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經重讀
中國因陀羅網那蘭陀佛法大學 大鞋
仁王般若經有兩個譯本:姚秦鳩摩羅什《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和唐不空《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此外還有疏釋,可見此經的重要性(如隋智者《仁王護國般若經疏》等)。兩個譯本大致相同,有些地方有些出入。如:
{
姚秦譯本:二十九年說摩訶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天王問般若波羅蜜、光讚般若波羅蜜。
唐譯本:大覺世尊前已為我等,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天王問般若波羅蜜多、大品等,無量無數般若波羅蜜多。
}
此外,姚秦譯本還提及三諦:空諦、色諦、心諦。而唐譯本未明確提及。
兩個譯本的不同,也透露早期佛法初傳和密法時期的見地不同。一般鳩摩羅什的譯本相對後期譯本總是有一些新意,這可能也是見地不同使然,前譯偏重佛覺,而後譯偏重於法性能相。流通程度來說,以唐譯本廣為流通,可能是文字更為易讀,而對於讀經,為了窺探佛法本意,不妨兼及早期譯本的比較。
依世法(色諦)看,上卷偏重於見地,下卷偏重於修習。依密法(空諦)來看,上卷偏重於理入,而下卷重於行入。依佛覺(心諦)來看,上卷偏重於理無礙,下卷偏重於事無礙。
上卷主要講一個問題:「諸王如何護國」。佛給出的解法是「護佛果」和「護十地行」。
(1)佛說護佛果
唐譯本說「法性即真實」,不觀相、不觀如,如來、菩薩亦復如是,也就是說「不觀如來(菩薩)相、不觀如來(菩薩)如」,依法相唯識,實是在法性(能相)上看諸顯現。如來、菩薩都是化境。這也是唐密的教理,依法性變現壇城,佛不是第一因,是先有境(壇城)後有(化)佛和佛屬。
後秦譯本說「法爾」,「一切法性真實空,不來不去,無生無滅,同真際,等法性」,法即法性,這是對唐譯本的超越,是在一心佛覺上看的。法爾就是本自具足,本來如此,如來藏本來的功能就是這樣,說能變所變是識的分別。真實是不好定義能所的,只能施設法性能相和法性所相,實際上都是法性。所以密法講「修」,講行入,實是依法爾的功能變現境,這已經是六識和七識介入,依六識的七識向七識的六識轉依。法爾則不說轉依,不說以幻修幻。故唐譯本說菩薩要「以幻觀幻」,而後秦譯本則說這是菩薩的修法,是以空諦觀色諦,但不是究竟:
{
唐譯本: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觀:以幻化身而見幻化,正住平等無有彼我
後秦譯本:若以幻化身見幻化者,是菩薩真行化眾生
}
若是從心諦上說,實是「以一心觀法性」。這就不用修壇城,後期的人為雕飾哪裡趕得上法性的法爾功德。當然修法也不失為一種方便。
故兩譯本都提到:「斷三界無明盡即佛」,佛即佛見,是對於三界的一種見地轉變,不知道法性的法爾,是為無明。知道兩重識變,則要斷盡煩惱,不需要進入境裡用劍去一一斬斷八萬四千煩惱絲,不用在阿賴耶緣起(阿賴耶識)裡做文章,直接跳出藏識(阿賴耶)即可。
(2)菩薩如何護十地行
實際上佛說了護佛果,這事已經圓滿了,但是還不細化。因為沒有對阿陀那識和阿賴耶識細說,未廣開方便法門。高高山頂立了,還缺深深海底行。所以又講菩薩的護十地行。
這裡專門講到:佛法不是只有百法明門。百法明門論是針對轉輪王變現境,即識境說的。而境和識是「不可說不可說」的,都是識聚而顯(「不可說不可說識積聚隱覆真實」)。
{
若菩薩摩訶薩住百佛剎,作贍部洲轉輪聖王,修百法明門,以檀波羅蜜多住平等心,化四天下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千佛剎,作忉利天王,修千法明門,說十善道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萬佛剎,作夜摩天王,修萬法明門,依四禪定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億佛剎,作覩史多天王,修億法明門,行菩提分法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百億佛剎,作化樂天王,修百億法明門,二諦四諦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千億佛剎,作他化自在天王,修千億法明門,十二因緣智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萬億佛剎,作初禪梵王,修萬億法明門,方便善巧智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百萬微塵數佛剎,作二禪梵王,修百萬微塵數法明門,雙照平等神通願智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佛剎,作三禪梵王,修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法明門,以四無礙智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不可說不可說佛剎,作第四禪大梵天王,為三界王,修不可說不可說法明門,得理盡三昧,同佛行處,盡三界原,普利眾生,如佛境界,是為菩薩摩訶薩現諸王身化導之事。十方如來亦復如是,證無上覺,常遍法界,利樂眾生。
}
菩薩住百佛剎,修百法明門,作轉輪王。
菩薩住千佛剎,修千法明門,作忉利天王。
……
菩薩住不可說佛剎,修不可說法明門,作大自在天王(四禪天梵王)。
識變的境是無窮無盡的,這也是如來藏的法爾功德。而十地菩薩與三界天王也是對應的,這正與《勝鬘經》說「佛子將來都要做大自在天王」遙相呼應。天道(世法)和菩薩道(出世法)不是割裂開的,因為都是法性,也沒法割開。菩薩修地,修的是識見,是始覺和本覺的差異。一地就是一個新識體,平臺的內容也更為寬泛,實際上是心的容量會廣。到了佛識,三界六道無一不是道場。
下卷的護國,依密法是說所相,而依一心佛覺,也是在說法性(能相)。如:
{
一切國土若欲亂時,有諸災難,賊來破壞。汝等諸王,應當受持,讀誦此般若波羅蜜多,嚴飾道場,置百佛像、百菩薩像、百師子座,請百法師解說此經。
}
是心即是道場,道場不需要依靠佛像、菩薩像等來點綴裝飾。國土欲亂,實是六識的七識因為六識不恆,轉為六識的六識,這樣境會崩壞,說為國亂。而誦經嚴飾道場,實是承佛力(七識)而維持境,因為七識有恆的功用。六識、七識、八識都是承佛威力。承佛威力就是接受佛的世界觀,通過讀誦般若,實是搭了一座通往法性的橋,接受佛見的灌頂,境裡一切都不用改變,直須承許接納,綿密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