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識一魚|蝠鱝

2021-02-08 觀賞魚

蝠鱝(fú fèn)又被稱為魔鬼魚與毯魟。屬於軟骨魚綱、蝠鱝科,它包含兩個屬,前口蝠鱝屬和蝠鱝屬。體呈菱形,寬大6m餘。體青褐色。扣款大。眼下側位,能側視和俯視。頭側有1對有胸鰭分化的頭鰭,向前突出。背鰭小,胸鰭翼狀。尾細長如鞭,具尾刺。平時底棲生活,但有時上升表層遊弋,並做遠程洄遊,行動敏捷。以浮遊甲殼類和小魚為食。卵胎生。分布於熱帶和溫帶各海區,中國見於東海、南海和臺灣沿海。常見的如日本蝠鱝、雙吻前口蝠鱝。肝富含脂肪,可提煉魚油。



蝠鱝一般體平扁,寬大於長,最寬可達8米,體重3000千克。體盤菱形,一頭寬大平扁;吻端寬而橫平;胸鰭長大肥厚如翼狀,頭前有由胸鰭分化出的兩個突出的頭鰭,位於頭的兩側;尾細長如鞭,具一小型背鰭,一些種類的尾上具一個或更多的毒刺;口寬大,前位或下位;牙細而多,近鋪石狀排列;上、下頜具牙帶,或上頜無牙;鼻孔恰位於口前兩側,出水孔開口於口隅;噴水孔較小,三角形,位於眼後,距眼有一相當距離;鰓孔寬大;腰帶深弧形,正中延長尖突。卵胎生。化石見於第三紀至近代。



在它的頭上長著兩隻肉足,是它的頭鰭,頭鰭翻著向前突起。在英語中,被錯稱為「魔鬼魚」,主要是其形狀嚇人。蝠鱝遊泳時,扇動著三角形胸鰭,拖著一條硬而細長的尾巴,像在水中飛翔一樣。蝠鱝成魚的體長可達7米,體重有5000千克,可是它能作出一種旋轉狀的跳躍。隨著旋轉速度越來越快,蝠鱝迅速上升,跳出海面。蝠鱝一般能跳出水面1.5米。在繁殖季節,蝠鱝有時用雙鰭拍擊水面,躍起在空中翻筋鬥。


最小的蝠鱝是澳大利亞的無刺蝠鱝(Mobula diabolis),體寬不超過60公分(2尺)。大西洋的前口蝠鱝(Manta birostris)是本科中最大種類,寬可達7米(23英尺)。體黑或褐色,強大但不傷人。



蝠鱝不像傳統魚類那樣具有紡錘形的身段,它們沒有背鰭,其寬大的三角形胸鰭和圓盤一樣的身體構成了巨型扁片狀軀體,宛若一隻「海中風箏」。它們的皮膚摸起來遠沒有看上去光滑,背面多為黑色或灰藍色,腹面灰白且散布著零星的深色斑點。巨大的胸鰭在形態和功能上與鳥類的雙翼相似,兩片胸鰭間的距離稱為「翼展」,即為體寬,長度大於其體長,這是衡量蝠鱝體型大小和鑑定種類的標準。



蝠鱝是鰩魚中最大的種類。雖然它沒有攻擊性,但是在受到驚擾的時候,它的力量足以擊毀小船。它的個頭和力氣常使潛水員害怕,因為一旦它發起怒來,只需用它那強有力的「雙翅」一拍,就會碰斷人的骨頭,致人於死地。蝠鱝的習性也十分怪異。它性情活潑,常常搞些惡作劇。有時它故意潛遊到在海中航行的小船底部,用體翼敲打著船底,發出「呼呼,啪啪」的響聲,使船上的人驚恐不安;有時它又跑到停泊在海中的小船旁,把肉角掛在小船的錨鏈上,把小鐵錨拔起來,使人不知所措;又或是它又用頭鰭把自己掛在小船的錨鏈上,拖著小船飛快地在海上跑來跑去,使漁民誤以為這是「魔鬼」在作怪,這實際上是蝠鱝的惡作劇。



我們的微信和QQ號都是281716330.想獲取更多觀賞魚養殖和魚缸清洗維護的知識,可以訪問我們的網站:www.hangtei.com或掃描以下二維碼:

 


大家在觀賞魚養殖方面有什麼不清楚的可以在文章尾部給我們留言建議哦,對養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進這個商城看看喲,https://yangyu.taobao.com/,動動手指複製連結在瀏覽器打開,說不定會有你想要的驚喜~

相關焦點

  • 蝠鱝:我飛翔的理由
    其實蝠鱝這一名稱的由來也不無道理,它們的體型呈不規則的橢圓形,體盤一般50~100釐米左右,身體扁平,寬大於長,一頭寬大平扁,吻端寬而橫平,胸鰭肥厚如翼狀[1],頭前有胸鰭分化出的兩個突出的頭鰭,位於頭的兩側,尾細長如鞭,有一個小型的背鰭。這樣的形態在海洋中暢遊的樣子與夜間飛行的蝙蝠頗為相似,蝠鱝由此得名。
  • 【蝠鱝】我不醜,我還很溫柔
    蝠鱝的英文名是「manta」,I fly in water lil manta,源於西班牙語,意思是「毯子」,形同飛毯,那是他們翼狀的腹鰭;由腹鰭分化出來的頭鰭也很引人注目;腹部斑點如同人類的指紋,每隻蝠鱝的斑點位置、大小、形狀不盡相同。蝠鱝外形看起來不像常見的魚類,甚至讓人覺得有點醜陋奇異,加上巨大的形體,容易讓人心生畏懼「魔鬼魚」的名號也由此得來。
  • "魔鬼魚"巨型蝠鱝的秘密水下生活
    蝠鱝的體型呈不規則的橢圓形,體長一般為50到100釐米左右,最大的可達6米以上。蝠鱝雖然是鯊魚的近親,同屬軟骨魚類,但並不兇猛,性情很溫和,所以生物學家敢和它們親密接觸。蝠鱝吃浮遊生物 生物學家安德裡亞·馬歇爾( Andrea Marshall)向我們展示了一段蝠鱝像芭蕾舞演員似的翩翩起舞的鏡頭,她將其描述為「水中最美麗的鳥」。馬歇爾博士的工作是在莫三比克南部的蝠鱝與鯨鯊研究中心(Manta Ray & Whale Shark Research Centre)保護珍稀的大型物種。
  • 世界上最好的蝠鱝潛水勝地之一
    德國海峽是帛琉三大潛水勝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蝠鱝潛水勝地之一。蝠鱝在清理站上空慢悠悠地盤旋,在我們頭頂上緩慢飛行,擺姿勢讓我們近距離拍攝水下照片和視頻後,以環形動作起飛和返回。我們的潛水嚮導和海洋獵手船長肯尼思帶我們從清潔站沿著暗礁進入中間的海峽。暗礁有非常驚人數量的魚,鯊魚和可愛的海扇。到了中間的海峽,我們看到了有史以來最驚人的蝠鱝大行動。大量的蝠鱝,進食,循環。這是最好的蝠鱝潛水!通常我們會遊覽完德國海峽,再遊覽水母湖。
  • 性情溫和的蝠鱝,為什麼被稱為魔鬼魚
    人們對於海洋那片神秘蔚藍的探索從未停歇,通過不斷的努力,讓我們認識了許許多多風姿各異的海洋生物,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蝠鱝。可能說蝠鱝,很多人不知道,但要說到魔鬼魚,可能連小朋友都能想到它的形象。為什麼性情溫和的蝠鱝,會被稱為魔鬼魚呢?
  • 蝠鱝有自我意識,再一次重新認識這種神奇的生物
    很少有動物可以認出鏡子中的自己,新的研究發現,蝠鱝(manta)卻有這種特殊的能力,這或許標誌著這種魚有自我意識。照鏡子測驗被廣泛用於實驗性的自我意識檢測。目前僅有小部分動物通過該測驗,其中大多數為靈長類。這種測試被廣泛用於實驗性的自我意識檢測。
  • 日識一魚|米奇魚
    蹬蹬蹬蹬今天我們來說說一種讓人少女心爆棚的小魚——米奇魚,名字還特好聽,看到這裡的朋友有沒有想到迪士尼,有沒有想到米奇^-^米奇魚,為鱂形目(鯉齒目),鯉齒亞目,花鱂科,劍尾魚屬一種由人工培育出的淡水觀賞魚類。
  • 蝠鱝的故事——從粉紅「克勞索探長」的身世談起
    作者:Kristian Laine圖片來自:kristianlainephotography今天早上躺在床上刷微博,看大可發了組粉紅蝠鱝,一瞬間就精神了,因為我前兩天剛發了一朋友圈但我還是覺得這個顏色有種濃濃的違和感,我始終覺得這不像自然界的顏色,尤其是其中一張,連眼睛一圈兒都是粉紅色的,如果說身體變粉可能源於一些基因突變之類,眼珠變成同樣顏色的粉色似乎不太可能。
  • 日識一魚|魟魚
    對飼養稀有魚類的魚迷來說,使魚類成功繁殖是最終目標,這是毋庸置疑的。魟魚在繁殖期間,公魚會有咬母魚的行為,這會讓母魚變得遍體鱗傷,影響它們的觀賞價值。在中生代的侏羅紀(約1.8億年~1.4億年前)出現鯊的同類,它們具有藏身在海底沙地的習性,這便是現在的魟魚。將身體潛在沙地中生活,有等待住在海底的魚或貝類接近予以捕食,或防禦敵人的功能。
  • 它很醜,但它卻非常溫柔,詳說最溫柔的魚種——蝠鱝
    蝠鱝也叫蝙蝠魚,它和蝙蝠長得有相似之處,都有一雙翅膀,但蝙蝠的翅膀是用來飛翔,它的翅膀卻用來遊泳。蝠鱝是一種生活在,暖溫帶和熱帶沿海大陸及島嶼海區底層的軟骨魚類,它體重最大可達3噸,身長可達8米,這種非常醜的大體型魚類,但它卻有一顆十分溫柔的心。
  • 夢幻生物丨你沒有看錯,這是一條粉色的蝠鱝!
    萊恩表示,當時他在澳洲大堡礁附近進行水中拍攝,期間突然發現1隻顏色鮮豔的生物從他鏡頭中出現,仔細一看是蝠鱝,而且它的身體是粉紅色的。當時萊恩以為,是光線折射關係,才會讓它的身體呈現粉紅色的狀態,他也立刻用手中的相機捕捉下來。
  • 身體附著上鐵炮魚,原型是蝠鱝,盔甲鳥相似物?
    是是是…設計及起名巨翅飛魚的原型來自蝠鱝(fen不是pen),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原型顯得特別親和。它的名字マンタイン Mantain來自英文 manta(蝠鱝)和英文 brine(鹽水)。中文的巨翅飛魚來自 巨大的、翅膀、會飛的 和 魚。不得不說口袋妖怪的中文起名永遠都是簡明扼要啊…巨翅飛魚的非官方的常用譯名是飛魚怪。童年D社的翻譯是——波波…是童年內味沒錯了
  • 一條蝠鱝的心聲:我們等待那一天
    :所有11種蝠鱝都被列入CITES附錄II進行保護。人們給它起個名字叫膨魚鰓,一公斤能賣很高價錢。漁民們為這一發現大大高興。之前他們賣我們肉和皮的錢,都不夠漁船的油費。現在,賣掉鰓耙,他們還能小賺一筆。可是,這實實在在是個錯誤。真相是,我們的鰓耙裡含有汞、砷、鎘等重金屬元素,人類長期食用不僅不能治病,反而會有健康風險。因為這個流言,我和我的家族,陷入了深重的災難。漁民一旦發現我們,就會傾巢出動。
  • 國家地理- 神奇的海洋生物,蝠鱝
    這是一條巨大的蝠鱝,世界上最受人喜愛的海洋動物之一。Look how majestic it is, gliding in the ocean with a wingspan of 25 feet from tip to tip. It's like a bird flying underwater.
  • 龍、猿、蝠鱝和鳥
    我們很快就會發現,我們將看到的其他野生動物——紅毛猩猩、角、異常健壯的長臂猿和令人著迷的蝠鱝——都比龍更有意思。但或許,我們最大的發現就在人類這個複雜物種的內部。我們沒有聘請旅遊公司,只是瀏覽了Google上搜到的一些舊式旅行指南,就毫不費力地找到了個人環保主義者的組織網絡。他們了解我們想探索的區域內所有的角落和縫隙。
  • 潮汕某地漁民捕到巨型「魔鬼魚」,現場群眾都驚呆了!
    蝠鱝(Mobula),又被稱為魔鬼魚與毯魟。屬於軟骨魚綱、蝠鱝科,它包含兩個屬,前口蝠鱝屬和蝠鱝屬。體呈菱形,寬大6m餘。體青褐色。扣款大。眼下側位,能側視和俯視。頭側有1對有胸鰭分化的頭鰭,向前突出。背鰭小,胸鰭翼狀。尾細長如鞭,具尾刺。平時底棲生活,但有時上升表層遊弋,並做遠程洄遊,行動敏捷。以浮遊甲殼類和小魚為食。卵胎生。分布於熱帶和溫帶各海區,中國見於東海、南海和臺灣沿海。
  • 《方舟生存進化》蝠鱝,唯一能在速度上和魚龍媲美的海洋生物
    《方舟生存進化》蝠鱝,唯一能在速度上和魚龍媲美的海洋生物 蝠鱝是地球上生物界內的活化石,人類通過研究發現,蝠鱝的化石最早能夠追溯到第三紀(約
  • 海裡的「魔鬼魚」居然遊進了西工大的遊泳池!
    水裡有一條魔鬼魚!」「別開玩笑了,魔鬼魚怎麼會到遊泳池來?……咦?好像真的是耶!」這幾天,如果你恰巧出現在學校友誼校區的遊泳館,你也許會偶遇這條可愛的「魔鬼魚」——它翼展0.8米,「背部」黝黑,「腹部」雪白,「頭部」又扁又寬,「尾部」又尖又扁,「翅膀」(翼狀鰭)則和身體融為一體。
  • 一碗煙火丨魚,我所欲也
    □徐家駿黃呼熬菜扁黃呼魚又名老闆魚、黃夫魚。它的學名叫「蝠鱝」,是一種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底層的軟骨魚類,還被一些人稱為「水下魔鬼」。實際上蝠鱝是一種非常溫和的動物,它們只是在珊瑚礁附近悠閒地巡遊,尋覓一些浮遊生物和小魚為食。「蝠鱝」的種類有很多,有些體型巨大,重達一二噸,樣子像鰩魚,我們玉環漁民曾捕獲過1噸多重的「蝠鱝」,它的胸鰭很寬大,展開後就像一隻在海裡遊弋的巨型蝙蝠,這大概就是「蝠鱝」名字的來由吧。
  • 原創 海產商注意:10種CITES鯊魚蝠鱝物種貿易必須辦理相關證書(內附辦證流程)
    目前,已有姥鯊、噬人鯊、鯨鯊、長鰭真鯊、鼠鯊、路氏雙髻鯊、無溝雙髻鯊、錘頭雙髻鯊、雙吻前口蝠鱝、阿氏前口蝠鱝10種鯊魚及蝠鱝被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