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長期關注...
如子憶母勤念佛,都攝六根耳聽著。
若依大士此開示,因心各得契果覺。
農曆七月十三,恭迎大勢至菩薩聖誕。大勢至菩薩,現今在西方極樂世界,是「西方三聖」之一,與觀世音菩薩一樣,同為阿彌陀佛的助手,是第二順位遞補佛位的大菩薩。
《無量壽經》云:「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此二菩薩,於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可見二菩薩與娑婆世界特別有緣,與阿彌陀佛也特別有緣,故於此界度化眾生,持名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令生彌陀淨土。
大勢至,梵語「摩訶那缽」,意譯作「得大勢」「無邊光」「大精進」,略稱勢志菩薩、勢至菩薩。其立名有四:
1.因地自利而得名
《悲華經·卷三》中寶藏佛曰:「善男子,由汝願取大世界故,因汝為得大勢」。此因願力而得名。
2.果地利他而得名
《觀無量壽經》曰:「(此菩薩)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此果地利他而得名也。
3.折服眾生立名
《觀無量壽經》曰:「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又曰:「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思益經》曰:「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斯以威力折服眾生,故名。
4.攝受眾生立名
《觀無量壽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斯以慈悲攝受眾生,故名。
大是所證之法身,以法身豎窮橫遍,故名大;勢是能證之般若,以般若智內破煩惱惑,外伏諸魔怨,故名勢;至是究竟義,即解脫德,以菩薩位鄰極聖,證近於佛故名至。
大勢至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離三途,得無上力;又彼行時,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動,故稱大勢至。
1.依據《悲華經》的記載
在無量劫以前,刪提嵐世界轉輪聖王無諍念的長子不眴,次子是尼摩。後無諍念成為阿彌陀佛如來。不眴太子為觀世音菩薩,尼摩王子為大勢至菩薩,成為父親的左右脅侍,將來是阿彌陀佛第一順位和第二順位的接班人。
無量劫以前,當寶藏如來為轉輪王無諍念和第一太子不眴授成佛之記以後,第二王子也稟白佛言:世尊,如我種種所有身、口、意業,清淨無染的福德善根,全部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遍出功德光明佛,剛剛初成佛道時,我必於當時首先請佛大轉法輪,隨著彼佛說法度眾生所經歷的時間,於其中間行菩薩道,利益有情。此佛入涅槃之後,等到正法滅盡之時,我緊臨其後,入補佛位,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當我成佛之後,所作弘法利生的種種佛事,我國世界的種種清淨莊嚴,以及入涅槃後,正法住世的時間,都和遍出功德光明佛所做的、所有的平等無差異。
這個時候,寶藏如來告訴第二王子:你今所願,攝取的清淨莊嚴國土世界,必定如你所願。你將於如是最殊勝的清淨世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為善住珍寶山王如來。由於你發願攝取廣大殊勝清淨莊嚴的世界故,因此命名你為「得大勢」。這是寶藏如來為第二王子尼摩授成佛之記。
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同行同願。經過無量劫以來,彼此不相違背遠離,乃至莊嚴淨土,先後次第成佛。其所修行的功德也都是相等的。
《悲華經》卷三說,當阿彌陀佛入滅後,由觀世音菩薩補其位;觀世音菩薩入滅後,則由大勢至菩薩補處成佛,掌握化權,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
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因此稱為大勢至菩薩。
2.另據《悲華經》的記載
說過去有個轉輪聖王,大太子是觀世音菩薩,二太子是大勢至菩薩,三太子是文殊菩薩,四太子是普賢菩薩。
後來轉輪聖王修行成佛,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勢至成為父親的左右脅侍。
3.根據《觀無量壽經》的記載
大勢至菩薩以獨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間眾生,使眾生能解脫血光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量,威勢自在。
因此,大勢至菩薩被認為是光明智慧第一,所到之處天地震動,保護眾生,免受邪魔所害。
在寺廟中,大勢至菩薩通常不會獨立供奉,而常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一同供奉。而大勢至菩薩的形象,與觀世音菩薩往往極為相似。
1.依據《觀無量壽經》的記載
大勢至菩薩天冠中有五百寶花,寶花又有五百寶臺,每一寶臺皆現十方諸佛之淨妙國土相;頂上之肉髻如缽頭摩花,肉髻中安置一寶瓶;身放紫金色光,法相與裝飾皆同於觀世音菩薩。
2.依據《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品》的記載
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俱呈純金色白焰光,右手執白拂,左手執蓮花,大勢至之身形較觀世音小。於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位於觀音院內列上方第二位,全身肉色,左手持開合蓮花,右手屈中間三指,置於胸前,坐於赤蓮花上。密號持輪金剛,三昧耶形為未開敷之蓮花。
二者的主要區別是:
大勢至菩薩頭上的寶冠有一個寶瓶為標誌,而觀世音菩薩以頭上肉髻中有一尊佛像為標誌。
在手中所持法物方面,觀世音菩薩持淨瓶,大勢至菩薩持蓮花。在淨土信仰中,極樂世界中的人是蓮花中化生,而大勢至菩薩所託蓮花,便是為了迎接化生的人們。
《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說:「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可見大勢至菩薩對眾生的慈悲。
民國時期,由於印光大師的提倡,《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被列為淨土五經之一。印光大師對此有精妙的開示:「諸大乘經,帶說淨土者,多難勝數。而《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
1.淨宗最上開示
楞嚴經五卷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乃淨宗最上開示。只此一章,便可與淨土四經參而為五。(《増廣卷上·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印光大師說:「此乃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
2.圓通章的要義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注重在聽。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
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汙雜妄念,故名淨念。淨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淨念相繼。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
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
3.大勢至菩薩修證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大勢至菩薩親口宣說。大勢至菩薩通過憶念佛名的方法來保持正念,以念佛法門入於佛道,乃至修菩薩行、度化眾生,都不離開念佛法門。大勢至菩薩是法界淨宗的初祖。修行淨土法門的人,應該要知道學習和效法。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唐天竺沙門般刺密諦譯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一心觀禮,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與觀世音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眾生,攝取不舍,令離三途,得無上力,無邊光智身,大勢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勢至菩薩德無疆,輔弼彌陀作慈航。
救苦直同觀自在,導西不異普賢王。
修因遍用根塵識,證果俱獲圓通常。
攝念佛人歸淨土,此恩永劫莫能忘。
大勢至利生深,專主念佛法門。
如子憶母憶世尊,直下即蒙恩。
因心果覺兩相契,立刻返本還源。
都攝六根妙難論,願遍界流存。
南無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撰稿:妙音丨美編:梁川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告知刪!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