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上觀 小米自研處理器的意義是什麼?

2021-01-19 騰訊數碼


智慧型手機趨近飽和的今天,手機廠商越來越不願意受限於上遊供應鏈的技術壟斷。

近段時間,傳聞不斷的小米5C格外引人關注。原因不在於它的配置多強,而是因為它可能是小米首款搭載自家松果處理器的產品。

有消息稱,松果處理器一共包括兩個版本。其中低配版可能命名為V670,採用28nm工藝製程、八核心A53架構,配合Mali-T860 MP4圖形晶片,最高主頻2.2GHz。整體性能跑分接近於驍龍625的水準。按照計劃,小米未來還有可能推出性能更強的八核A73架構的松果處理器V970,升級為10nm工藝製程,配備Mali-G71 MP12圖形晶片。

緊接著關於這款手機的核心配置相繼被扒光,5.5英寸屏幕、3GB內存+64GB存儲、800W像素前置+1300W像素主鏡頭,甚至連1299元的價格都曝出來了。

本月初,北京松果電子有限公司註冊了官微。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北京松果電子有限公司的質權人為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這似乎暗示著小米自研處理器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據悉,2014年11月,大唐電信將全資子公司聯芯科技的LC1860平臺以1.03億元的價格授權給了小米和聯芯共同成立的松果電子公司,自此宣告小米自研處理器之路正式開啟。


小米為何堅持自研處理器?


其實在小米之前,已經有不少手機廠商嘗試自主做晶片了。國際廠商包括蘋果、三星、LG,國內老對手華為則在幾年前就推出自主的海思麒麟晶片,中興也宣稱花重金研發SoC,而國內類似的ARM陣營IC設計公司也不在少數。

小米想做處理器這件事其實也是由來已久。早在2015年初,當時的小米已經成為了國內手機銷量的領頭者。然而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小米卻遭遇到了來自華為的衝擊,銷量不斷走低,以至於2015年全年沒能完成預期的8000萬出貨量目標,這一趨勢在2016年更加明顯。

銷量持續下滑是為什麼小米自主晶片發展進度緩慢的原因之一。本身研發需要的費用就很高,如果產能和銷量跟上,勢必可以分攤一部分研發成本。反之自主晶片的價格就會更高,一旦超過了採購第三方SoC的價格,那堅持使用松果處理器的意義也就大大降低。

就這樣在不斷徘徊中度過了2年的時間,小米最終還是毅然決定邁出這一步。
堅持自主研發的原因體現在五個方面:避免產能受限供應鏈廠商、解決元器件外採成本高的問題、海外市場尋求專利保護以及布局整個物聯網生態系統,同時對於提升品牌形象也有幫助。

我們知道,每臺手機的組成都是由成千上萬個元器件組裝而來,處理器晶片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然而由於核心技術掌握在少數派上遊供應鏈手中,因此手機廠商的實際出貨量就會因此受到制約。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2015年驍龍810晶片從生產階段就傳出了發熱量大的缺陷。驍龍810在達到一定的高電壓之後就會自動開始發熱,之後直接導致性能無法達到預期。事件出現之後,這直接影響到了眾多手機廠商發布旗艦新品的上市計劃,其中就包括小米。

之前小米手機在高端市場一直都使用高通處理器,按照原計劃小米Note頂配版要在2015年3月底上市,它將成為國內首款使用驍龍810處理器的手機。然而由於要解決發熱問題,小米Note頂配版一直被拖到了同年五月份才發布,導致小米先發優勢喪失。延期發布之後,也由於發熱嚴重受到牽連。

像華為、小米這種出貨量達到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廠商,如果使用其他家的處理器,採購成本非常之大。倘若自主研發處理器達到足夠多的產能,那麼這部分成本會有所降低。有了足夠多的技術積累,在和高通和聯發科談判時也會具備更高的話語權。

此外,國內市場的飽和開始讓手機廠商嘗試走到海外,但轉戰海外最大的問題也是在於專利積累不夠,尤其是通信技術領域的專利是最大的障礙之一。小米選擇自研處理器之路,也是為了構建自家的專利牆尋求保護傘。

而縱觀小米整個生態系統,智慧型手機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小米家族產品涉及面很廣,想要實現智能化肯定都需要搭載晶片,如果使用自主晶片,那麼這部分的主動權也就能掌握在自己手裡了。或許短期內小米的晶片在性能、穩定性上無法得到保證,但長遠利益來看,自主研發晶片會成為生態布局很重要的一環。



自研處理器背後面臨的難題



要說小米自研處理器的目標,那肯定是用更短的時間成為國內第二個海思。

2015年就傳聞四起的小米自主晶片一直到今天,其實已經錯過了最佳的發力期。整整兩年的時間,競爭對手華為海思已經從麒麟920升級到了最新的麒麟960了,架構也用上了主流的A73。曝光的松果處理器仍然徘徊於低頻A53架構,對於不服跑個分的小米來說,曾經的發燒手機,如今難以延續。這難免會讓很大一部分性能至上的米粉感到失望。

基帶技術上,目前聯芯並沒有拿到CDMA相關的專利授權,由此分析低配版的松果處理器可能並不支持全網通,僅支持移動聯通雙4G網絡。相比目前競品晶片普遍支持全網通,這也是松果處理器基帶設計上的短板和懸念所在。

從小米5C來分析小米自主晶片的使用策略,不難看出小米和松果目前只是希望將松果處理器應用在中低端的產品線上,比如出貨量龐大的紅米家族,高端產品線依舊是留給驍龍835。然而2017年整體的大環境是手機都在漲價,一方面是匯率波動,另一方面是上遊元器件成本上漲。本身就薄利多銷的小米,花費了大量研發費用在自主晶片身上,卻沒辦法保證更高的性價比與利潤。

自主研發SoC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如果松果處理器能達到一個平穩輸出的出貨量級才有可能比直接購買高通或聯發科晶片更划算。但如今小米的銷量持續被華為、OV軍團擠壓。這種銷量上的下滑對小米來說更加危急。想當年對手海思晶片曾經歷了漫漫的10年時間才撥雲見日,或許很長一段時間,小米必須要接受自己在做虧本的買賣。

風險把控方面,一旦松果處理器因為設計缺陷而出現發熱嚴重等問題,也將直接影響到小米建設許久的品牌形象。為了求穩,小米當然會更加小心翼翼控制SoC產能,但如何短期內分攤高昂的研發成本也就自然而然成為擺在小米眼前最大的難題。



相關焦點

  • 蘋果自研Arm處理器的MacBook曝光
    11月10日蘋果的特別活動快要到了,在此活動上蘋果大概率會發布搭載蘋果自研Arm處理器的MacBook。而這顆蘋果自研Arm處理器——或許會被稱為A14X Bionic的性能,已經被曝光了。
  • 微軟決定自研ARM處理器
    近日,微軟推出了使用驍龍ARM處理器的Surface Pro X平板電腦,搭載兼容X86軟體的Windows 10 on ARM。
  • 華為大動作不斷,新機加持全新處理器,對飆小米新機
    我們都知道,近日最火熱的就是三款小米8新機了,連華為「很嚇人」的技術和新機榮耀play的風頭也被小米8搶了去,對於國產龍頭華為來說,這有什麼關係呢,最近又有大動作,華為或許將推出全新處理器麒麟710(或者叫麒麟670),麒麟710處理或許將採用臺積電10製程工藝,6核心設計,其中兩顆大核四顆小核組合。
  • 印度自研處理器馬上問世 名字取自印度神話
    美國挑起貿易戰,讓世界各國知道了自研的重要性。雖然目前貿易問題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但我國自研的腳步相比以往更快了。除了我國,印度也意識到自研的重要性,而且馬上就要拿出自研處理器「Shakti」了。「Shakti」一詞來源於印度神話,代表女性力量。
  • 蘋果自研cpu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Mac自研CPU架構、性能詳細介紹
    蘋果自研cpu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Mac自研CPU架構、性能詳細介紹 此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表示,在 2020 年第四季度或 2021 年第一季度,蘋果將推出自家定製處理器的Mac
  • 小米加量不加價,首發驍龍768G處理器,起步定價僅1999
    華為去年依靠一顆麒麟810處理器,在中端機上打得驍龍730G處理器的手機找不著北。今年華為再度更新麒麟820處理器,再次在性能上面領先驍龍765G,同時價格相當。這給予小米、OPPO、vivo等手機廠商的壓力是很大的。如果在處理器性能上落後,再加上華為自研處理器成本更低,如果打價格戰,肯定打不過華為和榮耀。
  • 蘋果自研PC處理器更強大:12核、16核
    8核M1處理器作為蘋果的第一款移動端CPU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至此以後所有的Mac相關產品均會採用自研的晶片。而近日外媒又曝光了新款Mac產品定檔3月份,搭載12核Apple Silicon。有業內人士猜測:14寸會搭載12核M處理器、16寸則升級到16核M處理器。需要注意的是,12核、16核的新處理器可能不會叫做M2,因為此前有消息稱,M2將選擇在iMac上首發,由於是臺式一體機,CPU、GPU單元的規模更加可觀。考慮到當前8核M1的優秀表現,尤其是在macOS的語境下,即將到來的12核、16核誠然可期。
  • 華為「致敬」小米,4999元的新機秒售罄,國產自研廠商卻無能為力
    對於一款售價4999元的新機而言,華為Mate40能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因為品質出色,雖然高價低配是很多人對該機的評價,但華為Mate40強就強在,很多所謂的「低配硬體」只有自己擁有,例如性能不是頂尖的麒麟9000E處理器
  • 華為入局桌上型電腦領域,自研鯤鵬處理器加持
    關於華為MateStation B515,疑似自研處理器的加持是一大亮點。在曝光的產品詳情展示卡片中,鯤鵬臺式機主板字樣非常醒目。其擁有鯤鵬920處理器,處理器最高主頻2.6GHz。雖然對比主流的Intel、AMD電腦處理器,華為鯤鵬相差甚遠,但是從起步晚的角度來看,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 蘋果自研ARM桌面處理器跑分首曝:有點慘
    原標題:蘋果自研ARM桌面處理器跑分首曝:有點慘日前的WWDC開發者大會上,蘋果正式宣布將Mac遷移到自研的AppleSilicon處理器上,基於ARM架構,由此告別Intelx86架構,開始又一段新的旅程,與此同時作業系統也進化到全新的macOSBigSur11.0。
  • 什麼手機處理器最強?
    蘋果、三星、華為、高通、聯發科是我們較為熟知的手機處理器研發廠家,論綜合性能來看,蘋果A系處理器略微領先於其他廠家。論處理器性能最強的手機,那一定是使用蘋果最新處理器且價格最低的機型。手機性能並不僅僅取決於處理器,還與屏幕解析度密切相關,畢竟屏幕素質越佳處理器的負荷也就越高,如果僅僅從性能角度考慮,蘋果iPhone 12系列中最佳機型當是iPhone 12,而非iPhone 12 Pro Max。我們再來看看不同廠商手機處理器之間的優缺點。三星獵戶座處理器較為另類,並不支持全網通,國內三星手機幾乎均搭載的是高通處理器,這裡就不詳細討論了。
  • 蘋果第二顆自研處理器曝光:或命名M2 專為桌面準備
    來源:快科技蘋果第一代M1處理器已經面向新款MacBook Air、MacBook Pro兩款筆記本以及Mac mini推出,上市後後頗多好評,由x86向ARM轉型也是蘋果未來的大趨勢。最近消息稱,蘋果第二款自研晶片已經在準備中,面向桌面平臺推出。
  • 不想被卡脖子:微軟也要自研晶片-微軟,CPU處理器 ——快科技(驅動...
    自研用於數據中心的伺服器晶片也預示著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通過自研晶片的方式,擺脫對其他晶片公司尤其是對Intel的依賴。 和高通緊密合作,為其Surface 系列生產定製處理器,使得 Surface 晶片多樣化,而不是只依賴於Intel。
  • ACL交易所平臺官網:國產手機公司加碼自研晶片
    從曾學忠曩昔的作業經歷來看,他在小米裡的首要作業是掌控供應鏈相關事務並擔任產品研發作業,進一步加強小米手機在產品方面的優勢和彌補此前的缺少。事實上,還有一個或許被忽視的信息。曾學忠仍是我國集成電路規劃工業技術立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5G工業技術聯盟常務理事長。也就是說,他的另一項作業內容將和小米自研晶片有關。造車有必要自己造發動機嗎?
  • 自研晶片是崛起關鍵
    (華為就美國再次制裁回應) 其實,除了華為的海思麒麟,小米科技在多年前就已經啟動了晶片自研並發布了澎拜 S1。但是,小米從發布第一代晶片至今,也沒有其他旗艦級處理器消息,這方面真的很可惜。不過,從 2017 年開始,OPPO 已經成立了「上海瑾盛通信公司」,正式將「集成電路設計和服務」納入其公司的經營範圍中。
  • 曝小米11Pro放棄一億像素 將採用小米10至尊版低像素方案
    知名度很好的小米品牌也讓很多款手機後置攝像支持了一億模式。不過現有傳聞稱,即將發布的小米旗艦機型小米11Pro將重回小米10至尊版的低像素高體驗方案,到底意義何為呢?  根據微博博主@數碼閒聊站表示,小米11 Pro的主攝通過4in1折算出來後約等於50MP,且為一顆超大底傳感器,猜測此傳感器應該是三星GN1的迭代產品,其餘在變焦、超廣角以及人像鏡頭等方面將會與小米10系列有很大的相似。
  • 蘋果Mac電腦將採用自研處理器,能直接運行iphone遊戲
    在剛剛召開的WWDC2020開發者大會上,蘋果正式確認mac電腦將逐漸換用自研的蘋果晶片。第一臺使用自研晶片的mac電腦年底推出,而完全替代英特爾的晶片需要兩年時間。使用自研晶片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為把iPhone、iPad、Mac 三件套系統徹底打通。
  • 麒麟9000和驍龍888處理器,誰更強?
    打開APP 麒麟9000和驍龍888處理器,誰更強? 全球首發驍龍888的小米11,在榜單中拿下第一,平均跑分超過70.8萬;而搭載麒麟9000處理器的華為Mate40Pro/Pro+,分別位列第三和第二。 其中,超大杯版的華為Mate40平均跑分為70.2萬,與小米11之間的差距微乎其微。
  • 小米11穩了,雷軍送上意義旗艦新品
    驍龍888這個數字確實好聽,在國內大家覺得買不僅是因為它處理器性能強悍,更因為這個數字帶來的好運和財運更值得關注。驍龍875似乎被鴿了,但不一定不會出現哦,也許在年中亮相給旗艦機做一個輔助。另外關注的重點就是雷軍亮相,首發這一次又被小米手機拿下,這為2021年小米首款旗艦機在市場定下了基礎。高通和小米一直有合作,雷軍功不可沒,也讓安卓手機的性能發布會到極致。
  • 回顧小米數字系列,看看價格到底是怎麼漲起來的
    雷軍召集了和他一樣志同道合的8位創始人,一起喝了一碗小米粥,創辦了小米公司。小米手機於2011年10月正式發布,售價1999元,主要針對人群為手機發燒友,小米1CPU採用高通1.5GHz雙核的處理器,屏幕為解析度480x854的夏普4寸液晶屏。小米1的發布是劃時代的,他的出現橫掃山寨機市場,打破了當時智能機高昂的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