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鄙視鏈五花八門,在「英語」這一項裡,中式英語——Chinglish向來處在比較「基層」的位置。
而最近,上海的兩位民警就讓這種「中西合璧」的英語派上了用場,解了一位德國留學生的燃眉之急。
之後,民警小哥哥也挺敞亮,毫不避諱把自己英語評價為「Chinglish」。
中式英語的語法和措辭都不太禁琢磨,但架不住歐美——尤其是英語國家的人見得多,因此即便表述不太地道,老外也能通過大腦的「糾錯」功能,聽出個所以然。
語言最大的,也是最基本的功能便是溝通。照此來看,作為一種交流工具,Chinglish還算差強人意。
01學英語見好就收?別信這種幻覺
既然母語國家的人那麼能「糾錯」,我們何不對自己好一點,別那麼「處女座」,追求表述的精準和優雅了呢?
如果這樣想,我們就陷入了一個叫做「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的邏輯誤區。
Survivorship bias is the logical error of concentrating on the people or things that made it past some selection process and overlooking those that did not, typically because of their lack of visibility.倖存者偏差系一種邏輯錯誤,指人們會把注意力放在經過某些篩選的人和事物上,而那些沒有經過篩選的會被忽視。這種錯誤通常由觀測的不充分造成。
說白了,就是「死人不會說話」,或者,賠錢的苦主不會曬自己的「致富經」。
「讀書無用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些教育水平不高的成功人士,給許多人留下了「上學不如早下海」的直觀印象;而大家或許不知,在混得好的人當中,大多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這些「低分高能」的成功者,僅是冰山一角,多數和他們學歷等高的人,都很難像他們那樣風光。
這個理論同樣在英語的學習上同樣適用。
兩位民警的Chinglish那麼「好用」,是因為當時情況緊急,且不需要太好的英語水平。一旦脫離這個條件,進入到需要頻繁使用英語的環境,用中式英語達成溝通目標的難度就會飆升,「倖存率」也隨之陡然下降。
例如在應對託福、雅思、GRE的時候,英語表述能力不過硬的考生,大多數是沒法通過考試,或進入理想的大學的。而這些常見的「糗事」,自然不會有太高的傳播價值去見諸新聞報導和案例分享,讓我們大多數人得知。
可見,對英語學習抱有一個精益求精的態度,想把英語講好、講地道,是正確的選擇,絕非畫蛇添足。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應該如何把我們的英語打磨出光彩?
新航道的「嶺南教俠」——覃奇觀老師,為我們帶來一波良心推薦。
(對,我的姓讀「琴」,不讀「譚」)
02寓英語於文化,打造英語學習的「獨享moment」
最近,覃老師和新航道的中外同仁一起,聽著「action」、「cut」的喊聲,盯著高瓦數聚光燈下的鏡頭,度過了繁忙的一個月。
骨幹教師加班加點、精心錄製的這一套視頻,便是覃奇觀老師這波推薦的主角——「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
「大課堂」計劃推出12季,每季都以《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基礎級)為藍本,涵蓋其中的六大主題,包含每個主題的6個故事,而每個故事又包含6小節課......
好吧,介紹到這裡,我們腦中最先浮現的或許是這個...
不過,在久經教壇一線沙場的覃老師看來,這個神奇「套娃」實際上是一個既有乾貨,又有特色,而且還有趣味的的英語學習寶藏!
下面,我們就來直觀地看一下,
覃老師為我們推薦它的4大理由
外教全情誦讀,幫你練就漂亮語音語調
結合教學經驗,覃老師發現,語音語調是中國學生英語的一塊短板。要命的是,這個短板恰巧還是口語和聽力的基石。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單詞的錯誤發音深植在腦中,那麼在做聽力和口語表述的時候,學生必定會面臨理解和表達上的阻礙;另外,即便語音語調再正確,脫口的東西卻平淡如水,這種情況也會使學生在考官那裡失去高光,與高分無緣。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則給了我們擺脫這個問題的機會:畢業於牛津大學的戲劇專家——斯明誠老師,發揮了他的極大天分和熱情,不光為學習者用英文全情誦讀中國故事、傳授大家誦讀的技巧,還跨文化地講述外國人眼中的一樁樁中國美談。
沉浸在這個老外聲情並茂的內容中,語音語調的精髓技巧,將會被我們潛移默化地吸收,正所謂「潤物細無聲」。
每個故事都是優質的口語+寫作素材
自從「講好中國故事」成為英語教學的要務之一,傳統文化元素在高考英語作文的存在感逐年增強;而在近幾年的雅思口語考試中,考生的答題思路也有了「流水線」的趨勢......覃老師對此很是撓頭:中國學生口語和寫作的「素材荒」,已經初現端倪。
「中國故事大講堂」的精彩選題則讓他眼前一亮。課程選取的每一個中國故事,都是大家最為熟悉的文化經典或時代熱點,歷久彌新;課程教授的純正英文表述,更是起到了「一箭雙鵰」的作用,寓英語於文化,讓學習者補充文化知識的同時,學到正宗的英文說法。今後,無論是做在高考和A2key/B1 Preliminary的考場上,還是面對雅思口語考官,大家都能夠有話可說,有話會說。
中教帶你逐句精讀,夯實基礎!
漢語和英語,彼此身處不同的語系,語法結構更是不盡相同。在中國的英語學習者眼中,英語語法既是個基本功,也是個不好上手的苦差事。
覃老師認為,「語法千萬條,方法第一條」,如果學生學習的方式不到位,老師教授的方向不準確,再多的努力也終歸是徒勞。他比較認可的學習和教學方式,在「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當中都有體現。
最了解中文語言思維的中教老師,將帶領學生逐句精讀故事的選段,伴隨耳熟能詳的中國故事,結合上下文語境,帶領大家記憶單詞、短語以及句式,並了解它們在文中的實際用法。
中英同步,提升批判性思維
除了提升英語水平、擴充了話題素材,我們還能否有一些其他收穫呢。覃老師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的第六節課,都會先後由中教和外教老師,進行故事升華,將故事中的寓意和情節,同當代的思想和處世哲學,以及時下的熱點事件進行廣角度連結,為學習者提供大量優質的觀點作為參考,幫助學習者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這一方面的成長,不僅可以讓我們在今後的生活、學習工作中受用,運用在各種的考試活動中,同樣能為我們的表現增色不少,讓考官看在千篇一律的的答案中,發現與眾不同的「有趣靈魂」。
覃老師的推薦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想切實掌握好英語,避開「倖存者誤區」、腳踏實地的學習是不可或缺的。掃描下方二維碼,就能獲取為你量身定製的「英文能力+中國文化+心靈成長」三位一體必修課,讓你的英語表達更加純正。精彩!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世界與中國亟需更加深入的理解與認知。對於英語學習者而言,學會用通俗而不失優雅的方式,向世界講述一個真實、前進中的大美中國,已成為迫切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能。
通過「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青少年學子將習得如何在各種場合下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文化,讓英語根植於心;同時,還將從中國故事中汲取智慧,感悟精神與文化,實現心靈的成長。
當你想了解英語更加美妙、標準表達的時候,忘掉native speakers 的「糾錯功能」,不要試圖當「倖存者」,踏踏實實地學下去就對了!
綜合來源:維基百科 新浪微博 騰訊視頻 www.statista.com
複製連結到瀏覽器,開啟奇妙學習之旅https://www.iqiyi.com/a_19rrhwae5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