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中國農業種子問題,到底有多重要?_新華報業網

2020-12-23 新華報業網

  「農業「晶片」要打翻身仗!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成為明年中國經濟八大重點任務之一。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澇、東北颱風、草地貪夜蛾等影響,國家糧食安全話題已被屢屢提及。會議提出,「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於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

  資料圖:吉林省鎮賚縣小冰麥秋收場景。中新社 潘晟昱 攝

  如何藏糧於技?

  ——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會議提出,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解決種子問題為何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罕見地重點強調?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對記者表示,種子可以說是農業的晶片,嚴重依賴進口對我國自身的糧食安全是不利的,必須未雨綢繆,這樣才能牢牢把飯碗端在中國人自己手裡。

  「種子技術對農業特別重要,對增產的貢獻比較大。」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向記者表示,現在國際上種子壟斷性比較強,這意味著價格上是供應方說了算。中國本身是一個農業大國,良種培育是基礎性的技術,自己掌握也是應該的。

  農業農村部披露數據顯示,近十年,我國已審定、登記農作物品種3.9萬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四成。尤其是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實現完全自給,雜交水稻畝產潛力突破1000公斤並保持國際領先。

  「目前中國良種覆蓋率其實挺高,特別是糧食方面,主要是我們國家自己培育的,但確實也存在一些種源需要進口,這部分需要進行技術攻關。」黨國英說。

  據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介紹,雖然我國種業科技進步明顯,但距離國際先進仍有差距。包括蔬菜、生豬、奶牛品種選育,滿足自身沒有問題,但品種水平上有差距。從種業科技創新水平看,我國畜禽遺傳資源佔全球1/6,但鑑定選育工作這一塊,還是明顯的跟不上,甚至可以說還處在起步階段,技術創新應用差距較大。

  「中國有很多種源還被『卡脖子』,要加大種業技術的研發和重大產品的研發,培育高產、優質、抗病蟲、耐鹽鹼、適應性強的重大動植物新品種,提升糧食生產能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對記者表示,「畢竟糧食安全是我國重大戰略需求,也是國家安全穩定的基石。」

  「未來必須持續推進農作物、畜禽良種攻關」,農業農村部明確,力爭到2025年,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品種,重點作物和畜禽育種創新能力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資料圖:吉林省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責任。劉棟 攝

  如何藏糧於地?

  ——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藏糧於技,還要藏糧於地,因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根基。

  會議明確,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規範耕地佔補平衡。要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

  為何要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萬建民說,「耕地資源是有限、不可再生的資源,如果打破耕地紅線,中國的糧食安全無從談起,因此要強調耕地『非農化』。」

  據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部分地區出現耕地「非糧化」傾向,一些地方把農業結構調整簡單理解為壓減糧食生產,一些經營主體違規在永久基本農田上種樹挖塘,一些工商資本大規模流轉耕地改種非糧作物等,這些問題如果任其發展,將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

  《意見》明確提出,永久基本農田要重點用於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穀物的種植面積。一般耕地應主要用於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在優先滿足糧食和食用農產品生產基礎上,適度用於非食用農產品生產。對市場明顯過剩的非食用農產品,要加以引導,防止無序發展。

相關焦點

  • 解決中國農業種子問題,到底有多重要?
    「 農業「晶片」要打翻身仗!」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成為明年中國經濟八大重點任務之一。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澇、東北颱風、草地貪夜蛾等影響,國家糧食安全話題已被屢屢提及。
  • 【地評線】視評:解決好種子問題 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
    【地評線】視評:解決好種子問題 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並要求「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種子是農業發展的「晶片」,耕地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打好種業翻身仗,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端穩中國碗,盛滿中國糧。在消費升級背景下,老百姓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
  • _新華報業網
    在國家燕山—太行山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有一個面積1497平方公裡的  農業大縣  大同市雲州區  這裡曾叫大同縣  地處雁門關外  氣候嚴寒、十年九旱、土地貧瘠  這裡曾有貧困村80個  貧困人口32926人  貧困發生率30.8%
  • 一長串幸福喜悅的「0」_新華報業網
    從國際市場來看,世界上並不缺少糧食,但是有很多國家和地區同樣面臨饑荒,與其說是糧食問題,其實更是政治問題。糧食不僅是商品,更是戰略武器,同時也是金融手段。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解決人民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他多次強調,「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國有近14億人口,如果糧食出了問題誰也救不了我們,只有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國製造」_新華報業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指出,「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國製造業面臨大而不強、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的現狀,工匠精神便是在產品裡注入創新和活力,代表著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這就要求我們秉承求異思維,以技術和理念驅動創新,在一線生產製造中注重過程、敬畏職業,嚴把生產製造的每一個環節,不斷提升行業技術水平。
  • 能源中國世界之最_新華報業網
    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1日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  中國能源發展有多個世界之最  初步核算  2019年中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39.7億噸標準煤  >  建成世界最大規模充電網絡  策劃:趙承  監製:鄔煥慶  統籌:謝良、杜宇、楊進欣  記者:劉羊暘  設計:張晨光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版權和免責聲明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
  • 種子成農業重中之重,供銷合作總社旗下公司整合預期強烈_新華報業網
    近期,解決種子問題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罕見地重點強調,政策上如何進一步研究部署解決好種子問題,令人期待。分析人士認為,作為國內重要的農業服務綜合平臺,中國供銷合作社系統當前的深化改革已進入深水區,中農立華(603970)作為系統內唯一全國農資流通上市平臺,未來存在獲得供銷社系統旗下的種子業務注入的可能性。
  • 寧夏80.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_新華報業網
    自治區扶貧辦副主任張吉忠說,寧夏貧困地區「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全面解決,其中,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使110萬山區群眾喝上了安全水;貧困地區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5%、集中供水率達98%;11.7萬戶困難群眾住進了安全住房;貧困人口醫保參保率達100%,住院醫療費報銷比例達90%以上;貧困家庭孩子義務教育階段因貧失學輟學實現動態清零。
  • 穩中求進 以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開好局_新華報業網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梁瑜認為,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堅定必勝信心,堅持底線思維,提高風險預見預判能力,以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開好局。  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 _新華報業網
    而在著陸場萬裡之外的印度洋上,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所屬的遠望3號船已經抵達測控任務海域,正靜待「五姑娘」回家,為其保駕護航。而針對這些問題,遠望3號船也早有準備!  目前,遠望3號船船舶動力、測控、通信等系統工作正常,性能穩定,參試人員的身體、心理也處於最佳狀態,全體船員表示有能力、有信心完成好此次海上測控任務。
  • 經濟日報: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方法_新華報業網
    雄辯的事實證明,面對風險挑戰,我們有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堅實國力去應對,有足夠的底氣、能力、智慧去戰勝。而貫穿其中的根本方法,就是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這是我們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一條規律性認識。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今年以來,無論是經濟下行的「壓力測試」、疫情汛情的「突發加試」,還是外部環境的「逆風逆水」,都說明發展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風險挑戰。
  • 中國整體櫥櫃擁有率6.8%,2900萬套市場亟待開發_新華報業網
    歐美35%中國6.8%,擁有率缺口產生巨量市場  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約1億戶的城市居民家庭中,整體廚櫃擁有率僅為6.8%,遠遠低於歐美發達國家35%的平均值;而作為整體櫥櫃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鏽鋼櫥櫃正越來越受到
  • 【地評線】京彩好評:努力實現多邊主義的更大勝利_新華報業網
    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表明中國在挑戰面前堅持選擇團結與合作,表明我們有誠意、底氣和實力實現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更大勝利,與各國攜手合作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2020年經濟工作,明確了2021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為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實現「十四五」開好局提供了重要遵循。
  • 科技助推江蘇農業農村率先現代化!剛剛,江蘇省政府與中國農科院籤約
    交匯點訊 18日,江蘇省政府與中國農科院在寧籤署「科技助推江蘇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合作協議」。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副省長趙世勇出席籤約活動。  此次籤約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工作最新重要指示精神和「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的具體行動。
  • 毛澤東朱德如何在井岡山組建「紅四軍」_新華報業網
    編者按:  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華誕,積極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網上宣傳,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網絡理論傳播局)指導,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務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信息技術部聯合推出「黨史微課」系列微視頻,作為「國史講堂」第二季的內容,約請專家學者為廣大網民闡釋解讀中國共產黨為什麼
  • 疫情致多家教育機構出現倒閉等情況 風險防控需加強_新華報業網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多家教育機構出現倒閉、跑路、重組情況。對此,在日前舉辦的GET2020教育科技大會上,教育業服務媒體平臺芥末堆創始人梅初九表示,部分教育企業原本在團隊、風控、風險預知能力和承受能力等方面就存在問題,疫情才會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企業要提高自身的風控能力。
  • 深圳壹健康:全方位構建線上大健康平臺,只為更加專業_新華報業網
    之後,諮詢師將根據實際情況和用戶需求制定個性化的健康解決方案,並進行全程一對一跟蹤指導,旨在及時解決用戶遇到的問題,把控方案執行進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方案。可見,整個用戶都可以通過在線平臺完成,完美實現了足不出戶還能享受專業、科學的健康管理。  壹健康為廣大用戶提供精準的健康治療  壹健康為廣大用戶提供精準的健康治療。
  • 體育場館消費優惠有沒有到位?江蘇省體育局現場回應_新華報業網
    2021年1月4日,江蘇省體育局上線省政風熱線全媒體直播節目,就市民關心的群眾體育設施維護、管理,公共體育場館的開放情況等問題回應群眾關切。2020年,江蘇省共有130多家場館申請了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我們逐家去做了檢查,總體上做得還是好的。」陳少軍說,要公示出來讓群眾知道,接受市民的監督。
  • 叕見美國小哥郭傑瑞 他用這個「成語」寄語2021年_新華報業網
    離開中國已一年。最近,傑瑞已經買好了明年回中國的票,然而因為疫情,籤證還沒有辦下來。與朋友們的「火鍋之約」(備註:辣的)也在無限期後延。  傑瑞說,自己不是一個宅男,但是受到疫情影響,過去兩個月,在紐約的他幾乎沒怎麼出門。上周,美國啟動了首批新冠疫苗接種工作,重點針對的人群是一線醫務工作者。傑瑞說,新聞報導稱,有70%的人願意打疫苗,但30%不願打,比例還是比較高。
  • 歐航局官員: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意義重大 期待嫦娥五號凱旋_新華報業網
    嫦娥五號返回器很快將攜帶月壤回到地球,這個讓人類等了幾十年的重要時刻也牽動著歐洲航天同仁的心。歐洲航天局國際事務部官員伯奎斯特在接受總臺記者專訪時就表示,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意義重大,他期待嫦娥五號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