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過去的一年裡,煙臺海洋經濟劈波斬浪,駛過一段不凡的航程:
立足全局全域,破解瓶頸制約,統籌推進海洋經濟大市建設,主要海洋產業產值邁過4000億元大關,穩居全省第二位;
實施動能轉換,加快建設山東海洋牧場綜合試點菸臺先行先試區,建設總面積達到120萬畝,產業鏈產值達550億元;
科學管海護海,全力打好渤海區域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10個岸線岸灘整治修復項目全部完成,修復岸線29.96公裡……
驅散疫情陰霾,迎來豔陽高照。2020年,全市海洋經濟企穩回升態勢明顯。預計海洋生產總值與去年基本持平,現代漁業、濱海旅遊發展成為年產值千億元產業。
統籌推進海洋經濟大市建設
「煙臺海域面積是陸域面積的兩倍,海岸線長達1038千米。面對海洋強國、海洋強省戰略,建設海洋經濟大市正當其時、重任在肩。」山東工商學院副教授牛勇平分析說。
正如他所說,完成編制「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膠東經濟圈海洋領域合作全面深化、海水淡化項目推進、雙招雙引成果顯著……2020年,我市海洋經濟大市建設亮點頻頻。
規劃是發展的行動綱領,我市立足全局全域,科學編制「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為海洋經濟未來五年高質量發展做好謀篇布局。立足我市實際,出臺《市委海洋委2020年工作要點》《全市海洋優勢產業倍增計劃》《煙臺市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發展的攻堅方案》《煙臺市海洋生產總值核算制度》等文件,聚焦「六個突破」,加快推動海洋漁業、海工裝備、海上風電、海水淡化、濱海旅遊等產業融合發展,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牟平區海洋牧場離岸平臺YMG全媒體記者 侯召溪 攝
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參與組建膠東經濟圈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聯盟,籤訂膠東海洋經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全面深化膠東經濟圈海洋領域合作。舉辦2020世界海參產業(煙臺)博覽會暨海洋食材展大會,海參產品成交量300噸、總成交額35.6億元。
推動海水淡化實現新發展。市政府與山東核電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適時啟動海陽大型海水淡化項目,並成功納入山東省「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名單和省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核心項目庫。精心篩選全市14個海水淡化項目,爭取列入《山東省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發展三年推進計劃(2020—2022年)》,為煙臺海水淡化產業爭取更多政策支持。
提高「雙招雙引」成效。制定海洋領域「產才融合發展十個一行動」工作推進方案,研究形成《煙臺市現代海洋產業人才發展規劃》等,為海洋產業人才建設提供政策支撐。挪威海洋牧場項目籤約,總投資約4億美元、國內迄今為止單體最大的陸基循環水養殖項目落戶煙臺,計劃建成煙臺開發區現代漁業轉型升級和全產業鏈延伸的樣板工程。
動能轉換助推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
從萊州灣到四十裡灣,從廟島群島到丁字灣,一條縱貫南北、分布東西的海洋牧場產業框架結構初步建成——進軍深遠海,我們手裡有牌,底氣更足。海洋牧場是修復海洋生態環境、增殖漁業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海洋農牧化的重要途徑。今年,全市加快建設山東海洋牧場綜合試點菸臺先行先試區,海洋牧場示範之城全面起勢。
「國鮑1號」
我市制定出臺《關於支持海洋牧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實施「4帶、10點、100箱」海洋牧場示範工程,持續推進海洋牧場向綠色化、企業化、工程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萊州灣、廟島群島、四十裡灣、丁字灣等4條海洋牧場發展帶建設初顯成效,10個海洋牧場「1號」重點示範項目全部建成運營,亞洲最大的海洋牧場建造項目——「百箱計劃」正式啟動。一批全國第一、世界第一隨之誕生:「長鯨1號」深遠海智能化網箱創造了兩個世界第一和五個全國第一,「耕海1號」「長漁1號」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均成為全國首創,「國鮑1號」突破了傳統鮑魚、海膽深海養殖限制,真正實現海珍品深遠海智能裝備化「類野生」養殖。
2020年,全市省級以上海洋牧場30處,其中國家級14處,成為擁有國家級海洋牧場最多的地級市,是全國海洋牧場發展模式領先的城市。海洋牧場建設總面積達到120萬畝,產業鏈產值達550億元。
「我們考察了很多海洋牧場,應該說,煙臺走在了全國前面。」全程參與「耕海一號」項目建設的山東海洋現代漁業有限公司安全管理部高級經理顏海東說,煙臺海洋牧場建設模式新、設備新、技術新,未來一定會有大發展。
水產養殖業也向著綠色發展邁進。《煙臺市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實施方案》《煙臺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年)》等管理措施的出臺,合理規划水產養殖發展。著眼提高核心競爭力,大力推進現代漁業園區建設,積極培育開發區、萊州2處市級現代漁業產業園,成功推動長島綜合試驗區北長山鄉產業強鎮項目獲農業部批准。
建設「藍色種業矽谷」,著力培育優勢主導品種,大力發展生態高效養殖,建成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21處,其中,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7處,約佔全省的60%;年產各類苗種3500億單位以上,產值25億元以上,繼續保持全省領先。
科學管海護海護航藍色經濟
越是發展到一定程度,越要重視海洋生態保護。沒有科學管海護海,就沒有海上綠水青山。2020年,我市持續提升海洋綜合管控能力,護航藍色經濟。
強化執法監管。實施《煙臺市海岸帶保護條例》,嚴格岸線生態保護。建立海警等多部門聯合海上執法機制,強化執法合力。組織實施「護漁」「亮劍」「清網」等年度系列執法行動,積極開展非法圍填海、涉漁「三無」船舶清理整治,禁用漁具專項整治、伏季休漁管理、涉外漁船管控、水產品質量安全執法、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等專項執法活動,有效維護海域使用秩序、海洋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
「耕海1號」深水智能網箱平臺 YMG全媒體記者 唐克 攝
2020年,全市共收繳地籠等違規漁具3.3萬套,清理涉漁「三無」船舶62艘,查處各類違規捕撈案件819起,罰款1448萬元,收繳非法漁獲物8.8萬公斤,未發生違法違規用海案件和涉外漁業違規事件,未發生重特大漁業安全生產事故,全市漁業安全生產、涉韓入漁和伏季休漁管理秩序持續穩定。
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我市全力打好渤海區域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
——強化海岸帶保護,10個岸線岸灘整治修復項目全部完成,修復岸線29.96公裡。
——強化海洋汙染防治,近海捕撈漁船壓減和報廢拆解任務超額完成;海水養殖汙染清理整治有序推進,海上養殖使用環保浮球升級改造工作已全面完成,共清理非法養殖和不符合分區管控養殖2792.979公頃。
——著力推進漁港環境綜合整治和漁港經濟區建設,按照「一港一案」編制整治方案,並率先在全省獲批啟動。
長島南隍城鄉南隍城村黨支部書記 李盛平——
範圍廣了,空間大了,人工少了
南隍城歷史上就以海珍品養殖和底播增養殖為主,市裡提出「百箱計劃」後,我們結合南隍城實際,就想將機械化、裝備化用於傳統的海珍品養殖。
相對於傳統的筏架養殖,我們感覺這種坐底式養殖網箱在海域選擇上有更多餘地。受養殖人員本身的限制,筏架養殖一般在近海,而裝備型養殖網箱可以建在深遠海,養殖範圍更廣了;與筏架相比,「國鮑一號」採用立體養殖,含有39688個小型箱籠,提高了養殖數量和效益;需要的人員也少了,以前養10行筏架至少需要4-5個人,現在整個「國鮑一號」才需要4個人。綜合考量這三個優勢後,我們決定選擇這種養殖網箱。
截至12月中旬,我們已經把筏架養殖的第一批30餘萬頭鮑魚和30萬頭左右的海膽全部試驗性地移到「國鮑一號」上。通過投餵食情況看,鮑魚和海膽吃的快,生長比較快,效果比較明顯。
因為這是首座坐底式海珍品養殖網箱,有些養殖技術和設備還需要改進,明年我們準備徹底摸索一遍,把養殖密度調控一下,等各方面都完善了,肯定要增加投放量,效益會有大的提高。總的來說,海工裝備就是海洋牧場的未來方向。
山東海洋現代漁業有限公司安全管理部高級經理 顏海東——
煙臺海洋牧場走在了全國前列
「耕海一號」設計工期只有七八個月時間,中途又經歷了疫情,但集團上下傾斜了各種資源全力攻堅,我和同事們拼盡了全力,加上政府部門協助解決了很多困難,項目得以順利推進。當「耕海一號」投入使用時,各方反響不錯,我感覺很有成就感。
「耕海一號」是全國首個智能化多功能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有許多設計創新、系統創新和設備創新。她造型很漂亮,還將養殖與休閒文旅相結合,養殖上也應用了比較高新的技術。比如,先進的自動投餵系統、全自動水下監測系統等。另外,高新材料的網衣也是國內第一次大面積應用到大型鋼結構網箱上,效果非常好。
目前,我們正在推進的「耕海一號」二期工程,是一期的延伸和擴展,增加了新的功能,有很多大型科普展覽,新增了遊客住宿區,甲板的面積也達到1萬多平方米。
我們考察過許多海洋牧場,可以說山東走在全國的前邊,煙臺則走在山東前邊。煙臺有很好的海域資源,以前都是傳統的近海養殖,沒有和二產、三產結合,現在煙臺很多海洋牧場都將養殖技術與工業化裝備結合,同時也與休閒觀光文旅結合起來,符合現代消費升級的趨勢,未來一定會有大的發展。
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攝影報導
責任編輯: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