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田雨陽 實習生 姜書建 通訊員 李善喜 潘新賀)「俺這白河灘真是塊寶地,種啥啥豐收,誰種誰發財。你別小看這800畝裕丹參,每畝年收入30000多元。」盛夏時節的南陽市方城縣博望鎮處處充滿著生機,被譽為南陽人民「大水缸」的白河水碧波蕩漾,水中天鵝嬉戲,岸上綠茵蓋地,正在為村民張軍勝等人做技術指導的白河村黨支部書記李明軍眉飛色舞地告訴記者:「除了500畝月季園外,俺村這丹參園區也是個聚寶盆。」
丹參(又名血參)是一種名貴中藥材,因生長在氣候適宜、土壤肥沃的方城縣(方城簡稱裕),才被稱為裕丹參,被醫聖張仲景稱為「丹參之首」。當地自明、清以來就有種植裕丹參的習俗,因其品質優良、療效顯著而暢銷全國。
2018年,博望鎮結合精準扶貧,在大力發展黃金梨、月季、大棚蔬菜等特色產業的同時,又在「鑽冷門、找特色」上做文章,以市場為導向,瞄準裕丹參的廣闊市場前景,引導白河、關坡柳、李良莊等村農民在白河灘的沙土地上種植裕丹參,獲得成功後,逐步擴大規模,從幾十畝發展到800多畝。在初具規模的前提下,李明軍主動牽頭,組織張瑞亭等12家專業戶參加,成立裕丹參專業合作社,統一種植模式,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聯繫銷路,統一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栽培管理上,該鎮農民以確保品質、提高產量為出發點,嚴把肥、水、藥物應用關口,在施肥環節,聘請專家、技術人員上門指導,根據裕丹參生長中對氮、磷、鉀、鋅、鐵等元素的需要,儘量使用雞糞、羊糞、豬糞等農家肥,適當配施多元素複合肥;在灌溉上講究勤澆少澆,不搞大水漫灌,並根據中午時段氣溫偏高、冷水灌溉易傷苗的情況,把澆水時間選擇在上午11時之前和下午5時之後;病蟲危害是影響裕丹參產量、質量的主要因素,運用化學農藥防治難免造成農藥殘留,專業合作社在專家、技術人員指導下,研製出專門用於中藥材病蟲防治的土農藥,並廣泛應用生物防病治蟲新技術。
號準市場脈搏,「鑽冷門」,找特色,廣泛運用現代化新技術,在主攻產量的同時,以質量贏市場,使該鎮發展特色產業收到了「種啥啥豐收,誰種誰發財」的效果。眼下,正是各類農作物生長的黃金階段,走進裕丹參產業園區,碧綠的丹參苗長勢喜人,一派豐收景象。
【來源:河南聯播】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