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才能懂《邊城》——我們隨同沈從文先生去純美的邊城走走吧

2020-12-23 觸碰靈魂的生活感悟

第一次讀《邊城》好像是高中時期,一本語文類的教材當中有一篇《邊城》的節選。印象是有的,翠翠、祖父和黃狗……,但說實在話,讀是讀了確實是讀不懂,不知道寫的是什麼,覺得囉裡囉嗦平淡無味,雲裡霧裡的說的什麼……太簡單了又太深奧了!

真正有滋有味地完整地讀完《邊城》,我已是接近不惑之年了。

跨了20多年,我才僅僅是似懂非懂地走進了邊城,走進了古老的湘西,走進了茶峒,走進了渡船,走進了祖父,走進了翠翠,走進了黃狗,走進了那人那事,走進了那山那水……

邊城的民風是多麼令人嚮往!

祖父,翠翠,黃狗一家人在渡船上和邊民們的生活故事,就是那些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真沒有什麼大事要事。說說笑笑、吵吵鬧鬧,有一句沒一句的,東家的雞飛了,西家的狗叫了,外面又發生了什麼新奇的事、古怪的事,全在這條渡船上鑽進了翠翠的耳朵。平常也不見得有多麼地親近和來往,但誰家要是遇到了煩心事難纏事,誰還不過來幫個忙呢?是的,都會來的,三災八難,在邊城小鎮是沒有過不去的坎的。

祖父在暴雨之夜靜靜地走了,悄無聲息,生怕打擾了別人。留下了孤獨無助的翠翠和黃狗,怎麼辦啊?但是,沒有什麼怕的,翠翠,人老了都會走的。這不是邊民們都來了嗎,忙忙亂亂的,送祖父到他該去的地方了。

一個生命來到這人世間,總是有這樣那樣的道理的,總是有這樣那樣地不易的。

翠翠來到湘西,來到茶峒,來到渡船,來到祖父跟前,本身就是媽媽悽苦愛情地悲催演繹。可是,翠翠有什麼錯呢?

翠翠在祖父的百般呵護下一天一天地長大了。含羞帶笑的嬌美的翠翠該有的心思不經意間全都就有了。這沒有什麼奇怪的,渡船上人來人往,聽到的看到的對一個少女來說都是新奇的,都是能觸動神經末梢的,有意無意間便都深藏在翠翠的心底裡就等著生根發芽了。黃狗跟著翠翠走來走去,總會時不時地輕吠兩聲,小黃也明白翠翠的心思。

儺送和天保都是不錯的後生,翠翠糊塗的心跟明鏡似的。愛是純美的愛,愛是唯美的愛,不夾雜一點兒別的想法。思念的漣漪時不時在翠翠心底裡翻著花樣……

愛能開花結果嗎?

祖父能做什麼呢?祖父又有什麼法子呢?

現在祖父走了……

翠翠的心思你能猜得到嗎?

祖父走了,不是又來了個伯父嗎?船總順順還要安置你啊,翠翠。那愛戀著的少年說不準就會到了啊。

這淳樸的民風、質樸的民風、憨厚的民風、無私的民風是那麼那麼地遙遠喲……

反反覆覆,越讀越愛讀,越讀越有味,越讀越欲罷不能!

就是這樣,真是這樣!

單從自我體會而言,《邊城》是要用豐富的人生閱歷去讀的,是要用厚重的文化積澱去讀的,是要用博大的文學修養去讀的,是要用靈魂和肉體的水乳交融去讀的……

《邊城》是小說,是散文,是詩歌,《邊城》是中國寫意山水畫,是工筆風土人情畫,是濃墨重彩的風景人物油畫,那得看你用什麼心境和心情去讀,用何種情感和情緒去讀……

膚淺又浮躁的我什麼時候才能真正走進邊城讀懂《邊城》……

恭錄汪曾祺先生《沈從文的寂寞》一文中的一段文字:

可以說寂寞造就了沈從文。寂寞有助於深思,有助於想像。「我有我自己的生活與思想,可以說是皆從孤獨中得來的。我的教育,也是從孤獨中得來的。」他的四十本小說,是在寂寞中完成的。他所希望的讀者,也是「在多種事業裡低頭努力,很寂寞的從事於民族復興大業的人。」(《lt;長河gt;題記》)安於寂寞是一種美德。寂寞的人是充實的。沈先生擅長用一些顏色、一些聲音來描繪這種安靜的詩境。在這方面,他在近代散文作家中可稱聖手。

相關焦點

  • 沈從文《邊城》:最純美的愛,是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沈從文《邊城》:最純美的愛,是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題記:小溪,白塔,墨竹,渡口,獨戶的人家……故事在靜美中拉開帷幕。這裡是悠然自得的世外桃源,這裡是民風淳樸的湘西邊城。《邊城》是沈從文先生最負盛名的代表作,被譽為「文學史上最純淨的一個小說文本」,「小說中飄逸不群的仙女」。一九九九年《亞洲周刊》評選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邊城》名列第二,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 跟著沈從文先生寫的《邊城》小說,去探尋曾經的故事
    邊城的取名,來源於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由於沈從文先生的家鄉在鳳凰,所以許多媒體將鳳凰當作了沈先生作品中的邊城。其實真正沈從文先生所著《邊城》描述故事就發生在茶峒古鎮,所以這裡才是真正的邊城。從重慶方向進入湖南的邊城樓我們一行從秀山的川河蓋出發,沿著重慶著名的45拐下山,很快就穿過了邊城樓牌坊,來到邊城鎮,帶著對文學巨匠沈從文先生的敬仰,踏著大師的足跡,我們一起來追尋詩與遠方
  • 沈從文:至善至美,至真至情,那夢中的邊城
    猶記得大學端午時,和幾個好友一起去湘西鳳凰旅遊。迎著微微細雨,坐船慢遊沱江,閒看兩岸風景,劃到一處岸邊人家時,看到一壇壇大大的酒缸,忍不住嘗了那自釀的75度的燒刀子,一口下去,直衝腦仁。到現在想起來,腦仁似乎還隱記得那種嗆辣。想到端午,想到湘西鳳凰,便想到了沈從文,想到了他的《邊城》。於是,最近幾日重拾舊文,讀了沈從文的《邊城》。
  • 《邊城》: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那方淨土,給靈魂慰藉,讓人間值得!
    腦海中深深印刻著,高中時語文課本中那段沈從文先生《邊城》的節選,那個時候,讀出的是愛情,是愛情的朦朧和悽美,為清純翠翠那純淨而無望的愛,感嘆感傷!隨著年齡增長,接觸的書籍愈來愈多,在品讀中,難免會產生比較,一經比較,更發現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應該是字遊君見過、讀過的最美的美文。
  • 沈從文《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雙全法,不負親人不負卿
    沈從文《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雙全法,不負親人不負卿《邊城》是沈從文先生最負盛名的代表作,人們對它評價極高,有人說它是鑲嵌中國現代文學畫廊中「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說它是「小說中飄逸不群的小仙女」。
  • 再讀沈從文的《邊城》,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座城,城裡住著一個人
    孔子的桃花源,是與冠者五六人,童子五六人浴於沂水之中;墨子的桃花源,是要建立一個門可不閉戶的大同世界;柏拉圖的桃花源,是在他的理想國裡有著真、善、美相統一的政體,是柏拉圖的烏託邦;而沈從文先生的桃花源,應該就是他筆下的湘西小鎮——邊城。
  • 湘西之旅:漫步於鳳凰古城的大街小巷,尋找沈從文書中的《邊城》
    其實,我最初是從沈從文先生《邊城》《湘行散記》這兩本書裡知道這個小城的。書中的它是一個「浪漫與嚴肅,美麗與殘忍,愛與怨交縛不可分」的地方,這讓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直都想去一探究竟,可惜,因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實現這個夙願,直到最近辭了工作、搬家之時,看到那角落裡那一本落滿灰塵的《邊城》,心頭上那個念頭又再次冒了出來,於是決定出發,整理行李馬上就出發,直奔鳳凰古城,尋找我心中失落的那個《邊城》。
  • 帶著《邊城》去茶峒,最後還有彩蛋電影《邊城》中原景重現地
    ——2018年10月15日一、《沫沫集》——緣起:我與沈從文十六歲的時候,偶然間讀到《邊城》,便喜歡上了沈從文的作品:《邊城》、《長河》、《湘行散記》……每年都會讀上幾遍《邊城》。人生漸漸與沈從文和湘西有了伴隨著以後生命長度、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緣。一直心心念念著去鳳凰,直到2009年的7月,才第一次踏上鳳凰的土地。
  • 沈從文《邊城》:人生如渡船,平凡才是生命的底色
    這個悲劇性的人物不是別人,正是因為寫了《邊城》而名聲大噪的作家沈從文。沈從文在中國文壇的地位高堪稱泰鬥,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他自己質樸的文風和對湘西這片土地的摯愛,讓讀者在數十年後的今天,依然可以感受到湘西的山光水色,這也是《邊城》一書帶給我們的感動。
  • 重讀《故鄉》和《邊城》,看魯迅和沈從文筆下的鄉土中國異同
    沈從文,京派作家代表,擅長以優美柔緩的筆調行文,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整體上看,魯迅與沈從文的文學作品風格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系列,若要說兩者比較相近的點,那就是兩人都偏向於寫鄉土小說,其創作內容多與鄉土有關。今天,我們以《故鄉》和《邊城》來談談魯迅與沈從文的小說創作,淺析其小說創作下的鄉土中國異同。
  • 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讀《邊城》,沈從文筆下的湖南男女
    翠翠父母以死殉情,並不是因為「母也天只,不諒人只」的家庭的幹涉(老船夫默默承擔了她未婚先孕的結果),也不是道德的壓迫(「邊城」男歡女愛是自然平常的),實在是因為智能與閱歷的局限,導致他們無力去處理伴隨情慾的歡愉而產生的複雜後果,只能一死殉情。所謂「複雜後果」,在局外人看來,其實並不複雜。但是在他們簡單的思想裡,既然不能選擇留下,也不能選擇遠走,就唯有選擇死亡了。
  • 從沈從文與川端康成的命運看:《邊城》與《雪國》的死亡意識區別
    文 | 魚雁沈從文的《邊城》長期以來,都被人們譽為是歌頌「人性美、人情美」的田園牧歌。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沈從文運用了詩化的語言,自然勾勒出秀麗的湘西風光,娓娓道來邊城裡的淳樸與真善美。小說中鄉土、人事、人物三者融合,渾然一體。
  • 閱讀經典 激勵人生――凌宇教授在湘西職院暢談《邊城》
    學習並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已經成為我們新時代一個重要的主題!「文化大講堂」的舉辦,旨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營造學院和社會濃鬱讀書文化氛圍,引導廣大學生和有識青年熱愛學習,樂觀生活,勇於拼搏進取,實現人生價值。 凌宇教授在講座中深刻的分析了《邊城》的思想情感內涵。 凌宇教授 《邊城》是一部貨真價實的文學經典,是一部十分精緻,美到極致的卓越的藝術品。
  • 《邊城》:我是對一切無信仰的人,我只信仰生命
    提到《邊城》這部小說,我們並不陌生。它是當代著名文學家沈從文的代表作之一, 完成於1934年初。小說講述了一個唯美的湘西小鎮的悲劇故事:渡船的老人與孫女翠翠相依為命,鎮上家境優渥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都看上了翠翠。按照當地的習俗,兩個男子需要進行決鬥,獲勝者才可以娶翠翠為妻。但兄弟情深,老大不願意這樣做,一個人默默退出,卻在一次出海中出了意外,不幸去世。
  • 有誰懂靜水流深這四個字的含義?——《邊城》讀後有感
    忽然之間浮起些許倦怠的心情,於是乎,讀起了《邊城》。始終對於文字可以構築世界的想法半信半疑,在肯定與叩問之間,遊走。然而對於沈從文,我想,他確然是用自己的血肉文字構築起了一個超越時空的湘西世界,而邊城則應算作湘西最為平凡也最為閃亮的地方了。
  • 沈從文的《邊城》:這是上個世紀的淳樸小鎮,也是七零八零的回憶
    這就是《邊城》的最可貴之處,刻畫了那個年代那個小城鎮的淳樸。邊城的淳樸在好多方面。比如邊城的娼妓。提到娼妓,我們都是不屑的。但邊城的娼妓,看沈老先生怎麼寫的——「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遇不相熟的主顧,做生意時得先交錢,數目弄清楚後,再關門撒野。人既相熟後,錢便在可有可無之間了。妓女多靠四川商人維持生活,但恩情所結,卻多在水手方面。
  • 湖南湘西散記,邊城與鳳凰
    縱覽《邊城》,全書沒有一個壞人,也沒有形式主義官僚作風,有隻有純樸的鄉土人情,鄉親鄉愛、家和鄰睦、相得益彰,這樣我們基本上可以排除掉,所有外部環境因素。是故,翠翠的悲劇,是人物自身性格缺陷造成的。翠翠純真、善良、無害,但換一種說法,我們也可以說她含蓄懵懂,不諳世事。
  • 適合冬天閱讀的美文——沈從文的湖南文學:淡若杯水,美若邊城
    如果把民國時期的小說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麼,沈從文的《邊城》定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初入口中淡若無味,但總不會讓人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味到它與眾不同的滋味。沈從文的文字便是這樣,他遠離政治,永遠不願給人負擔。正因如此,一個失去親人的孤女會有「翠翠」這樣一個惹人憐愛的名字;一個本該悽涼的愛情悲劇,卻在湘西的邊陲小鎮裡,美得那麼動人。沈從文的文字是自然、純粹而富有靈性的。
  • 重慶有一座城市,也是沈從文小說中寫的,兩座邊城僅一河之隔
    是湘西的老城,因為位於湘渝黔三省的邊界,所以被稱為邊城, 其實小說中寫的邊城是兩座城,除了湘西花垣縣的茶峒鎮,和茶峒只有一江之隔的洪安古鎮也是沈先生寫的邊城的一部分,洪安屬於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兩個古鎮屬於兩個省,其實在沈從文心中它們是「一座邊城」。
  • 《邊城》|小城一隅自然古樸的生活,是沈從文對純真美好的堅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懷,而沈從文把故鄉情懷書寫出來,把大國小城的一隅展現出來,因為就是這樣的地方,生養了他,他的祖祖輩輩也是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總是需要有人關注小城的生活,歌頌讚揚他們的生活習慣和人生形式。恰好這是小眾的關注點,很少人會留意小城一隅的現狀。沈從文放棄大多數的人,選擇少數的人,只為心中的熱愛和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