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像貓頭鷹般的白色建築印象中是錫克教博物館
與之隔湖相對的金色頂建築是錫克教長老會也就是金廟管理者的辦公處所博物館近景。錫克教是個很年輕的宗教,只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創始人那納克,因為不滿於印度教伊斯蘭教的種姓制度,煩雜的教規,不平等理念,創造了錫克教,宣揚平等,忠誠婚姻一夫一妻制,尊重勞動,不抽菸等等。
錫克教奉行祖師崇拜制,祖師共十代。第一代祖師那納克是錫克教創始人,生於拉合爾附近的塔爾萬提村(今那納克村),屬剎帝利種姓,早年曾從事商業並在拉哈爾政府當過小官吏。他創立了錫克教後,為了宣揚其信仰曾週遊印度各地,還到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和巴格達朝拜。晚年定居旁遮普邦的卡泰普爾,從事宗教宣傳(見彩圖)。第二代祖師安格德創造了旁遮普語的古魯穆奇字母,著有那納克的傳記。第三代祖師阿馬爾·達斯為了加強對教徒的管理和傳教活動,把教徒分歸22個教區,教區設教區長。教區長收受教徒納貢,莫臥兒帝國分封給教徒的領地,也為教區所佔。因而導師的特權逐漸擴大,而成為宗教封建主。第四代祖師羅姆·達斯反對歧視婦女,為教徒的婚禮創作了婚歌,並沿襲至今。羅姆·達斯在世時指定其幼子阿爾瓊為繼承人,是為第五代祖師。此後,祖師遂成世襲制。阿爾瓊把錫克教教區組織改為行政機構,並開始向教徒徵收租稅。這一時期,還在阿木利則建立了金寺,作為行政管理中心,並成為該教的著名聖地。第六代祖師哈爾·戈賓德更將該教發展成為武裝的宗教組織。他採用真理國王的封號,腰佩雙劍,象徵宗教和世俗的雙重權力。此後經歷七祖哈爾·拉伊、八祖哈爾·克裡香、九祖得格·巴哈都爾,至十祖戈賓德·辛格時,教徒中佔多數的已是農民群眾和城市貧民,他們反對教內封建上層人物的特權地位。戈賓德·辛格不得不進行改革,宣布把以前集中在「活神」(即導師)手中的宗教和世俗的最高權力轉交給教徒的集體組織──錫克教社團。為同正統印度教劃清界限,他規定錫克教徒成年時必須舉行特殊的洗禮──劍禮,即用雙鋒劍攪勻的水灑身。經過劍禮後,男教徒的名字加辛格(獅子),女教徒名字加考兒(公主)。嗣後,又形成了一種叫做「五K」(五種行事,每件事印地文起首字母為K)的習俗,即蓄長發、加發梳、短衫至膝、戴鐵手鐲、佩劍。男子婚前要集體居住,以全副精力練習刀劍武功。在戈賓德·辛格的領導下,錫克教軍隊多次打敗莫臥兒帝國和印度教土邦的聯軍。最後戈賓德·辛格遇刺而死。十祖之後,錫克教的著名軍事和宗教領袖是班達和蘭季特·辛格。
紅色字體資料來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的分享。整個金廟區域似乎剛修繕過,非常新,除了一個主入口處還有腳手架外,修繕工作業已完成。
金廟建築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風格,上有圓形穹頂,四周有圓塔環繞。金廟上部四分之三被鍍成金色,霞光映照下,顯得金碧輝煌、儀態萬千。倒影池中,波光粼粼,金廟更生出端莊和婀娜之態。
聖殿廟頂為一大金圓頂,四角各立有一個小金圓頂,仿如四個金甲武士護衛著頭戴金冠的威嚴帝王,通體鍍滿了100多公斤的黃金。也有人說,聖殿造型更像一朵倒放的蓮花,蓮花反插於湖水、直通大地,表明了錫克教對人世間苦難的關心。廟分為三層,系印度教傳統建築和伊斯蘭教建築形式融合的典範。第一層是教徒祈禱大廳,以大理石板鋪地,嵌有幾何線形不規則圖案,豪華四方大理石柱分布在廳四周,柱上雕有美麗的對稱花紋,凹凸稜角。第二、三層為經室、聖物室、博物館等,奉有1604年放置的《阿低格蘭特》根本經典,置放在神聖的祭壇上。廟頂有4個精緻的小亭,中間是1個碩大的缽形塔,與4個小亭的塔頂渾然一體。金廟的第二、三層和頂上裸露的地方都鋪上了鍍金的銅葉片,使整座建築金光閃閃,白天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夜晚在月光和燈光下反射出奪目的光彩。有朝覲者在此打坐念經祈禱
金廟工作人員基本上都是志願者,可以根據頭巾顏色分辨他們的工作職能。
二三樓允許教徒和遊客停留,只是不能妨礙通行,可以看到一樓吟唱的樂隊。
有傳言說不能在金廟主殿內拍照,但是我看到許多教徒和遊客使用手機拍照留念。
我也選了一個靠窗口位置坐下,聆聽吟唱。窗戶是景色主調,沒有觸摸,不知是什麼材料製成的,直覺是木質。
大理石牆壁鑲嵌寶石或色石組成圖案。在印度,很多建築都採用這樣的裝飾方法,看這圖案就知道不可能是清真寺裡的,因為裡面有動物和人物形象,穆斯林是嚴格禁止偶像崇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