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的時候老師就教過我們:凡事不能只看表面,想不到長大了,買車了也能用到這句話。誰能想到一輛動力強、空間大、牌面大的車,安全性會這麼差呢,簡直就是銀槍蠟頭,中看不中用。
影響汽車的安全性能的因素有很多,不能你說這輛車安全,它就是安全,依據在哪?為此教授根據中保研的碰撞測試,用權威數據來說實話。有留意中保研發布成績的小夥伴就會發現,近段時間測試的國產車,有幾輛安全性能獲得G,比一些合資車厚道多了。我們挑出兩輛分析一下。
人們對造車新勢力旗下的車型抱有質疑的態度,可能就有「不安全」這一條因素,畢竟造車新勢力的底蘊與傳統車企相差太多了。不過小鵬G3的碰撞成績一出來,立馬贏得了不少人的好感。3個G的安全成績在測試的車中名列前茅,其中正面25%偏置碰撞、側面碰撞測評結果均為良好;車頂強度、座椅/頭枕測評結果均為優秀(G)。
再來看一下傳統國產車企旗下的車型榮威RX5 MAX ,它的成績和小鵬G3相近,都為1個P,3個G。正面25%偏置碰撞中,A柱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呦。把鍋甩給上汽集團是行不通了,黑子們另想辦法吧。
國產車主打性價比,配置、用料等方面其實都很耗成本,因而國產車的利潤其實沒有合資車大。但是在看不見的安全方面,國產車還是一如既往的下本,可以說比某些合資品牌厚道多了。
對被動安全性能影響比較大的有結構、材料、用料多少等等,也就是力學、材料學加上車企的良心。把這幾個方面講透要花費很長的篇幅,在這裡我們主要了解用料就夠了(主要是因為我把物理都還給了老師)。
材料有兩個很重要的值,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簡單一點可以理解為這兩個數值直接體現材料的堅硬程度。屈服強度可以理解為需要用多大的力把材料弄變形;抗拉強度可以理解為需要多大的力把材料弄斷,它們的單位都為MPa。對於汽車來講,當發生碰撞時,車身結構任何形變都有可能致命,所以屈服強度在教授看來更重要。
汽車主框架由很多種材料組成, 屈服強度由高到低依次為熱成型鋼、超高強度鋼、高強度鋼、普通鋼材。210MPa<屈服強度<510MPa、270MPa<抗拉強度700MPa的鋼為高強度鋼;屈服強度>510MPa、抗拉強度>700MPa的鋼為超高強度鋼;而熱成型鋼的屈服強度一般位950MPa-1500MPa,抗拉強度為1300MPa-1700MPa。
一般ABC柱等重要部位由熱成型鋼組成,發生碰撞時可有效保護乘員的安全。車型、龍門架、底盤一般都採用高強度鋼或者超高強度鋼。而發動機蓋、尾箱、車輪護板等一般採用普通鋼材。
以前面說的榮威RX5 MAX為例,ABC柱都由950Mpa屈服強度的熱成型鋼組成,A柱內還有熱成型加強板,前排車型還有熱成型防撞梁。籠式車身結構本身就安全,這款車的用料也很厚道,前防撞梁吸能盒體積大,吸能效果是以往的4倍。
除了主要結構件外,在邊梁不太注意的位置加長或者採用三角緩衝區的設計,一定程度上也能吸收一部分受力。6安全氣囊也是保護到位,榮威RX5 MAX的碰撞成績優秀不是沒有道理的。主動安全上也有AEB等智能系統輔助,本身又有這麼低的價格,我懷疑這款車的利潤空間其實很小。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對車身材料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了,或許有一部分經常看教授文章的小夥伴,會提出碳纖維這種用在跑車等高端車型上的材料。雖然它的質量更輕,而且屈服強度是熱成型鋼的1-3倍,但是價格也要貴很多,用在買菜車上就有點不太實際了。
總結
市面上車型的車身材料其實都是差不多的,但碰撞的結果卻不相同,原因在於結構差異和用料多少。結構缺陷碰撞成績差,偷工減料更是致命。大家一定要把安全意識抓起來,只有這樣車企才不敢為所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