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又名白馬尾、葞、春草、芒草、白微、白幕、薇草、骨美、龍膽白薇、白龍鬚、山煙根子、拉瓜瓢、白馬薇、巴子根《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2021-02-12 本草綱目大全

點  ● ● ●  分享     關注 

「別名」

金金甲根、老君須、老虎瓢根、婆婆針線包、東白微、直立白薇、三百根、牛角膽草、苦膽草、羊奶子、山煙、百蕩草、老龍角、羊角細辛、上天梯、大向砂、九根角、節節空、大百砂、雙角果、底線補、山老瓜瓢、蔓生白薇、白花牛皮消。

「相關方劑」

竹皮大丸、白薇湯、芍藥湯、龍骨湯。

「入藥部位」

蘿藦科植物白薇或蔓生白薇的乾燥根及根莖。

「性味」

苦、鹹,寒。

《本經》:"味苦,平。"

《別錄》:"鹹,大寒,無毒。"

《本草匯言》:"味苦鹹,氣溫,無毒。"

《本草備要》:"苦鹹,寒。"

「歸經」

入肺、胃、肝、腎經。

《綱目》:"陽明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腎二經。"

《本草新編》:"入心、脾二經。"

「功效」

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主治」

用於溫邪傷營發熱,陰虛發熱,骨蒸勞熱,產後血虛發熱,熱淋,血淋,癰疽腫毒,陰虛內熱,風溫灼熱多眠,肺熱咳血,溫瘧,癉瘧,產後虛煩血厥,風溼痛,瘰癧,溫熱,身熱斑疹,潮熱骨蒸,肺熱咳嗽,產後虛煩,咽喉腫痛,瘡癰腫毒,毒蛇咬傷。

「附方」

1、治體虛低燒,夜眠出汗。

白薇、地骨皮各四錢,水煎服。

2、治肺結核潮熱。

白薇三錢,葎草果實三錢,地骨皮四錢,水煎服。

3、治尿道感染。

白薇五錢,車前草一兩,水煎服。

4、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

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竹皮大丸)

5、治鬱冒血厥,居常無苦,忽然如死,身不動,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語,又或似有知,而惡聞人聲,或但如眩冒,移時乃寤。

白薇一兩,當歸一兩,人參半兩。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白薇湯)

6、治婦人遺尿,不知出時。

白薇、芍藥各一兩。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7、治火眼。

白薇一兩,水煎服。

8、治肺實鼻塞,不知香臭。

百部二兩,款冬花、貝母(去心)、白薇各一兩。上為散,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9、治金瘡血不止。

白薇末貼之。

10、治瘰癧。

鮮白薇、鮮天冬各等分,搗絨敷患處。

11、治風溼關節痛。

白薇、臭山羊、大鵝兒腸根各五錢,泡酒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5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貼;或用鮮品搗爛敷。

「禁忌」

血分無熱、中寒便滑、陽氣外越者慎服。

《本草經集注》:"惡黃芪、大黃、大戟、乾薑、乾漆、大棗、山茱萸。"

《本草經疏》:"凡傷寒及天行熱病,或汗多亡陽過甚,或內虛不思食,食亦不消,或下後內虛,腹中覺冷,或因下過甚,洩瀉不止,皆不可服。"

《本草從新》:"血熱相宜,血虛則忌。"

「性狀」

1、白薇:根莖多彎曲,粗短,有結 節,直徑0.5-1.2cm;頂端有數個圓形凹陷的莖痕,或有短的莖基,下方及兩側簇生多數鬚根。根圓柱形,略彎,形似馬尾,長5-25cm,直徑1-2mm;表面黃棕色至棕色,具細縱皺紋或平滑,質脆,昀折斷,斷面平坦;皮部發達,黃白色至淡黃棕色;木部小,黃色。氣微,味微苦。

2、蔓生白薇:根莖及殘存的莖基均較細,根多彎。以根粗長,條勻、色黃棕者為佳。

「原形態」

1、白薇,又名:直立白薇、三百根、牛角膽草、苦膽草、羊奶子、山煙、百蕩草、老龍角、羊角細辛、上天梯、大向砂、九根角、節節空、大百砂、雙角果、婆婆針線包、底線補、山老瓜瓢。

多年生草本,高40~70釐米,植物體具白色乳汁。根莖短,簇生多數細長的條狀根。莖直立,通常不分枝,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廣卵形,長約5~10釐米,寬約2.5~7釐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全緣,上面綠色,被短柔毛,老時漸脫落,下面淡綠色。密被灰白色絨毛;葉脈在下面稍隆起。傘形花序腋生,小花梗短,下垂,密被細柔毛;花黑紫色,直徑約1~1.5釐米;花萼5深裂,裂片披針形,外側密被細柔毛;花冠5深裂,裂片卵狀長圓形,先端鈍,外側疏生黃褐色細柔毛;副花冠5裂,裂片橢圓形,上部圍繞於蕊柱頂端,與蕊柱幾等長,下部與花絲基部相連;雄蕊5,上部與雌蕊合成蕊柱;雌蕊由2心皮組成,兩心皮略連合,子房上位,花柱四周有短柔毛,柱頭位於蕊柱下。蓇葖果角狀,紡錘形,長5~8釐米,寬約1.5釐米。種子多數,卵圓形,有狹翼,先端有白色長綿毛。花期5~7月。果期8~10月。

2、蔓生白薇,又名:白花牛皮消。

形態與直立白薇相似,惟莖上部為蔓生,被短柔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花較小,直徑約1釐米,初開時黃綠色,後漸變為黑紫色。

「生長環境」

1、白薇:生於山坡或樹林邊緣。

2、蔓生白薇:生於山地灌木叢中。

「分布地域」

1、白薇:分布於東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等地。

2、蔓生白薇:分布於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四川等地。

「採集收藏」

早春、晚秋均可採收。以秋季採收為佳。採掘後,除去地上部分,洗淨,曬乾。

「炮製」

揀淨雜質,除去莖苗,洗淨,稍浸,潤透,切段,曬乾。

《雷公飽炙論》:"凡採得白薇後,用糯米泔汁浸一宿,至明取出,去髭了,於槐砧上細銼,蒸,從巳至申,出用。"

《綱目》:"酒洗用。"

「藥理作用」

白薇油能直接加強心肌收縮,同時有解毒、利尿作用。對心臟的作用白薇甙能使心肌收縮作用增強,心率變慢,可用於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抗菌作用本品還有對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

《湯液本草》:白薇,《局方》中多有用之治婦人,以《本經》療傷中下淋露故也。

《綱目》:治風溫灼熱多眠,及熱淋,遺尿,金瘡出血。白薇,古人多用,後世罕能知之。按張仲景治婦人產中虛煩嘔逆,安中益氣,竹皮丸方,雲有熱者倍白薇,則白薇性寒,乃陽明經藥也。徐之才《藥對》言白薇惡大棗,而此方又以棗肉為丸,蓋恐諸藥寒涼傷脾胃爾。朱肱《活人書》治風溫發汗後身猶灼熱,自汗身重多眠,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者,萎蕤湯中亦用之。孫真人《千金方》,有詔書發汗白薇散焉。

《本草經疏》:白薇,《本經》所主諸證,皆由熱淫於內之所發。《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此藥味苦鹹而氣大寒,宜其悉主也。《別錄》療傷中淋露者,女子榮氣不足則血熱,血熱則傷中,淋露之候顯矣,除熱益陰,則血自涼,榮氣調和而前證自瘳也。水氣亦必因於溼熱,能除熱則水道通利而下矣。終之以益精者,究其益陰除熱功用之全耳。婦人調經種子方中往往用之,不孕緣於血少血熱,其源必起於真陰不足,真陰不足則陽勝而內熱,內熱則榮血日枯,是以不孕也。益陰除熱,則血自生旺,故令有孕也。其方以白薇為君,佐以地黃、白芍藥、當歸、蓯蓉、白膠、黃柏、杜仲、山茱萸、天麥門冬、丹參,蜜丸久服,可使易孕。凡溫瘧、癉瘧久而不解者,必屬陰虛,除瘧邪藥中多加白薇主之,則易瘳。凡治似中風證,除熱藥中亦宜加而用之良。天行熱病得愈,或愈後陰虛內熱,及親熱未除者,隨證隨經應投藥中宜加之。

《本草述》:主治瘛xi虛煩。白薇,《別錄》乃謂大寒,與《本經》氣平懸殊,似有未當。蓋治傷中淋露,非純任苦寒之味所能奏功也。試觀治女子宮冷不孕,有白薇丸二方,更勝金丸、秦桂丸中俱用之,且既謂之治宮冷矣,猶然投大寒之味乎,在治法必不爾也。即胎前遺尿方有白薇散,止白薇、白芍二味等分,豈用白芍以收陰,乃同於大寒之味以瀉乎?苦寒本能亡陰,是亦知其不然也。更以產後胃弱不食,脈微多汗,亡血發厥鬱冒等證,投白薇湯,是蓋因血虛而並傷氣也,用白薇、當歸各六錢,人參半之,又甘草較參半之,然則是證之用白薇,同於當歸諸味以療虛證者,猶得謂取其大寒乎?只此一證言之,則所云大寒,在《別錄》亦為不察矣。

《本草新編》:白薇功用,善能殺蟲,用之於補陰之中,則能殺勞瘵之蟲也。用之健脾開胃之中,則能殺寸白蛔蟲也。以火焚之,可以闢蠅而斷蝨。以水敷之,可以愈疥而斂瘡也。

《本經逢原》:白薇,治婦人遺尿,不拘胎前產後,有白薇芍藥湯,取其有補陰之功,而兼行手太陰,以清膀胱之上源,殊非虛寒不禁之比也。

《本草正義》:白薇之性,《本經》謂之平,而主治皆溫熱之邪,則平當作寒,《別錄》乃作大寒,當有所本。考《金匱》竹皮大丸雲有熱者,倍白薇。則白薇為寒是其確證。凡若寒之藥多偏於燥,惟白薇則雖亦屬寒而不傷陰液精血,故其主治各病,多屬血分之熱邪,而不及溼熱諸證。蓋於清熱之中,已隱隱含有養陰性質,所以古方多用於婦女。而《別錄》有利陰氣益精之文,蓋亦實有滋陰益精之效力,初非因其能清熱而推廣言之也。陶隱居稱其治驚邪風狂,則邪熱去而陰精充,斯正氣自旺,亦實有其理,非荒誕之空言可比。此則白薇之寒涼,既不嫌其傷津,又不偏於濁膩,誠清熱隊中不可多得之品。凡陰虛有熱者,自汗盜汗者,久瘧傷津者,病後陰液未復而親熱未清者,皆為必不可少之藥,而婦女血熱,又為恆用之品矣。

《本經》:"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

《別錄》:"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久服利人。"

陶弘景:"療驚邪,風狂,庢病。"

《綱目》:"治風溫灼熱多眠,及熱淋,遺尿,金瘡出血。"

《本草述》:"主治患痰虛煩。"

《要藥分劑》:"清虛火,除血熱。"

《現代實用中藥》:"治卒中患者之四肢浮腫,又用於急性熱病中末期之灼熱及衰弱病之消耗熱,肺結核之骨蒸潮熱等,有清涼性滋養之效;又用於小溲亦澀,肺熱咳嗽等證。"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清肺熱。治吐血及老年咳嗽。"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腎炎、肺結核、尿路感染、水腫等。"

- End -


本文僅普及中醫常識,不做處方

如需使用,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對於任何形式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

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

相關焦點

  • 每日一味中藥--白薇
    【名稱】白薇【拼音名】Bái Wēi【別名】葞、春草,芒草,白微,白幕、薇草、骨美,龍膽白薇【來源】為蘿蘑科植物直立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早春、晚秋均可採收。以秋季採收為佳。採掘後,除去地上部分,洗淨,曬乾。
  • 瞿麥又稱鋸句麥、大菊、大半、石竹、南天竺草《本草綱目大全-草篇》
    「入藥部位」 全草。「氣味」(穗)苦、寒、無毒。「主治」1、石淋。用瞿麥子搗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三日後可下石2、小便不利。用瞿麥二錢半,栝樓根二兩,大附子一個,茯苓、山芋各三兩,共研為末,加蜜和丸,如梧子大。
  • 鱧腸又稱蓮子草、早蓮草、墨菸草、墨頭草、墨菜,猢猻、豬牙草《本草綱目大全-草篇》
    「釋名」 蓮子草、早蓮草、墨菸草、墨頭草、墨菜,猢猻、豬牙草。「入藥部位」 全草。「氣味」(草)甘、酸、平、無毒。「主治」1、烏須固齒。用鱧腸草、車前草,等分研細,取汁。每服二錢,米湯送下。5、大便下血。用鱧腸草,瓦上焙乾,研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6、痔漏瘡發。用鱧腸草一反連根須洗淨,搗成泥,以滾酒一杯衝入,飲汁,取渣敷患處。病得者三服即安。
  • 白薇育苗、栽培技術
    白薇育苗、栽培技術寧廣亮白薇( Cynanchum   atratum Bge.),別名:拉瓜瓢、老君須、山煙根子、羊奶子、牛角膽草、白馬尾、白龍鬚等,屬於蘿藦科白薇屬植物,藥材為白薇的根及根莖。多年生草本,高30~60cm ,全株密生短毛。莖直立,圓柱形,折斷冒白漿。
  • 平安醫藥每日一味中藥-龍膽草
    《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商品龍膽的來源,主要為植物龍膽及其同屬的數種近似植物。因品種產區的不同,產品性狀亦有差異,習慣多冠以地名,如關、雲、蘇、山、水等字樣以資區別,但均同等藥用。現京津習銷品主要分關龍膽和雲龍膽兩類。別名:龍膽,膽草。來源:關龍膽: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龍膽和三花龍膽的乾燥帶根莖的根。
  • 【中藥學堂】白薇
    來源本品為蘿藦科植物白薇或蔓生白薇的乾燥根和根莖。相關名白薇、軟白薇、薇草、白尾、白馬薇、白暮、炙白薇。上面有圓形的莖痕,下面及兩側簇生多數細長的根,根長10~25cm,直徑0.1~0.2cm。表面棕黃色。質脆,易折斷,斷麵皮部黃白色,木部黃色。氣微,味微苦。
  • 【謎材】大藥大全
    、白葜、白前、白芍、白石、白朮、白檀、白微、白薇、白藥、白芷、百倍、百本、百部、百合、百腳、百節、百奶、百枝、柏仁、柏實、柏葉、柏子、敗龜、敗瓠、敗花、敗醬、敗瓢、班椒、班蝥、斑草、斑根、斑蠔、斑菌、斑貓、斑毛、斑蝥、斑杖、板貝、半夏、榜嘎、蚌肉、蚌珠、棒草、棒錘、胞衣、薄荷、薄苛、豹骨、豹足、卑相、卑鹽、貝母、荸薺、比目、彼子、柀子、畢茄、畢石、蓽茇、蓽撥、蓽勃、萆薢、碧桃、薜荔、壁宮、壁虎、壁錢
  • 陸耕宇專輯151-155:紫丁香,百蕊草,蘇南薺苨,滇龍膽草,戟葉堇菜
    百蕊草適應半寄生機制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側根有許多吸器,吸器是寄生植物與寄主植物之間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連接紐帶。是寄生植物與寄主連接和鑽入寄主體從寄主吸取水分和營養物質的通道———生理橋,吸器還有可能擔負著寄生植物與寄主間的物質交流與傳導的功能。百蕊草通過吸器從寄主體內奪取水分和養分,這正是百蕊草離開寄主植物不能獨立生存的根本原因。
  • 蘿摩又稱白環藤、斫合子、天將殼、飛來鶴、賴瓜瓢 、荷瓢瓢、艽蘭、藋、雀瓢、苦丸、燻桑、羊婆奶、婆婆針線包《本草綱目大全-草篇》
    《袖珍方》、羊婆奶、婆婆針線包《綱目》、奶漿藤、奶漿草《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入藥部位」 全草、根。《不居集》蘿摩散治陽萎:蘿摩根、淫羊蒮根、仙茅根各三錢,。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治腎炎水腫:蘿摩根一兩,水煎服。每日一劑。(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治癆傷:奶漿藤根,燉雞服。
  • 馬藺根又名馬蘭根《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馬藺根一握。搗,少以水絞取汁,稍稍咽之。口噤以物拗灌之。
  • 醫藥知識-李時珍《本草綱目》(6.12-6.14)草部·知母等醫藥驗方偏方
    草部·知母等醫藥驗方偏方 《本草綱目》簡介: 《本草綱目》,藥學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時珍撰,刊於1590年。 6.12草部·知母 釋名:亦名 母、連母、 母、貨母、地參、水參(水須、水浚)、蕁、 藩、苦心、心草。
  • 墨旱蓮又名旱蓮草、鱧腸、水旱蓮、蓮子草、白花蟛蜞草、墨斗草、野向日葵、墨菜、黑墨草、墨汁草、墨水草、烏心草《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旱蓮草五錢,車前子三錢,銀花五錢,土茯苓五錢。水煎服。13、治婦女陰道癢。墨斗草四兩。煎水服;或另加鉤藤根少許,並煎汁,加白礬少許外洗。14、治腎虛齒疼。旱蓮草,焙,為末,搽齒齦上。15、治血淋。旱蓮、芭蕉根(細銼)各二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二服。
  • 蒴藋又名接骨草、陸英、陸英根、蒴藋根、接骨木、真珠花、珊瑚花、排風藤、鐵籬笆、吳草、英雄草、走馬箭、赤苓葉《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烏雞腿、小接骨丹、水馬桑、七葉根、水椿皮、七爪陽姜、屎缸杖、掌落根、散血椒、梭草、七葉蓮、七葉黃香根:治風溼疼痛,腎炎水腫,腳氣浮腫,痢疾,黃疸,慢性氣管炎,風疹瘙癢,丹毒,瘡腫,跌打損傷,骨折,頭風,腰腿痛,水腫,淋證,白帶,症積,咯血,吐血,風溫痺痛,產後惡露不行。
  • 鐵線草又名石藍、嗽藥、絆根草、蟋蟀草、動地虎、巴根草、草皮子、狗牙根、塹頭草、馬挽手、行儀芝、馬根子草《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關注 「別名」牛馬根、鋪地草、假地豆、田吊子、血筋草、鋪地藤、烏蠅羽、拐子草、田胡蜘蛛。「入藥部位」禾本科狗牙根以全草及根狀莖入藥。「性味」苦,微甘,平,無毒。《滇南本草》:"性溫,味微甘微酸。"《分類草藥性》:"微苦,平,無毒。"江西《草藥手冊》:"甘,平,無毒。"「歸經」入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