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我國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 近日,民政部部長李紀恆的一篇文章引發熱議。他撰文表示,要引導生育水平提升並穩定在適度區間,增加勞動力供給。
01. 人口形勢究竟有多嚴峻?
關於人口形勢的嚴峻性,小浦用一些數據說明:進入新世紀後,我國的新生人口一直都徘徊在1600-1700萬間,波動甚微,放開二孩後形成的短暫高峰,出生人口在2016年達1786萬。但壓抑的生育願望釋放後,2017年即下滑至1725萬,2018年再下降200萬至1523萬,到了2019年更是創下了近40年來的新低,出生人口僅為1465萬人,與1980年代作為高點的2500萬人相比,足足減少了1000萬人。與此同時,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12.6%,老齡化問題嚴重。
按照當前趨勢,人口總量在「十四五」時期將不可避免進入負增長。未來總和生育率將從2019年的1.5‰下滑至1.0‰~1.2‰左右。為了更好應對日趨嚴重的老年化,已有專家建議全面開放三胎,讓一些有能力的家庭,可以有機會繼續生育。同時,也給社會一個信號,鼓勵大家多生育。
02. 放開三胎,就能解決人口危機?
放開三胎是否有用?小浦覺得我們先要弄懂為什麼目前在中國,生孩子的意願急劇下降?在《中國人口報告2020》中,恆大首席經濟學家、恆大研究院院長任澤平概括了生育率下降的幾大原因:
1. 房價快速攀升,居民債務收入比從2004年代的28.6%上升至2018年的88.4%;
2. 教育成本攀升,公立幼兒園嚴重供給不足;
3. 醫療費用攀升,從1995年到2018年,居民醫療保健支出上漲27倍,遠超可支配收入9.2倍的漲幅;
4. 獨生子女壓力大,獨生子女夫婦「四二一」的家庭結構養老負擔重,擠壓生育意願;
5. 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高,但就業權益保障不夠。
總而言之,養育孩子的精力、金錢的支出成倍增長。大家「不願生、不敢生」的背後,是無奈的——生不起、養不起。除了鼓勵大家生第二胎、三胎,相應的,還需要國家更多的政策傾斜、社會配套保障、和均衡教育資源分布等。
03. 人口焦慮引發城市搶人大戰
風起於青萍之末。出生人口的變化,也將影響到包括退休養老金平衡、勞動力市場、教育等在內的方方面面。這一系列變化讓各大城市敲響了警鐘,於是2020年我們一邊看到中國進入「少子老齡化」,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一邊是越來越多的城市為了保障城市的經濟活力,加入了「搶人大戰」,而且搶人的門檻越來越低。
據統計,2020年有超20個城市發布各類人才引進或落戶新政。僅12月份,就有廣州、無錫、青島、福州、蘇州等5城發布了落戶政策,以降低門檻的方式吸引人才入駐。以上海為例,一向「傲嬌」的上海也在2020年放鬆了落戶標準。2020年10-11月,上海市連發了四份文件,都是關於放鬆戶籍限制的:上海四所985高校畢業生,可以直接落戶;張江科學城引進的人才,落戶年限可以縮短;留學人員回國2年內來上海工作,即可落戶;國家職業資格一級等同於博士,可直接落戶。
一線城市尚且如此,以福州為代表的二三線城市更是祭出了「零門檻落戶」的大招。瀋陽也變相開啟了「零門檻落戶」……
04. 房地產市場或許也將迎來巨變
一直以來,房地產界都在流傳一句話,「短期看經濟、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人口」對於房地產來說,可謂是最重要的支柱。各大城市是否能夠吸引人、留住人,也成為了未來樓市的風向標。
穩定的常住人口,往往需要關注一座城市背後的產業、硬體及軟體配套等。這意味著即使很多城市是「零門檻」落戶,卻依舊不能讓人心動。從「十四五」規劃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國家依然會將大城市、都市圈建設作為重點。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成渝地區等城市群有進一步聚集的趨勢。以成渝都市圈為例,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城市人才安居吸引力報告》指出,西部代表城市成都、重慶對於人才的吸引力較強,落戶門檻相對較低,找房熱度、求職熱度均排在前列,綜合安居吸引力指數也取得第一和第二位的好成績。成都在新一線城市中,佔據安居吸引力指數城市排行榜和行業聚集指數城市排行榜的第一名。在2020年的「搶人大戰」中有著亮眼表現。
可以預測,未來青年人口將會不斷向大中城市集聚,奠定了熱點一二線城市未來房地產市場需求增長的基礎。另一方面,熱點城市的改善房需求,有增無減。對於這些城市來說,哪怕落戶門檻再低,生育率多麼萎靡,佔據財富「金字塔尖」的一部分人,也依然有強烈的購房需求。
因此,小浦建議大家無論是買房還是投資房產,建議最好選擇人口不斷流入的大城市以及重要的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