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長王建朗,國家圖書館黨委書記、副館長魏大威致辭並為新書揭幕。
11月2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主辦的《近代史研究所藏稿鈔本日記叢刊》發布暨出版座談會在國家圖書館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鳳凰出版社等高校和機構的40餘位代表出席會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長王建朗,國家圖書館黨委書記、副館長魏大威致辭並為新書揭幕,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金以林做總結髮言。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社長魏崇主持新書發布式。
王建朗介紹了近代史所七十餘年的資料收集整理歷程,他指出,《叢刊》是從近代史所藏的110多種稿鈔本中,精取其中31種彙編影印而成,史料價值極高。
魏大威指出,近年來,以近代史研究所為代表的社科院、歷史研究院各單位及各位專家,與國家圖書館在很多方面都有著密切的合作,特別是在「革命文獻與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方面,以及抗戰文獻、近代中日關係、近代專題文獻等方面合作推出了很多重要出版成果,總量已接近3000冊,便利了學術研究,起到了引領示範作用。國家圖書館正在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規劃建設47項重點項目,希望以後進一步發揮國圖職能,加強與學術、科研機構合作,一如既往為國家學術研究做好文獻保障和學術助力,為更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強國做出新的貢獻。
新書出版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就《叢刊》的價值、意義及相關話題展開討論。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李細珠認為日記作為一般制度史和日常生活史的重要資料,值得重視。中國社科院近史所研究員劉萍從該所早期徵集史料的途徑談起,認為正是前輩學人的努力和學術自覺,才使得當下的近史所史料收藏蔚為大觀,為後人樹立良好榜樣。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劉玉才談到史料影印的必要性以及影印的困難,呼籲相關圖書收藏機構,加強大型文獻類圖書的收藏規劃。他建議出版機構,重視日記手札類文獻的電子化,推進與民間和海外資料收藏者的合作。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潘建國認為,日記手札等資料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多屬私人的記錄,具有相當的可靠性,可補其他史料之不足。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教授張永江充分肯定該書價值,認為對於日記信札等資料,可分批次、分階段進行整理研究,相關教學機構可在此基礎上,形成專門之學。
《近代史研究所藏稿鈔本日記叢刊》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珍稀日記手札文獻叢刊」之一種,被列入「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成果」和「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資助項目」。《叢刊》精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藏31種未刊稿鈔本日記,如《定邊日記》《李星沅日記》《吳燾日記》《張朝墉日記》《潞生日記》等。日記底本經高清彩色掃描,凡原書扉頁、題籤、印章,以及日記中粘貼的各種剪報全部予以保留,灰度製版印行,總計八十冊。這些日記撰者既有晚清督撫重臣,也有北洋政府高官;既有名士學者,也有世家子弟。每種日記雖篇幅長短不同,卻都是反映近代社會劇烈動蕩和變遷歷史的珍貴文獻。透過這些日記主人的筆觸,折射出近代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多重面相。
責編: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