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市發展的歷史比較長,現代化城市的發展始於清末,但清末的一些列不平等條約使一些沿海「強迫」發展到沿江城市,無論發展經驗還是資金積累,這些城市都優於內地城市,這些早期發展的城市很多,但真正繁榮起來,車上的水馬龍只有兩個城市,這兩個也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能冠上「大」字的城市,你知道哪兩個嗎?
首先是我們認識的上海, 上海在民國時期被稱為「十裡洋場」,是中國所有開放城市中發展最好的城市, 這一發展成果除了是被迫開放帶來的發展契機外,還有孫中山的幫助和支持,民國政府成立後,孫中山先生有在上海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以外的地區開發和發展「新上海」以加強上海管理的「大上海計劃」, 之後,國民政府又設立了上海特別市,開始了以上海為直轄市的歷史。
上海還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 1920年, 上海形成了早期的中國共產黨組織,1921年,第一屆全國共產黨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和浙江嘉興召開,新中國成立後,上海成立了人民政府,依然是中央直轄市, 由於多年發展的積累,上海依然保持著多年來中國第一大城市的地位, 大上海不是地方大,視野和發展前景廣闊,即使在今天上海的地位也是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
可以說是「大」的第二個城市是武漢, 這個美稱也是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孫中山先生認為武漢的發展應該像紐約和倫敦一樣成為國際化大都市,這一點與武漢的重要戰略地位有關, 中日戰爭武漢會戰期間,全國各地都有「保護大武漢」的口號,可見武漢的「大」深入人心。
武漢曾經成為僅次於我國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大上海和大武漢可以說是中華大地上閃耀的兩大城市,武漢的歷史文化基礎集中在武昌,但發展主要看漢口,漢口也是清末的通商口岸之一,開放發展的歷史也比較悠久, 作為中西思想交匯的近代城市,武漢也是中國民族革命的發源地,作為僅次於上海的大城市,武漢也曾經是我國的直轄城市,但湖北省有必要帶頭承擔經濟發展的省會,因此武漢在「降級」方面成為湖北省的省會,成為「拋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