橄欖球在各所大學流行之初,恰好也是「強身派基督教」(Muscular Christianity)運動方興未艾之時。受其影響,基督徒青年會(YMCA)很重要的一項工作便是:倡導青年人積極參與體育運動。
美式橄欖球在美國大學的迅速流行,同樣藉助了「強身派基督教」和「基督徒青年會」的東風。而作為社會精英的大學生群體,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各州各地區歷史傳統的代言人與捍衛者。
事實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式橄欖球的校園精英標籤始終未變,絕大部分職業球員也都是來自大學的畢業生,其中不乏「常春藤」等名校。
▲蔡崇信夫婦和斯坦福橄欖球隊
不少當年的大學或職業球隊的球星之後都成為舉世聞名的政治人物、社會精英,出將入相乃至入主白宮。
美國前總統福特,就曾是密西根大學的明星中鋒,在1932至1933年的兩年間不僅幫助學校取得了賽季不敗的成績,也見證了當時母校與俄亥俄大學的史詩大戰。
大學畢業後,福特曾被職業球探相中,在先後拒絕了綠灣包裝工隊與底特律雄獅隊的邀約後,才去往法學院繼續學業並步入政壇。
▲美國前總統福特
1967年,美國美式橄欖球聯盟(American Football Conferenc)與原來的國家美式橄欖球聯盟合併組成新的NFL,進而設立新的年度冠軍賽事——「超級碗」(Super Bowl)。於是,「超級碗」很快就成為了全美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並且經久不衰。自1991年後,「超級碗」的收視率就一直維持在40%以上,2010年後的收視率更是穩定在45%以上。2016年第50屆「超級碗」全美收視人口達到1.67億人次,每秒廣告費達到了驚人的500萬美元,幾乎是1967年第1屆「超級碗」的118倍。在「超級碗」經濟蓬勃發展的50年間,職業美式橄欖球終於取代了職業棒球,成為了美國最受歡迎、最具商業價值的體育運動比賽。同時,出於吸引更多觀眾的考慮,「超級碗」舉辦地點並非兩支冠軍球隊的主場,而是提前選擇的第三地。在NFL管理層看來,這種安排正是為了體現「超級碗」是全美民眾的節日,而非兩支球隊所在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特殊福利,讓其成為名副其實的「全民娛樂」。與此同時,各所校隊運動的存在激勵了許多運動員把自己煉成綜合性人才的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