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子丹,1963年7月27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的一個武術世家。在武術氛圍中成長裡,甄子丹小時候看過很多功夫片,由此學到了傳統和現代的武術,還有太極,理解了武術內在和外在的規律。1974年,11歲的甄子丹全家移民美國波士頓,學習各種風格的武術。1987年,甄子丹從美國途經香港,經人介紹和袁和平認識,正式走進電影圈。在他之前,成龍、李連杰都是用功夫打天下,成為世人矚目的電影明星的。
但甄子丹比起前輩可能還更難熬一些,他40歲後才紅的,真正紅了,是因為電影《葉問》。葉問這個角色的設置,在這個系列中,很明顯的與以往的武狹電影中的大英雄有所不同。
甄子丹將個人氣質中和葉問做了一個非常恰當的融合。於是我們不但看到了一個以前很少聽見過的名字,一個李小龍的師傅,還是一個寡於言笑的愛國英雄。
與前輩成龍、師兄李連杰相比,面無表情一向是甄子丹的風格,《導火線》很好,《殺破狼》也是,再早的《英雄》他在做動作的時候一向如此。然而這些功夫猛片,沒有哪一部能夠徹底釋放他的這一特色,《葉問》則非常好順應了他的這一點。
淡泊,冷靜,超脫世外。
《葉問一》講的是19世紀廣州佛山武痴葉問在一場場比拼中,扛起振興中華大旗的故事。46歲的甄子丹第一次嘗到紅的滋味,那一年的金像獎他提名了影帝,卻輸了張家輝。
《葉問二》講述了葉問在友人的幫助下,攜妻帶子逃離佛山,旅居香港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此時,甄子丹越演越內斂,沒有脾氣的武者,和沉默大度的好男人形象繼續鞏固,而葉偉信也在人物塑造上,為一個功夫英雄找到一條新路。
留一盞燈,等一個人,永成的恬美,一代宗師葉問深沉力量的探究,竟不再是快如閃電的連環出拳,而是靜默如潺潺流水的人物剪影。
葉偉信在電影中借一句臺詞,直接旨明主題,那就是「你認為分勝負重要?還是和家裡人一起吃飯重要?」
區別於李小龍在唐山大兄(1971),精武門(1972),猛龍過江(1972),龍爭虎鬥(1973)等片中的形象,也區別與成龍在《警察故事》中的形象。愛國的情懷,從這個系列的每一部都感人至深。這個系列裡的愛國之情都像一個腳印那般,為塑造和完成葉問這一形象深深的,在我們的心中打上了葉問這個經典烙印。
第一部立德,完整地詮釋出人物的性格。第二部立功,完滿地詮釋出人物的形象。第三部一部立言,真真切切讓人物形象感人,讓愛國情懷落地,讓生命而戰的主題有了意義。
葉問說「我唯一的遺憾就是對你不夠好」,這個男人很堅忍卻心有所愧,這個男人在外面風光無限,回家卻要妻子為他縫一個扣子。那麼這樣的一個男人,這樣的一個角色就早也不是那麼的假大空了,這樣的一部電影也就已經走出一味的說教。影片明顯消弱了說教空泛教育形式,增強了感動細節暖心段落,讓愛國情懷落地,讓甄子丹飾演的葉問,如鄰家男人,自己可受辱(如下跪),家國不可侵。這就是一個男人應有的胸襟和擔當。甄子丹做到了,葉問也做到了。
《葉問三》高潮戲裡,甄子丹對張晉說,「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身邊的人」。這幾乎本片最好的一句臺詞,力度達到和甄子丹的出拳一樣感染力十足。
本片傳遞出真誠的道理,做好身邊的事保護好身邊的人,比什麼都重要,比什麼都更容易做到。
四部葉問系列,鏡頭下凌厲的剪輯,出拳的速度,無不在光影流轉中傳遞出久違香港電影裡的功夫模式。無論是剪輯出來的依然有一顆扣子承載的感情,一碗湯一個紙條一段舞蹈,一推一讓,這個英雄出拳簡潔得像跳舞,卻自有乾淨利落的瀟灑之美。
讓甄子子丹飾演的葉問,出拳的雙手中也握住兒女情長的溫度。
這種溫度與那一幕熊黛林坐在房間內,側光完全沐浴主體形象的渲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光的運用,讓本片的溫度有場面感。細節處見凌厲,靜寂時聽驚雷,光影處畫輪廓。在對打中的鼓點,讓節奏緊迫,緊張的節奏在鼓點襯託下,讓電影激昂震撼。
《葉問4》則是對葉問的最終書寫。這一次,甄子丹飾演的葉問老了,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光裡,他教育孩子,在國外聯合中國人,發揮生命餘熱。影片裡打戲之外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分外出彩。此時,早已兩鬢稍許霜白的葉問,在人生的最後時光想要讓兒子葉正走上正途。太極宗師萬宗華與他互為鏡像也頗悲情,「異鄉與異客」「家事與國事」「命運與前途」的跌宕叵測,讓整部影片雄渾催淚,讓這個人物濃情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