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劇續集難拍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前不久,演員潘粵明曬出一條微博,配圖是《白夜追兇》裡的角色對話。儘管其實是廣播劇的臺詞,卻又讓一票粉絲期待起續集《白夜追兇2》的推出。2017年,網劇《白夜追兇》成為當年度黑馬,豆瓣評分高達9.0,時隔3年,第二部仍未傳出確切消息。同樣是3年前的爆款,網劇《河神2》兩個月前正式與觀眾見面,儘管基本保持了原班人馬與拍攝水準,但由於主演換角,也曾引發一輪爭議。
不只如此,不少第一部表現優異的電視劇作品,每到續集都容易「變味」。有的由於一季一組主演,導致續作代入感降低;有的則是後續編劇、創作大不如前。在《慶餘年2》《大宋少年志2》《傳聞中的陳芊芊2》等多部續作待拍或待播的情況下,國產劇續集難拍,問題何解?日前,由電視劇鷹眼主辦的鷹眼論壇在滬舉辦,從業者聚焦系列化劇集的開發與創作。
續作難拍,歸根結底是缺乏規劃
不難發現,系列化劇集的開發已經成為國產電視劇市場的常態。今年就有《愛情公寓5》《河神2》《龍嶺迷窟》等多部系列化劇集播出。續作或系列劇的好處顯而易見——在前作已經獲得觀眾及市場認可的前提下,對影視公司來說,續集開發的成本或風險降低了,前作的觀眾緣,也為續作打下基礎。「近年來,劇集市場集數縮短、單集利潤下降,在不少人看來,做好系列劇容易獲得更高的利潤率。」鷹眼創始人蔣雲峰說。
「如果一個新劇是一件產品,系列劇就是一個品牌系列。它會降低獲取觀眾的成本,觀眾會認知你、嘗試你。」夏逸文化創始人黃偉坦言。
但續作難拍也是事實。從觀眾評價來看,網劇《河神2》豆瓣得分7.5,屬於口碑不錯的續作。然而,續作中的主演由李現換成了金世佳,儘管他演出了完全不同風格的「小河神」,但依舊讓部分劇迷感到缺乏代入感。前作珠玉在前,新的主演如何彌平換人帶來的落差感,始終是不小的挑戰。
主演換角僅僅是問題之一,系列化劇集開發困難重重,歸根結底是國內影視製作的工業化體系還不完善。由於缺少前置規劃,加之演員檔期、身價,IP版權等問題,對一部國產劇來說,確保始終如一的主創團隊並不容易。
「在國內目前的狀況下,如果能讓一個製作班底連續出幾部作品,是不容易的。做這個行業的都知道,做得不好,團隊也不能聚到一起了。做得好,很多人身價變了,可能檔期也滿了,這是挺困難的事。」完美世界影視副總裁、「蜜糖三部曲」總製片人劉寧坦言。
「國產劇的製作流程、行業構架不是特別支持系列劇的誕生。美劇很成熟了,所有的劇你要不往下做,就說明你沒做好。而我們大部分的劇就是要規避風險,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愛情公寓》系列導演韋正深有同感,「所以《愛情公寓》系列的創作過程很難,可以說是一直掉坑再爬坑的過程,真的很痛。」
除了市場變動、媒體環境變化、主創更換等因素外,版權期限也是影響系列劇開發的原因之一。「大家做系列劇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降低風險,但現實情況是,國內一個IP的授權基本是6年。一個項目從拿到授權到策劃、開發劇本、拍攝、播出,快的話也要至少三年。這意味著第二部還沒拍完,IP授權就到期了,如若繼續拿版權,可能就得拿出更高的價格。」劉寧認為,國內系列劇之所以推進困難,也因缺乏最初的規劃,「系列劇一定要從源頭做好規劃,儘量自己去搭建一個IP的體系。就比如說《香蜜沉沉燼如霜》,如果真的拍第二部,但是沒有楊紫、鄧倫,觀眾其實不一定願意看。」
風格相似的開放式系列劇能否「突圍」?
有意思的是,在國產系列劇的開發上,國內影視公司正做出許多不同的嘗試,而不僅僅只是單純的「續作」。
前段時間,由檸萌影業出品的《二十不惑》與《三十而已》幾乎同時段播出,儘管內容互不相關,但由於相似的劇名以及同樣聚焦女性、年齡等話題,賺足了話題度,兩部劇甚至也在劇中做了巧妙的劇情聯動。在業內看來,此類基於相同製作班底,推出的風格、主題相近的開放式系列化劇作,正成為行業內全新的布局方式。
以「蜜糖三部曲」為例,從《香蜜沉沉燼如霜》到《冰糖燉雪梨》,該系列劇的前兩部作品均實現熱度和口碑的雙豐收,目前正在籌備中的第三部作品《星落凝成糖》也未拍先火。「從香蜜、冰糖到星糖,我們從一開始對自身的定位,就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續集開發;而是在自主搭建一個IP體系後,採用同樣的製作班底去打造一系列風格相似、品控一致的優質作品。」劉寧介紹,《香蜜》的特點是高甜高虐,《冰糖》的特點是高甜加高燃,「但劇中都有很多幽默的手段,在做《香蜜》的時候,我就和團隊說,如果做得好,我們就連續多做幾部。這種風格觀眾喜歡,一部肯定看不夠。」
推出《河神2》後,主創團隊計劃將《河神》IP打造成更多系列化劇集。「坦率地說,我們剛開始並沒有想拍《河神2》,後來是團隊每個人都說幹,那就幹了。確實一個人都沒差,連助理都是原來的。」《河神》系列製片人常犇透露,團隊在準備《河神2》劇本時萌發了一些新思路,「我們比對了一些美劇的做法,會把《河神》做成一個系列的枝杈的感覺。可能《河神3》並非講前兩季主角的故事,講的是反派;《河神4》又是另外一個角色。並不一定非得當成一個故事的賣點去營銷,但當觀眾發現這些內容有關聯度時,會覺得很有陪伴感。」在常犇看來,《河神》中所體現的東方傳統文化,打動了不少海內外觀眾,「我們會以此為系列劇的抓手,去發展新的故事,去做新的人物。」
【責任編輯:郭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