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晶片」要打翻身仗!」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成為明年中國經濟八大重點任務之一。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澇、東北颱風、草地貪夜蛾等影響,國家糧食安全話題已被屢屢提及。會議提出,「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於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
資料圖:吉林省鎮賚縣小冰麥秋收場景。中新社 潘晟昱 攝
如何藏糧於技?
——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會議提出,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解決種子問題為何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罕見地重點強調?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對記者表示,種子可以說是農業的晶片,嚴重依賴進口對我國自身的糧食安全是不利的,必須未雨綢繆,這樣才能牢牢把飯碗端在中國人自己手裡。
「種子技術對農業特別重要,對增產的貢獻比較大。」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向記者表示,現在國際上種子壟斷性比較強,這意味著價格上是供應方說了算。中國本身是一個農業大國,良種培育是基礎性的技術,自己掌握也是應該的。
農業農村部披露數據顯示,近十年,我國已審定、登記農作物品種3.9萬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四成。尤其是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實現完全自給,雜交水稻畝產潛力突破1000公斤並保持國際領先。
「目前中國良種覆蓋率其實挺高,特別是糧食方面,主要是我們國家自己培育的,但確實也存在一些種源需要進口,這部分需要進行技術攻關。」黨國英說。
據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介紹,雖然我國種業科技進步明顯,但距離國際先進仍有差距。包括蔬菜、生豬、奶牛品種選育,滿足自身沒有問題,但品種水平上有差距。從種業科技創新水平看,我國畜禽遺傳資源佔全球1/6,但鑑定選育工作這一塊,還是明顯的跟不上,甚至可以說還處在起步階段,技術創新應用差距較大。
「中國有很多種源還被『卡脖子』,要加大種業技術的研發和重大產品的研發,培育高產、優質、抗病蟲、耐鹽鹼、適應性強的重大動植物新品種,提升糧食生產能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對記者表示,「畢竟糧食安全是我國重大戰略需求,也是國家安全穩定的基石。」
「未來必須持續推進農作物、畜禽良種攻關」,農業農村部明確,力爭到2025年,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品種,重點作物和畜禽育種創新能力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資料圖:吉林省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責任。劉棟 攝
如何藏糧於地?
——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藏糧於技,還要藏糧於地,因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根基。
會議明確,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規範耕地佔補平衡。要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
為何要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萬建民說,「耕地資源是有限、不可再生的資源,如果打破耕地紅線,中國的糧食安全無從談起,因此要強調耕地『非農化』。」
據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部分地區出現耕地「非糧化」傾向,一些地方把農業結構調整簡單理解為壓減糧食生產,一些經營主體違規在永久基本農田上種樹挖塘,一些工商資本大規模流轉耕地改種非糧作物等,這些問題如果任其發展,將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
《意見》明確提出,永久基本農田要重點用於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穀物的種植面積。一般耕地應主要用於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在優先滿足糧食和食用農產品生產基礎上,適度用於非食用農產品生產。對市場明顯過剩的非食用農產品,要加以引導,防止無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