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李將軍是南北戰爭期間美國南部邦聯軍隊的總司令,也是一位出色的將軍、他在戰略上借鑑、吸收拿破崙的經驗,熟練掌握了調兵遣將的藝術以及大規模炮攻的衝擊力,擅長以寡擊眾、以少勝多。1863年5月,李將軍率所部在錢瑟勒斷維爾戰役中,以少勝多、擊敗北部波多馬克軍團,讓林肯感嘆「不足6萬饑寒交迫的叫花子把13萬精兵殺得丟盔棄甲」! 南軍雖然在錢瑟勒斯維爾戰役中獲勝,但李將軍失去了他手下最出色的將領斯通威爾·傑克遜,傑克遜是在和他的部下返回南軍防線的時候,被誤認為是北軍而被己方士兵誤射而傷重不治的,李將軍在聽聞噩耗後,嘆息道:「我右臂已斷。」 錢瑟勒斯維爾戰役後,李將軍下令,南軍要於6月向賓夕法尼亞州中部的蓋茨堡進軍。蓋茨堡並不是一個軍事要塞,南軍之所以要奪取它,是因為這座城鎮是通往各處的道路樞紐,李將軍希望在蓋茨堡擊敗喬治·米德所率領的北軍,指望這行動可以幫助被圍困在密西西比河東側維克斯堡要塞的守軍脫困,同時可以威脅賓夕法尼亞的費城、馬裡蘭的巴爾的摩以及華盛頓特區,期望通過這次勝利,可迫使北部聯邦承認南部邦聯的獨立地位。 7月1日,南北雙方的軍隊在蓋茨保展開了一場空前慘烈的大戰,戰鬥初始南方軍隊佔有人數上的優勢,以2.5萬名軍隊面對1.8萬名北方軍隊,在當天的戰鬥中,北方軍隊處於劣勢,傷亡慘重,發岌可危,但在關鍵時刻,北軍將領漢考克集合了殘餘的士兵,佔據了戰場北部能俯政全城的高地卡爾普山和公墓嶺,進行頑強抵抗。呈魚鉤形的公墓嶺是個利於防守的陣地,它凸出的那一面正對著南軍。
北軍據險抵抗,南軍猛攻不克,直到這時,南軍的前線指揮官尤厄爾將車才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其實南軍本來可以在攻擊的前夜佔領這個制高點的,但當時尤厄爾將軍忽略了它,但後悔已晚。南軍錯過了搶佔有利地勢的機會,被迫把軍隊部署在北軍據點對面的一塊較低處,經過頭一天的激戰後,北軍抓緊時間,連夜在卡爾普山和公墓嶺山脊上構築戰壕防線。
但李將軍對自己軍隊的戰鬥力似乎充滿了信心、5月初的錢瑟勒斯維爾大捷和7月1日北軍的潰敗,都使他對能打敗蓋茨堡的北軍深信不疑,認為只要再增加點進攻壓力,就能迫使北軍投降。
第二天,李將軍集中了南軍主力向卡爾普山發動全面進攻,試圖先奪取卡爾普山,然後用火炮對公墓嶺進行射擊,他要將北軍分割成兩部分而各個擊破,這是典型的拿破倉式戰術。尤厄爾率領的南軍一度衝上卡爾普山的斜坡,北軍指揮官喬治米德少將和他打了一場機動靈活的防禦戰,向南軍右翼發起了一場反衝鋒,結果南軍的後繼部隊沒能及時在卡爾普山跟進,1小時後,尤厄爾的部隊又被趕下了山坡。這是一場艱苦的拉鋸戰,雙方都有重大傷亡,在這一天,雙方士兵都英勇作戰,但南軍的前線指揮官多次失誤,雖然佔領了一些北軍的陣地,但未取得決定性勝利,李將軍的主要進攻目標還是沒有達到。
北軍的指揮官喬治米德少將決定繼續依靠有利地形進行防禦作戰,而李將軍沒有採納部下提出來的翼側攻擊建議,決定對北軍中部防線實施正面攻擊。過於自信的李將軍認為,喬治·米德為加強側翼的防守,必將導致其公墓嶺山脊中央地帶防守空虛,於是下令重點攻擊公墓嶺山脊,讓由劉易斯旅長率領的突擊隊撕開北軍的中部防線。 第三天的清晨,一場聲勢浩大的火炮對決開始了,南北雙方動用了300多門火炮進行對轟,1個多小時後,旅長劉易斯率南軍的突擊隊向公墓嶺山脊北軍的中央陣地發起進攻,這些突擊隊員們要穿越1000多米的曠野才能接近聯邦軍陣地,這期間,突擊隊員們完全暴露在北軍近200門火炮和數千支步槍的火力之下。在劉易斯旅長的率領下,身穿灰色軍裝的南軍以整齊的隊列迎著槍林彈雨向北軍陣地穩步同前推進,而穿著藍色軍服的北軍則用密集的炮火和雨點般的子彈迎接他們。
在槍林彈雨中前進的南軍顯示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勇猛,劉易斯用戰刀高高挑起自己的軍帽,高喊著:「來吧,夥計們!把尖刀插向他們!誰願意跟我來?」在人數傷亡近半的情況下,南軍終於衝到了公墓嶺山脊北軍最後一道防線跟前,劉易斯躍過障礙物,跳進北軍的工事中,跟在他後面的還有數百人,南軍的軍旗終於飄揚在公墓嶺的脊峰上。接著就是短兵相接的白刃戰,就在北軍支持不住時,從兩翼趕到的北軍迅速向被攻破的缺口合找過來,將這幾百南軍重重包圍,劉易斯旅長和那些士兵不是被打死就是做了俘虜,公墓嶺陣地終於被北軍守住了。
黃昏時,南軍用於作戰的1.6萬人傷亡已經接近34,李將軍現在能做的只能是退了,經過一夜的準備,第二天清晨,南軍開始有秩序地撤退了。那一天剛好下了一場濟沱大雨,波託馬克河水位暴漲,使李將軍的隊伍無法撤過河去,林肯要求米德抓住這個時機,追殲南軍,但米德考慮到自己的部下也損失修重,只是謹慎地尾隨在南軍之後,並沒有認真截擊,使得李將軍得以帶領殘部順利渡過了波託馬克河。林肯雖然對此極為懊惱,但他還是高度稱讚了喬治·米德在蓋茨堡戰役中的貢獻。蓋茨堡戰役是到那時為止美國歷史上流血最多的一次戰役,北軍在這次戰役中傷亡26萬人,而南軍則傷亡近3萬人,喬治米德將軍在戰鬥期間的沉著指揮對戰役的勝利起到了積極作用。由於羅伯特李在這次戰役中元氣大傷,此後再也未能向北進軍,南軍從此失去戰略主動權,蓋茨堡戰役因此成了美國南北戰爭的轉折點。
林青總統在幾個月後視察蓋茨堡戰場時,把發生在那裡的戰鬥與自由、民權聯繫在一起,做了一個雖然只有10分鐘卻流傳後世的演說:「我們要從這些光榮的死者身上極取更多的身精神。要使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水世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