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hinglish能應對老外?「倖存者偏差」的大坑了解一下

2020-12-14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

中國的鄙視鏈五花八門,在「英語」這一項裡,中式英語——Chinglish向來處在比較「基層」的位置。

而最近,上海的兩位民警就讓這種「中西合璧」的英語派上了用場,解了一位德國留學生的燃眉之急。

之後,民警小哥哥也挺敞亮,毫不避諱把自己英語評價為「Chinglish」。

中式英語的語法和措辭都不太禁琢磨,但架不住歐美——尤其是英語國家的人見得多,因此即便表述不太地道,老外也能通過大腦的「糾錯」功能,聽出個所以然。

語言最大的,也是最基本的功能便是溝通。照此來看,作為一種交流工具,Chinglish還算差強人意。

01學英語見好就收?別信這種幻覺

既然母語國家的人那麼能「糾錯」,我們何不對自己好一點,別那麼「處女座」,追求表述的精準和優雅了呢?

如果這樣想,我們就陷入了一個叫做「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的邏輯誤區。

Survivorship bias is the logical error of concentrating on the people or things that made it past some selection process and overlooking those that did not, typically because of their lack of visibility.倖存者偏差系一種邏輯錯誤,指人們會把注意力放在經過某些篩選的人和事物上,而那些沒有經過篩選的會被忽視。這種錯誤通常由觀測的不充分造成。

說白了,就是「死人不會說話」,或者,賠錢的苦主不會曬自己的「致富經」。

「讀書無用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些教育水平不高的成功人士,給許多人留下了「上學不如早下海」的直觀印象;而大家或許不知,在混得好的人當中,大多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這些「低分高能」的成功者,僅是冰山一角,多數和他們學歷等高的人,都很難像他們那樣風光。

這個理論同樣在英語的學習上同樣適用。

兩位民警的Chinglish那麼「好用」,是因為當時情況緊急,且不需要太好的英語水平。一旦脫離這個條件,進入到需要頻繁使用英語的環境,用中式英語達成溝通目標的難度就會飆升,「倖存率」也隨之陡然下降。

例如在應對託福、雅思、GRE的時候,英語表述能力不過硬的考生,大多數是沒法通過考試,或進入理想的大學的。而這些常見的「糗事」,自然不會有太高的傳播價值去見諸新聞報導和案例分享,讓我們大多數人得知。

可見,對英語學習抱有一個精益求精的態度,想把英語講好、講地道,是正確的選擇,絕非畫蛇添足。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應該如何把我們的英語打磨出光彩?

新航道的「嶺南教俠」——覃奇觀老師,為我們帶來一波良心推薦。

(對,我的姓讀「琴」,不讀「譚」)

02寓英語於文化,打造英語學習的「獨享moment」

最近,覃老師和新航道的中外同仁一起,聽著「action」、「cut」的喊聲,盯著高瓦數聚光燈下的鏡頭,度過了繁忙的一個月。

骨幹教師加班加點、精心錄製的這一套視頻,便是覃奇觀老師這波推薦的主角——「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

「大課堂」計劃推出12季,每季都以《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基礎級)為藍本,涵蓋其中的六大主題,包含每個主題的6個故事,而每個故事又包含6小節課......

好吧,介紹到這裡,我們腦中最先浮現的或許是這個...

不過,在久經教壇一線沙場的覃老師看來,這個神奇「套娃」實際上是一個既有乾貨,又有特色,而且還有趣味的的英語學習寶藏!

下面,我們就來直觀地看一下,

覃老師為我們推薦它的4大理由

外教全情誦讀,幫你練就漂亮語音語調

結合教學經驗,覃老師發現,語音語調是中國學生英語的一塊短板。要命的是,這個短板恰巧還是口語和聽力的基石。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單詞的錯誤發音深植在腦中,那麼在做聽力和口語表述的時候,學生必定會面臨理解和表達上的阻礙;另外,即便語音語調再正確,脫口的東西卻平淡如水,這種情況也會使學生在考官那裡失去高光,與高分無緣。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則給了我們擺脫這個問題的機會:畢業於牛津大學的戲劇專家——斯明誠老師,發揮了他的極大天分和熱情,不光為學習者用英文全情誦讀中國故事、傳授大家誦讀的技巧,還跨文化地講述外國人眼中的一樁樁中國美談。

沉浸在這個老外聲情並茂的內容中,語音語調的精髓技巧,將會被我們潛移默化地吸收,正所謂「潤物細無聲」。

每個故事都是優質的口語+寫作素材

自從「講好中國故事」成為英語教學的要務之一,傳統文化元素在高考英語作文的存在感逐年增強;而在近幾年的雅思口語考試中,考生的答題思路也有了「流水線」的趨勢......覃老師對此很是撓頭:中國學生口語和寫作的「素材荒」,已經初現端倪。

「中國故事大講堂」的精彩選題則讓他眼前一亮。課程選取的每一個中國故事,都是大家最為熟悉的文化經典或時代熱點,歷久彌新;課程教授的純正英文表述,更是起到了「一箭雙鵰」的作用,寓英語於文化,讓學習者補充文化知識的同時,學到正宗的英文說法。今後,無論是做在高考和A2key/B1 Preliminary的考場上,還是面對雅思口語考官,大家都能夠有話可說,有話會說。

中教帶你逐句精讀,夯實基礎!

漢語和英語,彼此身處不同的語系,語法結構更是不盡相同。在中國的英語學習者眼中,英語語法既是個基本功,也是個不好上手的苦差事。

覃老師認為,「語法千萬條,方法第一條」,如果學生學習的方式不到位,老師教授的方向不準確,再多的努力也終歸是徒勞。他比較認可的學習和教學方式,在「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當中都有體現。

最了解中文語言思維的中教老師,將帶領學生逐句精讀故事的選段,伴隨耳熟能詳的中國故事,結合上下文語境,帶領大家記憶單詞、短語以及句式,並了解它們在文中的實際用法。

中英同步,提升批判性思維

除了提升英語水平、擴充了話題素材,我們還能否有一些其他收穫呢。覃老師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的第六節課,都會先後由中教和外教老師,進行故事升華,將故事中的寓意和情節,同當代的思想和處世哲學,以及時下的熱點事件進行廣角度連結,為學習者提供大量優質的觀點作為參考,幫助學習者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這一方面的成長,不僅可以讓我們在今後的生活、學習工作中受用,運用在各種的考試活動中,同樣能為我們的表現增色不少,讓考官看在千篇一律的的答案中,發現與眾不同的「有趣靈魂」。

覃老師的推薦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想切實掌握好英語,避開「倖存者誤區」、腳踏實地的學習是不可或缺的。掃描下方二維碼,就能獲取為你量身定製的「英文能力+中國文化+心靈成長」三位一體必修課,讓你的英語表達更加純正。精彩!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世界與中國亟需更加深入的理解與認知。對於英語學習者而言,學會用通俗而不失優雅的方式,向世界講述一個真實、前進中的大美中國,已成為迫切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能。

通過「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青少年學子將習得如何在各種場合下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文化,讓英語根植於心;同時,還將從中國故事中汲取智慧,感悟精神與文化,實現心靈的成長。

當你想了解英語更加美妙、標準表達的時候,忘掉native speakers 的「糾錯功能」,不要試圖當「倖存者」,踏踏實實地學下去就對了!

綜合來源:維基百科 新浪微博 騰訊視頻 www.statista.com

複製連結到瀏覽器,開啟奇妙學習之旅https://www.iqiyi.com/a_19rrhwae5h.html

相關焦點

  • 開車的「倖存者偏差」
    【 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的其實是在統計概率分布時一個典型的錯誤。錯誤在於對統計過程中對於基數的錯誤估計。如果上面這兩句話你看起來很難理解,那我就舉個簡單的例子:A吃了一個偏方治好了某種病,於是說這個偏方可以治好這種病。
  • 巧用「倖存者偏差」,讓我們的生活更舒心
    用於統計的所有樣本,只涵蓋平安返回的轟炸機——事實確實如此,沒返航的沃德教授自然沒能研究;2. 被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沒錯,數據分析結果也是機翼被擊中的概率高;3. 並非是機尾不易擊中,而是因為機尾被擊中的飛機早已無法返航。
  • 網際網路人必須要懂的 「倖存者偏差」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倖存者偏差」 的歷史「倖存者偏差」 來源於二戰中一個著名的故事:1941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軍是最重要的兵種之一,盟軍的戰機在多次空戰中損失嚴重,無數次被納粹炮火擊落,盟軍總部秘密邀請了一些物理學家、數學家以及統計學家組成了一個小組,專門研究 「如何減少空軍被擊落概率」 的問題。
  •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點擊上方 太初之道 關注我倖存者偏差是
  • 騙子密碼:倖存者偏差
    這也說明了「幸運者偏差」在統計上的本質:其統計結果是經過篩選後的結果,並不是隨機的,因此也不具備普適性,所以不要輕易相信那些直銷者的話。所以,如果你真的以為「六個核桃」真能給人補腦,那麼你的智商也就停留在剛剛直立行走的年代。
  • 倖存者偏差:被忽視的大多數,才最致命
    這就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這個概念,是從戰爭中的一個故事來的。在二戰期間,空軍是每個國家最重要的戰鬥力之一,為了減少戰鬥機的損耗,各國都派了大量的專家來研究如何保護戰鬥機,在保證戰鬥力的同時還能減少戰損率。
  • 投資應警惕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最經典的例子是關於二戰的一個故事,盟軍的飛機在空戰中損失嚴重,統計了倖存飛機的各部位中彈密度後,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而統計學家沃德提出了相反的意見,他認為應該對機身上彈孔少的部位加強防護,理由是機身各部位中彈概率是一樣的,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僅統計能回來的飛機的特徵,就是倖存者偏差。
  • 倖存者偏差理論
    行情弱勢,盤面也無聊想不出寫什麼,這裡給大家講一個倖存者偏差理論。但是據國家人口普查統計,成功裡的人,多數還都是接受了全面的教育的,你認知的某某隻是個例現象,這個就叫做倖存者偏差。為什麼一劍今天要講這個?
  • 股市中的倖存者偏差
    來源:雪球倖存者偏差,指的是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倖存者偏差,是由優勝劣汰之後自然選擇出的一個道理:死人不會說話。人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 倖存者偏差:小飛的第一本書
    例如,他發現了一條生活中常常用來被人們忽略的認知偏差。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是什麼?倖存者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人們又稱其為 "生存者偏差" 或 "存活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
  • 倖存者偏差,看不到的真相最致命
    這說明偏信「倖存者偏差」只會導致更多的不幸,只有看到「倖存者偏差」背後的邏輯錯誤,才有可能阻止更多不幸的發生。其實阿里只是孫正義投資中的「倖存者」,不能用這個「倖存者」去衡量孫正義的投資眼光,如果從總投資成功項目來進行計算,孫正義的投資並不傑出。如果被「倖存者偏差」現象給欺騙,只會讓自己成為任人割宰的韭菜。
  • 醫療服務質量評價中的「倖存者偏差」分析
    可見,醫療服務質量的評價由患者說了算,但患者在評價過程中,往往常常容易出現「倖存者」偏差現象,如苯酚治癒了新冠肺炎感染患者、細胞療法治療了白血病、抓中藥生兒子等。這種醫療服務質量評價的結論是偏頗的,需要進行理性分析和科學批判,方能撥開迷霧見真相。
  • 倖存者偏差告訴你成功學不可靠!
    那是不是只要去發展網際網路都能成為馬雲?今天就帶大家從倖存者偏差的角度分析一下!案例1941年,盟軍與德軍交戰,盟軍的空軍損失嚴重,當然還有一些倖存下來的飛機。盟軍對該飛機進行了研究,發現倖存回來的飛機,中彈位置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彈孔主要分布在機翼和尾翼上,而螺旋槳和駕駛艙的彈孔就比較少,於是有人就說我們應該在機翼和尾翼上加強防護。
  • 倖存者偏差:你看到的也許是個例
    」這就是今天想要介紹給大家的一個名詞那什麼叫做倖存者偏差呢?度娘給的定義: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另譯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謬誤」而不是「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在「沉默的數據」、「死人不會說話」等等日常表達中,涉及倖存者偏差。
  • 倖存者偏差的背後,沒有主見的人往往只會盲從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簡單的說,就是人們所了解到的信息,僅來自於倖存者。於是,我們就習慣追著厲害的人跑,甚至不惜一切代價跟著他們學習,幻想著有一天也能夠成為和他們一樣厲害的人。但結果往往卻以失敗告終。然而,比起這更令人悲傷的,是人云亦云,大家都相信了二本院校,只要努力,都能考上985院校,然而現實還是給了他們重擊。在除去鄙視等因素之外,你會發現,二本上岸的人數微乎其微。就拿考研複試來舉例,大部分學校對於出身不好的學生會存在歧視問題,在相同條件下,學校只會錄取本科院校更好的學生。
  •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
    這就叫倖存者偏差。我們在求職和工作中,經常會碰到諸多問題。通常會去求助成功的「過來人」問問他們,例如,讀書拿大學文憑到底有沒有用?怎麼樣才能找到月薪過萬的工作?怎麼樣在職場中快速升遷?等等問題。上述成功者給出的答案都對,但都是倖存者偏差。都只是一部分真相。這就跟我們小學語文課本裡面的一篇文章《小馬過河》一樣,我們問別人得到的成功經驗答案永遠是片面的,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
  • 倖存者偏差,你知道嗎?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很有趣的概念:倖存者偏差。 如果搜索倖存者偏差關鍵詞,大概率會追溯到二戰期間的轟炸機中彈事件。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亞伯拉罕沃德教授,接受軍方要求,給出關於加強戰鬥機的防護建議。
  • 死人不會說話,看不見的彈痕才最致命,趣說倖存者偏差模型
    因為「死人不會說話」,後來,強大的網絡傳播告訴我們,準確的立意是「倖存者偏差」模型。那到底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呢?所謂「倖存者偏差」模型就是指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倖存者時,這樣的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而產生思維分析模型。
  • 成功學有用嗎?倖存者偏差,一個活著就要明白的事!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倖存者偏差最早是在2000多年前的古羅馬被一名叫做西塞羅的政治家提出的。倖存者偏差的核心論點是成功者的單方面特徵不具有現實說服力。今年有一道高考題說的是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盟軍和德軍交戰,空戰頻繁。盟軍發現自己的空軍受損嚴重,於是就開始研究怎麼將自己作戰的飛機加強一下護甲。
  • 信貸風控中也有「倖存者偏差」?
    01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效應?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另譯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意思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