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每天沿著相同的路線移動,做著相同的幾件事,保持著相同的節奏;一切看起來自然順暢,卻常隱約感到缺失了什麼?
是否曾一覺醒來,臉上掛滿淚水,為夢中熟悉的感覺感到困惑?可是還沒等想明白,夢中的細節就已經淡忘,怎麼也想不起來了。
2016年的動畫電影《你的名字》,講述了一個在夢中互換身份的少男少女,在體驗過對方的生活之後互相產生情愫的故事。
電影超越了宮崎駿保持的最高票房記錄,導演新海誠成為日本動畫電影史上票房成功的第一人。
在這部作品之前,新海誠的故事可以總結為: 時空交錯,交流障礙,永遠愛難開口,愛不能得。作品中總有一種說不盡的遺憾和未完待續之感,讓人感覺不痛快。
新海誠自己也曾表示,之前的幾部作品,有觀眾反應說片子沒拍好,故事沒講清楚。
這一次,他尊重觀眾的意見,終於創作出一個清晰完整的故事;同時賦予人物抓住擦身而過的愛情的勇氣,勇敢地開口問道:「我好像在哪裡見過你?」
1 彼岸世界
人是否真的擁有靈魂?靈魂是否可以離開本體附在另外一個身體上?
這件事聽起來很荒唐,但新海誠為了讓它變成可能,在電影的開頭做足了鋪墊。
女主三葉是宮水神社的傳人,兩百年前的「關五郎之火」燒掉了神社和古籍,所以早已無從知曉祭祀的意義而只剩下形式,但外婆還是堅持傳統。
宮水神社的傳人似乎都有一種「超能力」:在青春期會在夢中和某個人互換身份。外婆一葉和媽媽二葉都經歷過,只是後來夢中的印象會漸漸變得模糊,只記得有這麼一回事。
神社、產靈、繩結、秋日祭和口嚼酒,是日本傳統的神道教文化。
在日語中,「結」與「產靈」發音相同,「產靈」是日本神話中「造化三神之一」,即土地神,主導生產和生成,所以繩結是神的作品。
繩是時間流動的體現,絲線聚在一起扭曲、纏繞、還原、斷裂,然後再次連接,就是「結」,人與人的聯接依靠「結」。
水、米、酒進入身體也是為了與靈魂連接,以酒敬神就是連接神與人的重要方式。宮水神社的神體「隱世」意為「彼岸世界」,以口嚼酒敬神便能獲得來世與現世的溝通。
電影前面也交待了,黃昏是「逢魔時」,這一切都是為後面主人公的穿越和相逢做鋪墊。
2 靈魂互換
三葉生長在偏僻的山間小鎮,像大多數小地方的孩子一樣,她嚮往外面的世界,渴望大都市的繁華。
小鎮的落後與無聊讓三葉內心壓抑,她忍不住流著眼淚朝系守湖大喊:我已經受夠這裡,受夠這種人生了!來世請讓我做東京的帥哥吧!
然後第二天醒來,她就變成了生活在東京的高中男生「瀧」,站在家門口望著東京的高樓大廈,竟然夢想成真了!
而瀧也莫名其妙地變成了小鎮上的少女,在女孩的閨房中醒來,摸著莫名長出來的胸驚詫不已。
據新海誠說,電影的故事來源於一首著名的日本和歌,歌詞大意為:「夢裡相逢人不見,若知是夢何須醒。縱然夢裡常幽會,怎比真如見一回。」
可是我們以為的夢中事,誰知道是不是真的發生過呢?
據說人的意識只佔據思維的5%,而潛意識佔據了95%。
心理學大師榮格認為人類祖先進化過程中,集體經驗心靈底層的精神沉積物,可以通過遺傳存在于于人潛意識的最底層,他將其稱之為「集體潛意識」。
我們無意中感受到的熟悉感,可能就也是一種穿越:千百年前祖先的經驗通過潛意識穿越到意識層,讓意識捕捉到,只是信息不多,只夠讓我們體會到一種感覺。
潛意識是一個巨大的寶藏,只是人類至今還未找到開啟之門。
新海誠從歌曲中得到靈感,編寫了一個兩個人在夢中交換身體,互相體驗對方生活的故事。再加上千年一遇的彗星重返地球造成毀滅性的災難,設置了多處懸念,讓故事變得豐滿有趣,更具吸引力。
3 愛情光臨
有人說三葉與瀧的愛情來得太突然,沒有鋪墊。但其實新海誠已經鋪墊得夠多了,他們能夠產生情愫是理所當然的事。
三葉與瀧互換了身份,使用對方的身體猶如自身,但他們是異性,單從這一層面上看,熟悉一位異性的身體,對自己來說這位異性就是特別的,是有區別於其他異性的。
再者,每周兩三天的頻率去體驗對方的生活,可以說全方位地了解了這個人。
當你了解一個人越多時,就越容易愛上他。
一見鍾情者喜歡的大多只是一個人的皮囊,而深度地了解一個人後所產生的感情,才是發自內心的愛。
那些愛上施暴者的人,就是因為太了解對方。知道他的遭遇,知道他的痛苦,於是同情他,可憐他,因而產生了扭曲的感情,即使自己受到傷害也仍不能放下。
不是也有那麼一句話嗎?不要一直盯著一個女人看,否則你會愛上她。
互換靈魂可比盯著看更能深刻地了解一個人,而且這個過程中兩人還有高頻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他們一個漂亮一個帥氣,又都心地善良,怎能不愛上彼此呢?
愛情像個頑皮的小孩偷偷地藏進了媽媽的衣櫥,你不知道衣櫥裡藏進了一個人,只是感覺好像少了什麼又多了些什麼,悵然若失。
三葉幫自以為是地幫瀧追漂亮的前輩,瀧幫三葉收情書;在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心之所向之前,潛意識卻已經清楚地知道答案了,所以他們會莫名地流淚,不明所以。
這感覺像不像你痴望著自己暗戀的人,他卻笑嘻嘻要地給你介紹對象?
有人覺得兩位主角的愛戀來得太突然,可是仔細回想自己年少時,我們喜歡上一個人不都是突然間的事嗎?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這是初戀最美妙的地方,就好像天註定。
4 大人們的青春期殘片
《你的名字》是2016年的日本動漫電影,而我卻2019年才看。
初看時不知道導演是何許人也,最直觀的感受只是畫面精美,故事動人。
後來了解到導演兼編劇的新海誠最擅長描繪少男少女細膩的情感。他之前的作品都是類似的青春主題,但《你的名字》可以說是他目前的巔峰之作,因為在一貫的畫面精美的同時,《你的名字》的故事性更強。
這些年,穿越題材的影視作品不在少數,但互換靈魂互換性別的穿越還是有一些看頭的,再加上影片中設置有懸念,感激起了觀眾更強烈的觀影興致。
因為製作的是動漫電影,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拿新海誠跟宮崎駿、細田守、庵野秀明等優秀的動漫導演相比較,認為與這些人相比,他的作品不夠深遠,總是小兒女情懷,顯得膚淺。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新海誠也不必成為第二個宮崎駿,畢業於文學系的他更擅長寫作。在他初期的作品裡,可以明顯得感受到他「散文化」的敘事方式,這是他有別於其他漫畫導演的特點。
在一次訪談上,新海誠將自己的受眾定位為25歲以上的人:「到了成年人的年紀,就想將自己曾經得到的東西,送給與曾經的自己相似的人。」在《你的名字》電影宣傳冊上他這樣寫道:「這是一部獻給所有正值青春期的年輕人和內心仍舊懷抱青春期殘片的大人們的電影。」
有人說,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那是童話;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那是青春。
新海誠在電影的最後把三葉和瀧的青春變成了童話,他們找到了彼此,熱淚盈眶,我們大概都能想到:他們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這是他第一次把一部作品的結尾寫成喜劇,使無數人的青春得到了心理補償和安慰。
每個人的青春都不一樣,或恣意瘋狂,或純粹靜好。每個人的青春又都是一樣的,努力過、愛過、錯過、經歷過。
重要的是,我的青春裡,留有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