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縣,河南省新密市的舊稱,是華夏文明之源、山川密境之城。
新密,在西周滅商之後是密國和鄶國所在地。密國是以密山為名,密山以「密」為名,是因為這裡山的形狀像座宏大的殿堂,古代山形如堂者稱為「密」。後鄭國滅掉了鄶國,並將原來的密國故城更名為新密邑。
新密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中國羲皇文化之鄉」「岐黃文化發祥聖地」,也是《詩經》中《鄭風》《檜風》的產生地。
據記載,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始置密縣,屬河南郡,治所在今新密市大隗鎮。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分密縣為武陵、曲梁二縣,屬廣武郡,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撤武陵、曲梁二縣,復置密縣,屬滎陽郡,治所在大隗鎮;
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因洧水暴漲,縣城遷於古法橋堡(今新密市老城)。老城歷經隋、唐、五代、金、元、明、清等朝代,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都是密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據史書記載,縣城周長9裡13步,城牆高達3丈(相當於現在的10米),四周各設1門,東西3裡,南北2裡,城內至今尚保留明清布局,規劃井然,建築以明清式為主,街道基本保持原貌,極少有高層建築物,尤其仍保留著基本完整的縣衙、文廟、城隍廟、火神廟、檜陽書院、古代牌坊及著名寺院—法海寺舊址等,另有6處保存完整的古民居:楊形如故居、張紹衣故居、孫氏故居、錢海祿故居、王家大院、溫家大院,房屋達數千間之多,成為中原地區甚為罕見的古縣城文化區。
曾經的老城街道古色古香,高宅門樓、廊房商號鱗次櫛比,從東街到西街,以前還有過街牌坊九道,其他牌坊也有十幾道,它們中多是封建時代旌節彰孝、表功顯耀所建,是認識封建禮儀道德的一部教科書,而且牌坊大多為青石構造,上面刻字雕花鏤文,通石立柱,通石過街,不乏石藝珍品,但遺憾的是,經過不同年代的破壞,如今只剩下殘碑斷座
密縣縣衙始建於隋大業十二年(616),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各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縣衙元代毀於戰火,明洪武三年(1370)知縣馮萬金於原址復建,至今仍保持明、清建築風格。
密縣縣衙裡有中國使用年代最長的監獄,縣衙監獄從隋代設置後,一直沿用至2003年。監獄建築物基本保存完好,可以說是古縣衙的特色之一
根據清嘉慶二十二年《密縣誌·城郭圖》記載:老城城池,既不是長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因城北有條小溪(後人叫城北溝河)由東向西流入老龍潭,老龍潭水向西南流入菜園溝河,注入綏水。當初築城時,城牆東西南都是直線牆體,北牆則沿老龍潭溝邊建城,所以西城牆只有390弓(舊時丈量土地的工具和計算單位,5尺為一弓,360弓為一裡),正是古代"因地制宜,以險制塞"建城思想的反映。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密縣知縣馮萬金增築城牆七裡,高兩丈五尺,寬二丈,城壕寬一丈,深七尺,有東、西、北、南四個城門。
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知縣張金重修城牆,四門城樓磚壘,其餘皆為土牆,每遇暴雨,城牆傾塌。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知縣王崇雅把城牆由土牆改為磚牆。
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縣主簿張久敬(代理知縣)始建北門外甕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農民起義軍逼近縣城,時任知縣苗之廷組織民工,加高城牆三尺,以便護城士兵隱蔽。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知縣曹化中補修東西磚城,兩面增設墩堡、挖深城壕,深廣各一丈五尺,並在縣城東、西、南門增建三個甕城,從這時起四門外都有甕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春,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從開封復兵密縣,攻城三天而破,城垣毀於戰火,平於荒丘,廬舍全部變成了焦土。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密縣知縣崔養重重修城門,復建城牆、城垛及城內外的護城設施。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知縣李芝蘭重建城樓、角樓,並補葺四城牆垣,浚治壕塹。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大雨連下月餘,城牆及護城設施倒塌過半,知縣李鵬鳴重加修築。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知縣衷鯤化重修,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知縣袁良怡續修。後歷清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朝百餘年無續修。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知縣杜 勸民捐資,大加修整縣城,但城四門外的甕城,從明末毀壞後沒再重建。老縣城經歷代修復,至清末,城牆周長3.5公裡,高8.33米,城上牆寬6.7米。
經過歷代經營,新密老城被建設成為中原地區一座有名的古城垣:四周有高大的城牆與城河圍護,城內縣衙建築群,硬山式屋頂,灰瓦覆蓋,獸脊鴟吻,正如新中國成立前《重建縣城碑記》中云:"此城雖蕞爾彈丸,但襟嵩、帶洧,萬山聳翠亦檜陽之大觀也。"
日軍飛機轟炸後,為防空襲,便利疏散群眾,時任縣長陸建唐調集全縣民工拆除城牆。1944年,日寇將攻密縣,國民黨政府調集大量民工修復城牆。駐軍在縣城內外大修工事,在十字街修了一個大碉堡,從縣衙、十字街、縣黨部挖了一條通向東關的地道,東街街麵條石全被起掉,地道挖好後,又把條石鋪在上面。
1946年又修復為土城,城垣北牆南移,垣高四丈五尺,城基四丈五尺,城上平面寬度一丈八尺,城壕寬度四丈,深度二丈,城區面積縮小為六裡多;四城門上各建門樓一座,四門外壕各建排水洞一處。1948年春,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在縣城東側激戰時,炮樓被擊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