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銀河號」飛船
抵達的第 81 顆星球
△ 難得好聽的一首輕音樂,真的推薦你一聽
I. 亮星
如果一顆星星足夠明亮,它便會引起足夠的重視,現代如此,古代更如此。
比如,木星。
布達拉宮上的金星和木星
Jeff Dai
它是希臘神話中的主神宙斯,一切萬物的統治者,後來的羅馬神話延續了這一傳統,除了將它的名字改成朱庇特。
以弗所(土耳其)上空的木星
Tunç Tezel (TWAN)
或許你對漫威宇宙中的雷神託爾印象深刻——肌肉男,無限神力,閃電支配者。但或許你不知道,這一設定源於日耳曼神話,在這個文明的神話中,雷神託爾即木星,而且,這一淵源直到今天還依然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歷經千年,Thor's Day(雷神託爾之日)演變成了英語中的Thursday(星期四)。
而在中華文明所代表的東方文化中,木星之所謂為木星源於老祖宗的五行認知,即金木水火土。相傳在上古時期,便有「歲星紀年法」的記載,人們發現,歲星,即木星,大約每隔12年繞空中一周,並以此來記錄時間。這和如今科學測定——木星的公轉周期為11.8618年——已經非常接近。
II. 科學革命
直到1609年,人們才重新認識了這個已經陪伴人類文明數千年的老朋友。而這次的重新認識也拉開了一個科學革命的序幕。
一名義大利天文學家將自製的望遠鏡對準了木星,圖像經過放大,不再是單一的亮點,他驚奇的發現,備受矚目的木星上竟然有隱約的條紋,他還在木星的周圍發現了四顆小點——那是木星的四顆衛星。
而這一刻,註定載入史冊,當然也包括那個叫做伽利略的義大利天文學家。
伽利略自製的第一臺天文望遠鏡
望遠鏡就好比一雙大眼睛,伽利略先後用這一神奇的裝置發現了很多宇宙中不可思議的現象:比如土星的光環,金星的盈虧變化,月球布滿環形山的崎嶇表面,以及太陽黑子等等。於是,伽利略接過從哥白尼的手中遞來的接力棒,堅定的維護「日心說」。
1633年,著名的「伽利略」事件在歐洲大陸鬧得沸沸揚揚,雖然教會沒有明確表態支持「地心說」,不過《聖經》中的描述確實跟日心說提倡思想有相左之處,他被指控有著「異端般地持懷疑態度」,並要求他公開發誓放棄對日心說的信仰,最後,教會義無反顧的決定將伽利略軟禁在佛羅倫斯郊外的別墅,在那裡,他度過了人生中的最後十年。
為自己辯護的伽利略
我們不能想當然的認為是伽利略支持日心說至使其受到天主教會的迫害,事實上,很多史料證據指出,伽利略並沒有受到大眾想像中的「嚴刑拷打」,而當時的教皇——烏爾班八世也跟伽利略是故交。這其中有太多撲朔迷離的細節,箇中原因複雜交錯,即使是專門研究的歷史學者,也沒有就此事達成共識。
伽利略收到教廷的審判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伽利略的發現讓更多的人知道了日心說,讓更多人選擇用理性的方式看待世界,而這一點,是多麼的難能可貴的寶藏啊。1642年,伽利略與世長辭,也許是上帝的安排,就在同一年,歐洲大陸的另一端,艾薩克·牛頓出生,接過了科學的接力棒。
這一切,都和木星息息相關。
III. 探索之路
相比於地球,木星是個巨大的「輕」氣球。
木星的體積為地球的1316倍,其質量佔到所有太陽系其他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但另一方面,木星是巨型氣態行星,其密度只有大約1.326g/cm³。木星的自轉速度很快,致使其呈現扁球體(赤道附近有略微但明顯可見的凸起)。
木星和地球,月球的比例
人類開始真正探索木星始於20世紀,在過去的數十年內,人類的探測器一次次從地球起航,踏向幾億公裡外的巨大星球,將未知的邊疆向前推進。
歷代木星探索者
這些探索者們帶著好奇的眼睛,讓我們以從未有過的角度欣賞到木星的壯美。
由先驅者10號拍攝的木星
這算是人類得到的第一批木星近距離照片,它由「先驅者10號」於1973年12月拍攝於,人們第一次近距離看到這個無與倫比的巨大怪獸,它表面的紋路宛若大理石,自然勻稱,可謂嘆為觀止。
隨後到來的旅行者一號則拍攝了更多更為清晰的細節。比如,著名的大紅斑。
旅行者1號拍攝的木星
NASA, JPL, Caltech; Processing & License
圖片前面的球體是木星的第二顆衛星,也屬於伽利略衛星之一,即木衛二。在這張圖片的後面,木星表面,你能看到一個巨大如眼睛一樣的區域,這便是著名的大紅斑。
簡而言之,這是迄今為止太陽系內發現的最猛烈的風暴,大紅斑位於木星南緯23°,東西長4萬公裡,南北寬1.3萬公裡。這是一團激烈上升的氣流,呈深褐色。這個彩色的氣旋以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大紅斑中心部分有個小顆粒,是大紅斑的核,其大小約幾百公裡。
大紅斑的風暴眼,想像圖
這張圖片完全詮釋了大紅斑之「大」,木衛二隻比月球稍小一點,但在圖片中,木衛二相比於大紅斑簡直不值一提。事實上,大紅斑可以輕易容下2-3個地球的大小。
大紅斑所在
NASA/JPL-Caltech/SwRI/MSSS/ Gerald Eichstädt /Seán Doran
不過最新的觀測結果表明,這個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風暴正在逐漸減弱,並可能在未來的20-30年內消失。
旅行者1號拍攝的木星
NASA, JPL, Caltech; Processing & License
旅行者二號還近距離的觀測了木星最讓人著迷的一顆衛星,那就是木衛二。
旅行者號拍攝的木衛二
NASA / JPL / Ted Stryk
這顆「小冰球」很可能存在一片廣袤的地下海洋,根據推測,這片海洋可能有50公裡深,它由引潮力帶來的熱量保持液態。若假設成立,這將是除地球之外,太陽系中唯一一個有大量的液態水存在的地方。
而此時此刻,還有一顆探測器在圍繞著木星——朱諾號。
NASA / JPL / SwRI / MSSS / David Marriott.
這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同樣來自羅馬神話,朱諾是朱庇特的妻子,朱庇特施展法力用雲霧遮住自己,但是朱諾卻能看透這些雲霧,了解朱庇特的真面目,因此探測器取這個名字也是借用其寓意,希望它能解開這顆雲遮霧繞的氣態巨行星隱藏的秘密。
「朱諾」同樣沒有讓我們失望,它將在入軌後的20月內對木星進行持續的探索,可以說,它每次飛掠木星上空,都會帶來不小的讚許和發現。
木星的南極地區
NASA/JPL-Caltech/SwRI/MSSS/Gervasio Robles
木星南極的這幅影像,由NASA的朱諾號探測器在5.2萬千米高空拍攝。圖中的卵形特徵都是氣旋,直徑可達1000千米。這是人類首次發現在木星的南極和北極地區,同樣存在著很多大大小小的氣旋,彼此摩擦消耗。
木星上的閃電,NASA/JPL-Caltech
「朱諾」號還解開了一個困擾了科學家們近40年的謎團,即木星上的閃電。在八次飛掠木星的過程中,「朱諾」號記錄了377次木星閃電,它們主要出現在木星兩極地區。有趣的是,木星上的閃電是由內而外的,這得益於木星獨特的熱循環結構。
IV. 木星美學
暫且撇開科學話題,木星之美在太陽系內可謂屈指可數。
宛如油畫般的古樸畫風,色彩變化細膩入微,甚至讓人聯想到梵谷的名畫——《星空》。不得不說,宇宙很神奇。
梵谷的《星空》
NASA/JPL-Caltech/SwRI/MSSS/Gerald Eichstädt/Seán Doran
NASA/JPL-Caltech/SwRI/MSSS/Gerald Eichstädt/Seán Doran
NASA/JPL-Caltech/SwRI/MSSS/Gerald Eichstädt
NASA/JPL-Caltech/SwRI/MSSS/Gerald Eichstädt/Seán Doran
木星上的北極光
NASA, ESA, and J. Nichols
V. 什麼是木星?
說了這麼多,什麼是木星呢?
它是眾多文化中的閃亮明星,一場科學革命的導火索,一片宇宙中未知的神秘領地,一種讓世人痴迷的精緻美學。
什麼是木星?也許這個問題只能有階段性的答案,因為我堅信隨著探索的腳步不斷向前,木星這個神奇的存在一定給我帶來更多更大的驚喜,那時,也許我們能驕傲的指著這顆夜空中的璀璨亮點,大聲的說出:這就是木星!
那麼本期的互動話題是,你有用肉眼看到過木星嗎?你又是怎麼找到它的呢?歡迎在留言區告訴我們~
朱諾號飛掠木星,想像圖
『美好的文字,分享給重要的人』
晚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