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段懷清:文學論文的幾種常見形式

2021-01-10 澎湃新聞
寫作在大學生活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在研究型大學中,學術是大學生活的一種訓練方式,而寫作則是學術的主要呈現方式,寫作能力是學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應貫穿於本科教育的全過程。

學術寫作,不是工具性寫作,不是創意寫作,也不是文學性寫作。它本質上是思維能力的訓練,注重縝密性、理性化、說服力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2019年推出學術寫作指導計劃,在這個學期組織了學術寫作系列講座,由來自不同專業的擅長學術寫作的教師,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如何形成問題意識,如何組織布局,如何分解問題以及如何考慮讀者。

2019年4月16日,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哈佛-燕京訪問學者段懷清的講座以「文學論文的幾種常見形式」為題。

段懷清,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哈佛-燕京訪問學者。主要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近現代文學關係以及比較文學。學術關注為:中國文學中的語言問題; 從晚清到五四;「西學東漸」與中國知識分子的轉型;中文基督教文學;清末民初的留學運動與留學生文學;江浙滬地域文化與晚清以來的都市通俗文學;近現代上海文學等。

段懷清的講座涉及到文學閱讀及文學研究的方式,以及文學論文尤其是現代專業性、學科化文學研究論文的幾種常見形式及寫作實踐,且有意傳遞這樣一種或更多意圖,那就是形式本身並不能獨立自足地完成自我表達和意義建構,也就是說,當代論文寫作者在熟悉並使用學術論文的書寫形式時,亦需要保持一定的自覺意識和距離感。形式本身並非是不辯自明的或自洽的。

段懷清,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哈佛-燕京訪問學者。主要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近現代文學關係以及比較文學。學術關注為:中國文學中的語言問題; 從晚清到五四;「西學東漸」與中國知識分子的轉型;中文基督教文學;清末民初的留學運動與留學生文學;江浙滬地域文化與晚清以來的都市通俗文學;近現代上海文學等。

一、引言

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文學論文的幾種常見形式」是一個命題作文,根據我個人的經驗,這可能是一個比較難的話題。因為在我的學習和成長經歷中,沒有老先生跟我講過文學論文應該如何書寫,而我的經驗則是多看別人的論文,看多了,也許就會熟能生巧。當我拿到了開設學術寫作講座的「作業」之後,我又想試著去做一做如何講授寫文學論文這件事。因為第一,從個人角度出發,也許能夠藉助這個機會再去學習,通過面對話題,進行自我總結,看一看自己這些年來在閱讀、研究和論文書寫的過程中,是否有一些有價值的體會或者發現。第二,我想和同學們交流一個觀點:形式當然有它自身的意義和價值,但是任何形式都不足以自我說明。換言之,論文只不過是意義的表達過程當中協助我們進行意義建構的一種工具或者手段。我始終認為

文學論文就是一種寫作形式

,既然是一種形式,它就依然脫離不了工具的功用和色彩。所以我在今天的講座展開之前想先提醒同學們,在今天高等教育體制當中,論文形式的教育和訓練是必要的,但與此同時,

形式的意義也是有限的

文學論文的寫作,首先從閱讀——而非形式開始。什麼是閱讀?耶魯大學著名學者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在《西方正典:偉大作家與不朽作品·中文版序言》裡,曾對此有這樣的定義:「閱讀在其深層意義上不是一種視覺經驗。它是一種認知和審美的經驗,是建立在內在聽覺和活力充沛的心靈之上的。」 這一要求提醒我們,真正的閱讀,源於內在自我的建構和培育。在這樣的閱讀下,讀者內在的、長期被壓抑、被忽略、被阻礙的內在的自我,才可能被激發出來。如此,閱讀經典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自我發現和解放的過程、一個內在自我的完善過程。如果把這種「閱讀」擴大到不同的學科領域,那麼一個學者的研究,也從這樣的「閱讀」開始。學術研究不僅是形式問題,更關乎自我——我們會在這樣的不斷「閱讀」中,尋找和建構出一個學術自我。

二、文學論文的現代處境

接下來我簡單地描述一下,在我個人的理解和思考中,

文學論文和文學閱讀的現代處境

20世紀是西方文藝思潮大泛濫、大繁榮的世紀。在西方文學史和文藝理論史上,大量的思想學說在20世紀生成、傳播和被接受。但就我個人的觀察而言,我感覺到越來越困擾的一個現象是——在20世紀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的發展進程中,它們帶給人文學術的到底是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抑或兩者兼有?我想現在大概還沒有到蓋棺論定的時候,但是在我們具體的研究過程中,包括論文的書寫過程中,我們會面臨這樣的一個困擾:我們所要遵循的一些形式上的要求,是和文學一起與生俱來的嗎?還是後來隨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強加給文學研究和文學論文的書寫的呢?

在這裡我想跟大家提兩位20世紀西方文學批評家的思想,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方法論與體例格式不斷成為一個時代具有普遍意義的學術規範之時,他們依然倡導文學的特殊性——或者說所謂的「文學的例外」。這兩位學者是師生關係。一位是歐文·白壁德(Irving Babbitt),他是19世紀2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教授,他的一些學術思想後來通過吳宓、梅光迪、梁實秋、林語堂這一批中國現代作家、現代文學批評家、現代學者傳入中國。另外一位是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當年在哈佛大學念書的時候修過白璧德的課程,白璧德的思想對他有一定的影響。但是T.S.艾略特的思想應該說遠遠突破了歐文·白璧德思想中的保守性。

隨著現代學術體制的建立,在上述「真正的閱讀」之外,又有職業化的閱讀。它更多指向體制化的學術生產要求,閱讀的目的是生產一種可供檢視和評價的學術產品。如此,文學閱讀和文學研究的方式與其他學科趨同,其特殊性亦隨之被弱化了甚至消失了。面對這種情形,這對師生都表達過自己的憂慮和警惕,也實踐了另外的可能性。例如,艾略特個人極具思想與語言個性、保留了部分傳統性的言說方式,以及將文學批評擴展到了人生及社會層面的廣闊關懷,都不同於當今一般學院論文的寫作,與社會和自然科學論文有比較明顯的差異。這樣一種風格化的學術寫作實踐,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另外一種範式的啟發。

艾略特的寫作說明,科學研究的範式,並非是一蹴而就的、一成不變的。在中國現代學術範式的建立過程中,胡適和魯迅是兩個重要的人物。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中,餘英時先生曾論述過胡適在中國現代思想史和學術史上的範式意義。這一借鑑西方學術規範而建立起來的現代學術範式,影響至今。另一方面,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的寫作,又呈現出現代學術寫作的另一種可能性:它既不同於傳統學術書寫,又極大保留了寫作者的獨立性和自由性。

形式和規範的意義是有限的,它既不能取代「真正的閱讀」;本身也是歷史化的產物,不是唯一的。艾略特和魯迅的學術實踐,也提醒我們,文學區別於其他自然、社會科學的特殊性,同時也顯示出文學研究中實現這種特殊性的可能。

同學們在進行學術研究,特別是學術表達的時候,一方面固然要去注意規範的體例格式和形式的要求,可同時也不要忽略了一點,

即任何學術的前提都是一個學者的自我表達

。任何形式、任何規範、任何體例格式都不應該成為一個學者自由地表達自我的障礙和限制。否則,這樣一種體例、格式或形式就是有問題的。因此,「文學例外論」就是提醒我們,在一個學術生產和知識生產已經日趨體制化、制度化的學術環境中,學術個體的自我表達仍然有價值,不論是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是如此。

三、文學的研究形式

接下來正式進入到所謂的文學論文的幾種常見形式中。

文學論文的形式一般跟文學研究的方式相關

,我們有什麼樣的研究形式就會生產出什麼樣的表達。有什麼樣的表達,就會有跟這樣的一種表達相適應、相匹配的表達形式。所以我想跟同學們簡單地介紹一下,在20世紀的人文學術,特別是文學研究中最常見的兩種研究方式。這兩種研究方式也是在西方文學理論界具有一定共識的學術觀點。

這兩種研究形式就是文學的

外部研究

和文學的

內部研究

。這兩種觀點都見之於韋勒克和沃倫兩人合著的《文學理論》一書中。文學的外部研究主要指的是什麼呢?引申到我開設的「中國現代文學名著選講」的課程論文中,大多數同學提交的論文都是和文學的外部研究相關。比如研究巴金的《家》的時代背景,包括研究《家》裡面的家庭制度或社會結構,《家》裡面的青年問題,家庭問題等等。所有這樣的一些研究的視角、研究的方法,如果用我們文學領域裡面比較規範的表述來看,就是文學的外部研究。文學的外部研究和內部研究本身沒有孰優孰劣,孰是孰非的問題,只是不同的方式。

《文學理論》

文學的外部研究領域及方式,最常見的大概有這樣幾種:

文學和傳記

。文學傳記是什麼呢?例如,胡適對《紅樓夢》的研究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學術觀點,就是認為《紅樓夢》是作者曹雪芹的自傳。這個研究的方式,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學外部研究的最常見的一種方式,即把文學作品,比如一部小說,包括一些詩歌作品,看成是一個詩人、一個小說家個人的成長、思想、情感的生平經歷。

文學和心理學

。同學們在討論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的時候,很多同學會基於現代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的一些成果,來對文本、作品當中的人物行為心理、行為動機進行解讀。這在文學和社會的研究方式中同樣非常常見。比如我們讀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的時候,我們會把莎菲的個人心理和這個時代的青年女學生具有的一定普遍性的心理結合在一起去考察。

文學和思想

。這種研究方式非常普遍,如果同學們熟悉1949年以來一直到80年代這30年左右的時間裡中國大多數文學研究的論文,你會發現它們基本上有一個比較相近的體例格式,這種體例格式都是以一種特定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進行研究。

文學和其他藝術

。同學們寫作論文的時候,也有研究到文學和聲音關係的。特別是做詩歌研究的,會從聲音的角度去做研究。其他的藝術,比如繪畫、書法等等,都可以和文學相結合。

文學的外部研究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借鑑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

。這正是在19世紀和20世紀西方自然科學發展的進程中,帶給學術研究的一種公共產品。它不僅應用於自然科學領域,而且滲透到社會科學,甚至於人文學術,包括文學研究領域。我們在寫論文的過程中,找到了若干條理由,這些都是因,然後得出的果就是那樣的結論。一部充滿了不確定性的文學作品,被用這樣的一種確定的因果關係的研究模式和文學的表達形式表達出來。這樣一種研究,一直到現在,其中有一些依然是有活力的。

關於文學的內部研究我們稍作展開,這也是韋勒克和沃倫在他們的《文學理論》一書裡比較推崇的。在他們看來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文學研究,就是所謂的文學的內部研究。換言之就是把文本看成是一個自足的存在,

所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研究就應該圍繞這個文本來一點一點地剖析和展開

那麼在展開的語境裡,有哪些研究方法呢?比如文學文本中通過想像虛構而創造出來的世界,那個世界不是我們這個世界,而是我們在讀現實主義文學作品、自然主義文學作品的時候,作家複製的、摹寫的一個對現實世界、真實世界、外部世界的一種直接的複寫的世界。可是在強調文學的內部研究的理論家們看來,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文學,富有創造性的文學,不是對外部世界、真實世界的一個簡單的複製和摹寫,而恰恰相反,是通過想像和虛構而創造出來的一個新世界,這個世界叫做the other world,是「另外一個世界」。一個作家的創造性,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他所想像和虛構出來的世界是怎樣的一個豐富的世界。

四、文學論文的常見形式

接下來講一講在文學研究的領域裡

常見的三種論文寫作的形式

第一種,最常見的就是

考證類的論文及其延伸

,或者說及其變體。所謂考證型的論文,就是比如一個故事的原型、流變是什麼樣的,這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當中非常常見。比如《水滸傳》中梁山故事的原型、流變等等,然後在不同的時代圍繞這一故事,又延伸出來什麼樣的不同的文學文本。這就是非常常見的一種考證型的研究形式以及論文形式。還有比如人物考或者人物研究,比如《鶯鶯傳》裡張生的原型考,有研究者從作家和傳記的研究角度生成了一些研究成果,認為《鶯鶯傳》這個作品就是元稹的自傳。再比如從《鶯鶯傳》的研究裡,我們也可以延伸出中國文學中始亂終棄的話題。循著這樣的一種敘述模式的研究,我們也可以生成出一些帶有一定的考證性質和色彩的這一類型的論文。

《鶯鶯傳》

第二種,

文本解讀類論文及其延伸

,或者說及其變體。我覺得這是同學們在寫論文的過程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或者說特別值得大家去用功的形式。這也是在前面提到過的循著文學的內部研究所衍生出來的一些文學論文的表達形式。在這裡我列了兩組魯迅的作品,左邊的一組《孔乙己》、《藥》、《明天》、《阿Q正傳》、《白光》、《祝福》和右邊的一組《狂人日記》、《孤獨者》、《在酒樓上》、《墓碣文》和《過客》。

我們注意到左邊的這一組作品,主人公基本上都是一些不自覺的小人物。這些不自覺的小人物,他們有一個比較相同的命運,都是被時代淹沒了,淹沒最後不一定就是死亡,但是我們可以想像他們的命運結局。但右邊的這組作品是另外一種類型,它們中的人物跟左邊這一組作品人物的生活時代,大體上相同,但是他們的道路卻不同。如果說前面都是一些不自覺的小人物的話,那麼右面的這樣一些人,雖然也可以說是小人物,但是他們是自覺過或者說清醒過的,但是繞了一圈之後,還是回到了原點,人生只不過是這樣的一種形態。面對這樣的一種形態,努力的意義或者抗爭的意義又何在?這是魯迅在右邊這一組作品當中提出的和左面這一組作品不同的思考。對這兩組作品的解讀,我覺得我們就必須深入到文本當中,而不僅僅只是徘徊在、周旋在文本之外。

在上述左面的一組文本中,小人物、病、藥以及死亡等意象很常見,他們共同建構出來魯迅小說文本中的世界。這是魯迅小說當中那個世界,我們回應前面提到的,就是韋勒克和沃倫提到的內部研究裡面,一個作家真正意義上的有意義、有價值的創造,在於他們虛構和想像創造出來那個世界。一個由小人物、疾病、藥以及死亡所生成的想像、虛構出來的世界,但這個世界又是如此的鮮活和真實。特別是當小說文本的敘述逐步展開之後,對於這些意象和隱喻的考察分析,也就是對魯迅小說的意象世界獨特的話語系統以及文學性所展開的研究、闡述。具體而言,在《藥》、《明天》當中直接描寫了「病」與「藥」,在《孔乙己》、《阿Q正傳》以及《祝福》中寫到了瀕臨死亡及行刑,在《白光》以及《祝福》中還描寫了「瘋狂」。想像一下魯迅的小說中的人物們所生存的那個世界——那是怎樣的一個世界!魯迅的小說,不僅「發現」並描寫了一大批小地方的小人物,而且還通過描寫這些小人物被生活所淹沒的存在,揭示出某些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被生活表象所暫時遮掩的驚人真實。

為什麼魯迅小說中會讓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一大批小人物「出場」?他們的出場亮相,對於中國現代小說和現代文學來說意味著什麼?由他們所生成的一個「世界」又是怎樣的一個世界?這一「世界」對於由「帝王將王、才子佳人」所佔據的另一個「世界」的文學想像與敘述來說,又構成了怎樣的反差與挑戰?在《藥》、《明天》、《白光》與《祝福》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一個富有隱喻象徵的意義鏈環?我想循著這樣一些問題進行追問,也許可以找到我們進入到對於這樣一組文本閱讀的一個入口,或者說鑰匙。

與上述追問相關,魯迅的小說文本中常常直接描寫死亡或者隱喻了文本中的人物的死亡結局。「死亡」無論是作為一種題材、一種人物無法擺脫逃避的現實命運亦或一種主題,在魯迅的小說審美中具有特殊的意義與哲學啟示。與此相關,魯迅小說中直接或間接存在著的「救命」與「救人」隱喻,亦由此而得以落實,而不是一種蒼白虛弱的空洞象徵。而與上述一組小說形成某種對應及對話關係的,是魯迅下面一組文本:《狂人日記》、《孤獨者》、《在酒樓上》、《墓碣文》和《過客》。

與第一組文本不同的是,這一組文本中的「人物」,或多或少帶有一些覺醒者、探索者、先行者甚至於犧牲者的色彩,也因此,他們的「命運」,或由他們的存在所揭示出來的那一個「世界」,與第一組小說文本許許多多的小人物們所組成的「世界」之間,存在著或生成出怎樣的關係,這也是閱讀解析魯迅小說寫作的值得思考探索的一個領域。在《狂人日記》這一組文本中,更多涉及到的,並不是可預見或尚未及的「死亡」命題,而是生存的意義、尋找意義以及重回原點的徒勞空虛及無意義。由此亦揭示出魯迅的小說及散文詩中對於生命、存在、意義等深刻的體驗、敏銳的洞察與深入的思考。更關鍵的是,魯迅的敘述文本,並非是一種哲學式的思想文本,而是藝術地解決了思想如何融合轉換成為一種具體的生活、生命體驗與感覺,並通過一種想像、虛構的方式創造出文本世界的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閱讀文學作品,特別是魯迅的小說作品,其中的思想性、哲理性再強,也不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哲理文本,也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思想文本,而是一個通過文學形象,通過虛構和想像,通過文學語言建構出來的文學文本。因此同學們在討論魯迅的文學作品中的哲理性、思想性的時候,一定要處理好感覺的生成機制。一個作家都是通過生活經驗,一點點生成我們後來所閱讀到的文學文本的。一個作家的生活體驗與後來所讀到的文本中的哲理性和思想性之間,其實是有很遠的距離的。我們對一個文學文本的哲理性、文學性的研究,不是簡單地發現和指出一個文學文本的哲理性和思想性,而是要在討論一個文學文本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的過程當中去發現、去描述,甚至去分析和討論思想性是如何通過那些鮮活的意象來完成的,是如何通過一些具體體驗,如何通過一些細節性的描寫,如何通過我們所說的矛盾性的、戲劇性的故事衝突來完成的。換言之,一個具體的文學文本,我再一次提醒,不是一個純粹的哲理性的思想文本,這是同學們一定要注意的。對於上述兩組文本的分析研究以及所形成的論文形式,其實就是對魯迅文本的意義世界和文學世界所進行的內部解讀與闡釋。

第三種,

理論+文本類論文及其延伸

。也就是找到一種文學理論,然後從這個文學理論入手,以文學理論作為背景或者說工具,來對具體的文本進行解讀分析。

這樣的論文寫作方式,今天依然很常見。這種論文的寫作形式裡有寫得非常好的,但是寫得好的那種論文,一定是論文的寫作者,把他所借用的那一套理論話語真正意義上吃透了,真正意義上化解了。寫作的過程,是一個化解一套理論話語的過程和結果,而不是生吞活剝式地拿一個理論話語,就像是舉著一把明晃晃的大刀,非常粗暴地來對一個文學文本進行基於理論背景的肢解。所以大家注意我在理論和文本中間用了一個加號,我之所以要用這個加號,就是提醒同學們用加號的這種類型的論文寫作是比較差的,最好不是加號,而是像我們的太極圖。我們的太極圖中間有一條線,那一條線是什麼?那是一個動態的、轉換的一條線,能夠把理論和具體的文學文本的分析討論、自我表達和書寫融合在一起。這樣一種以理論為基礎,以理論為背景的論文的書寫,應該依然是有意義和價值的。20世紀之前的文學論文的書寫,會藉助於比如古典主義的一般原理,藉助於啟蒙主義一般思想,包括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的一些原則,對文學作品進行研究、評價和書寫。進入到20世紀之後,我們現在可以借用的還有更多理論。以這樣一些理論話語作為一種研究的範式、背景或依託,來進行文本的閱讀或者說文本的解析,包括論文的書寫,也是頗為常見的。關鍵是,在書寫論文的過程當中不要把理論和文本的閱讀研究中間用加號的形式,最好是用這個太極圖中間動態變化線的形式表達出來。

我上面所提到的這三種文學論文的寫作形式是比較常見的,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形式,是我前面所提到的三種形式的延伸。此外,還有混合類的論文,它裡面既包含考證,也有文本解讀,還有理論的引入和展開。這樣的論文更加常見,事實上,文學研究論文往往不會單獨使用某一種方法,而需要將史料、文本闡釋、理論運用結合起來,研究相關問題。

通過上述的範式,我們可以了解到一般文學論文的寫作思路和研究方法。但是,我要再次強調,有價值的文學論文,並非先從形式出發,而要從問題本身出發,再擇取相應的研究視角和手段;在符合學術規範的同時,又不失思想個性。在學習和進入範式的時候,還是想請同學們記得開頭的提醒:形式的意義是有限的。

(本文圖片由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提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學術論文中摘要寫作不規範的常見現象
    學術論文的摘要是論文的縮影,它以簡短而易懂的文字直接陳述論文的內容,要客觀、如實地反映一次文獻,切不可加進文摘編寫者的主觀見解,不加注釋和評論,清楚而完整地顯示出論文的概貌,必須符合客觀性原則、簡練性原則、規範性原則和排除性原則。
  • 學術論文的「八股」寫作法
    學術論文具有說理性、創見性、邏輯性、科學性的特點,其格式(即一定的規格式樣)與說明、描寫、記敘等其他文體的文章有很大不同。為了便於學術論文所報導的理論研究成果的收集、儲存、處理、加工、檢索、利用、交流和傳播,國家有關部門對其格式發布實施了一些規範,主要有幾個國家標準。對於這些國家標準,不少作者了解得不多或者理解的不全面、準確,以至於在具體寫作實踐中出現一些不規範的問題。
  • 徐有富:《學術論文寫作十講》
    [6]他們說的可能側重於文學作品的閱讀與寫作,學術論著的閱讀與寫作也一樣。從事科學研究的人,特別是文科,到了年齡,也可能退休,但是他們在退休以後,仍然照樣研究,照樣寫作,生活內容非常充實。照學界的一般理解,讀書治學的水平主要是通過學術論著來體現的,你寫出了高質量的學術論文,也就說明你已經比較好的掌握了治學方法。所以本書將重點探討怎樣寫學術論文。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科研能力,並使讀者了解與掌握學術論文寫作規範。
  • 學術論文格式規範的幾大要素
    一般學術論文不需要副題名,但是下列情況可以有副題名:題名語意未盡,用副題名補充說明報告論文中的特定內容;論文分冊出版,或是一系列工作分幾篇報導,或是分階段的研究結果,各用不同副題名區別其特定內容;其他有必要用副題名作為引申或說明者。 2、基本類型。論文題名一般表現為以下3種基本類型:一是揭示研究範圍的題名。
  • 論文小白學術寫作實操手冊
    換種說法:論文既是探討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 學術寫作的第一步是明確寫作的目標和受眾。
  • 學術|西語APA格式論文寫作要點(一)
    作者:蕭金渝這是 西班牙小金毛 的第 231 篇文章最近還在忙自己論文的事情,前兩日想起學術寫作格式的一些注意點,恰巧後臺有讀者翻閱到了之前的兩篇西語學術寫作相關文章,留言想看後續文章。故今日新開一題,多嘮叨兩句,盼有助於各位有心學術的朋友。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 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方法
    在Transportation Science、Part B、Part C、Part E、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等權威期刊發表SCI論文130多篇,谷歌學術H指數34,引用達到3500次。研究方向包括城市交通網絡建模、航運網絡優化、港口規劃與調度、運輸業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物流、供應鏈管理等。
  • 英文科技論文寫作中七種不規範現象及建議
    醫刊彙編譯下面就來說說英文科技論文寫作中不注意細節導致的一些不規範現象,並提出建議。論文格式不規範:基本上不懂科技論文的章法,隨意鋪排,雜亂無章,不說前因後果,不講邏輯思路,不顧詳略有致,該引述他人成果時不予引述,該詳細鋪陳處一帶而過,不用細講處則滔滔不絕、思路混亂,格式自成一套、自說自話。因此建議,開篇寫論文時,學一點寫作規範。針對論文需求確定格式。
  • 如何提高寫作能力?學術英語寫作的基礎知識
    有意思的是,絕對多數中國學生在寫作中都會犯同樣的錯誤,引起西方研究者為中國留學生常見寫作錯誤進行總結,並專門給他們編造英語寫作指南,像平卡姆的「中式英語之鑑」。下面一起看看,英文學術寫作到底有什麼特點,要用什麼樣的語言,同學們經常會犯哪些錯誤,於是怎樣去改善自己的英文寫作習慣。
  • 學術論文寫作方法有哪些?聽聽期刊主編怎麼說!
    其次,我們認為,社會科學學術論文就是社會科學研究主體(單個人或群體)針對社會科學領域裡某一學科或學科的某一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和思索,並把這一過程的結果按照一定的形式和規範用文字等記錄下來,這種表述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就是社會科學學術論文。
  • 復旦博士論文參考架空小說或屬「學術不當」,作者書面致歉
    澎湃新聞在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的網站上查到,根據2014年2月21日公布的《復旦大學學術規範(試行)》(http://www.acad.fudan.edu.cn/08/08/c4693a67592/page.htm),學術違規分為學術不端行為和學術不當行為兩類:       「學術不端行為是指在實施研究、撰寫論文、實驗報告或申請課題
  • 英文論文寫作常見問題?
    今天修改一篇文章的英語寫作,想向大家分享一點我發現我寫作常犯的錯誤,就當給大家提個醒吧。也歡迎大家分享自己的英文科技論文寫作tips。1.過多使用被動曾經學科技論文寫作的時候,老師經常強調要客觀。寫的時候腦子裡一直想著這個,結果寫出了一堆被動語態,讀起來很死板。使用-ing等其他形式可以使文章顯得更加靈活。3. 過多使用過去式在綜述裡介紹的前期研究成果一般都是對本文有指導意義的,可以使用現在完成時。
  • 學術論文摘要英譯中常見問題分析
    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速,各國越來越重視學術成果的傳播和交流。為了國際學者更好地參與和了解非英文期刊文學科技成果,大量學術論文的英文摘要為國際期刊所收錄。因此,論文摘要的翻譯就成為研究者不可迴避的工作。但是,伴隨著英文摘要的普遍被收錄和應用,學術論文英文摘要翻譯中出現的許多問題也漸漸浮出水面,有些翻譯錯誤甚至直接歪曲了意義的表達,影響了讀者對全文的理解。為此,藍譯編譯對學術論文摘要英譯中存在的一些常見問題進行分析。一、用詞不當。由於漢英兩種語言在文化背景、表達習慣和語法結構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所以漢英翻譯並不意味著從漢語到莢語的單純轉換。
  • 什麼是學術寫作?學術寫作有什麼特性?
    什麼是學術寫作寫文章、寫作文這件事大家從小學就開始了,但是所謂的「學術寫作」可能對大家來說有一定的陌生。學長在劍橋的第一堂課,老師講的就是「什麼是學術寫作「。劍橋的講師告訴學長 「academic writing is another language,which different from the English, Chinese, and other languages. 」也就是說,學術寫作相當於另一種獨立的語言體系,即使native speaker也不是天生就會寫學術論文的。
  • 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是什麼樣的?看這篇就夠了
    這就會導致上述所提到的情況,學生們可能很好地掌握了這些專業知識,但是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等問題,使他們無法順利地與社會接軌。這時,通識類課程應運而生。好比說你選擇了工程類的專業,但你還被要求同時學習文學、英語、社會科學等科目。
  • 影響論文錄用的幾個常見硬傷,怎麼破?
    許多剛開始學習撰寫學術論文的作者對學術論文的文體特點、結構、格式和要求知之甚少,缺乏學術論文寫作的一般常識,將論文寫成了工作計劃、工作總結、經驗材料或講話稿等一般公文形式。防範「文體不當」這一「硬傷」的方法:首先,作者必須熟悉和把握學術論文的文體特點、結構及各部分的寫作要求。
  • 科技論文寫作格式不規範的常見現象
    科技論文是科技工作者將其科研成果進行公開發表或通過答辯的科技寫作文體,包括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一般來說,科技論文的寫作格式是有固定要求的,例如,針對科技論文的結構、參考文獻、公式、圖表等項目的撰寫,國家有相應標準進行規範。
  • 學術寫作中的縮寫詞使用規範
    縮寫詞是單詞或詞組、短語的縮寫形式,在學術寫作中很常見,而且也起著重要作用。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些常見的縮寫詞類型以及使用方法。1.首字母縮略語首字母縮略語是由短語或詞組中每個單詞的首字母組成的縮寫,可以避免較長的詞組重複出現。
  • 關於學術論文標題翻譯的幾個問題
    作為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論文標題雖然佔字數不多,但卻反映了文章論述的主要內容,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英漢語之間的差異,遵循簡潔,規範,通俗易懂的原則,使之在促進學術論文的交流過程當中起到應有的作用。關於學術論文標題的翻譯,達晉編譯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 東京學術日本留學:疫情不停學!線上小論文課程免費開課!
    在所有課程中,東京學術的「日語課」和「大學院小論文課」會在近期率先開課,並且為了鼓勵和支持同學們在疫情期間堅持學習,我們決定將東京學術重磅課程「大學院小論文課程」首次!免費提供!給所有有需要的同學們!大學論文課程● 課程介紹小論文課程可以說是東京學術的獨家特色課程,它的作用是給之前缺少日語論文寫作實踐的同學們搭上一級過渡階梯,讓考生們在進入專業課學習之前,習得攻克修士考試最重要的基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