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只此法空之理,即是實相,由破無明證實相,故曰度一切苦厄

2020-12-16 耀如樂園

印光大師:只此法空之理,即是實相,由破無明,證實相,故曰度一切苦厄也

【印光大師開示】

又、二空,即我空、法空。我空者,謂於五陰色受想行識中,了知若色若心,色即色法,下四即心法。悉皆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別離而滅,了無主宰之實我可得。法空者,於五陰法,了知當體全空。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即是其義。只此法空之理,即是實相。由破無明,證實相,故曰度一切苦厄也。實相者,法身理體,圓離生滅斷常空有等相,而為一切諸相之本,最為真實,故名實相。此之實相,生佛同具。而凡夫二乘,由迷背故,不能得其受用。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箐華錄》(正)復永嘉某居士書五正)

【耀如樂園略解】

我空、法空是人生與宇宙的真相,然而人類一直以來都迷失我空、法空之理,以堅固的我執、法執在三界中流浪。破除我執、法執證得我空、法空是佛法的真義。

我執是煩惱的根源,是痛苦的根源,因為我執而有貪嗔痴,斷除貪嗔痴,才能破除我執,有一絲貪嗔痴在,我執就在,就難免繼續輪迴。若能修行淨土念佛法門就可以不用斷除我執也能解脫輪迴,也能斷除煩惱。因為修行淨土念佛法門的人臨終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一個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的地方,是一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地方,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之時發了四十八大願經過無數劫成就的地方,是一個萬人修可以萬人去的地方,是一個一生成佛的地方。淨土念佛法門是難信易行法門,只要深信切願彌陀淨土,老實念佛就可以在臨終時帶著我執、法執往生到極樂世界。

《每日寄語》

我贊行善法,慈心愛語者,為饒益眾生,隨宜贊眾德。

我常訶五欲,瞋恨愚痴人,嫉妒慢諂曲,濁亂嬈眾生。

懈怠懶惰心,儱戾難與語,背恩無反覆,小事發大恚。

(摘自《大寶積經》)

相關焦點

  • 佛經上所說的實相是什麼,如何安住實相?
    凡夫不是住於有,就是住於頑空,當他聽一個悟的人講真如佛性是空性,然後他就落在空的一邊,就以為是一無所有,這就叫做頑空,像虛空一樣一無所有;如果又聽悟的人講真如佛性是真實的有,然後他就會以為既然是真實的有,那就應該有個相、有個形。所以凡夫不是落於空的一邊,就會落於有的一邊。
  • 三法印與一實相印:區別佛法與外道理論的標準
    這三法印,是苦集滅道四諦變相的收攝,諸行無常,是苦諦;其生苦之因即集諦;涅槃寂靜即滅諦;其證滅之因即道諦。無我則貫通四諦。如《大智度論》二十二卷說:「佛說三種實法印,廣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無常印是苦諦、集諦、道諦說。無我則一切法說。寂滅涅槃,即是滅諦。」
  • 【覺海傳燈】般若之燈—如何是實相念佛,如何見佛,為什麼諸法空無所有
    ,也常說諸法空無所有,能認識如此甚深之法,對於修行提高有著莫大的作用,那麼對於後續佛法裡很多的名詞,很多的甚深義理都能理解,能破一切執,能破一切煩惱,能摧破一切邪見,《佛藏經》云:舍利弗,云何名為念佛?
  • 般若淨土中道實相菩提論‖啟請三寶
    ③空有:一切法緣生無有實體,叫做「空」;雖然性空但有假相,叫做「有」。——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④二邊:邊是邊際的意思。世間一切的事物,必假眾緣和合而生,無有自性,雖無自性,但不能說是無,是名「有邊」;又世間一切的事物,皆假眾緣和合而生,原無自性,無自性,則一切法皆空,不能說是有,是名「無邊」。
  • 人生之實相
    《悲華經》說: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如是眾生,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瞋恚,皆悉充滿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大集日藏經》說:釋迦牟尼佛,本所誓願:若有眾生,造作五逆、謗方等經、毀呰聖人、犯波羅夷,如是之人,清淨佛剎,所不容者,皆生我國,我當教化。
  •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真如隨緣有六度萬行,若著六道萬行之相,便迷失真如佛性,離六度萬行之相,即六度萬行便見真如佛性,因此世尊說:一切相即是非相。也就是一切相都不可著。我相亦是非相,四大和合才成我,四大未和合以前,哪裡有一個我,所以如來說一切相都是非相。一切相在什麼地方呢?就在眼前,眼前的一切相都可以空掉、可以非,覺一切和合相即是空相,即名為無上覺。
  • 一切法門都具有實相念佛的功德
    念佛法門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其中實相念佛則屬於能夠契證真諦的念佛法門,與之相對應的是稱名念佛的法門。稱名念佛,是廣大佛子勤修善道的修行方法,也得到過祖師大德的方便讚嘆,但身為佛子,還是應該對實相念佛法門,有一定的聞思與見解,因為大乘佛子都曾發過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宏願,了解實相念佛的意義和功德,對於精進修行有非常大的加持力。
  • 星雲大師:佛教的圓滿世界,法身實相的意義!
    ■佛教的圓滿世界 ·法身實相篇壹法身實相的定義「法身」是指佛陀證悟的法性,是理知所成的法性之體,是清淨離垢妙極之身,不同於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穢生滅之身;「實相」是指諸法真實的體性法身與實相具有相同的意義,《華嚴經》說:「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佛境,不可得思量。」法身實相是涅槃的三德之一,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永離眾患,畢竟安樂,十力具足,妙用無窮,萬古不變,歷劫常存,福智圓滿,萬德莊嚴。
  • 依止善知識,觀照實相般若
    人都想找到好的福緣,但像羅漢那樣,雖然斷後有之身,可以永離三惡道,不再有輪迴之苦,內心很自在了;但是心樂卻身不樂,他只顧自了不度人,不曾修福,沒有結下福緣,所以託空缽,得不到如意的供養。良緣都是種下的善緣,他人做善也好做惡也罷,自己都能受福。
  • 第100集 滅諦即是共相一切法空
    我們前面已經介紹所謂的一切法空,這一切法空其實是空相跟空性這兩類法的共相,因為空性跟空相之間是有關係的。因為空相是屬於我們生命的身心這個一切法的範圍,諸法的範圍這個部分它最後都會壞滅,因為它是生滅的,所以它最後是會成為一切法空了。因為一切法最後都會空、不見了,可是空性這個法,祂本身是不生不滅法,祂出生所有的生滅法,所以空性這個法祂本身是不生不滅法。
  • 依止善知識,觀照實相般若
    人都想找到好的福緣,但像羅漢那樣,雖然斷後有之身,可以永離三惡道,不再有輪迴之苦,內心很自在了;但是心樂卻身不樂,他只顧自了不度人,不曾修福,沒有結下福緣,所以託空缽,得不到如意的供養。 良緣都是種下的善緣,他人做善也好做惡也罷,自己都能受福。他人行善,你鼓勵支持隨喜讚嘆,天下的一切善,都可以為你造福。他人行不善,你勸止了,你也生福。
  • 法界終極實相真理
    答:如來就是真心,真心就是覺體,覺體本具的三種心態,已經完全融合為一心,消除了無明迷惑,證得此心性空恆常不滅,真實而自在,解除了生死等一切煩惱,獲得解脫的就是如來佛。一切相皆是虛像非有,徹證萬法性空,鬱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這才是真正的實相。這才是徹法源底的實證終極真理。見證到般若真空。通達一切諸法空性,無有意識造作,釋迦說法,只是述而未作,法而自然運作,應運而現,複述三世諸佛所說之法,此乃終極實相至理。
  • 當唯識學遇到現象學——倪梁康先生《緣起與實相》小議
    縱觀全書,本書雖以《緣起與實相》命名,但主要關注點還是在緣起層面。唯識學本身與法相學相表裡,構成法相唯識學,法相一系與實相一系又分屬兩個言詮系統,實相一系,即龍樹菩薩之空宗,或名般若宗,本書當中雖有一講《宗教經驗與般若現象》談到般若,並提出了「般若現象學」的概念,但其他篇章仍然主要是將唯識學與現象學作結合,以「唯識現象學」命名,可以作為現象學分支中重要的一支——心性現象學的一個旁支。
  • 龍樹大師的中觀般若智慧:八不緣起、實相涅槃、不二法門
    即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智慧的根本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用譯音,是為了區別於其他的普通智慧。古印度的聖僧龍樹大師,號智源光如來,他般若智慧的大成就,令佛教各派大德無不讚嘆,美稱其為「徹見甚深義之聖者龍樹菩薩」,他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代釋迦。」
  •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心」與「境」,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如果雜念、妄念、惡念都沒有了,四正勤這個法門也要放下,這念心要安住在中道、安住在實相上面。所以,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前面屬於有為法,後面歸於無為法。譬如修空觀,初初開始修的時候屬於有為法,空觀現前了就屬於無為。所以,無論修空觀或修假觀,空、假現前後,空、假都不住,歸於中道實相,這樣就能契入佛智。
  • 《摩訶止觀》|心若在定能知世間生滅法相
    不破入。破入。破不入。不破不入。乃至三十六句如後說。從空入假名平等觀者。若是入空尚無空可有何假可入。當知此觀為化眾生。知真非真方便出假故言從空。分別藥病而無差謬故言入假。平等者望前稱平等也。前觀破假病不用假法但用真法。破一不破一未為平等。後觀破空病還用假法。破用既均異時相望故言平等也。今當譬之。如盲初得眼開見空見色。雖見於色不能分別種種卉木根莖枝葉藥毒種類。從假入空隨智之時。亦見二諦而不能用假。
  • 讀《心經》,體悟空性智慧,實相般若,「空」有什麼用
    簡單來說,實相般若,就是通過修行,得到的那個空性的真實佛性,宇宙萬有的本源。不可思議。不能用人世間普通的知識、學問去解釋、說明。但是,人通過修行之後是能夠真實求證的。般若無所在,又無所不在。我們人人都有一個佛性,其中包含有很大的功德。不過我們自己不知道,不認識。
  • 時間的悖論,實相分離
    在我即將翻譯的另一篇信息(具體內容請關註明天的發布)中,文章作者提到她的一位薩滿祭司的好友就經歷了一次實相疊加的體驗,在另一個疊加或平行實相中,她經歷了一次地球的徹底毀滅,在那個實相她以非常可怕的方式死亡,使得她一直無法釋放這種糾纏的錯位實相體驗。
  • 《心經》中的「苦厄」,到底指的什麼?為什麼要「度」一切苦厄?
    為什麼要「度」一切苦厄?很多人喜歡讀《心經》,認為即便不理解其中的內容,也能讓自己得無量福報。如果真的哪一天,遇到什麼事,忽然「開悟」,那麼自己就沒有白讀這部佛經。嚴格說來,一個人的開悟,並非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 一體不二即色即空,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佛教是不二法門,一切都不二,它是一而二,二而一,一切又是一,本來是一體,何處能分離?看不見的自性,和看得見的相,是圓融一體的。色(相)和空(性)也是這樣,沒有性是不能顯現萬物的,沒有一切相又如何見到無相的性?性的本體即空,色的本體又何異於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