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淳藝
「雙11」送貨高峰,快遞包裝箱也迎來拆箱高峰。據報導,這個「雙11」,多家快遞公司推出紙箱回收政策,不過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紙箱回收的效果並不理想。記者隨機採訪了10位消費者,至少有8位表示並不清楚快遞網點回收紙箱的事情,生活在居民區的消費者大多選擇直接扔棄紙箱。
如果說「雙11」是廣大消費者的狂歡節,那麼「雙11」過後則迎來了收廢品師傅的「黃金周」。雖然不少快遞紙箱質量不錯,卻也難逃「一次性」的命運,在完成從賣家到買家的一筆訂單後,就直接被送入了垃圾回收點,這無疑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有些消費者把用過的快遞紙箱隨手丟掉,對環境造成汙染,也增加了環衛人員的工作負擔。
去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強調「強化綠色理念,促進資源集約,推廣綠色包裝,推動綠色運輸與配送」。發展綠色快遞,一方面需要強化源頭治理,減少過度包裝,同時也離不開末端管理,做好循環利用。近年來,快遞紙箱回收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不少快遞企業積極參與。今年「雙11」,全國4萬個菜鳥驛站、3.5萬個快遞網點全面加入「回箱計劃」,變成一個個綠色快遞站點,對快遞包裝進行分類回收、循環利用,並號召全社會一起回收紙箱、包裝物,加入綠色收貨行動。
不過,雖然快遞公司積極性很高,紙箱回收政策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叫好不叫座」。對於回收效果,有快遞公司負責人坦言:「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同時,不少消費者表示並不清楚快遞網點回收紙箱的事情,也沒見過哪裡有專門回收紙箱的網點。
快遞紙箱回收遇冷,並非方向出了問題,而是操作欠缺合理,未能實現回收意圖和個人意願的有效對接。一些快遞企業的回收設想是,快遞員送貨上門時,消費者取出商品,將紙箱交給快遞員帶走。事實上,許多快遞並非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而是投遞到小區物業或智能收件箱,消費者再去取走。即使當面收貨,不少人也習慣於先收下,事後再拆快遞。況且,快遞小哥也沒有時間等著回收紙箱。再者,在全國數萬個快遞網點設置回收站,看起來數量不少,但相對於消費者來說還是太過分散。大部分消費者並不會拖著那麼多紙箱,走那麼遠的路專門送到回收站。
要想快遞紙箱回收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對症下藥,解決現實障礙。首先,打造「零距離回收」。快遞企業和回收公司應運用大數據技術,在快遞業務較多的單位、高校、小區,廣泛設置回收站,讓廣大消費者不出小區就能交回紙箱。可以與智能收件箱結合起來,提供「投遞-取件-回收」一條龍服務。
其次,適當引入激勵機制。現在一些群眾尤其是老年人,還是習慣於攢紙箱賣廢品。紙箱回收不能單靠消費者的環保意識,如果能有相應的激勵措施,比如積分兌換快遞服務或生活用品,讓消費者在履行環保社會責任的同時又能適當受益,積極性自然顯著提高。從另一個角度講,回收紙箱降低了快遞企業的物流成本,企業也應該讓利於民,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