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4月30日訊 鋪著毛毯的泡沫箱裡,幼小的它們互相依偎著:個頭不足拳頭大,灰黑色的身體上只長出一些稀疏的羽毛。它們還不會飛,有的蜷縮成一小團,有的張著嘴巴嘰嘰喳喳地叫,有的躲藏在同伴的身體下。
這是三隻夜鷺幼鳥。或許不小心從巢中跌落,也或許被居心叵測的人打落,在臨安區的一片竹林,幼小的它們被村民發現。前天下午2點左右,它們被送到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這裡也是浙江省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基地。
餵食、觀測、幫助幼鳥們熟悉陌生環境……身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獸醫院院長,50歲的劉建勳帶著徒弟王子祥,嫻熟地照料起這群鳥寶寶。
早在11年前,劉建勳和四五個同事組成的救護團隊,就成為了一群夜鷺、白鷺幼鳥的「代理爸媽」。從人工餵養到練習飛翔和捕食,如今,當年的那群幼鳥已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山林安家落戶,家族隊伍繁衍壯大。
一年一度:
2000隻白鷺夜鷺應時歸來
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東南角,坐落著一片兩三百畝的山地,好似一片淨土。這裡竹林和灌木遍布,從未開發。
3月初的一天,站在園區內的遊步道上,望向這片山區,劉建勳欣喜地看到,林間枝頭又冒出密密麻麻的灰白色。和灰白色的身影一起出現的,是紫桐樹長廊旁錯落有致的清脆叫聲。
春末夏初,約2000隻白鷺和夜鷺又飛回來了,像梨花開滿枝頭,像白雲飄浮天際。因每年春天如約而至的這種特殊景象,這片山被冠以「白鷺山」的名號。
「白鷺山」海拔不足百米,但鮮有人的足跡。山的入口處立著圍擋的柵欄,過去十多年裡,只有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救護人員,會偶爾帶著望遠鏡和攝影機上山,觀測這群白鷺與夜鷺的生存狀態。兩三年前,他們在山頂搭建起一座20米高的觀鳥臺。為了減少對鳥類的幹擾,他們又特地在鋼結構的腳手架外,鋪設了一層模仿樹林的綠色無紡布。
夜鷺晝伏夜出,白鷺恰恰相反,而它們卻一向是和睦的鄰居。潔白如雪的白鷺和頂著灰黑色腦袋的夜鷺相映成趣,或悠然挺立樹梢,或成群結伴啾鳴著飛上藍天……在這裡,眼前的一切美成了一幅畫。
年復一年,看著它們在春季歸來,在夏季築巢產卵繁育,又在秋末離去;目睹一批又一批白鷺和夜鷺寶寶在這裡誕生、成長,「娶妻生子」,家族不斷壯大,劉建勳忍不住會想,這其中有多少是自己當年照顧過的幼鳥,又有多少是它們的子嗣?
育雛試驗:
模仿「鳥媽媽」適度餵養
時間回到2009年9月2日午後,兩輛卡車將一群嘰嘰咕咕的白鷺和夜鷺幼鳥送到劉建勳和同事們面前。它們險些被違法捕獵者送上餐桌,所幸,危難之際得到餘杭區林業公安解救。
「它們裝在很多編織籃裡,一籃就有一二十隻,一共400多隻。」劉建勳對11年前的場景印象深刻。彼時,他39歲,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做了6年獸醫。更早一些,他在林海雪原威虎山下照護東北虎,出於對更多動物的好奇,2003年,這個黑龍江小夥隻身南下來到杭州。
這麼多幼鳥一齊出現在面前,對於這個救護團隊來說還是頭一回。「它們大小不一,有的剛破殼,羽毛還沒長齊;有的只有半個多月齡。因為飢餓,大的會咬小的,有些幼鳥因此傷痕累累。」面對數百隻急需救護的鳥寶寶,大家一時手忙腳亂。
通常,白鷺和夜鷺一窩產四五隻鳥寶寶。如今,這些來自於不同家庭的幼鳥們,擁有了同樣的「父母」。
在陌生環境下,鳥寶寶們並不安生。給它們包紮處理傷口或餵食,都要講究手藝,而更小一些的鳥寶寶,甚至還沒學會如何進食。劉建勳和同事們只好將白鷺和夜鷺愛吃的小魚小蝦打成漿狀,再添加營養素或谷粉,用注射器為年幼的鳥寶寶餵食。
就像照顧人類的幼崽,鳥寶寶一日多餐,四五個人24小時輪流照顧,每隔兩三小時便為它們餵一次食。
按照月齡大小,400多隻幼鳥被分成五個班。五間15平方米大的籠舍被細心地鋪上稻草,打造成它們的集體宿舍。模仿野外鳥媽媽的育子方式,救護團隊開始分批次育雛。
人工飼養十多天後,劉建勳和同事們將第一批適齡鳥寶寶,帶到園區內的水塘邊放生,嘗試讓它們飛出去。
「有的跑幾步就撲騰撲騰飛走了,有的卻走得踉踉蹌蹌。」看著這些場景,「鳥爸鳥媽」的喜悅與焦灼交織在一起,他們一邊將飛不起來的幼鳥帶回籠舍飼養,一邊又牽掛著成功放生的幼鳥,趕到水塘邊,定時為它們投餵小魚、小蝦、泥鰍,以及營養藥物。
適度餵養的投餵用量很講究,一般一天兩頓,每隻幼鳥大概可以分到一條泥鰍。這個食量對它們來說,只有六七分飽,這是為了倒逼它們自己主動去捕食,今後去適應野外的獨立生活。救助的意義,就是讓野生動物回歸山林。
鳥寶寶一天天長大,一批跟著一批被放生,三四個月後,數百隻幼鳥被成功放歸山林。
安家落戶:
「白鷺山」繁衍成龐大家族
只是,沒有人預料到,告別之後還能重聚——這群白鷺和夜鷺就此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安家落戶。到了2012年,它們的身影逐漸多了起來,叫聲也層層疊疊,和山腳處動物園飼養的藍黃金剛鸚鵡遙相呼應。
如今,由夜鷺、白鷺組成的家族已壯大至2000多隻,翱翔在空中的它們,也成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一道別樣風景。
作為浙江本土動物,2016年,白鷺和夜鷺從浙江省重點保護動物名錄,轉入浙江省一般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對此,這些救護人員反而覺得欣慰,「從另一個角度看,保護級別的降低意味著動物種群數量的擴大。這說明白鷺、夜鷺的救助與保護有了成效。」
夜鷺的壽命期限可達20年,白鷺的壽命較短,只有7到10年。
如今,劉建勳和同事們對野生動物的救護仍沒有停歇。採訪當天,劉建勳一直腳步匆匆,手機鈴聲不斷響起,各種需要救護的動物被送進園區。最多的時候,一天內,他接待了八批動物的到來。
除了五花八門的鳥類,也常有各種龜、蛇、蜥、猴、鹿等動物光臨。4月27日中午12點半,一隻在嘉興南湖景區發現的赤狐和五隻被富陽城東派出所查獲的鸚鵡,一同出現在劉建勳面前。他叮囑民警開車將裝在後備廂的鸚鵡送進園區,自己卻拎起裝著赤狐的籠子往園區搬。
「你為什麼不一起坐上車?」錢報記者問道。「那怎麼行?赤狐在旁邊,會嚇死鸚鵡的。我們要考慮動物的感受。」他不假思索地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