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是把事情做得正確的人
企業家,是做正確的事情的人
——彼得·德魯克
一、彼得·德魯克簡介
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現代管理學的開創者,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學之父」,他的思想傳播影響了130多個國家。
1909年生於維也納的一個書香門第,1931年獲法蘭克福大學國際法博士學位,2005年11月11日,德魯克在加州克萊蒙特的家中溘然長逝,享年95歲。
德魯克是當今世界引領時代的卓越思考者,他終身致力於管理理念和管理實踐的探討,他的一系列著作架起了從工業時代到知識時代的橋梁,他在管理上提出的眾多真知灼見,對通用、英特爾等國際知名企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也讓比爾·蓋茨、賈伯斯、彼得·聖吉、傑克·韋爾奇諸多精英企業家和管理大師從中受益。
我們熟知的營銷、目標管理、人力資源和知識工作者等許多管理理論和概念都是他首先提出來的。
德魯克管理思想注重以目標為導向,以人為中心的思想。他認為目標可以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手段;目標管理是先於計劃的; 制定目標時需要堅持的原則,從而來確保目標的建立;管理的真正含義就在於設定目標,以此來決策,即所謂目標決策。
那麼,如何理解德魯克的管理思想精髓呢?可以從他的著作和語錄裡面學習他留給世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二、德魯克的著作閱讀推薦
他著述頗豐,包括《管理的實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責任、實務》《旁觀者》等幾十本著作,以30餘種文字出版,總銷售量超過600萬冊。其中《管理的實踐》奠定了他作為管理學科開創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為全球管理者必讀經典。
他曾7次獲得「麥肯錫獎」;2002年6月2013,獲得當年的「總統自由勳章」,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高榮譽。
20世紀80年代,德魯克思想被引入中國;2004年,德魯克管理學全面進入中國的管理教育。
NO.1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1966年,他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首次提出「每個人都是管理者」的概念。這本書在半個世紀內,一直是高級管理者必讀的經典之作,至今仍影響著現代管理界及企業界;
•為什麼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如何掌握自己的時間?
•如何發揮人的長處?
•如何實現要事優先?
•如何做出有效的決策?
NO.2
《管理的實踐》
1954年,他出版了《管理的實踐》,《管理的實踐》是第一本將管理視為一個整體的管理書籍,提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目標管理。
自此,管理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並逐漸被哈佛、耶魯等世界頂級名校所接納。
•管理的本質是什麼?
•企業的本質是什麼?
•企業需要哪一種結構?
•如何激勵員工創造最佳績效?
NO.3
《管理:使命、責任、實務》
本書圍繞經營績效、服務機構的績效、卓有成效的工作和有所成就的員工、社會影響和社會責任。本書主要介紹了管理者的工作、管理技能與組織管理、高層管理者的任務與組織、戰略與結構等內容。
NO.4
《旁觀者》
《旁觀者》一書是德魯克知識及人生旅程的記錄,是一本有關「人」的書,每一組人與事都扣合著20世紀裡最重要的某些領域和特性,作者借社會的圖像,捕捉並傳達了這一代人難以想像的神髓。
NO.5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針對尋找企業機遇和創新做出的整理和解釋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包括:創新實踐、企業家管理、企業家戰略。
1:企業家精神是創新實踐的精神。對於如何成功培養出企業家精神,德魯克先生從現存企業、公共服務機構以及新企業三個方面來討論企業家管理。
2:企業家戰略是創新市場的戰略。如何成功地將一項創新引入市場是企業家戰略的核心。德魯克先生告誡我們:創新是否成功不在於它是否新穎、巧妙或具有科學內涵,而在於它是否能夠贏得市場。不具有創新市場的能力就會被遠遠地拋在後面,這是人們的共識。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是否理解,而在於別人已經開始運用全新商業理念的時候,我們卻處於被動的狀態,因此在判斷是否具有創新能力時,我們需要看到的是用什麼樣的方式進入市場。
3:最後一個部分探討了企業家社會的問題,雖然他是從福利社會的困境出發,提出企業家社會的概念,但結論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德魯克先生明確了創新在各個領域的作用,只有發揮創新的功效,才有社會的發展。
什麼是企業家精神?德魯克指出企業家或者企業家精神的本質就是有目的、有組織的系統創新。
什麼是創新?創新就是為客戶創造出新的價值。
三、德魯克經典語錄
1、管理者必須要卓有成效,企業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
1.有所成就的人,都從最重要的事情做起。而且,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2.效率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則是「做正確的事」。對企業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
3.經理人五大核心工作:設立目標;任務分派;激勵溝通;績效評估;培育人才。
4.用人所長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是一個組織工作是否有效的關鍵,也是知識工作者和社會不可或缺的素質。
5.不能把失敗歸咎於部下的無能或偶然狀況。其實,失敗是系統存在缺陷的徵兆。
6.有效的管理就是關注時間管理,關注系統思考,關注培養接班人。
7.如何才能卓有成效:時間管理,聚焦貢獻,發揮長處,要事優先,有效決策。
2、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用人能力
1.對人的多樣化要有絕對的包容性,不能讓企業成為改造員工個性的工廠。
2.有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時,會先考慮某人能做些什麼,而不是考慮職位的要求是什麼。
3.有效的領導者對人的任命和提拔都是以能力為基礎的,用人不是為了克服人的弱點,而是為了發揮人的長處。
4.衰退的最初徵兆,就是無法吸引那些既有能力又有熱情的人才。
5.事實上,一項決策如果沒有列舉一條一條的行動步驟,並指派為某某人的工作和責任,那便不能算是一項決策,最多只是一種意願而已。
3、以最快速度適應「變化」
1.即使最強大的企業,如果不面向未來採取行動的話,也會陷入困境。
2.變不是最重要的,變化的趨勢或趨勢的變化是最重要的,趨勢的變化能讓人發現看得見的未來。
3.在一日千裡的結構性調整中,唯一能倖免於難的只有變革的引領者,我們無法左右變革,只有走在它前面。
4.變化不是威脅,而應該把它看作機會。
5.目標實現的時候不是應該慶祝的時候,而是應該重新定義目標的時候。
6.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才是他的核心競爭力。
7.如果只局限在公司裡了解情況,那麼經營者很容易陷入一種盲目的安心狀態。
8.知識更新非常快,知識型員工除非能夠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否則很快就會遭到淘汰。
4、有效的CEO應該抓大放小
1.一個有效的CEO(或高層管理者)從不進行微觀管理。
2.有效的管理者應該著眼於全局,而不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全能」的領導。
3,「授權」這個詞通常被人誤解了,甚至是被人曲解了,這個詞的意義應該是把可由別人做的事情交付給別人,這樣才能做真正應由自己做的事。——這才是有效性的一大改進。
4.想對知識型員工進行最簡單有效管理,只需要記住一句話:讓經理人狂熱工作的唯一方法是給他們更多的自由和責任。
5.若不適當授權,一方面阻礙了下屬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失去員工的信任。
6.組織的功能就是要讓平凡的人在一起做出不平凡的事情來。所以,管理不是"管理人",而是"領導人"。
7.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管理者必須尊重每一個員工。尊重並不單單是一種禮貌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基於這樣一個理念:員工才是企業真正的主人。
5、談創新
1.企業只有兩種事情要做:一個是營銷,一個是創新。
2.創新是否成功不在於是否新穎、巧妙或具有科學內涵,而在於是否能夠贏得市場。
3.要始終有這樣一種意識:人們還沒有想到的需求是什麼?
4.創新要從點滴小事做起。
5.創造性的模仿,也是創新的戰略之一。
6.千萬不要忘記,創新就是為顧客創造新的價值。
7.有效決策要避免兩個誤區:「過分相信經驗」和「過分相信自我」。
8.惟有反面意見,才能保護決策者不致於淪為組織的俘虜;反面意見本身,正是決策需要的「另一方案」;反面意見可以激發想像力。沒有反對意見,就不做決策。
9.有效決策的五個條件:問題性質、邊界條件、正確方案、執行措施和重視反饋。
10.如果利益遠大於成本及風險,就該行動;行動或不行動,切忌只做一半或折中。
11.不是尋求意見一致,而是必須找出不一致的意見。
12.不弄清什麼是正確的,就無法區分正確的妥協和錯誤的妥協。
6、企業是「創造客戶」而不是「創造利潤」
1.企業之所以會存在,就是為了要向顧客提供滿意的商品和服務,而不是為了給員工和管理者提供工作機會,甚至也不是為了給股東賺取利益和發放股息。
2.企業的宗旨必須是存在於企業自身之外的。企業的宗旨必須存在於社會之中。企業的宗旨只有一種適當的定義:創造顧客。
3.老闆要問自己三個問題:我們的業務是什麼?我們的業務將來會是什麼?我們的業務應該是什麼?
4.企業是「創造客戶」而不是「創造利潤」。
5.一味追求利潤率,無異於把市場拱手讓與競爭對手。
6.管理的本質是為了提高效率。而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用管理。要達到這個境界,管理者就得學會激發被管理者進行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前提是,管理者能夠挖掘出每個部屬的長處,並為他們立下近期與遠期的目標,讓他們更上一層樓;然後,再針對每個人的弱點,定下對策,使他們在發揮自己長處的同時,不至於受到弱點的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