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鞋:仁王般若經重讀

2021-02-19 那蘭陀廣場

仁王般若經重讀

中國因陀羅網那蘭陀佛法大學  大鞋


仁王般若經有兩個譯本:姚秦鳩摩羅什《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和唐不空《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此外還有疏釋,可見此經的重要性(如隋智者《仁王護國般若經疏》等)。兩個譯本大致相同,有些地方有些出入。如:

{

姚秦譯本:二十九年說摩訶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天王問般若波羅蜜、光讚般若波羅蜜。

唐譯本:大覺世尊前已為我等,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天王問般若波羅蜜多、大品等,無量無數般若波羅蜜多。

}

此外,姚秦譯本還提及三諦:空諦、色諦、心諦。而唐譯本未明確提及。


兩個譯本的不同,也透露早期佛法初傳和密法時期的見地不同。一般鳩摩羅什的譯本相對後期譯本總是有一些新意,這可能也是見地不同使然,前譯偏重佛覺,而後譯偏重於法性能相。流通程度來說,以唐譯本廣為流通,可能是文字更為易讀,而對於讀經,為了窺探佛法本意,不妨兼及早期譯本的比較。


依世法(色諦)看,上卷偏重於見地,下卷偏重於修習。依密法(空諦)來看,上卷偏重於理入,而下卷重於行入。依佛覺(心諦)來看,上卷偏重於理無礙,下卷偏重於事無礙。


上卷主要講一個問題:「諸王如何護國」。佛給出的解法是「護佛果」和「護十地行」。


(1)佛說護佛果

唐譯本說「法性即真實」,不觀相、不觀如,如來、菩薩亦復如是,也就是說「不觀如來(菩薩)相、不觀如來(菩薩)如」,依法相唯識,實是在法性(能相)上看諸顯現。如來、菩薩都是化境。這也是唐密的教理,依法性變現壇城,佛不是第一因,是先有境(壇城)後有(化)佛和佛屬。


後秦譯本說「法爾」,「一切法性真實空,不來不去,無生無滅,同真際,等法性」,法即法性,這是對唐譯本的超越,是在一心佛覺上看的。法爾就是本自具足,本來如此,如來藏本來的功能就是這樣,說能變所變是識的分別。真實是不好定義能所的,只能施設法性能相和法性所相,實際上都是法性。所以密法講「修」,講行入,實是依法爾的功能變現境,這已經是六識和七識介入,依六識的七識向七識的六識轉依。法爾則不說轉依,不說以幻修幻。故唐譯本說菩薩要「以幻觀幻」,而後秦譯本則說這是菩薩的修法,是以空諦觀色諦,但不是究竟:

{

唐譯本: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觀:以幻化身而見幻化,正住平等無有彼我

後秦譯本:若以幻化身見幻化者,是菩薩真行化眾生

}

若是從心諦上說,實是「以一心觀法性」。這就不用修壇城,後期的人為雕飾哪裡趕得上法性的法爾功德。當然修法也不失為一種方便。


故兩譯本都提到:「斷三界無明盡即佛」,佛即佛見,是對於三界的一種見地轉變,不知道法性的法爾,是為無明。知道兩重識變,則要斷盡煩惱,不需要進入境裡用劍去一一斬斷八萬四千煩惱絲,不用在阿賴耶緣起(阿賴耶識)裡做文章,直接跳出藏識(阿賴耶)即可。


(2)菩薩如何護十地行

實際上佛說了護佛果,這事已經圓滿了,但是還不細化。因為沒有對阿陀那識和阿賴耶識細說,未廣開方便法門。高高山頂立了,還缺深深海底行。所以又講菩薩的護十地行。


這裡專門講到:佛法不是只有百法明門。百法明門論是針對轉輪王變現境,即識境說的。而境和識是「不可說不可說」的,都是識聚而顯(「不可說不可說識積聚隱覆真實」)。

{

若菩薩摩訶薩住百佛剎,作贍部洲轉輪聖王,修百法明門,以檀波羅蜜多住平等心,化四天下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千佛剎,作忉利天王,修千法明門,說十善道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萬佛剎,作夜摩天王,修萬法明門,依四禪定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億佛剎,作覩史多天王,修億法明門,行菩提分法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百億佛剎,作化樂天王,修百億法明門,二諦四諦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千億佛剎,作他化自在天王,修千億法明門,十二因緣智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萬億佛剎,作初禪梵王,修萬億法明門,方便善巧智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百萬微塵數佛剎,作二禪梵王,修百萬微塵數法明門,雙照平等神通願智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佛剎,作三禪梵王,修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法明門,以四無礙智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不可說不可說佛剎,作第四禪大梵天王,為三界王,修不可說不可說法明門,得理盡三昧,同佛行處,盡三界原,普利眾生,如佛境界,是為菩薩摩訶薩現諸王身化導之事。十方如來亦復如是,證無上覺,常遍法界,利樂眾生。

}

菩薩住百佛剎,修百法明門,作轉輪王。

菩薩住千佛剎,修千法明門,作忉利天王。

……

菩薩住不可說佛剎,修不可說法明門,作大自在天王(四禪天梵王)。


識變的境是無窮無盡的,這也是如來藏的法爾功德。而十地菩薩與三界天王也是對應的,這正與《勝鬘經》說「佛子將來都要做大自在天王」遙相呼應。天道(世法)和菩薩道(出世法)不是割裂開的,因為都是法性,也沒法割開。菩薩修地,修的是識見,是始覺和本覺的差異。一地就是一個新識體,平臺的內容也更為寬泛,實際上是心的容量會廣。到了佛識,三界六道無一不是道場。


下卷的護國,依密法是說所相,而依一心佛覺,也是在說法性(能相)。如:

{

一切國土若欲亂時,有諸災難,賊來破壞。汝等諸王,應當受持,讀誦此般若波羅蜜多,嚴飾道場,置百佛像、百菩薩像、百師子座,請百法師解說此經。

}


是心即是道場,道場不需要依靠佛像、菩薩像等來點綴裝飾。國土欲亂,實是六識的七識因為六識不恆,轉為六識的六識,這樣境會崩壞,說為國亂。而誦經嚴飾道場,實是承佛力(七識)而維持境,因為七識有恆的功用。六識、七識、八識都是承佛威力。承佛威力就是接受佛的世界觀,通過讀誦般若,實是搭了一座通往法性的橋,接受佛見的灌頂,境裡一切都不用改變,直須承許接納,綿密擔當。

相關焦點

  • 護國三經之《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雖然一切佛經都有內修外護的功德,但是,在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中,有三部特別殊勝的經典,最能體現大乘佛教的護國思想,以及菩薩道精神的現實關懷和實踐,這就是被稱為「護國三經」的《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金光明最勝王經》和《妙法蓮華經》。我們希望在抗擊新冠病毒疫情最關鍵的時期,大眾堅持安頓身心,深入經藏,以聽聞、讀誦、受持這三部「護國經典」的功德,回向疫情早日平息、國泰民安。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經概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又稱《仁王護國經》、《新譯仁王經》、《仁王經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 護國品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護國品大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等諸大國王:「諦聽,諦聽!我為汝等說護國法。一切國土若欲亂時,有諸災難,賊來破壞。汝等諸王,應當受持,讀誦此般若波羅蜜多,嚴飾道場,置百佛像、百菩薩像、百師子座,請百法師解說此經。於諸座前燃種種燈,燒種種香,散諸雜花,廣大供養衣服、臥具、飲食、湯藥、房舍、床座一切供事;每日二時講讀此經。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受、讀誦、如法修行,災難即滅。「大王!諸國土中有無量鬼神,一一復有無量眷屬,若聞是經,護汝國土。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香 贊爐香乍爇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持誦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又稱《仁王護國經》、《新譯仁王經》、《仁王經》。二卷。唐代不空(705-774)三藏譯。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
    大乘般若部·第0014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唐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譯新翻護國仁王般若經序唐代宗皇帝制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比丘眾千八百人俱。皆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善解脫慧善解脫。九智十智所作已辦。三假實觀三空門觀。有為功德無為功德皆悉成就。復有比丘尼眾八百人俱。皆阿羅漢。復有無量無數菩薩摩訶薩。實智平等永斷惑障。
  • 仁王般若念誦法
    仁王般若念誦法  新譯仁王般若經陀羅尼念誦軌儀序    大興善寺翻經沙門慧靈述我皇帝聖德廣運仁育群品。何莫由斯之道哉仁王般若念誦法一卷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三千戶賜紫贈司空諡大鑑正號大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爾時佛告波斯匿王。今為王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持明之法。王當諦受一心善聽。先明入道場儀軌若諸仁王為求息災。先須沐浴著新淨衣。若法行王者受近住戒。應起殷重大乘之心。欲求成就不惜身命。
  • 新春讀誦《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序品第一如是我聞。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護國品第五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等諸大國王。諦聽諦聽我為汝等說護國法。一切國土若欲亂時。有諸災難賊來破壞。王諸眷屬得法眼空。其王即便詣天羅國。諸王眾中而作是言。仁等今者就命時到。悉應誦持過去諸佛所說般若波羅蜜多偈。諸王聞已亦皆悟解。得空三昧各各誦持。時斑足王問諸王言。汝等今者皆誦何法。爾時普明即以上偈答斑足王。王聞是法亦證空定。歡喜踴躍告諸王言。
  • 《仁王護國經》 國慶祈願:國家繁榮,佛法昌盛
    「仁王護國」,是說仁王見眾生痛苦,生起憐愍的心,因此施予自在力而保護之,稱為「仁王護國」。
  • 護國三經之《仁王護國經》:敬請轉發,願佛法廣弘於世,願國家興旺昌盛
    嚴土利生,從推崇佛法不可思議力量的角度講,也可以稱為「護國佑民」,因此,佛學的弘揚,對國土的安寧和民眾的幸福有很大的裨益。一切大乘經典,都具備護佑國土民眾的殊勝功德。其中,《金光明最勝王經》、《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妙法蓮華經》被稱為「護國三經」。「仁王護國」,是說仁王見眾生痛苦,生起憐愍的心,因此施予自在力而保護之,稱為「仁王護國」。
  • 經疏部——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卷第一  【注】是經有二名。其末名龍寶神王。今摭二字以名所釋。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護國品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護國品大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等諸大國王。講說此般若波羅蜜多。若於是經受持讀誦。一切所求官位富饒。男女慧解行來隨意。人天果報皆得滿足。疾疫厄難即得除愈。杻械枷鎖撿繫其身皆得解脫。破四重戒作五逆罪。及毀諸戒無量過咎悉得消滅。大王往昔過去釋提桓因。為頂生王領四軍眾。來上天宮欲滅帝釋。時彼天主即依過去諸佛教法。敷百高座請百法師。講讀般若波羅蜜多經。頂生即退天眾安樂。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題解
    《金剛經》於公元前994年間(約當中國周穆王時期),成書於古印度,是如來世尊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長老須菩提等眾弟子的對話紀錄,由弟子阿儺所記載。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
  • 大陸法寶流通|竹窗隨筆(白話解)、心聲錄、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24.4*16.8cm/平裝  仁王護國經,護國三經之一。「施恩布德故名為仁。統化自在故稱為王。」 「般若是能護。仁王是所護。以持般若故仁王安隱。先後有智者大師、吉藏法師、西明寺沙門圓測等作疏。另有不空大師譯《仁王般若念誦法》、《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介紹念誦儀軌。序品第一。佛在鷲峰,入大寂靜妙三摩地,毛孔放光,普照十方,菩薩前來集會。觀如來品第二。說護佛果護十地行,波斯匿王言:「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佛為之印可。菩薩行品第三。二諦品第四。護國品第五。不思議品第六。奉持品第七。有金剛手菩薩所說咒。
  • 《仁王護國經》共修丨願眾生皆具善根,願國土平清、十方安寧
    2020年2月23日起,上海玉佛禪寺於大雄寶殿啟建為期七日的《仁王護國經》共修。2月25日是共修的第三日,當日虔誦《仁王護國經》兩部。七日共修期間,共計將虔誦《仁王護國經》十三部,並於2月29日10時舉行圓滿延生普佛。此次共修由上海玉佛禪寺法師於大雄寶殿虔誠誦持,為疫情防控需要,信眾不入寺參與。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
    爾時大眾自相謂言:「大覺世尊前已為我等,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天王問般若波羅蜜多、大品等,無量無數般若波羅蜜多。今日如來放大光明,斯作何事?」時室羅筏國波斯匿王作是思惟:「今佛現是希有之相,必雨法雨,普皆利樂。」
  • 江南百景圖般若經給誰用 般若經搭配角色效果介紹
    江南百景圖般若經給誰用,在江南百景圖遊戲中存在著非常多的珍寶,它們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能力,般若經屬於最高級別的天級珍寶,還是玄奘的專屬珍寶,那麼般若經效果怎麼樣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江南百景圖般若經最佳角色選擇搭配推薦。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感應傳
    於是慞惶恐怖,仰告王曰:「念仁欽生前雖不曾看經作善,嘗施財請贖金剛經一卷,舍於安國寺僧神敬受持。此僧遷化已,豈無報應?」須臾有異香芬馥,見僧神敬手執金剛經,直至天子殿前,言:「貧僧久與仁欽受持此經,致有般若之功,於是特來告王,願賜慈悲,再放仁欽還魂,改惡從善。」王即合掌,判仁欽加五十年壽,復歸陽間。因得還魂,鄉鄰遠近見聞者,無不驚嘆。各戒殺生,回心向善。
  • 道行般若經 第二卷
    菩薩摩訶薩皆從漚惒拘舍羅般若波羅蜜中出。當作是知複次拘翼。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般若波羅蜜學誦者。為至德悉具足。釋提桓因問佛言。天中天。何謂至德悉具足。佛言。其人終不中毒死。不於水中溺死。不為兵刃所中死。若時有縣官起。若橫為縣官所侵。當誦念般若波羅蜜。若坐若經行時。縣官終不能危害。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所擁護故。若復有餘事。悉當誦念般若波羅蜜。往至彼間若王所若太子傍臣所。便與共好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