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 ● ● 分享 關注
「別名」
金金甲根、老君須、老虎瓢根、婆婆針線包、東白微、直立白薇、三百根、牛角膽草、苦膽草、羊奶子、山煙、百蕩草、老龍角、羊角細辛、上天梯、大向砂、九根角、節節空、大百砂、雙角果、底線補、山老瓜瓢、蔓生白薇、白花牛皮消。
「相關方劑」
竹皮大丸、白薇湯、芍藥湯、龍骨湯。
「入藥部位」
蘿藦科植物白薇或蔓生白薇的乾燥根及根莖。
「性味」
苦、鹹,寒。
《本經》:"味苦,平。"
《別錄》:"鹹,大寒,無毒。"
《本草匯言》:"味苦鹹,氣溫,無毒。"
《本草備要》:"苦鹹,寒。"
「歸經」
入肺、胃、肝、腎經。
《綱目》:"陽明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腎二經。"
《本草新編》:"入心、脾二經。"
「功效」
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主治」
用於溫邪傷營發熱,陰虛發熱,骨蒸勞熱,產後血虛發熱,熱淋,血淋,癰疽腫毒,陰虛內熱,風溫灼熱多眠,肺熱咳血,溫瘧,癉瘧,產後虛煩血厥,風溼痛,瘰癧,溫熱,身熱斑疹,潮熱骨蒸,肺熱咳嗽,產後虛煩,咽喉腫痛,瘡癰腫毒,毒蛇咬傷。
「附方」
1、治體虛低燒,夜眠出汗。
白薇、地骨皮各四錢,水煎服。
2、治肺結核潮熱。
白薇三錢,葎草果實三錢,地骨皮四錢,水煎服。
3、治尿道感染。
白薇五錢,車前草一兩,水煎服。
4、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
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竹皮大丸)
5、治鬱冒血厥,居常無苦,忽然如死,身不動,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語,又或似有知,而惡聞人聲,或但如眩冒,移時乃寤。
白薇一兩,當歸一兩,人參半兩。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白薇湯)
6、治婦人遺尿,不知出時。
白薇、芍藥各一兩。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7、治火眼。
白薇一兩,水煎服。
8、治肺實鼻塞,不知香臭。
百部二兩,款冬花、貝母(去心)、白薇各一兩。上為散,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9、治金瘡血不止。
白薇末貼之。
10、治瘰癧。
鮮白薇、鮮天冬各等分,搗絨敷患處。
11、治風溼關節痛。
白薇、臭山羊、大鵝兒腸根各五錢,泡酒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5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貼;或用鮮品搗爛敷。
「禁忌」
血分無熱、中寒便滑、陽氣外越者慎服。
《本草經集注》:"惡黃芪、大黃、大戟、乾薑、乾漆、大棗、山茱萸。"
《本草經疏》:"凡傷寒及天行熱病,或汗多亡陽過甚,或內虛不思食,食亦不消,或下後內虛,腹中覺冷,或因下過甚,洩瀉不止,皆不可服。"
《本草從新》:"血熱相宜,血虛則忌。"
「性狀」
1、白薇:根莖多彎曲,粗短,有結 節,直徑0.5-1.2cm;頂端有數個圓形凹陷的莖痕,或有短的莖基,下方及兩側簇生多數鬚根。根圓柱形,略彎,形似馬尾,長5-25cm,直徑1-2mm;表面黃棕色至棕色,具細縱皺紋或平滑,質脆,昀折斷,斷面平坦;皮部發達,黃白色至淡黃棕色;木部小,黃色。氣微,味微苦。
2、蔓生白薇:根莖及殘存的莖基均較細,根多彎。以根粗長,條勻、色黃棕者為佳。
「原形態」
1、白薇,又名:直立白薇、三百根、牛角膽草、苦膽草、羊奶子、山煙、百蕩草、老龍角、羊角細辛、上天梯、大向砂、九根角、節節空、大百砂、雙角果、婆婆針線包、底線補、山老瓜瓢。
多年生草本,高40~70釐米,植物體具白色乳汁。根莖短,簇生多數細長的條狀根。莖直立,通常不分枝,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廣卵形,長約5~10釐米,寬約2.5~7釐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全緣,上面綠色,被短柔毛,老時漸脫落,下面淡綠色。密被灰白色絨毛;葉脈在下面稍隆起。傘形花序腋生,小花梗短,下垂,密被細柔毛;花黑紫色,直徑約1~1.5釐米;花萼5深裂,裂片披針形,外側密被細柔毛;花冠5深裂,裂片卵狀長圓形,先端鈍,外側疏生黃褐色細柔毛;副花冠5裂,裂片橢圓形,上部圍繞於蕊柱頂端,與蕊柱幾等長,下部與花絲基部相連;雄蕊5,上部與雌蕊合成蕊柱;雌蕊由2心皮組成,兩心皮略連合,子房上位,花柱四周有短柔毛,柱頭位於蕊柱下。蓇葖果角狀,紡錘形,長5~8釐米,寬約1.5釐米。種子多數,卵圓形,有狹翼,先端有白色長綿毛。花期5~7月。果期8~10月。
2、蔓生白薇,又名:白花牛皮消。
形態與直立白薇相似,惟莖上部為蔓生,被短柔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花較小,直徑約1釐米,初開時黃綠色,後漸變為黑紫色。
「生長環境」
1、白薇:生於山坡或樹林邊緣。
2、蔓生白薇:生於山地灌木叢中。
「分布地域」
1、白薇:分布於東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等地。
2、蔓生白薇:分布於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四川等地。
「採集收藏」
早春、晚秋均可採收。以秋季採收為佳。採掘後,除去地上部分,洗淨,曬乾。
「炮製」
揀淨雜質,除去莖苗,洗淨,稍浸,潤透,切段,曬乾。
《雷公飽炙論》:"凡採得白薇後,用糯米泔汁浸一宿,至明取出,去髭了,於槐砧上細銼,蒸,從巳至申,出用。"
《綱目》:"酒洗用。"
「藥理作用」
白薇油能直接加強心肌收縮,同時有解毒、利尿作用。對心臟的作用白薇甙能使心肌收縮作用增強,心率變慢,可用於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抗菌作用本品還有對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
《湯液本草》:白薇,《局方》中多有用之治婦人,以《本經》療傷中下淋露故也。
《綱目》:治風溫灼熱多眠,及熱淋,遺尿,金瘡出血。白薇,古人多用,後世罕能知之。按張仲景治婦人產中虛煩嘔逆,安中益氣,竹皮丸方,雲有熱者倍白薇,則白薇性寒,乃陽明經藥也。徐之才《藥對》言白薇惡大棗,而此方又以棗肉為丸,蓋恐諸藥寒涼傷脾胃爾。朱肱《活人書》治風溫發汗後身猶灼熱,自汗身重多眠,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者,萎蕤湯中亦用之。孫真人《千金方》,有詔書發汗白薇散焉。
《本草經疏》:白薇,《本經》所主諸證,皆由熱淫於內之所發。《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此藥味苦鹹而氣大寒,宜其悉主也。《別錄》療傷中淋露者,女子榮氣不足則血熱,血熱則傷中,淋露之候顯矣,除熱益陰,則血自涼,榮氣調和而前證自瘳也。水氣亦必因於溼熱,能除熱則水道通利而下矣。終之以益精者,究其益陰除熱功用之全耳。婦人調經種子方中往往用之,不孕緣於血少血熱,其源必起於真陰不足,真陰不足則陽勝而內熱,內熱則榮血日枯,是以不孕也。益陰除熱,則血自生旺,故令有孕也。其方以白薇為君,佐以地黃、白芍藥、當歸、蓯蓉、白膠、黃柏、杜仲、山茱萸、天麥門冬、丹參,蜜丸久服,可使易孕。凡溫瘧、癉瘧久而不解者,必屬陰虛,除瘧邪藥中多加白薇主之,則易瘳。凡治似中風證,除熱藥中亦宜加而用之良。天行熱病得愈,或愈後陰虛內熱,及親熱未除者,隨證隨經應投藥中宜加之。
《本草述》:主治瘛xi虛煩。白薇,《別錄》乃謂大寒,與《本經》氣平懸殊,似有未當。蓋治傷中淋露,非純任苦寒之味所能奏功也。試觀治女子宮冷不孕,有白薇丸二方,更勝金丸、秦桂丸中俱用之,且既謂之治宮冷矣,猶然投大寒之味乎,在治法必不爾也。即胎前遺尿方有白薇散,止白薇、白芍二味等分,豈用白芍以收陰,乃同於大寒之味以瀉乎?苦寒本能亡陰,是亦知其不然也。更以產後胃弱不食,脈微多汗,亡血發厥鬱冒等證,投白薇湯,是蓋因血虛而並傷氣也,用白薇、當歸各六錢,人參半之,又甘草較參半之,然則是證之用白薇,同於當歸諸味以療虛證者,猶得謂取其大寒乎?只此一證言之,則所云大寒,在《別錄》亦為不察矣。
《本草新編》:白薇功用,善能殺蟲,用之於補陰之中,則能殺勞瘵之蟲也。用之健脾開胃之中,則能殺寸白蛔蟲也。以火焚之,可以闢蠅而斷蝨。以水敷之,可以愈疥而斂瘡也。
《本經逢原》:白薇,治婦人遺尿,不拘胎前產後,有白薇芍藥湯,取其有補陰之功,而兼行手太陰,以清膀胱之上源,殊非虛寒不禁之比也。
《本草正義》:白薇之性,《本經》謂之平,而主治皆溫熱之邪,則平當作寒,《別錄》乃作大寒,當有所本。考《金匱》竹皮大丸雲有熱者,倍白薇。則白薇為寒是其確證。凡若寒之藥多偏於燥,惟白薇則雖亦屬寒而不傷陰液精血,故其主治各病,多屬血分之熱邪,而不及溼熱諸證。蓋於清熱之中,已隱隱含有養陰性質,所以古方多用於婦女。而《別錄》有利陰氣益精之文,蓋亦實有滋陰益精之效力,初非因其能清熱而推廣言之也。陶隱居稱其治驚邪風狂,則邪熱去而陰精充,斯正氣自旺,亦實有其理,非荒誕之空言可比。此則白薇之寒涼,既不嫌其傷津,又不偏於濁膩,誠清熱隊中不可多得之品。凡陰虛有熱者,自汗盜汗者,久瘧傷津者,病後陰液未復而親熱未清者,皆為必不可少之藥,而婦女血熱,又為恆用之品矣。
《本經》:"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
《別錄》:"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久服利人。"
陶弘景:"療驚邪,風狂,庢病。"
《綱目》:"治風溫灼熱多眠,及熱淋,遺尿,金瘡出血。"
《本草述》:"主治患痰虛煩。"
《要藥分劑》:"清虛火,除血熱。"
《現代實用中藥》:"治卒中患者之四肢浮腫,又用於急性熱病中末期之灼熱及衰弱病之消耗熱,肺結核之骨蒸潮熱等,有清涼性滋養之效;又用於小溲亦澀,肺熱咳嗽等證。"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清肺熱。治吐血及老年咳嗽。"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腎炎、肺結核、尿路感染、水腫等。"
- End -
本文僅普及中醫常識,不做處方
如需使用,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對於任何形式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
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