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君說
中國古代帝王殺人,大多都是「株連三族」。
其實這不算狠的,最狠的是滅九族。
「株連九族」,往往是那些殘暴的皇帝能夠想到的最重的刑罰。
但歷史上卻有這樣一位皇帝,滅了大臣九族還不解恨,又增加了一族,滅了十族。
這位大臣就是方孝孺。
方孝孺作為一代名臣,究竟做了什麼,竟讓明成祖朱棣痛下殺手。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方孝孺的故事。
自古忠孝難兩全,留得清名在人間。
登臺拜相,宰執天下,這是古代莘莘學子的最終理想。
他們在儒學思想的影響下,一生的追求,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後可以萬古流芳。
然而,伴君如伴虎,君王重利,重勢,重天下,卻唯獨不重人。
帝王不會因為你是清官,便對你信任有加;也不會因為你的風骨,便對你另眼相看。
若想要立足朝堂,不但要聽君令、行君事,順勢而為,更要學習謀劃與算計。
否則,若觸及到帝王逆鱗,哪怕再有才華,也會落得悽慘下場。
正如明朝時期的方孝孺,即便是「讀書種子」,天下讀書人的偶像,也因為不服朱棣,最終家滅族亡。
蔡東藩說方孝孺是一個迂儒,一個無用之人,但正是這個「迂腐」之人,卻將中華儒生的不屈志氣,貫徹下來。
他用死來告訴人們,所謂忠義者,其身可以滅,其志當永存。
方家有大才,卻當小吏用
方孝孺出生官宦之家,祖上四代皆從儒。
其父方克勤,曾任山東濟寧知府,一生為官清廉,為政有方,頗受百姓愛戴。
方孝孺從小受到父親影響,不但敏而好學,而且謙卑有禮。
雖然年紀小小,卻可每日讀書一寸有餘,鄉人都喚他為「小韓愈」。
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所有讀書人的偶像,若是尋常孩子,聽得此等誇耀,必定驕傲自滿。
可方孝孺卻沒有絲毫得意,他學習學問,並不是為了文辭寫作,而是為了宣揚道義,治國安邦。
年紀稍長,方孝孺拜入了宋濂門下。
宋濂乃世之大儒,又是太子朱標的老師,門下弟子眾多,可方孝孺依舊憑藉自身努力,脫穎而出。
宋濂非常喜歡這個弟子,甚至認為他的學問在近代文人中,足以和歐陽修、蘇軾相媲美。
前有父親為榜樣,後有老師細心教導,再加上方孝孺自己的刻苦研讀,很快便名聲在外。
但是方孝孺從不是追名逐利之人,相比於獲得他人稱讚,他更重視自身的修行。
方孝孺18歲時,他父親方克勤因牽涉「空印案」獲罪被殺,方家開始衰落。
一日,方孝孺因病臥床,家中糧食斷絕。
僕人將情況報告於他,他聽後大笑道:
「古人三十天僅進食九次,貧窮困擾何止我家也!」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方孝孺在人生最艱苦的那些年,一直都潔身自好,用心修養自身品德。
後來因人舉薦,方孝孺被朱元璋所召見。朱元璋見他舉止嚴肅、品行端莊,心中已然認可了他,並對太子朱標說:「這個人可以大用。」
但是,朱元璋並沒有立刻重用他的打算。
一是因為大明初期,重法家而輕儒學,此時任用方孝孺有些得不償失;
二是方孝孺正值青年,心中難免有一份傲氣,朱元璋想要再磨練他一二;
三是朱元璋想將方孝孺留與太子朱標,讓朱標對他有知遇之恩,這樣方孝孺才能感恩戴德,成為新朝的股肱之臣。
1392年,太子朱標因病去世,這時又有人舉薦方孝孺。
朱元璋依舊打算讓他來輔佐新朝,仍沒有重用於他,只是授予他漢中教授之職,每天給眾儒學生員講學。
方孝孺並沒有絲毫沮喪,而是認真去對待這份工作。
漸漸地,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甚至蜀王都要聘請他作世子老師。
和許多讀書人一樣,方孝孺心中依舊想著安邦定國,可是他也明白,這個想法在洪武朝實現的機會不大了。
他開始將目光投到了朱允炆身上,希望可以在新朝有一番作為。
即得知遇恩,便付一心用
方孝孺想要有一番作為,朱允炆何嘗不是,朱元璋留給他的國家,看似國泰民安,實際卻是危機四伏。
他初登帝座,第一步便是要提拔良臣,搭建屬於自己的權力架構。
朱允炆召方孝孺為翰林侍講,很快又升調他做了侍講學士。
這樣,方孝孺便可以常伴在皇帝身邊。
建文帝對方孝孺的學問十分敬佩,無論是書中之事,還是朝廷之事,他都會向方孝孺請教。
逐漸地,方孝孺的思想,開始影響著建文帝的決策。
建文帝開始以「仁義」治國,推崇儒學,休養生息,這正和方孝孺所主張的治國之道相契合。
於是,方孝孺希望可以推崇周禮,用周朝禮樂文化來建立新王朝,並打算將建文帝打造成新聖賢之君。
但建文帝在這之前,還有更重要的事做,那便是「削藩」,將叔叔們的藩鎮收過,他才能安穩發展自己的國家。
但建文帝的叔叔們,又豈是易與之輩。很快,燕王朱棣便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開始起兵造反。
這時,孝孺的學問又一次發揮了作用:朝廷討伐的詔令、檄文皆出於方孝孺之手。
方孝孺不但駁斥了燕王的「清君側」,還將他的野心公之於眾。
然而,方孝孺雖是良臣,卻並非謀士,他提出的一系列謀劃,都以失敗告終。
建文三年,朱棣率軍攻克大名府,方孝孺認為先下赦免朱棣之召,亂其君心,等到他將士心 意懈怠,便可一舉消滅。
奈何識人不明,公布詔書之人因為膽怯,並沒有拿出詔書,方孝孺計劃失敗。
之後,朱棣想要求和,可方孝孺卻認為這是朱棣的緩兵之計,於是讓建文帝殺了使者,拒絕求和。
方孝孺之後曾想過離間朱棣之子,但仍以失敗告終。
最後,朱棣勢如破竹,一路南下,方孝孺以割地求和來換取時間,奈何朱棣無動於衷,直取南京。
有人勸建文帝先走,然後尋找勤王之師,再試圖東山再起。
可方孝孺決意固守南京以待援軍,哪怕城破身死,也無愧於社稷重擔。
最終,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
有人說,方孝孺「雖有大志而才不及」,他的判斷選擇,皆是紙上談兵,並無實用。
可實際上,建文帝是他的知遇之君,他對建文帝忠心不二,他提出的每條謀劃,其實都有可行之處。
然而,機會,運氣都不在建文帝一邊,最後成王敗寇,所有的事情也就不值一提。
建文朝沒了,可方孝孺仍在,他並不想苟且偷生,他要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給建文王朝留下最厚重的一筆。
始懷忠君心,留志不留命
若說方孝孺的謀劃策略,可能會有人不屑一顧;可提到他的氣節風骨,沒有人不敬佩嘆服。
南京淪陷後,朱棣成了永樂大帝,所有文臣武將都來朝拜新皇帝,只有方孝孺一人整日閉門不出,穿一身孝袍,為建文帝哭孝。
朱棣早知方孝孺大名,如今新皇登基,正缺一德高望重之人起草詔書,於是便派人請他前來。
方孝孺穿白戴孝,一進朝堂便悲從中來,嚎啕大哭。
以朱棣原有的脾氣,哪能容得下他人如此放肆。
可在他起兵前,他的謀士道衍和尚,就曾對他說過:
「你到了南京,千萬別殺方孝孺,否則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沒了。」
於是,朱棣只能陪著笑臉,安撫方孝孺:
「先生不必憂苦,我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輔佐成王而已。」
可方孝孺卻一再追問道:
「成王雖死,可立成王子,成王子幼,可立成王弟,正統為先,怎能立周公為皇?」
朱棣大怒:
「這是我們朱家的事,你儘管起詔書便好。」
可方孝孺依舊不從,他一邊哭一邊大罵:
「就算死,我也不會為你起草詔書!」
朱棣質問方孝孺:
「你不怕死,但你就不顧九族之親嗎?」
朱棣原以為拿住方孝孺的弱點,便可左右他的思想,可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方孝孺大聲說到:「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惱羞成怒,再也不顧及名聲承諾,下令車裂了方孝孺,還誅殺他十族之親,共計873人。
這次的大屠殺,雖然誅滅了與方孝孺有關的所有人,可卻也讓方孝孺以身殉道,印證了他的忠心與氣節。
也許有人罵方孝孺傻,覺得他牽連了太多人,是冷血的表現。
可所謂儒家,所謂死節,不正是在關鍵時刻,傳遞一種思想,釋放一種決心。
若人們只是在說聖賢之言,只是仗義死節,可家國滅亡之時,卻沒人願去做這些事,那又有何人還會信「忠義」,又有何人去相信「民族大道」。
方孝孺也許是傻,可正是因為有了他這種人,才會有後來人繼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斯人早已去,風骨獨長存
留得歲寒風骨在,豈憂天邊黑與白。
方孝孺,字希直,號遜志,亦稱「正學先生」。
其實,單從他的名、字、號中,便可以窺得他風骨一二。
朱棣雖發動了「靖難之役」,可明朝實質上並沒有變動,若方孝孺如解縉一般,投靠朱棣,後人也並不會有太多非議,但方孝孺的執念與信仰,卻不讓他如此去做。
有人說,所謂信仰、所謂衛道,便是在適當的時候,死給你看。
方孝孺是聰明人,但他寧願做一個傻子,因為他知道,若天下都是聰明人,都是趨利避害之人,那又有誰來守道,誰來傳承。
該死之時不能退,這樣才能告訴世人,這儒家之道是真的,為氣節而死,為風骨而亡,這才算是為往聖繼絕學。
最後方孝孺與朱棣的對決,表面上是方孝孺輸了,敗得一無所有。
可朱棣又得到了什麼?不過是坐實了篡位亂臣的事實罷了。
方孝孺雖死,可他的氣節卻流傳千年而不朽,從這方面講,方孝孺卻又贏了。
是非有曲直,公道在人心。
方孝孺之後,世間再無「方孝孺」,可方孝孺之後,卻有了「中國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