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脫維亞人塞瓦斯託娃擊敗莎拉波娃,闖進美網八強,和歷史上許多著名黑馬一樣,比如法網擊敗納達爾的索德林,比如溫網擊敗費德勒的斯塔霍斯斯基,再比如澳網擊敗德約的伊斯託明,他們都是同一家品牌Guinot旗下的贊助球員。
當大多數體育品牌選擇將經費砸向大牌球員時,這個法國化妝品品牌到底有怎樣的神奇本領,總能押中從無人關注到一戰成名的大黑馬呢?《紐約時報》撰文揭秘了這種神操作的秘訣,原來每一塊小小的球衣贊助商標背後,藏著那麼多奧妙。
2009年的法網,25號種子、瑞典名將索德林在法網第四輪擊敗了頭號種子納達爾,送給了後者的生涯法網首敗;三年後的法網,排名第111位的法國人拉扎諾在第一輪爆冷將小威淘汰出局;而在今年的澳網上,排名117位的烏茲別克斯坦名將伊斯託明,則在第二輪面對德約科維奇時實現爆冷。
除了在大滿貫上用出人意料的爆冷震驚網壇外,以上三位選手還有一個共同點:在他們的球衣上都印有法國化妝品公司維健美(Guinot)的logo。
這個logo通常會印在球衣袖子上,在高級別的網球比賽中,很多球員都曾穿著帶有Guinot標誌的球衣取得勝利。當然,更多的人品嘗的是失敗的滋味。
Guinot已經形成了一套,在高級別網球比賽中獲得最高曝光度的辦法——即與球員籤下時效極短的代言合同,比如一場比賽。而籤約的對象,則是那些排名較低的、將要挑戰頂尖球員的選手,一旦有冷門出現,Guinot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法國名將拉扎諾
當然,其他公司偶爾也會採取同樣的做法。比如食品雜貨連鎖品牌迪恩&德魯卡,就在本屆美網進行了嘗試。但說到底,Guinot仍是在網球領域採取此類方法的最著名品牌。
它的這項業務是由經紀公司IMG負責運作,始於2008年。當第二天的賽程出來後,IMG就會聯繫那些被排進大球場的球員的經紀人,只要該球員的球衣贊助商沒有對球衣上其他公司、或品牌的商標數量進行限制,IMG就可以與其商談合約。
在每一項大滿貫比賽中,大約會敲定8到10份這樣的合同。某頂級管理公司的總裁兼經紀人薩姆·杜瓦爾說:「只要一位球員的球衣上有多餘的位置留給其他商標,他的經紀人就知道該聯繫誰了。」不過Guinot以及IMG均不願對此條款進行評論。
球員每次穿上此類球衣,都會獲得幾千美元的報酬。酬勞的增加主要取決於該球員的排名,以及其在賽事中所晉級到的輪次,但總額不會超過10000美元。有三位球員曾經穿著帶有Guinot綴飾的球衣拿到過大滿貫冠軍,分別是2004年美網以及2009年法網上的庫茲涅佐娃、2011年美網上的斯託瑟以及2013年溫網上的巴託麗。
公司和品牌logo,在網球球衣上的尺寸和位置都被嚴格地規定,在大滿貫賽事上尤其如此。球衣上最多只允許有兩個綴飾,都不允許超過6平方英寸。
如果Guinot贊助的球員球衣上只有一個位置,那他會選擇Guinot,如果還有一處富餘,那Guinot就會加上其旗下品牌馬莉格(Mary Cohr)的商標。通常球員會親自將商標燙或縫在球衣上,或者請賽會專職的裁縫代勞。
2015年澳網,排名112位的美國球員斯米澤克就得到了一份這樣的合同。他的對手是納達爾,沒有太多人看好他的前景,就連贊助商也只給了他五個商標貼。
然而比賽卻出人意料的激烈,斯米澤克將納達爾拖入了五盤大戰。在比賽最後的關鍵階段,五件球衣都溼透了,比賽結束時,他穿的是一件沒有logo的球衣。
回憶起這次經歷,斯米澤克說:「你回去以後,能不能查一下球員穿帶這個logo的球衣時的勝率,肯定在所有贊助商中是最低的。但對我來說沒太大關係,當時我想的是,雖然自己贏不了那場球,但(這麼做)會讓我帶回一小筆不錯的額外收入。」
在今年美網前六天的賽事中,六位球衣上帶有Guinot標誌的球員都輸球了,他們是阿爾伯特、巴博斯、庫茲莫娃、拉約維奇、菲·洛佩茲和梅爾滕斯。而第七位選手塞瓦斯託娃則在擊敗莎娃後挺進了八強,遺憾的是,她沒能闖過1/4決賽。
和Guinot的策略相比,其他品牌大都瞄準了大牌網球運動員,且提供的都是在資金上頗具誘惑力的長期合同。它們想要藉此來展示自己的品牌,比如,保時捷贊助的就是去年美網的冠軍科貝爾,而去年也是她生涯的巔峰。
維多利亞·沃爾拉普女士,是保時捷在網球贊助方面的發言人。她表示,自己發現贊助合同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科貝爾所參加的大滿貫比賽上,自己也很欣賞Guinot採取的策略。
沃爾拉普女士解釋道:「總體而言,能夠不通過長期合約就獲得良好的曝光度,是非常好的辦法。有時候保時捷也在冒險——你支付了報酬,但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因為有時候球員打得沒有那麼好,品牌也就得不到你想要的曝光率了。」
然而,她同時也表示,Guinot的策略並不適用於保時捷:「對保時捷來講,主要目標永遠不會是追求曝光度,我們強調的是品牌與運動員的合作關係,這才是我們追求的。我們不會為了曝光率,而讓每一位球員穿上帶有保時捷商標的球衣。」
同樣地,一些其他的球衣贊助商也禁止這種做法,耐克就禁止旗下球員的球衣上出現其他公司的logo,但不包括一些來自中國的品牌。少數大牌球員與其球衣贊助商也有類似的合約。沃茲尼亞奇與阿迪達斯談續約的時候,就因為同意不讓球衣上出現其他logo而得到了一筆酬金,她也將這份合同稱為「乾淨的」合約。
丹麥姑娘表示:「我想這樣的球衣好看多了。同時,這麼做也有經濟上的意義,所以這是一種給予和索取的關係。如果你能做到穿著『乾淨』的球衣,並且又能獲得經濟上的回報,那對於球員和贊助商來說就是雙贏的局面了。」
和沃茲尼亞奇不同,有些球員拒絕短期合同是出於別的原因。曾經身著此類戰袍奪下兩座大滿貫冠軍的庫茲涅佐娃說,如今她將自己視作一個品牌,因此也只會接受長期的贊助合同。但她也表示,自己完全尊重那些接受短期合同的球員,因為他們可以獲得金錢上的回饋。
前top10、美國名將費什
而已經退役的美國名將費什則表示,自己從不會接受這種「一場比賽」式的贊助合同:「無論何時,只要我為公司代言,我就想知道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它背後的人是誰,他們是什麼樣的人。當它的商標出現在球衣上時,我想讓它看起來很棒。我想成為這家公司的一部分,成為這個團隊的一部分,就是這樣。我確定我是少數會拒絕的人,因為那樣做來錢很快。」
的確,在這方面費什屬於少數派。奎雷伊就曾在今年溫網四分之一決賽時,穿過帶有Guinot商標的球衣,而他也擊敗了頭號種子穆雷。但在半決賽時,他的球衣上沒有了Guinot商標,取而代之的是航空公司「Wheels Up」的商標,後者給予他金錢上的報酬以及乘坐公司航班方面的回報。
奎雷伊表示:「誰給的錢最多,你就會和誰合作。我不在乎球衣上出現的其他商標是哪一家的,我只是穿上球衣,然後得到錢,這才是我關心的。我甚至不知道Guinot和Mary Cohr是什麼。」
原文連結:
https://www.nytimes.com/2017/09/03/business/media/guinot-patch-tennis.html?rref=collection%2Fsectioncollection%2Fbusiness-media&action=click&contentCollection=media®ion=stream&module=stream_unit&version=latest&contentPlacement=3&pgtype=sectionfront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歷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