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華自一九七六年進藏,多年間遍訪西藏各地,寫作出版了詩歌、散文、論著和長篇小說等多部作品,其中《藏北遊歷》《西行阿里》《靈魂像風(2007修訂版)》《藏東紅山脈》的採寫,時間跨度為二三十年,是對這片世界高地有代表性的幾個地區自然和文化風光既廣且深的展示。前三部曾於上世紀
九十年代結集為《走過西藏》,暢銷海內外,被評論界稱之為「中國當代文壇稀缺之物」,「在文學與人類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作者由此享有作家兼職類學工作者之稱,這四部長篇紀實亦被視為中國文學人類學的開山之作。
西藏紀實文學作家一代宗馬麗華
朱哲琴。在 1995 年的《阿姐鼓》和 1997 年的《央金瑪》裡,朱哲琴創造了西藏未曾有過、卻非常西藏的聲音。她若斷若續、若有若無的吟唱,不像凡間的人聲,而更接近某種天籟。與她合作的音樂家何訓田亦功不可沒,甚至他作的詞《信徒》,竟被許多人誤以為是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最傑出的情歌。
餘純順。這是一個你不能忽略的人。一個在大地上執著行走了 8 年的上海男人,在走了 42000 公裡後,死在了穿越羅布泊的路上。餘純順曾徒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這樣的成績對西藏某些地區的山民可能算不了什麼,但對西藏之外的人,卻是驚世駭俗的壯舉
海子。本名查海生,當代著名詩人。他在20世紀80年代末曾去過兩次西藏,先後寫了《西藏》、《遠方》兩首與西藏有關的詩。海子還省吃儉用幾個月,買過一本定價150元,當時看來價格過分昂貴的唐卡畫冊。他從西藏千裡迢迢背回去的兩塊瑪尼石,如今鑲嵌在他的墓碑上。他嚮往的西藏,矗立在遙遠的遠方,和他一樣孤獨——
陳丹青。他的《西藏組畫》,大概是在新時期最早使西藏題材受到內地廣泛關注的作品。如陳丹青所言:「我想讓人看看在遙遠高原上有著如此強悍粗獷的生命,如果你看見過康巴一帶的牧人,你一定會感到那才叫真正的漢子。」關注人而不是物,順應了內地人文主義思潮的興
內地的科學工作者在西藏進行過很多次規模不同的科學考察,遺憾的是已不再有地理大發 .時代的驚喜和輝煌。相比之下,人文工作者在「發現西藏」的過程中扮起了主角。憑藉天時地利,他們努力掀開了蒙在西藏之上的面紗一角。【推薦書】
《走過西藏》包括三部長篇散文,第一部題為《藏北遊歷》,1987年在拉薩增補定稿。第
二部題為《西行阿里》,1991年定稿。第三部題為《靈魂像風》,1993年成稿。本書由作
家出版社出版。在1997年10月北京第4版第8次印刷時,印數達到99200冊,創造了暢銷書的新紀錄,產生了非常強烈、非常深廣的社會反響。
馬麗華有一個清楚的詮釋,她在回答《中國校園文學》記者的採訪時坦言:「我一向不大在文學形式上作過多的考慮,只是根據內容的需要。可能受西藏地理人文因素及自然條件所決定吧!寫小說不適應,寫紀實散文卻得心應手信筆而行。一種特別的體會是,在長篇散文的進行過程中,除去文章的意義而外,還有一種節奏的美感、快感,對於謀篇布局駕馭能力充滿自信的權威感。」「大散文具有較高的力度、厚度和強度,是千軍萬的交響樂,無伴奏合唱,是和聲、多聲部有機的互滲,渾然天成,是和諧美,充滿彈性張力和鮮活流動的生命力。」
「我是個重情義的人,西藏待我好,我以文字回報,不曾想它因此對我更好,我只好再回報,如此循環不已,我便不能離開它,不能不持續地讚美它。只要生命允許,我將被註定在這須仰視才可得見的高處。實踐自己的許諾。至於激情,是上天與生命同賜的厚禮,作為人生的助燃劑,它的富足與匱乏,決定了你的人生是熊燃燒還是一蓬只會燻煙的溼柴。」讀了馬麗華上面的肺腑之言,我們就會懂得她的為人文之道,深刻領會她創作長篇散文的高度熱情和良苦用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