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華盛資訊
近期資本市場最重磅的消息,莫過於螞蟻集團將在科創版以及香港交易所同時掛牌上市了。
10月21日,證監會同意螞蟻集團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註冊,這意味著A股即將迎來首個網際網路巨頭。
跟據中證監官網顯示,螞蟻集團已於10月16日收到中國證監會有關其申請赴港上市的行政許可決定書;
此前,有外媒消息指,螞蟻集團也已通過香港聯交所上市聆訊。市場消息稱,螞蟻初步計劃於10月27日至10月30日招股,擬在11月6日A+H股同步掛牌。
而對於投資者來說更為關心的是螞蟻集團將以多少估值上市。由於需求強勁,螞蟻集團可能再次提高IPO估值,將IPO估值目標提高到至少2800億美元。
但消息上募資額未傳有變動,如果估值提升,螞蟻可能減少發行量。不過憑藉350億美元的融資,螞蟻仍將超過2019年上市的沙特阿美,成為全球最大規模IPO和最大獨角獸。
來源:statista
螞蟻集團歷史上共經歷三輪大型融資,而在2015年6-8月螞蟻A輪融資中共募集18.5億美元,當時市場估值超2600億元人民幣。5年過去,螞蟻按照2800億美元上市估值來計算,暴增了超過6倍!
而且根據招股書來看,螞蟻集團業績增長也極為亮眼。2017-2019年螞蟻營業收入從653.96億元升至1206.18億元,年化增長率為35.81%;淨利潤從82.05億元升至180.72億元,年化增速48%。
截至2020年上半年,螞蟻營業收入725.28 億元,淨利潤219.23億元,僅僅半年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利潤。
來源:恆大研究
究竟螞蟻集團為何增長如此迅速,其商業模式上是否隱藏著什麼成功的秘訣,我們來解析一下。
一、產品打造爆款,重視用戶體驗
傳統金融機構的產品設計往往是從自身能力、監管政策等約束性條件出發,「先有產品,再找客戶」。
而螞蟻所擁有的網際網路基因恰恰相反,以客戶需求為立足點打造產品,突破傳統束縛,再依託阿里多元交易場景,降低金融服務門檻, 高度重視用戶體驗和產品運營,打造出支付寶、餘額寶、花唄、借唄、相互寶等爆款產品。
來源:恆大研究
以支付寶為例,就是抓住了用戶需求的痛點。
支付寶的誕生之初,彼時主流交易方式有貨到付款、銀行轉帳等,但都是買賣雙方直接支付,存在賣家不發貨、買家違約的風險。
而支付寶首創擔保交易模式, 買家下單後, 先把資金打入淘寶網對公帳戶, 確認收貨後再由淘寶把錢打入賣家帳戶,由此解決了信任問題。
而且支付寶依託於阿里生態場景,有利於提高用戶粘性。
支付寶脫胎於阿里巴巴生態體系,截至2020年6月阿里巴巴國內零售市場移動月活用戶數達8.74億。
線上線下、國內國際阿里生態都具有豐富的應用場景,包括C2C電商淘寶、B2C電商天貓、B2B 電商1688、O2O 新零售盒馬等, 生活服務包括公共事業繳費、 餓了麼、 飛豬等, 國際業務包括天貓國際、 速賣通等,支付業務具有高頻的特點,豐富的場景導流加大了客戶的粘性。
來源:艾瑞諮詢
同時支付寶高度重視客戶體驗。
最初支付寶的擔保交易效率低下、出錯率高,且用戶在使用時要在多個頁面跳轉,支付成功率也只有60%。
2010 年開始, 支付寶狠抓用戶體驗,推出快捷支付,在開通環節免去持卡人與銀行的籤約,在支付環節銀行無需對每一筆支付進行驗證,真正實現跨系統、跨終端、跨瀏覽器的支付方式,支付成功率大幅升至 90%。
儘管支付寶的收益隨著央行備付金政策,交易服務費和備付金利息微薄,但截至2020年6月支付寶APP已有超過10億用戶和超8000萬商家,為螞蟻實現向高利潤金融服務二次引流。
二、做向金融機構開放的平臺
螞蟻集團了解自身優勢是技術和數據。 2017年螞蟻採取開放平臺戰略, 一是將成熟業務接入外部金融機構, 用助貸、聯合貸款、銷售引流等方式向金融機構引流,二是將自身強大的風控能力、運營能力以解決方案的形式向金融機構輸出。
既轉移了利率、信貸、流動性等風險,同時穩賺不賠收取技術服務費。
比如財富管理方面, 三分之二由阿里天弘以外基金管理。
根據招股說明書披露, 截至2020年6月,餘額寶已經向24家第三方公募基金開放,理財平臺促成的資產管理規模達到40986 億元,其中27460億元由天弘以外的其他基金公司管理。
來源:數據來源招股書
網際網路信貸方面,螞蟻積極探索助貸和聯合貸款模式,98%貸款由金融機構提供。截至 2020年6月螞蟻集團共2.1萬億信貸規模,其中98%的資金來自合作銀行和發行ABS, 自營貸款餘額僅佔1.68%;
保險方面,螞蟻主營合作普惠定製產品。 截至2020年6月,螞蟻已經同約90家保險機構合作開展業務,促成保費收入及互助分攤總額超過518億元,僅9%由國泰保險承保。
三、輸出技術方案,向海外移植成功模式
螞蟻集團的海外布局開始於2015年,目前已在中國大陸、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韓國、中國香港等全球1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本地電子錢包,形成「1+9」的布局模式,覆蓋全球共12億用戶,境外用戶近3億。
根據螞蟻集團招股書,截至2020年6月止的12個月內,通過公司平臺處理的國際總支付交易規模達6219億元,2017-2020上半年境外地區營業收入分別為34.2、43.1、65.86、32.1 億元,佔比 5.23%、5.03%、5.46%、4.42%。
來源:數據來源招股書
螞蟻集團遵循「一帶一路」倡議,首先以亞洲作為拓展區域,逐漸向非洲、歐洲等滲透。
螞蟻集團以韓國、 印度等亞洲國家為海外業務的首發地,2015 年11月螞蟻集團參與發起設立韓國第一家網際網路銀行K-Bank,但持股比例僅為2%,直至2016年底,K-Bank才獲得執業牌照。
與初入韓國遇冷不同,同年螞蟻集團入股印度Paytm,至2017年,Paytm的用戶從2000多萬躍升到2.2億,一躍成為全球世界第四大電子錢包 ;2016-2018年間螞蟻集團加快在南亞和東南亞的布局,與印尼、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電子支付企業或銀行合作開展業務。
來源:行動支付網
四、結語:螞蟻是新經濟模式的成功
螞蟻脫胎於阿里淘寶支付業務,但沒有故步自封, 積極拓展外部生活和金融場景,形成支付、金融服務、創新業務三大條線。
螞蟻商業模式的成功,既有依託阿里巴巴生態等外部因素,也有其戰略定位、產品運營等內部因素。
截至2020年6月,螞蟻集團收入達725.28億元,支付板塊僅貢獻36%,通過自營或金融機構提供理財、借貸、保險服務,分別貢獻收入16%、39%、8%,合計佔64%,是螞蟻最大的收入來源, 其餘不到1%收入由創新業務貢獻。
全方位發展的螞蟻從業務結構上來看,無疑抵禦風險的能力是很強的。
而從本質上來講,螞蟻集團的成功源於新經濟的商業模式對傳統模式的逆襲,儘管螞蟻或許要面對金融監管趨嚴,如京東數科、騰訊、中國平安等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等挑戰,但螞蟻未來發展空間仍然非常廣闊。
免責聲明:本文不代表鳳凰網港股立場,不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