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在亞歐大陸頭上的俄羅斯,充當了「咽喉」這一角色,這就決定了無論是歐洲想吞併亞洲,進而統一全世界,或是亞洲想置歐洲於鐵蹄之下,然後稱霸全球。
首先就需問俄羅斯同不同意,您還別不信他沒有這個能力,俄羅斯戰勝了蒙古人,拯救過歐洲,俄羅斯戰勝了拿破倫,拯救過亞洲,俄羅斯戰勝了希特勒,拯救過全世界。
這些都是俄羅斯的「歷史功績」,從自然地理條件上看,俄羅斯是名副其實的「大國」,但為何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還算不上一個「強國」,只能稱其為發展中國家呢?今天三弟就好好跟觀眾老爺們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十月革命」使沙俄成為二十世紀,共產主義的最大「實驗場」,改頭換面的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峙,就此拉開了序幕。
結果就是,1991年蘇聯解體實力大減,而後,以美國為首的軍事同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不顧俄羅斯反對,悍然侵略與俄羅斯昔日結盟,且有血緣之親的南斯拉夫,並不斷向東擴張,侵蝕俄羅斯傳統勢力範圍。
美國正在計劃將俄從中東歐 巴爾幹 波羅的海和中亞等地排擠出去,他的戰略意圖,就是構筑北起波羅的海,中間經黑海 高加索,直至中亞的「孤形戰略防禦線」,通過北約東擴遏制和防範俄羅斯,造成俄羅斯難以復興,這也是目前俄羅斯在國際形勢中的基本情況。
2004年5月1日,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 立陶宛,加入北約和歐盟,打破了西方與俄羅斯之間,有關「紅色底線」的口頭約定,使得俄羅斯與歐盟之間,有了更為廣泛的共同鄰國。
兩者關係更加複雜,邊界紛爭更趨嚴重,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受到擠壓,除了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壓制之外,俄羅斯本身的地理環境,也在制約他成為一個發達國家,亞歐大陸向東越過狹窄白令海峽,與南 北美洲相接,西南通過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相連。
作為亞歐大陸咽喉的俄羅斯,也就成了全球大陸的樞紐,西起波羅的海,東至太平洋沿岸,面積1709.8萬平方公裡,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1.4%。
蘇聯解體,俄羅斯雖然失去了55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但國土面積仍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國土面積大,在國家戰略上有著重要意義,便於合理地分散配置其工業。
軍事基地及各種國防設施,這就有利於提高國家和軍隊戰時,特別是在遭受打擊時的生存能力,在俄羅斯歷史上,這類被吞併的侵略者的典型代表,就是拿破倫和希特勒,兩者都品味到了這「龐然大物」的不易咀嚼和難以下咽。
但是三弟說到這裡,我們還不能下結論,國土面積廣大只有優點而無缺點,對俄羅斯來說,東西相距過遠,戰時難以互動而及時支援,往往也容易顧此失彼,不能贏得戰爭的主動權。
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對此有過切膚之痛,俄羅斯太平洋艦隊主力被殲,使日本獲得遠東地區完全的制海權,所以,俄羅斯面對的主要問題,就是地方離心傾向嚴重。
從加拿大進口糧食比從西伯裡亞近得多,從朝鮮買水果要方便得多,甚至購買阿拉伯國家的石油,運費也更便宜,而對於一個發達國而言,是要統籌全國的發展,顯然對於東西跨度9000千米的俄羅斯來說,這一點很難辦到。
還有,俄羅斯雖然有這麼大的國土面積,但有個很直觀的弱點,那就是都位於中 高緯度,跨三個氣候帶,寒帶 亞寒帶和溫帶,其平均溫度只有﹣5.5攝氏度,俄羅斯也因此被形象地稱為「冷荒漠」。
俄羅斯寒冷氣候的「最大罪惡」便是低效的農業,俄羅斯雖地域遼闊,可用於農耕的土地僅佔其國土面積的20%左右,俄羅斯的農業發展極其緩慢,農業和糧食問題,又極大地制約了俄羅斯的強國之路。
要說俄羅斯最大的優勢在哪,恐怕也只有資源了,一個缺少自然資源的國家,即使工業很發達,其綜合國力也會受到影響,日本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目前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在全世界各個國家中仍然位居前列,但其戰略資源嚴重依賴進口,因此經濟基礎非常脆弱,在經濟競爭或戰備中,日本的資源供給如果被控制,那這個國家龐大的政治 經濟機器就會陷入癱瘓,與日本形成強烈對比的就是俄羅斯,俄羅斯資源豐富,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自然資源幾乎能夠自給自足的國家。
僅能源而言,俄石油儲量佔世界的1/10,天然氣更是佔到世界1/3,另外,俄羅斯有著全球1/5的森林 1/5的水力,俄貝加爾湖的淡水儲量,佔世界總的淡水儲量的1/5以上,依賴這遼闊的領土和豐富的資源,再加上具有相當實力的軍事基礎,綜合國力穩居前五。
超出日本等高度工業化國家,可即使俄羅斯資源豐富,還是不足以支撐起成為發達國家的重任,就拿石油來說,由於石油已經成為工業發展的命脈,而大多數工業發達國家的石油不能自給,石油就不僅是國家實力的構成要素,也成為國家之間政治鬥爭的重要因素。
據2014年末統計結果顯示,俄羅斯原油產量創下後蘇聯時代的歷史新高,排名世界第一。不過,隨著美國頁巖油氣革命帶來的世界能源格局的變化,油氣價格將在較長時期內保持低位,俄羅斯能源出口遭受巨大打擊。
經濟基礎被削弱,從而使得俄羅斯的復興之路更加艱難,資源之爭也往往影響一個國家的穩定與發展,在裏海大陸架資源開發中,俄羅斯與裏海沿岸國家的矛盾就比較尖銳,裏海一直就被俄羅斯視為「儲備庫」,控制裏海資源的開發 運輸,關係到俄羅斯的巨大利益。
俄羅斯把開發西伯裡亞和遠東的油氣資源,作為吸引外商投資 促進經濟振興的主要手段,而一旦優質 低成本的裏海能源進入國際市場,西伯裡亞原油是難以與之競爭的,所以俄羅斯牢牢保持對裏海能源出口管線的控制,掌握裏海能源開發的主動權。
而與此同時,裏海地區的國家卻在致力於修建多條輸油管道,以減少俄羅斯的幹涉權,俄羅斯內部因為資源問題也同樣會「禍起蕭牆」,各地在資源開發上不斷產生糾紛。
例如,在水力開發上,伊爾庫斯克州為了水力發電,需要提高貝加爾湖的水位,水位的提高卻對布裡亞特的危害極大,所以兩地區不斷產生爭執,難以找到兩全其美的辦法。
通過三弟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俄羅斯,無可替代的地理位置 遼闊的疆土,豐富的自然資源等,都為他奠定復興國民經濟最基本的自然地理條件。
但是存在的諸多不協調,又阻礙著俄羅斯的發展,1991年蘇聯解體至今,俄羅斯走過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發展道路,要成為一個發達國家,俄羅斯應充分利用獨一無二地理優勢,趨利避害,找到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俄羅斯有依靠本民族的力量東山再起的條件,只不過還需要時間去耐心探索和發展,你覺得俄羅斯是否能實現強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