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到開裂!寒潮來襲,謹防這些「凍」出來的疾病
[山東省立醫院袁林]
中央氣象臺1月6日06時繼續發布寒潮藍色預警:
受強冷空氣影響,預計,1月6日08時至1月8日20時,東北地區東部和南部、西北地區東部、華北大部、黃淮、江淮、江漢、江南、西南地區東部、華南大部、臺灣島等地大部將先後降溫6~8℃,其中,山西南部、山東中南部、江蘇大部、上海、江西北部、浙江、福建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區降溫可達10℃。降溫過後最低氣溫0℃線將南壓至江南南部到華南北部,-10℃線將南壓至秦嶺到江淮東部一線。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區將有4~6級偏北風,陣風7~9級。
小寒小寒凍成一團,沒有最冷只有更冷。中國天氣網推出2021年首個全國凍哭預警地圖,提醒小夥伴們今明(1月6日至7日)天,是此次寒潮過程最冷時段,全國各地寒冷升級。
中國天氣網首席分析師胡嘯表示,此次寒潮過程降溫後,華北、黃淮等地的低溫程度具有一定的極端性,多地氣溫之低或為歷史同期少見。對於北方來說,氣溫低谷大多在6日至7日,南方則大多是在7日至8日氣溫觸底。7日最高氣溫0℃線將抵達長江沿線,合肥、武漢、南京、上海最高氣溫將齊齊破零;最低氣溫0℃線也會迅速南壓,8日最低氣溫0℃線將南壓至華南北部,北方大部最低氣溫更是不足-10℃。
1月6日,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地天寒地凍,最低體感溫度可達-25℃以下,分分鐘潑水成冰,皮膚裸露在外有凍裂、凍傷的風險;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青海等地的小夥伴將會感受到從肉體到靈魂凍到麻木的感覺,加上風寒效應,實際體感溫度低於-15℃,,寒冷程度在1月份實屬少見。
寒潮來襲,謹防這些「凍」出來的疾病
一、心腦血管疾病
心腦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腦血栓等,在冬季,不僅患有心腦血管基礎病的老年人健康風險增加,近年來青壯年人群的心腦血管健康也受到威脅。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都是此類疾病的高發期,意味著心臟將進入更「脆弱」的時節。
天氣寒冷會刺激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肌缺血、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栓形成,會加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甚至會引發腦卒中、心肌梗死等嚴重後果。
冬季氣溫日較差大,早晚天氣寒冷。實際上,早上也常被稱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魔鬼時間」,這時候氣溫低,而晚上睡著後一夜沒有進水,血液變得黏稠,低溫就容易觸發心腦血管疾病發病。骨科醫生袁林
此外,冬季相對溼度小,空氣乾燥,許多呼吸系統感染、過敏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誘因,如病毒性心肌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肺原性心臟病更是由慢性氣管炎、過敏性哮喘、肺氣腫等長期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導致。
二、呼吸系統疾病
肺是一個開放的、與外界環境交換頻率非常高的內臟器官,到了冬天,溫度和溼度等氣象條件以及長時間待在室內封閉空間,都會加劇呼吸系統疾病的風險。骨科醫生袁林
在冬季,面對突如其來的寒冷刺激,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可能難以適應,如果不及時添衣保暖,容易受涼,引起機體抵抗力下降。細菌、病毒便會趁機繁殖,侵犯身體,從而誘發或加劇呼吸道疾病。
冬季需要關注的呼吸系統疾病除了普通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外,肺炎、哮喘、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也進入高發期。特別是兒童哮喘,從11月到2月呈非常高的發病趨勢。
不斷來襲的冷空氣依然是呼吸系統的「大敵」。研究表明,冷空氣活動引起的氣溫明顯下降是導致冬季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發病、病情加重或死亡的主要原因。
與氣溫有關的寒潮、強降溫、晝夜溫差大、24小時變溫大都是影響呼吸疾病的氣象條件。低溫環境,肺功能降低,炎性細胞數量增加容易誘發哮喘等疾病發生;呼吸道受強冷空氣刺激,可引起局部血管收縮,使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相應減少,為細菌、病毒等入侵和增殖提供了有利條件。骨科醫生袁林
除了氣溫的影響,溼度也是影響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因素。當人體吸入乾燥的空氣時,會引起呼吸道黏膜變得乾燥,呼吸道纖毛的運動受到抑制,從而增加人體的易感性。
氣溫與溼度協同作用,增加了對呼吸和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據研究表明,在乾冷環境下呼吸系統疾病發病風險最大。在體感寒冷不舒適的情況下,呼吸道疾病發病風險較舒適情況下增加30%。
呼吸系統疾病也有一定的地域差異。在冬季,我國北方由於天氣寒冷,冬季供暖,室內乾燥,室內外溫差增大,進出屋子一冷一熱容易誘發疾病;南方冬季室內冷,尤其是陰雨天氣,溼冷也是誘發感冒等疾病的重要條件。
除了受氣溫、溼度氣象條件的影響,空氣汙染也是影響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因素。冬季吸入的冷空氣刺激呼吸道,有時還會攜帶灰塵、病菌汙染物等對呼吸道產生刺激,尤其是北方冬季供暖地區,室內乾燥,塵土、PM2.5等細顆粒物增加,便容易發病。骨科醫生袁林
三、凍傷
凍傷是由於寒冷潮溼作用引起的人體局部或全身損傷,是冬季常見病。
凍傷的原因:氣溫低、皮膚露在外面、寒風帶走身體表皮的熱度、汗水或雪水使衣服潮溼,長時間的低溫和潮溼刺激,會使身體體表的血管發生痙攣,血液流量減少,造成組織缺血缺氧,從而使細胞受到損傷,尤其是肢體遠端血液循環較差的部位。
凍傷有什麼症狀?
局部凍傷,常表現為暴露處發紅、發紫、腫脹、疼痛,遇高溫時皮膚瘙癢,嚴重者可能會出現凍傷處皮膚起水泡、糜爛、破潰、糜爛等現象。全身凍傷者,必須及時進行救治。
凍傷的分類及處理
根據凍傷的程度可分為凍瘡、局部凍傷和全身凍傷。
凍瘡:最輕度的一種凍傷,一般發生在裸露部位和肢體末端,耳廓、鼻部、面頰部、手部和腳部。凍瘡處理:只需要注意保暖或局部塗抹凍瘡膏。骨科醫生袁林
局部凍傷:一般也發生在耳廓、鼻部、面頰部、手部和腳部等處,其中腳凍傷最多見。
注意:不要在發生凍傷後馬上烤火。創面要保持清潔、乾燥。凍傷處復溫後,創面乾燥者可用幹紗布包紮;有較大水皰者,可將皰內液體吸出後再用紗布包紮,或塗凍傷膏後暴露治療;創面已發生感染者先敷抗菌藥,而後再用凍傷膏。
全身凍傷:出現全身症狀,包括面色蒼白、呼吸變慢、心跳緩慢、反應遲鈍、四肢僵硬等。
全身凍傷處理:快速將病人轉運至屋內,動作要輕。儘量脫去已冰凍的衣服、手套、鞋襪。將病人浸泡在38℃~42℃溫水浴盆中,注意頭露出水面,20分鐘後用幹毛巾擦乾其全身皮膚,抱入溫暖的被褥中,自然回升體溫。注意:經上述處理後,儘快送病人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骨科醫生袁林
四、關節疾病
關節炎和骨折,冬季是這兩種骨關節疾病高發季節。
冬季,骨科疾病患者呈現高發的趨勢,住院患者增加了10%20%,門診病人增加了30%40%。最常見的骨科疾病有骨折、關節病和頸腰痛等,而其中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有統計表明,老年人在冬季的骨折發生率比其他季節要高出24%。
為什麼冬季容易出現關節炎?
冬天天氣比較寒冷,如果又溼又冷,關節受寒,局部微血管就會收縮,血液循環不暢通,就容易引發關節炎。原本就有關節炎的患者,在冬天是比較難熬的,疼痛等不適的症狀,會進一步的加重。這兩點是導致冬季關節炎高發的原因,在解決的時候要從這兩個原因入手。骨科醫生袁林
冬季應該如何預防關節炎的出現?
1、注意關節的防寒保暖工作
之所以冬季容易出現關節炎,是因為關節特別的怕冷又怕溼。想要在冬季不得上關節炎,就要做好關節的保暖和預防。千萬不要不要風度,只要溫度,不要穿得太過於單薄,外出的時候要帶好護膝,防寒又擋風。也可以貼一些暖寶寶貼,也有發熱的作用,有利於關節的保健。
2、防止感染
冬季出來容易引發關節炎,也是一個容易感染的季節,人們會容易患上感冒、咽喉炎等疾病。這個季節要注意早晚通風,保持室內環境的整潔,流感高危季節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如果去要帶好口罩。骨科醫生袁林
3、平日要小心注意
有些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或者經常會做的動作,做的時間長了會增加關節的負擔,會讓關節受損,時間久了就會得上關節炎。人們想要預防關節炎就要注意這些細節,比如說不要長時間的彎腰,如果想要提重物要量力而行,要衡量一下自己能否提起。選擇運動無可厚非,但是不要選擇那些費膝蓋的運動,不要經常爬樓梯或者爬山。
4、運動要適度
運動是最好的養生方式,為了身體健康,在冬季也不能停止運動計劃,但是為了預防關節炎,在運動的過程中要講究量力而行,不要超過自己身體所能承受的限度。要合理的鍛鍊,通過鍛鍊增強關節附近肌肉及韌帶的功能,通過鍛鍊,讓關節更加的穩固。骨科醫生袁林
5、吃對食物
有些人的脾胃功能比較弱,要吃一些有營養又好消化的食物。本身天氣比較寒冷,身體為了抵禦寒冷就會吃下更多的食物。有些人吃得非常的少,總是惦記著減肥,就容易讓營養元素流失,讓鈣流失。想要預防關節炎就得針對骨骼做好相應的保養措施,在飲食當中多吃一些富含鈣的食物,平日裡多曬曬太陽,促進鈣的吸收。有些食物根本不能補鈣,要看清它們的真面目,真正吃一些能夠補鈣的食物。
另外還要做好防摔保護工作。
冬季雪天路面結冰光滑,走路時雙手位於身體兩側,自然擺動,不能插兜,萬一跌倒雙手可以起保護作用。行走時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身體略前傾,呈碎步搖擺步態。這種類似企鵝的行走方式可以很好地控制身體平衡,預防跌倒。此外,一雙高幫可以保護踝部的防滑鞋也是老年人防跌倒的必備神器。骨科醫生袁林
屋裡陳設不要妨礙行走,家具不搖擺晃動,洗澡處和坐便器旁邊安裝把手。冬季穿鞋要選擇不僅保暖,更要防滑的鞋。廚房、衛生間的地面要保持乾爽,避免溼滑。
低溫天氣,禦寒寶典要收好
個人防護方面,應注意更換厚衣物,穿戴防護用品,如帽子、圍巾、手套、口罩等。同時,減少戶外活動,降低室內外的巨大溫差對身體的危害。
室內供暖是寒潮天氣時保護人群健康的最佳措施。寒潮天氣來臨時,應關閉門窗、使用供暖設備、降低低溫暴露。但長期保持門窗緊閉,缺乏室內外空氣交換也有可能引起室內空氣汙染水平升高,因此還應注意居室的合理開窗通風,避免缺氧或一氧化碳中毒等情況發生。骨科醫生袁林
飲食方面,應加強營養,多吃熱食,少吃凉食,多補充水分。
寒潮的健康影響和防護也有地域差異。
北方冬季有集中供暖,室內乾燥,室內外溫差大,一冷一熱容易誘發疾病。北方寒潮下的健康防護,應注重室內的增溼和通風,少出門,防寒保暖措施要做好。
南方由於沒有集中供暖,冬季室內冷,尤其是陰雨天氣,溼冷也是誘發感冒等多種疾病的重要因素。南方寒潮下的健康防護除了少出門,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外,更應注重採取一些安全的室內增溫保暖措施,改善室內溫度。
氣溫的驟降對老年人、孕產婦、嬰幼兒和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長時間在戶外工作的人群影響最大、最明顯。相比普通人群,上述人群是最容易受寒潮影響的敏感人群,應注意及時添加衣物保暖,減少外出。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溫度調節系統難以適應外界溫度的變化,因此更應注意個人健康的防護。添加棉衣棉褲保暖的同時,尤其要注意頭部、胸背、脖子和四肢的保暖;儘量減少外出,必須外出時應做好個人保暖措施。
此外,慢性病患者應注意休息,不要過度疲勞,適當的增加體育鍛鍊,增強抵抗力,關注天氣預報及相關部分發布的寒潮預警消息,以便及時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山東省立醫院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