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這樣的普悠瑪檢討,簡直敷衍了事

2021-02-06 U臺說

普悠瑪列車新馬站出軌事故,行政院初步調查結果引用「起司理論」,各方熱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普悠瑪出軌事故讓東線「小高鐵」的安全問題徹底暴露,臺鐵的貧病老殘窘態也攤在陽光下。行政院調查小組公布了初步調查報告,臺鐵局長換人,行政院也火速展開「運輸安全委員會」(運安會)的籌組。一件嚴重的火車出軌,政府卻散槍打鳥似地把問題指向各個不相干的環節,沒有抽絲剝繭的能力,也完全無法聚焦。這種檢討方式,究竟是要了解真相,還是在掩蓋真相?

 

行政院調查小組端出「起司理論」,判定出軌原因是組織、設備、程序、人員、環境同時出問題,而釀致出軌事件。這種作法,把「起司理論」當成最佳遁詞了。調查小組宣稱這只是初步調查結果,但嗅得出矇混結案的意味,五環同時出問題的機率太低了。鐵路原本是最安全的運輸方式,但政府卻把普悠瑪的安全推給「運氣」,這是極不負責的說法。

 

調查小組必須明確告訴大家:超速是果、還是因?如果是因,且是司機員的失誤,那麼問題至少是在可以改善的範圍。如果超速是果,是機件或控制系統出錯導致列車失速,那就是很嚴重的問題。必須先找出確切原因,才可能準確修正補強,不是嗎?臺鐵目前要求普悠瑪列車行經彎道必須限速四十公裡,這也是個笑話。我們高價買普悠瑪,就為了彎道可以不減速行進;若要限速四十,那購買陽春鐵皮車不就好了?

 

臺灣的災害調查情境,一直處於扭曲的局面。長期以來,僅飛航安全事故調查是釐清事故真相第一,之後再來追究刑事及行政責任,可與國際接軌。其餘不管火災、其他道安事故,都是真相、刑事、行政責任「平行調查」。一旦司法權的刑事、監察權的行政介入,純粹的釐清真相,即遙不可及。這次普悠瑪事故,刑事調查搶先介入,行政調查次日才成軍,現場已破壞,關鍵文書也遭查扣。

 

成立「運安會」的目的旨在調查真相,俟真相釐清,再談刑事及行政責任。這是各國對災難調查的通則,行政院、立法院都應有此認知。否則,若被第一時間的感覺牽著走,真相永遠查不清楚。不知真相,即無法對症下藥,責任追究變成只是在「抓鬼」。

 

要成立「運安會」,行政院須先爬梳既有的法律體系,以確認其獨立地位。以目前的構想,運安會是統籌海、路、空重大事故調查的國家級機構,但這正面衝撞《災害防救法》條文。《災防法》第三條第四款明訂:海、陸、空的道安事件由交通部主管,除了救災,還要防災。一旦《運安會組織法》三讀,兩個單位權責勢必衝突,必然亂象叢生。

 

蔡總統執政兩年多來,最大的特色是不斷成立新機構及黑機關。明明各部會組織法都有明文規定,但執政黨一有政治需要,黑機關就冒出來。兩年多未曾間斷的食安事件,行政院內臨時成立相應機構;兩岸政策因拒絕西向改走新南向,又成立了莫名所以的黑機關。這些黑機關的共同特色是目標不明,充斥臨時心態,摸著石頭過河。運安會固定位明確,但以蔡政府濫用私人的作風,未必能寄予期望。

 

臺鐵的改造是當務之急。其貧病纏身不是新聞,但怎麼解並不難,公司化及合理調整票價是兩帖重要藥方。但甫下臺的交長吳宏謀不準臺鐵公司化,又下令票價凍漲,這真是「請鬼拿藥單」。新任臺鐵局長張政源不碰臺鐵救命的任督二脈,反而大談如何賣排骨便當,這是自貶格調。張政源不碰任督二脈,理由是不想強碰工會,這理由其實不通。桃園機場、臺中港務局都已順利與工會溝通完成公司化,且運作順暢。臺鐵為什麼不能?

 

民進黨的長項在危機處理,面對普悠瑪事故一味忙著從優撫卹,卻不認真面對問題找出病因。就像這次敗選,上下都在那裡打哈哈,讓民眾看破手腳。


相關焦點

  • 評論│防腐ATP關閉 民進黨政府將成失速列車
    普悠瑪出軌事故,交通部長吳宏謀去留受關注。
  • 普悠瑪司機關ATP未報備?通聯紀錄戳臺鐵謊言│聯合報臺商版1025曬新聞
    圖為非事故普悠瑪駕駛艙,司機前方螢幕即ATP操作面板。記者胡經周/攝影臺鐵普悠瑪列車翻覆事故嚴重死傷,臺鐵昨證實二○一○年起全面加裝列車自動防護系統(ATP)的遠端遙控系統,唯獨普悠瑪未加裝。對此,臺鐵局長鹿潔身昨下午表示,主要是先前已購置的設備不易判讀,已請原廠研究改善優化監控系統,並於普悠瑪加裝,但晚間臺鐵發布新聞稿又改口「原因尚待釐清」。
  • 港府列香港電臺「多宗罪」,本會成員:檢討報告一針見血
    香港電臺顧問委員會主席林大輝在出席檢討報告發表會上指出,香港電臺不少問題存在已久,日積月累。↓↓點擊大圖查看評論全文↓↓↓↓點擊大圖查看評論全文↓↓↓↓點擊大圖查看評論全文↓↓港臺亂象頻發對社會有極壞的影響小政衷心希望在這份檢討報告發表之後港臺作為政府部門重新出發真正落實「愛國者治港」
  • 評論│賀陳旦要不要揹這個十字架?
    記者王騰毅/攝影 去年七月發生陸客團火燒車廿六死的事件,震驚兩岸;閣揆林全立即下令全面檢討廉價旅遊團及司機工時,交通部長賀陳旦則要求對全臺一萬七千多輛遊覽車進行檢查。事隔七個月,國道又發生卅三死的史上最慘事故,受害者多為臺北市民,而肇事車輛則是由疲勞司機駕駛的十九年老車。
  • 評論│陳部長,醫療資源這樣用對嗎?
    然而,臺灣的醫療人力或許足以應付目前相對平緩的疫情,但每名確診民眾要耗費的醫療費用平均為二一○萬元,每名移工耗費的則為八○萬元;這些都是全民健保的民脂民膏,經得起這樣的虛擲嗎?再說,衛福部有資格幫全民這樣任性撒錢嗎? 進一步看,加強重災區的旅客檢疫管制,目的是為了保護相關乘員的安全,避免健康的旅客在密閉的機艙中受到少數未知染疫者的感染。
  • 評論│鄭南榕也絕不會苟同蔡政府的作法
    近一年來,民眾因隨手在手機轉發訊息或在網上發表評論而遭約談的案例,堪稱遍地哀鴻。南部有七十多名農民,因轉發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在記者會發言的影片,而分別收到地檢署的傳票,簡直禍從天降。再如,高雄市裡長陳清茂之助理因轉發綠委蔡易餘與楊蕙如之照片,也被警方帶著傳票登門,而她只是同案五十名被告之一。這類事件,不勝枚舉。
  • 普悠瑪出軌初判:ATP關閉 轉彎超速│聯合報臺商版1023曬新聞
    記者鄭超文/攝影普悠瑪列車翻覆,造成重大傷亡,行政院「一○二一鐵路事故行政調查小組」召集人吳澤成昨天表示,普悠瑪出軌翻覆的原因,初判是因為轉彎時超速,時速高達將近一百四十公裡;宜蘭地檢署主任檢察官江貞諭指出超速肯定是事實,相關資料需嚴密判讀,以釐清是人為或機械問題,超速原因也要進一步調查。
  • 普悠瑪案情向上燒 檢:偵查不只到司機員│聯合報臺商版1026曬新聞
    普悠瑪出軌翻覆事故,讓臺鐵司機員與內部管控問題浮上檯面。 記者林澔一/攝影臺鐵普悠瑪翻覆事故造成十八死、兩百一十人受傷。臺鐵普悠瑪翻覆事故,行政院長賴清德昨天要求臺鐵痛定思痛。他強調「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政府應該痛下決心,全面檢討,避免遺憾再度發生。行政院發言人Kolas轉述,賴揆做出五點裁示時「非常嚴厲且沉痛」。 3. 邊開邊修邊趕點 普悠瑪連環失控釀大禍
  • 評論│高層只顧分派職位,誰關心臺鐵沉痾
    普悠瑪翻車事故才剛滿兩周年,臺鐵臺中成功站出現44公分斷軌,險釀重大事故。
  • 普悠瑪宜蘭出軌18死187傷 近40年最慘│聯合報臺商版1022曬新聞
    臺鐵北迴線一列滿載三六六人的普悠瑪號列車,昨天傍晚在宜蘭縣新馬車站前出軌翻覆,造成十八人死亡、一八七人受傷;這是近四十年來臺鐵死傷最嚴重的車禍意外,東部鐵路交通也全部中斷。這列從新北市樹林開往臺東的普悠瑪列車為六四三二車次,昨天下午四時五十分以時速六十公裡左右通過宜蘭縣冬山至蘇澳新站間的新馬車站時出軌,作為車頭的第八節車廂率先翻覆,帶動後面七節車廂跟著傾覆。
  • 臺列車「普悠瑪自強號」全部出軌,168人受傷,18人慘死!
    昨天,臺鐵普悠瑪自強號列車發生出軌事故場面簡直不敢想像傷亡的都難以令人接受遭罪最多的卻是小孩子!昨天(21號)下午4時50分,臺鐵第6432次「普悠瑪自強號」由新北樹林開往臺東,經東山至蘇新間東正線近新馬車站發生出軌事故。
  • 評論│民進黨選舉焦慮症下的濫權四部曲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最具體的,就是炮製「假新聞」議題。去年九合一選舉前,民進黨即已大力操作「假新聞」議題,並上綱至臺灣安全層級。最近行政院長蘇貞昌則赤裸裸地把手伸進「獨立機關」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說NCC「什麼都不管,誰也管不到」,果然順利迫使NCC對民進黨看不順眼的電視臺開罰。
  • 今日評論│松山機場遷建案宛如一場家家酒
    這樣的決策模式,簡直像一場首都圈的「家家酒」。再談松機遷移的客觀條件,這有三方面的因素需要考量:一,桃園機場的擴增速度及容量,是否足以在二○二○年完全吸納松山機場移轉的載客量;二,松山機場轉移至桃園機場的運載和環境幹擾,桃園的交通條件是否足以承受,這加諸於當地居民的噪音及天空幹擾是否更形恐怖;三,離島及花東居民高度仰賴松山機場運輸之便捷,是否因此受到剝奪。
  • 評論│翁啟惠的謊言到學界的失德
    這樣的發展,恐怕是翁啟惠始料未及。 儘管翁啟惠日昨發表聲明反駁,辯稱這些股票是他以「自有資金」購買;但這樣的說法,不啻自己拆穿他先前宣稱「從未購買浩鼎股票」的謊言。 近些年來,臺灣學術界風紀及倫理腐敗事件頻傳,卻一直未受到認真對待,因此也罕聞學界自我檢討之聲。在翁啟惠任內的最後數月,為了新院長及院士的遴選,還傳出有大老企圖操縱選舉並變更辦法,因而演出海外院士憤而拒絕參加院士會議的風波。此外,因浩鼎的經營而與翁啟惠熟識的企業家尹衍樑,則一度傳出被提名為工程組的院士候選人;這與社會各界認知的院士形象及標準,誠然有極大的出入。
  • 評論│臺電大虧損,但不必為它哭泣
    道理很淺顯:中油油品價格的調整早已建立了公開的計價公式,且每周定期檢討一次,這讓中油更能因應市場變化,而民眾也已習慣油價的上上下下。正因國際油價的上揚,都能透過公式反映給市場吸收,所以中油能享有相當盈餘。相對的,臺電的電價調整雖也有計價公式,但「電價費率審議會」每半年才檢討一次,且經常以「考量水患風災」、「為穩定物價」各種理由不予調整,造成成本與費率的脫節。
  • 教部「勉予同意」聘任管中閔為臺大校長│聯合報臺商版1225曬新聞
    另外,葉俊榮也說,陽明大學因與臺大有相同的兼職問題,雖不影響現任校長郭旭崧的職務,但也要求須在三個月內提出檢討報告。陽明大學昨晚發聲明回應,將依規定辦理。葉俊榮昨點出目前校長遴選三大制度問題,將朝放寬校長資格、彰顯遴選精神、釐清爭議處理機制等方向改善。
  • 評論│蘇花改禁行大客車背後的官僚心態
    之所以出現這種荒謬規定,根據公路總局的說法,是因當初環評承諾分階段開放通車,目的是為了讓用路人和行控中心有時間熟悉新路和長隧道,通車三至六個月才會檢討開放大客車通行。 儘管當初環評作了分階段開放的承諾,但選擇讓什麼車種先行,仍是交通部門的決定。若從大眾運輸工具的載客和減碳效率看,開放大客車更符合公共性原則,且不僅有助行車安全,也符合原始興建目的。
  • 評論│經濟部不可要求離岸風機環評限時完成
    過去環評案曠日耗時引發批評,蔡總統也多次指示檢討環評制度,但這次能源局不時「提醒」注意時限,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終於發飆,「除非能源局不再要求離岸風場環評限時完成,否則不再收潛力風場環評新案。」不過,發飆只能擋一時,關鍵還在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心態的改變與環評制度的改革。
  • 願景工程│臺鐵喊公司化 20年原地打轉
    同年十月發生普悠瑪翻車事件,臺鐵公司化的呼聲再起,工會強烈反彈,加上同年底九合一大選在即,再次被束之高閣。 不過,現在情勢已有所轉變。賀陳旦接受本報專訪時說,臺鐵員工過去擔心一旦公司化後,不能再捧著鐵飯碗。但他直言,蔡政府推動年金改革,當少了優厚的條件後,反而更容易就事論事。
  • 評論│放任東廠繼續橫行,就是民進黨的反省?
    撇開英系監委的徇私不談,包括黨產會、中選會、促轉會、教育部等無不如此,踰法濫權的作為簡直罄竹難書,形容其為「東廠現象」絕不為過。九合一大選中,「滅東廠」成為一個極有力的口號,即因此而來。 民進黨這次選舉大敗,蔡政府表面上聲稱要檢討和反省,但從種種跡象看來,東廠現象依然是現在進行式,沒有絲毫收斂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