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2021-02-07 歷史故事
西晉滅忙後,中國陷入分裂狀態,北方的前秦政權覬覦[jì yú],長江以南的東晉領土,東晉君臣則始終嚴陣以待,雙方形成僵持之勢。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組織了一支九十萬人的大軍,攻向東晉。東晉派出謝石和謝玄,讓他們率八萬晉軍抗擊前秦。兩軍對峙於淝水兩岸。苻堅依仗雄厚的兵力,不免驕傲輕敵,導致先鋒部隊被晉軍偷襲,被打得潰不成軍。前秦軍隊士氣大挫,軍心動搖。

苻堅和弟弟苻融登上壽陽城,觀察淝水對岸晉軍的動靜。只見晉軍軍容嚴整,數量龐大,連城外八公山上隨風晃動的蒿草灌木,恍惚間也好像是一排排士兵。苻堅大驚失色,對苻融說:「誰說東晉國力弱?這明明是強勁的對手啊!」

晉軍雖初戰告捷,但畢竟與前秦兵力懸殊,謝玄心生一計,詐稱晉軍將渡河與秦軍決一死戰,可秦軍駐紮在岸邊,兩軍沒有對戰的空間。苻堅聽聞大喜,說道:「晉軍渡河時,必然沒有防備,若我軍發動攻擊,定能大獲全勝。」於是,苻堅命令軍隊向後退讓。可是,苻堅命令軍隊向後退讓。可沒想到,謝玄棋高一著,他趁前秦軍隊後退時,發起奇襲,秦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士兵們丟盔棄甲,相互踩踏而死的不計其數。逃命的士兵,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嚇得抱頭鼠竄,以為是晉軍追兵。

在此次淝水之戰中,苻堅中了一箭,單槍匹馬倉皇逃了回去。這場戰爭之後,前秦氣數已盡,很快就分崩離析。

成語「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出自這個故事,用來形容人在恐慌之中那種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狀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跟著成語遊淮南|品讀「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背後的故事
    品讀「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背後的故事 與「淝水之戰」相關的成語典故有哪些?今天,記者帶你一起走進「淝水之戰」古戰場,品讀「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成語背後的故事。
  • 小成語大智慧苻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晉書·謝玄傳》:堅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肥水為之不流。餘眾棄甲宵遁。
  •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成語出於此山——八公山
    相信「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個成語大部分人都聽過,說得是歷史上的淝水之戰。這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發生在我國公元4世紀。 那時東晉與前秦形成南北對峙狀態,前秦國王苻堅為他統治全國的夢想,於383年率百萬大軍南侵,攻破壽陽後又急攻洛澗。
  • 草木皆兵,風聲鶴唳
    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這兩句成語出自於《晉書·謝玄傳》。唳,就是鶴的鳴叫聲。
  • 一天一個成語:草木皆兵
    關注這個公號,變成別人眼中博學多才的人 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典故 草木皆兵 【成語拼音】cǎo mù jiēbīng 【成語解釋】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
  •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此為成語「投鞭斷流」之典故。王猛死後,苻堅認為時機成熟,決定攻擊東晉。     兵力比較:前秦:27萬氐族兵(主力,投入決戰者15萬),20餘萬鮮卑等其他族兵力(主要在荊州戰場),60萬民夫(未投入實際作戰)。號稱百萬東晉:8萬北府兵,決戰時,兵力為7萬。經過: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馬矅開始親政,謝安升中書監、錄尚書事,總攬朝政,陳郡謝氏成為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
  • 風聲鶴唳與草木皆兵 源於著名的淝水之戰
    (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風聲鶴唳,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懷疑是追兵。形容驚慌疑懼,自相驚擾。鶴唳,鶴叫。出自《晉書.謝玄傳》:堅(指苻堅)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淝水為之不流。餘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十七八。草木皆兵,把草叢和樹木都誤當作敵方的伏兵。形容內心極度恐懼,疑神疑鬼。
  • 成語故事: 草木皆兵​​
    【成語】:草木皆兵 【拼音】:cǎo mù jiē bīng【解釋】: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
  • 成語打卡|這孩子是真的被嚇壞了!(打一成語)
    這些天,夢夢老師給同學們講了東晉的歷史故事,昨天剛好講到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淝水之戰。課後,有位同學找到我說:「老師老師,你快誇我,我在這個故事中發現了一個成語——風聲鶴唳!」這就是「風聲鶴唳」這個成語的典故。所以,「風聲鶴唳」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的樣子。【注釋】 「風聲鶴唳」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的樣子。
  • 五胡十六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是被廣泛的應用一個成語了,本意是說把風聲和鶴的叫聲也當成了敵人追趕的異常聲響,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敵人的軍隊,說明狼狽逃跑時驚嚇恐懼的程度。這個典故是出自《晉書》苻堅的傳記,講的就是「淝水之戰」的故事,這場影響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著名戰役,是前秦的國君苻堅發動的一場旨在統一全國的軍事行動。  這是一場大規模的戰役,尤其是前秦投入兵力達百萬之眾,而東晉不過區區幾萬人馬,實力懸殊是顯而易見的。按理說,東晉這點人馬去抵禦百萬的前秦軍隊,無異於雞蛋碰石頭,東晉必敗無疑。
  • 一個成語一處景,伴著那些耳熟能詳的成語遊中國之安徽篇
    如果說在華夏文明中,在漢字語言中最為言簡意賅的形式就是成語了。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在5萬多條的成語中,其中96%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語。每一個成語都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甚至跟著成語可以遊遍中華大地,今天我們來跟著那些耳熟能詳的成語遊中國,首先,我們從安徽開始。
  • 安徽的「成語典故之城」——自駕探尋淮南美景美食
    在安徽,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黃山、九華山、西遞宏村等享譽海外,但是還有很多的特色景點藏在深閨人未識,比如說安徽就有這樣的一個城市,與這個城市相關聯的成語典故多達上千餘條,被授予「成語典故之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橘生淮南則為枳」的——淮南市。
  • 苻堅,那個從投鞭斷流淪落到草木皆兵的大秦天王
    今天,咱們就用兩個成語來說一下前秦皇帝苻堅的那些事兒。苻堅,字永固,稱帝時年號永興。可惜的是,前秦王朝好景不長,既未永固,更未永興。大家真正從小學到中學一路走來,所耳熟能詳的,也只不過就是「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些許個與苻堅皇帝有關的成語罷了。為什麼我不說大學呢,因為非歷史專業的大學生一般都已經不開歷史課了的——誠哉斯言!
  • 【名人百科】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戰的主角——苻堅
    【成語典故】投鞭斷流出處:《晉書·苻堅載記》:「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其流。」釋義:比喻人馬眾多,兵力強大。後來「投鞭斷流」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演變而出,後用來比喻軍旅眾多,兵力強大。風聲鶴唳出處:唐·房玄齡《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釋義:唳:叫聲。把風的響聲、鶴的叫聲,都當做敵人的呼喊聲,疑心是追兵來了。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
  • 淮南或將再添「國字號」——中國成語典故之城
    據了解,「中國成語典故之城」是由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的與成語典故有深厚淵源城市的一項榮譽稱號。淮南市歷史文化底蘊豐富,是中國成語典故重要的歷史文化源地之一,僅《淮南子》收錄的成語主詞條就有400條,其中,源自《淮南子》的成語349條、源於「淮南國」的成語29條、源於八公山的成語22條,與主詞條同義或字序不同的有600
  • 橘生淮南 讓成語典故「活」起來
    「事實上,源出《淮南子》的成語典故,只是淮南豐富厚重的成語典故資源中的一部分。」淮南市作協主席金妤告訴記者,淮南成語典故除了源自《淮南子》,還有另外三個出處:壽州古城、八公山、淮南國。源自壽州古城的成語典故。壽州古城,歷史上「三為都城、六為郡治」,在漫長歷史演進中,這裡誕生了眾多成語典故。
  • 考試複習不可或缺的語文近義成語辨析快速突破
    中國的成語自古以來就是博大精深,也因此衍生出來了許多的成語辨析,也就成了考點,今天給大家整理了10組近義詞的成語。這10組近義成語辨析,是歷年高考、模考常考的高頻成語辨析,難就難在它們在具有相同之處的基礎上,又有著微妙差異。
  • 成語中的合肥文化:聆聽成語故事 品味廬州經典
    比如古老的神話傳說、民間典故,還有精彩的人物傳記、歷史戰役等,其中衍生出的大量成語故事,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脈氣象,彰顯出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魅力。你知道這些熟悉的成語涉及哪些歷史人物嗎?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和合肥有著什麼樣的淵源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華成語中的合肥文化。
  • Be Afraid of One's Own Shadow 草木皆兵
    大思英語睡前故事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聽力輸入內容。每一個小故事都是一段精彩的旅程,不但可以幫助孩子們磨出「英語耳朵」,還能陪伴孩子進入甜美的夢鄉。每天堅持聽力輸入,學好英語不再難。建議家長每晚在孩子睡覺前,打開當天的睡前故事,和孩子共享這段美好時光。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風聲鶴唳,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1.風聲鶴唳 [fēng shēng hè lì]基本釋義:唳:鶴叫聲。 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謝玄傳》:「餘眾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相關成語:節節失利 瓦解土崩 杯弓蛇影 風平浪靜 望風披靡 所向披靡2.日不暇給 [rì bù xiá jǐ]基本釋義:暇:空閒;給:足夠。指事情繁多,時間不夠,來不及做完。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封禪書》:「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