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鄧鈺 通訊員 鄧積釗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課堂上,作為領讀老師的導演關正文拋出一個問題。
「為了解悶」「為了增長見識」「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閱讀」……五花八門的答案在孩子們口中響起。近日,屯昌縣屯城鎮廣青小學陽光閱讀室裡,孩子們迎來幾節特別的課程。
特別之處何在?課程內容與考試無關,而是討論如何閱讀;領讀者不是學校老師,而是千裡迢迢而來的主持人李艾、導演關正文和科幻作家韓松等。這是「陽光關愛·i讀計劃」公益活動現場。
而在公益活動之外,學校、志願者以及政府部門共同思考著更加長遠的課題——閱讀對於鄉村兒童意味著什麼?如何構建長效的鄉村兒童閱讀機制?
為何讀?
城鄉居民的閱讀率差異顯著
農村閱讀推廣可謂任重道遠,從形式和內容上都應該有更多拓展。其中,鄉村兒童閱讀資源匱乏的現狀,更是引發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
廣青小學校長王朝永介紹,很長一段時間,無書可讀是制約當地孩子閱讀的極大瓶頸。為改善這一狀況,學校也建設了閱覽室,並開設閱讀課,由教師帶著孩子們誦讀文學經典。
「但這和理想情況還有一定差距。」王朝永坦言,一方面,圖書類別不夠豐富,和學生的興趣、需求難以精準匹配,另一方面,單純的誦讀並不一定能幫助孩子們理解閱讀意義。
今年9月,在屯昌縣教育局支持下,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南方周末聯合東風日產聯合發起的「陽光關愛·i讀計劃」公益項目對廣青小學的一間舊教室進行全面翻新,捐贈齊全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全新的課桌椅,以及囊括繪本、經典名著、科幻小說、兒童文學等種類繁多的上千本書籍,將其打造為可為孩子們提供多元化閱讀體驗的陽光關愛閱讀室,根據不同學齡階段孩子的特點精心配置「素質營養套餐」。
怎麼讀?
和書中的故事建立情感聯結
想改善鄉村兒童閱讀狀況,絕不只是捐書捐物這麼簡單。有書了,孩子們卻不一定愛讀書。
「啟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培養長期受用的閱讀方法是推廣鄉村兒童閱讀的關鍵命題之一。」 「陽光關愛·i讀計劃」公益項目運營人員、南方周末品牌中心工作人員林周介紹,該項目在建設可視聽閱讀教室、圖書捐贈的基礎上,通過推廣校園閱讀等舉措,進一步培養鄉村兒童的閱讀興趣和技能。項目還邀請了來自社會各領域的知名人士,以「閱讀推廣人」的身份與鄉村小學的孩子面對面,分享閱讀方法。
關正文曾把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搬上了綜藝節目《一本好書》。這一次,作為「閱讀推廣人」的他,將這本經典小說帶進了課堂。
「這是一個真實發生的事情嗎?」關正文問。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有的說是,有的說不是。「這兩個回答都對。」關正文告訴孩子們,書裡的故事其實也是我們身邊的故事。他將書中的密西西比河與學校門前的小河聯結,將湯姆·索亞的歷險故事與孩子們的頑皮經歷對比,讓孩子們隨著故事主人翁一起踏上歷險之旅。「不要覺得馬克·吐溫只是寫美國小孩的事情,不是,他寫了全世界孩子的故事。」
「書中所講述的許多故事,對於鄉村的孩子們來說都是一些陌生、遙遠、難以想像的事情。」關正文表示,這種陌生感會讓孩子們抗拒閱讀,而讓他們找到與書中故事的情感聯結十分重要,才能進一步勾起他們的好奇心,才能讓他們回味、品味、思考,找到課本之外的另一個世界。
怎麼做?
多方合力打造閱讀長效機制
隨著鄉村兒童閱讀的重要性越發顯現,人們更加意識到,閱讀不能只是孩子們的事。
關正文表示,對於生活在鄉村的孩子們來說,閱讀是他們豐富自我、了解世界的窗口,而好的文字能夠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希望有更多人關注、行動起來,合力為鄉村孩子鋪就一條通往美好未來的「書路」。
王朝永表示,校方還會和項目方進行長期對接,幫助教師進一步了解前沿閱讀理念及實操性強的校園閱讀開展方法,並進一步帶動家長參與親子共讀。
「我們將嘗試多方合力,打造鄉村兒童閱讀長效機制。」屯昌縣政府副縣長陳鵬程表示,屯昌將以此次公益互動為契機,以廣青小學為試點,開展系列主題閱讀活動,在全縣領域推進鄉村兒童閱讀工作,並積極引入多元社會力量,構建推廣合力,努力打造書香校園,讓更多學生體驗到閱讀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