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邊城》好像是高中時期,一本語文類的教材當中有一篇《邊城》的節選。印象是有的,翠翠、祖父和黃狗……,但說實在話,讀是讀了確實是讀不懂,不知道寫的是什麼,覺得囉裡囉嗦平淡無味,雲裡霧裡的說的什麼……太簡單了又太深奧了!
真正有滋有味地完整地讀完《邊城》,我已是接近不惑之年了。
跨了20多年,我才僅僅是似懂非懂地走進了邊城,走進了古老的湘西,走進了茶峒,走進了渡船,走進了祖父,走進了翠翠,走進了黃狗,走進了那人那事,走進了那山那水……
邊城的民風是多麼令人嚮往!
祖父,翠翠,黃狗一家人在渡船上和邊民們的生活故事,就是那些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真沒有什麼大事要事。說說笑笑、吵吵鬧鬧,有一句沒一句的,東家的雞飛了,西家的狗叫了,外面又發生了什麼新奇的事、古怪的事,全在這條渡船上鑽進了翠翠的耳朵。平常也不見得有多麼地親近和來往,但誰家要是遇到了煩心事難纏事,誰還不過來幫個忙呢?是的,都會來的,三災八難,在邊城小鎮是沒有過不去的坎的。
祖父在暴雨之夜靜靜地走了,悄無聲息,生怕打擾了別人。留下了孤獨無助的翠翠和黃狗,怎麼辦啊?但是,沒有什麼怕的,翠翠,人老了都會走的。這不是邊民們都來了嗎,忙忙亂亂的,送祖父到他該去的地方了。
一個生命來到這人世間,總是有這樣那樣的道理的,總是有這樣那樣地不易的。
翠翠來到湘西,來到茶峒,來到渡船,來到祖父跟前,本身就是媽媽悽苦愛情地悲催演繹。可是,翠翠有什麼錯呢?
翠翠在祖父的百般呵護下一天一天地長大了。含羞帶笑的嬌美的翠翠該有的心思不經意間全都就有了。這沒有什麼奇怪的,渡船上人來人往,聽到的看到的對一個少女來說都是新奇的,都是能觸動神經末梢的,有意無意間便都深藏在翠翠的心底裡就等著生根發芽了。黃狗跟著翠翠走來走去,總會時不時地輕吠兩聲,小黃也明白翠翠的心思。
儺送和天保都是不錯的後生,翠翠糊塗的心跟明鏡似的。愛是純美的愛,愛是唯美的愛,不夾雜一點兒別的想法。思念的漣漪時不時在翠翠心底裡翻著花樣……
愛能開花結果嗎?
祖父能做什麼呢?祖父又有什麼法子呢?
現在祖父走了……
翠翠的心思你能猜得到嗎?
祖父走了,不是又來了個伯父嗎?船總順順還要安置你啊,翠翠。那愛戀著的少年說不準就會到了啊。
這淳樸的民風、質樸的民風、憨厚的民風、無私的民風是那麼那麼地遙遠喲……
反反覆覆,越讀越愛讀,越讀越有味,越讀越欲罷不能!
就是這樣,真是這樣!
單從自我體會而言,《邊城》是要用豐富的人生閱歷去讀的,是要用厚重的文化積澱去讀的,是要用博大的文學修養去讀的,是要用靈魂和肉體的水乳交融去讀的……
《邊城》是小說,是散文,是詩歌,《邊城》是中國寫意山水畫,是工筆風土人情畫,是濃墨重彩的風景人物油畫,那得看你用什麼心境和心情去讀,用何種情感和情緒去讀……
膚淺又浮躁的我什麼時候才能真正走進邊城讀懂《邊城》……
恭錄汪曾祺先生《沈從文的寂寞》一文中的一段文字:
可以說寂寞造就了沈從文。寂寞有助於深思,有助於想像。「我有我自己的生活與思想,可以說是皆從孤獨中得來的。我的教育,也是從孤獨中得來的。」他的四十本小說,是在寂寞中完成的。他所希望的讀者,也是「在多種事業裡低頭努力,很寂寞的從事於民族復興大業的人。」(《lt;長河gt;題記》)安於寂寞是一種美德。寂寞的人是充實的。沈先生擅長用一些顏色、一些聲音來描繪這種安靜的詩境。在這方面,他在近代散文作家中可稱聖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