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辦廟會的初衷,是想把北京的廟會文化帶到臺北,讓臺北民眾感受到北京文化的博大精深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王斯璇/臺北 北京報導
圖為「唐人坊」中的絹人 ( 王斯璇 / 攝)
2016 年 春,「北京地壇文化廟會·臺北之旅」在臺北花博園爭豔館舉行。
米白色夾克,深青色長褲,84歲的臺北市民陳秀琴腰背微曲,手裡端著一小碗剛出鍋的年糕細細咀嚼。他時而踱步於人流中,時而駐足於內畫壺、玉石雕刻、唐人坊一個個攤位前。
彼時的臺北市花博公園爭豔館,人聲鼎沸,商賈喧鬧。畫糖人兒師傅旁齊齊圍著一圈小孩子,眼神發亮。
這是陳秀琴第三次來趕廟會,這也是北京地壇文化廟會臺北之旅的第三年。「就像老朋友又來了。」陳秀琴說。
「唐」娃娃,故鄉情
在臺灣已生活69載,陳秀琴對廟會的最初印象,還是那「記不太清楚」的兒時的城隍廟,「坐電車,四大公司、大世界隨便跑。」
自2014年地壇廟會來臺,這就成了陳秀琴每年春節的新盼頭。2016年正月十五這天上午,他早早就來到場館,等著下午廟會開門。「吃吃道地的小吃,看京韻大鼓、聽相聲,不錯啊,回家鄉的感覺。」
和陳秀琴鐘愛炸糕不同,二十多歲的孫子更鍾情於場館一隅的煎餅果子。「煎餅哥」李偉手腳麻利地又將一勺麵糊澆在鏊子上,攤平、打雞蛋、刷醬,薄脆的煎餅在鏟子下「咔嚓」作響。「已經數不清這是今天的第多少個了。」他甩甩手臂。而排在隊尾的市民被告知「一個多小時」後才能排到,依舊笑臉盈盈,只為一品「舌尖上的北京」。
和前兩屆廟會不同,這次的展位有取有舍,「我們精選出21家具有傳統文化優勢,且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和品牌號召力的攤商出展,其中囊括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老字號、民俗、特色小吃四大類。」活動承辦方、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服務公司(下稱「北京文服」)總經理王京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
「在臺北辦廟會的初衷,是想把北京的廟會文化帶到臺北,讓臺北民眾感受到北京文化的博大精深。」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周茂非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在老舍《北京的春節》中,廟會是北京春節正月初一的大節目。「男人們午前到親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內城外許多寺院舉辦廟會,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小孩子們特別愛逛廟會,為的是有機會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廟會之於北京文化,是一個「樂兒」,攢人氣兒。
這恰恰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載體。」周茂非說,「畢竟兩岸人民同胞、同祖、同根、同文化,咱們帶來的北京小吃、非物質文化傳承代表作都反映了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文化,把兩岸的人心拉近。」
「為什麼喜歡來臺北演出啊?因為臺北的觀眾最熱情!」京腔十足的相聲《禮儀漫談》上演,臺下掌聲連連。
72歲的張愛蓮(化名)在人群中樂不可支。已連續三天來捧場的她,依舊為臺上抖落的包袱捧腹。
「實在是太好笑了。本來我每天晚上三點睡到第二天十一點,為了看這個節目我七八點就爬起來了。」她軟糯的臺灣腔學著臺上的口技演員,特意捲起兒化音。「我旁邊的年輕人笑到舉著手機都抖。」
因為年輕時「在舞臺上扮歌星跳舞,很苦地苦過來,所以知道相聲演員都這樣,把人生的苦吞下去,樂帶給別人。」張愛蓮在大笑之餘格外感動,一早特意跑去買「紅圓」專程帶來送給臺上的年輕人。
「我媽媽最會做這個了,糯米做的,很像麻薯,很Q很香,一年只有元宵節和重陽節才有。」張愛蓮說。第二天又跑去買,「沒買到,買了糖炒慄子,我知道北京也有,我應該送一些臺灣不一樣的小吃,我再想想看明天送什麼。」
「煎餅哥」李偉在廟會上演繹「舌尖上的北京」
「提供更多適合臺北市民需要的、想聽到的、看到的、品嘗到的好產品尤其重要。」北京文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淼對《瞭望東方周刊》說。「臺北的市民特別踴躍,很多場景非常感人。我們長途跋涉、遠道而來,最需要看到的是遊客互動,面對面的參與。無論是非遺傳承人、手工藝人還是市民,大家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非遺傳承人的到來,無異為廟會增光添彩。非物質文化遺產團花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張鳳琴的攤位前,觀眾屏氣凝神。學手藝五十餘年來,各色團花剪紙式樣早已諳熟於心,張鳳琴無需繪圖,剪刀翻飛幾下的工夫,代表福祿壽喜財的梅花便團團圓圓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老老少少對滿牆的剪紙無不稱奇。
「這次來臺灣,我們還有一個交流,就是如何讓這種能夠代表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項目在我們的平臺上發揚光大。」王京說。
不止此次參會的絹人、面人、內畫鼻煙壺等,「很多中國傳統文化技藝在逐漸消失,一個是沒傳承人,第二是傳承在當代很難發展,不能實現商業化。」
王京以絹人為例介紹,北京絹人作為老北京特有的漢族民間藝術品,取材於民間故事中的喜劇人物,通過雕塑、彩繪、服裝、道具和頭飾等十幾道精細工序,手工製成栩栩如生的玩偶。因其肌膚以絹紗製成,服飾亦多為彩繪絲綢,因此成為「絹人」。
「絹人是老北京非常小的技藝,在當代幾乎已經消失。」王京說,「一方面技藝太複雜,另一方面產品成本太高,很難實現商業化。」
從事中國人偶創意生產的北京唐人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發現了老北京絹人,「他們就和老藝人談,能不能把絹人的技術稍加改造,實現商業化。」王京說,「原來絹人人臉是用絹紗一層一層貼出來的,現在改為軟陶或者矽膠製作,大大縮短了生產工期,生產的整個難度也大大降低,但核心的東西還在。」
「匠心中國·華夏丹青」畫展靜態中呈現中華文化
同時,唐人坊從全國農村選拔了一批有刺繡基礎的女孩子,進行絹人生產培訓,「既解決了就業問題,也突破了絹人藝術商業化、市場化的瓶頸。」
此次廟會上,僅十天的時間,唐人坊帶去臺北的絹人實現「十天銷量10萬元人民幣,供不應求。」王京說。
(左)2016 年 2 月 20 日,「北京地壇文化廟會·臺北之旅」在臺北花博園爭豔館開幕(王斯璇/攝)
(右)2016 年 3 月 25 日,「中華文化世界行」在曼谷啟動
在其後「中華文化世界行走進曼谷」的地壇廟會文化交流活動中,北京文服啟動「匠心中國」項目,聚焦於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商業化。
曼谷中國文化中心,人頭攢動的廟會一側,靜態展示區優雅沉靜。「通過『雅集』活動共同品茗、撫琴,通過中華傳統的茶道、香道讓大家感受到一種意境,與廟會文化相得益彰,動靜分開。」張淼說。同時,主題為「華夏好丹青」的畫展讓曼谷市民不禁感嘆,「以前電視裡的中國書畫,真實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真的太精美了。」
「『華夏好丹青』在國內選了十位頂級畫家作大師指導,我們幫他們海選,通過背靠背的投稿方式,從1500名年輕畫家中選擇55人,大師對其進行培訓。」王京介紹說。
而在55名青年畫家的培養過程中,北京文服又組織他們去培養京津冀鄉村美術教師,將技藝繼續傳遞下去,為整個傳統文化的傳承盡一己之力。「讓它發揚光大的同時,一定要實現商業化價值,讓更多的人接觸到它、接受它。」王京說。
而廟會只是起點。「北京還有白雲觀廟會、廠甸廟會、龍潭湖廟會等很多有親和力的民間文化活動,我們還可以將白雲觀的打金錢、摸石猴用虛擬的手段展示出來,讓更多的朋友特別是年輕人能夠體驗北京節慶文化。」張淼說,「通過文化消費產品服務,形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境界提升,將東方文化的內斂深邃、感情的豐沛都體現出來。」
「北京作為首都,其中的一個核心功能就是文化,對外交流包含其中,承擔中華文化的話語權形成的責任。」國家發改委城市與小城鎮改革和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馮奎說。
在他看來,「歷史上在文化走出去這方面,我們缺乏商業開發的基因。文化交流、文化事業是我們一直做得比較好的,但是我們還缺乏做文化產業的經驗,至少缺少這個基因。如何處理好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並且實現兩條腿有機協調,這也是我們面臨的問題。」
地壇廟會走進曼谷,「我們想把文化廟會提升為『中華文化世界行』,在廟會基礎上在對中國文化做一次精準定位。全力打造文化設計平臺,特別是京津冀地區的文化先行,採取自營及合作的形式,精準定位文化輸出領域,制定量化標準。在政府扶持基礎上加大市場力度,探索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王京說,「這一定是條大船,很多文化企業、項目放到船上,帶著走出去。」
「不止廟會,還有很多方式傳播中國的民族文化。」周茂非說,「比如採取更多方式支持走出去的文化企業,建立分支機構,甚至收購國外主流的、熱門的劇場,形成北京特色乃至於中國特色的文化演出,這也是文化傳播與傳承。」
無論如何,「文化要到達他的家鄉。」馮奎說,「這裡面有大量的評估問題,比如心理評估、社會評估、贈予評估等一系列。如果沒有這個,很難講我們的文化到底走到哪裡去了,到底走得怎麼樣了。」
點擊藍字閱讀相應的文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