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號點」的深情守望——尼瑪母子義務守邊半個世紀

2020-12-27 澎湃新聞

仲冬,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無垠的戈壁灘,每一塊石頭都透著寒意。塔木素布拉格蘇木就在這戈壁深處,緊鄰中蒙邊境線。從塔木素布拉格蘇木驅車向北行駛200公裡,有一段被稱為「8號點」的邊境線,就是在這裡,尼瑪母子已經整整守望了半個世紀。

12月18日,尼瑪(右)和兒子哈達布和在邊境巡線。(攝影:內蒙古日報記者 金泉)

受命 護邊

尼瑪在「8號點」的生活是從1971年開始的。那年,她被派到塔木素布拉格蘇木恩格日烏蘇嘎查當民兵並擔任邊境線護邊員。25歲的尼瑪知道邊境地區生活條件艱苦,但還是義無反顧地接受了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她背起3歲的兒子哈達布和,翻沙嶺穿戈壁,來到了黃沙漫天、冰雪交加的「8號點」。

位於戈壁深處的「8號點」夏天非常炎熱,冬天寒冷刺骨,常年不下雨,水資源極度匱乏。當地的邊防部隊有些新兵第一次看到沒有人煙、沒有植被的大戈壁時,會忍不住偷偷地流淚。

剛開始,民兵駐守點沒有房屋,尼瑪和另外兩家護邊戶搭起蒙古包安頓了下來,一邊訓練,一邊蓋房子、搭建哨所。山頂哨所用的石材要靠人力一塊一塊背上去。由於當地寸草不生,民兵們取暖、做飯所燒的煤,只能從300多公裡外的額濟納旗或者更遠的阿拉善左旗拉運。人畜飲用水也得去17公裡外的一口人工井拉,拉一趟水來回需要一天的時間。

就這樣,尼瑪和另外3名民兵一起,白天訓練、放牧,晚上站崗。4名民兵裡除了尼瑪都是男性,但是尼瑪沒有叫苦,訓練和站崗一樣也不輸給他們。「不管多困難,祖國交給我的任務一定要完成。」

尼瑪老人和愛犬在一起。(攝影:王永鋼)

由於缺少天然屏障,尼瑪守護的那段邊境線發生偷越境行為的概率相對較大,除了哨點的邊防部隊,護邊員就成了流動的「哨兵」。

尼瑪清楚地記得,來到「8號點」第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風沙特別大。因為怕暴露位置,夜晚站崗時不能生火取暖。當時因為物資緊缺又沒有保暖的手套,晚上守崗時,手很快就會被凍僵,但即使如此,她仍然用僵硬的雙手緊握鋼槍。尼瑪老人回憶說:「晚上站崗是最緊張的時候,看到有亮點就會不自覺地提高警惕。那個冬天,我都沒有脫過大衣。」

生活、戰鬥在戈壁深處,除了生活上的困難,還要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一次,尼瑪帶著兒子巡邊時突遭沙塵暴,整個天空瞬間陷入昏暗中,飛沙走石將母子倆分割。3個多小時過去了,風停止了咆哮,尼瑪才看到了趴在沙子上瑟瑟發抖的兒子。

生活是艱苦而單調的,尼瑪的心卻始終是火熱的。1975年,她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這是老人最寶貴的記憶。如今,回憶起當年的戍邊生活,尼瑪老人的語氣平靜而恬淡,胸前的黨徽在閃閃發光。

堅守 接力

面對年復一年、寂寞單調的艱苦生活,當年一同到「8號點」戍邊的另外兩戶選擇了離開。尼瑪同樣面臨著選擇。望著即將上學的孩子,面對丈夫的多次央求,尼瑪的心在糾結。

「家要看,國要守。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有義務、有責任守護祖國邊疆,我要兌現我當初的承諾,這是我的任務、我的信仰!」面對抉擇,尼瑪選擇留下來,用一生堅守這片土地,守望這段邊境線。

兒子哈達布和到了上學年齡,但是上學的地方遠在200公裡外的塔木素布拉格蘇木,路上單程就得走3天。懂事的哈達布和不願意長時間離開額吉,上了兩年學後,他離開了學校,選擇留在額吉身邊,和額吉一起放牧、巡邏。這一選擇就是一生,直到現在,哈達布和大字不識幾個,一點簡單的漢語還是跟邊防部隊的軍人學的。

尼瑪老人和兒子哈達布和一起巡邊。(攝影:王永鋼)

「母親是為守邊留下的,這麼多年來母親為守邊吃了不少苦,作為兒子應該陪伴在她左右。」哈達布和說。在兒子的眼中,額吉就像這戈壁灘上的一粒沙,任憑狂風肆虐,本色始終不改。

「愛人走了,民兵也撤了,離我們最近的親戚在200公裡以外,最近的鄰居也相距90多公裡,『8號點』就剩下我們母子倆。我倆白天放牧守邊,晚上聽收音機、講故事、猜謎語,守邊的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來了。」平靜的話語中,飽含著尼瑪始終不忘初心、為國戍邊的堅定信念。

戈壁無聲,黃沙不語,時間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尼瑪也已年逾古稀,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巡邊了。兒子哈達布和、兒媳敖登格日勒深知額吉堅守的初心和使命,他們接過了薪火相傳的守邊「接力棒」。

「額吉的腿腳不靈便了,現在主要由我和妻子巡邏守邊,我們要傳承好額吉用一生守護邊境線的初心和使命,要陪著額吉繼續守護好這片邊境熱土。」哈達布和說。他把自己的家安在離邊境線只有數百米的地方,緊挨著一個廢棄的邊防哨點。

每天,哈達布和和愛人邊放牧邊巡邊,雖然登上家後面的小山坡就能清楚地看到邊境線,但他還是會和額吉當年一樣,帶上自己的望遠鏡,不時觀察不遠處的邊境線。「用這個看得清楚。」哈達布和說。

2020年10月,阿拉善右旗人武部組建成立了邊防民兵駝兵排,哈達布和想都沒想就報名加入。他說:「我要代替額吉繼續守在這裡,守護好邊境的安全。」

「尼瑪」是藏語,意為「太陽」,「哈達布和」的蒙古語意為「堅實的巖石」,母子倆的名字印照了他們的一生:用自己的光,鑄成堅若磐石的信念。

守望 傳承

記者去的時候,雖然陽光明媚,但室外氣溫已經降到零下十幾度了,尼瑪老人手裡忙著家裡的活計,心思卻在邊境線上。

手頭的活兒告一段落,老人拿出自己的「老人機」,給兒子打了個電話,習慣性地問起邊境線上的情況。這幾乎是老人每次給兒子打電話必問的內容。

今年75歲的尼瑪雙腿患有風溼症,雖然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巡邊了,但她還是放不下那段邊境線,遇有天氣好的時候,她就和兒子一起去邊境線上走走看看。

除了尼瑪和兒子兒媳,離得最近的就是20公裡外的某邊防連隊的官兵。半個世紀的時間,連隊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尼瑪一家和官兵們親如一家的感情,永遠像戈壁灘上的石頭一般堅固。

巡邊中的尼瑪老人。(攝影:王永鋼)

「連隊的官兵都是各個民族的小夥子,我剛來的時候,他們都叫我姐姐。」提起連隊官兵,尼瑪的思緒又回到了幾十年前。

「後來,他們開始叫我阿姨。」尼瑪說,幾十年來,家裡的很多事情,拉水、剪羊毛、卸草料,都有邊防官兵幫助她的身影。「就連蓋房子,他們也幫助我。」尼瑪說,邊防官兵們經常會主動詢問她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忙的。

「再後來,他們開始叫我奶奶了。」尼瑪的臉上始終掛著微笑,她說當官兵叫她奶奶的時候,她已經老了,腿腳不利索了,身體也不好了。由於老人日常吃的一些藥都需要從300公裡外的額濟納旗買,所以官兵們每次出去採購,都會幫她捎帶一些常用藥。連隊戰士張亮說,尼瑪母子義務守邊半個世紀的事跡和精神感染著連隊的每一名官兵,他們敬仰尼瑪老人,同時守望著尼瑪老人,這已經成為連隊的集體信念。

尼瑪母子堅守的「8號點」附近邊境線並不長,但是,他們的身後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就是各民族共同的美好家園。

家要看,國要守

半個世紀的守望

他們在茫茫戈壁上

踐行著錚錚誓言

守護著祖國北疆

向他們致敬!

來源/內蒙古日報

記者/章奎、劉宏章、院秀琴、徐躍

圖片/內蒙古日報、中國新聞網、阿拉善盟廣播電視臺

原標題:《「8號點」的深情守望——尼瑪母子義務守邊半個世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長達半個世紀的深情守望
    12月18日,尼瑪(右)和兒子哈達布和在邊境巡線。記者 金泉 攝仲冬,阿拉善右旗無垠的戈壁灘,每一塊石頭都透著寒意。塔木素布拉格蘇木就在這戈壁深處,緊鄰中蒙邊境線。從塔木素布拉格蘇木驅車向北行駛200公裡,有一段被稱為「8號點」的邊境線,就是在這裡,尼瑪母子已經整整守望了半個世紀。
  • 「月度「平安之星」」尼瑪:49年,她將自己變成了一座永不移動的...
    25歲,執著選擇75歲,信守誓言半個世紀,放牧守邊,從未退卻一棟房子,既是哨所、又是家守邊半個世紀,尼瑪被當地牧民親切地稱為永不移動的「活界碑」12月18日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齊聚出發行駛戈壁、穿越沙漠驅車兩天,到達尼瑪老人家阿拉善右旗恩格日烏蘇嘎查蹲點跟蹤報導開始講述老人的守邊故事。
  • 「北疆楷模」尼瑪:一次選擇 一生守護
    一部望遠鏡、兩隻狗、一群駱駝和羊,陪伴著尼瑪老人走過半個世紀。一次選擇,讓尼瑪老人在國境線上守護了一生,她用忠誠和熱血守護祖國北疆,在大漠戈壁豎起了一面永不褪色的鮮豔旗幟。這面國旗是阿右旗邊境管理大隊民警和阿右旗司法局同志們送給老人的,七一這天,他們來到「北疆楷模」尼瑪老人家中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和老人一道重溫入黨誓詞,聆聽老人講述她為國守邊的感人故事,學習老人矢志報國的奉獻精神,徵求老人對邊境管理工作的意見建議。
  • 信仰與堅守——尼瑪同志先進事跡宣講實錄
    報告會上,4位宣講團成員深情講述了「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感動阿拉善人物」尼瑪同志48載忠誠守邊的感人事跡。宣講團成員中,既有尼瑪老人的孫子,也有熟雪梨瑪老人的基層幹部、記者和部隊官兵。今天我要講述的是在中蒙邊境母子兩代人半個多世紀守護邊境的故事。鏡頭中這位老額吉名叫尼瑪,旁邊是她的兒子哈達布和,老人家今年73歲了,在這荒無人煙的邊境線默默守護了48載。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慰問採訪,或許老人家一輩子的榮耀都不會為人所知,這是一個牧人、一位母親、一名黨員最質樸的信仰與堅守。
  • 尼瑪母子:守護邊境49載
    尼瑪母子:守護邊境49載 2020-12-17 15:38:27 阿拉善盟廣播電視臺
  • 尼瑪老人和她的那些「寶貝」
    一部望遠鏡、一隻狗、一群駱駝和羊,陪伴著尼瑪老人走過半個世紀。一次選擇,讓尼瑪老人在國境線上守護了一生,她用忠誠和熱血守護祖國北疆,在大漠戈壁豎起了一面永不褪色的鮮豔旗幟。今天我們認識一下尼瑪老人倍加珍視的寶貝們。生活在大漠戈壁,尼瑪老人的生活單調乏味。
  • 重慶一對普通母子,為何為一蘇聯人守墓半個世紀,他到底做了什麼
    其中有一位叫做格裡戈裡·阿里莫維奇·庫裡申科的蘇聯志願軍戰士,他竟能夠讓重慶一對與他素不相識的母子為其守墓長達半個世紀。他是怎樣一個人物呢?正文庫裡申科出生於1903年,在他年僅16歲的時候,就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飛行員。
  • 電影《我的喜馬拉雅》黃金周上線 動人再現玉麥三人鄉守邊故事
    《我的喜馬拉雅》海報為國守邊與世隔絕三十四載,格桑花開雪域綻放大半世紀。曾以對祖國雪域邊陲的堅守感動中國的西藏自治區「玉麥三人鄉」真實事跡,將於十一黃金周期間以改編電影形式與全國觀眾見面。電影《我的喜馬拉雅》由電影頻道節目中心與北京愛奇藝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真實再現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牧民桑傑曲巴及其女兒卓嘎、央宗姐妹的動人守邊事跡,將在10月6日黃金時間於CCTV-6電影頻道首播,並在愛奇藝與1905電影網同步網絡上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莊嚴獻禮。
  • 一本手寫書延續半個多世紀前的父母愛情
    在長山列島上,隨著一聲汽笛的轟鳴,一位守島軍人和他的未婚妻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婚禮。三對相守半個多世紀的守島夫妻,通過大屏幕向兩個年輕的新人送上美好祝福。多年以前,這三對夫妻也曾帶著家人踏上這片散落在海岸線上的島嶼,鋪展開屬於他們的生活長卷,用一生相伴在上面綴著炊煙嫋嫋、細水長情。
  • 雲南瀘水:邊境線上的「義務巡邊隊」,嚴把邊境「入口關」
    原標題:雲南瀘水:邊境線上的「義務巡邊隊」,嚴把邊境「入口關」鞍馬猶為歇,戰鼓又催徵,自疫情阻擊戰打響以來,怒江邊境管理支隊稱杆所結合轄區特點,充分發揮群防群治力量,由民警帶領護邊員、護林員對轄區邊境便道開展定點巡查、不定時巡邏,嚴防境外疫情輸入
  • 【人物】半個世紀的守望———訪老勞模尹秉先李淑貞夫婦
    他們用半個多世紀的工作實踐,展現著自己的人生追求,也記錄著老字號的發展足跡。老字號的「老」員工「太原老字號裡,像我倆這樣(資深)的不多了。」剛一落座,李淑貞老人就朗聲對我們說。「我今年84了,」她拍拍坐在旁邊的老伴尹秉先的胳膊,「他也89啦!」倆人呵呵地笑起來,臉上滿是自豪。「我12歲就進了『清和元』」,尹秉先老人說。
  • 半個世紀生活在無人區是怎樣一種體驗?
    中哈邊境新疆薩爾布拉克草原地勢平緩,邊境線缺少天然屏障,除了哨點的邊防軍隊,護邊員的巡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當地牧民夏季轉場,一望無垠的草原只剩下了76歲的魏德友和他的100多隻羊。守邊了半個多世紀,這位有著32年黨齡的老黨員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只有守在這裡,心裡才踏實。」你可以在無人區生活一年嗎?
  • 守邊護邊的「帕米爾雄鷹」拉齊尼·巴依卡,一路走好!
    拉齊尼·巴依卡的家人、朋友,曾經得到他幫助的鄉親們,以及他所在培訓班的老師同學,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他們熟悉的那個忠誠正直、謙遜善良的拉齊尼·巴依卡就這樣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守邊護邊事業和摯愛的親人。「前兩天,我們還一起上街給他買了一套新衣服,他說要在今年全國兩會的時候,到北京再穿。」舍友買買提·居馬紅著眼圈哽咽地說。
  • 一本手寫書延續半個多世紀前的父母愛情《故事裡的中國》溫暖再現...
    在長山列島上,隨著一聲汽笛的轟鳴,一位守島軍人和他的未婚妻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婚禮。三對相守半個多世紀的守島夫妻,通過大屏幕向兩個年輕的新人送上美好祝福。多年以前,這三對夫妻也曾帶著家人踏上這片散落在海岸線上的島嶼,鋪展開屬於他們的生活長卷,用一生相伴在上面綴著炊煙嫋嫋、細水長情。
  • 繼承祖輩衣缽、四十年如一日守望東海的守塔人
    對於浙江人來說,誠信是他們矢志不渝的職業信念,就好比一輩子與燈塔為伍,繼承祖輩衣缽四十年如一日守望東海的守塔人葉中央,一輩子堅守著茫茫大海中的一盞明燈,為遠航的人們點亮歸家的希望。這次,葉超群替爺爺來領獎,而他已經是這座燈塔的第五代守塔人。
  • 韶山市開展「重溫入黨志願守初心、重溫入黨誓詞表決心、重溫黨員...
    紅網時刻7月2日訊(韶山站記者 張燕 郭小康)7月1日,韶山市委常委會議組成人員、部分黨員代表在中共韶山特別支部歷史陳列館開展「重溫入黨志願守初心、重溫入黨誓詞表決心、重溫黨員權利義務持恆心」主題活動,慶祝中國共產黨誕生99周年。
  • 守住卡點守住家
    雲南省文山州麻慄坡縣,邊境線全長277公裡,有8個鄉鎮與越南接壤,13個邊民互市點,108條邊境通道,中越邊民來往頻繁。其中,發動抵邊村寨群防群控力量守好邊境線,為防止疫情輸入、打擊偷渡等發揮了重要作用。石筍村291卡點。(人民網曾智慧 攝)邊境線上,群眾自發守卡初冬早晨,山上霧氣正濃。中越邊境292/2號界碑邊境線旁,55歲的黃振國與塗緒成、黃振會在帳篷下交談。
  • 跨越半個世紀的海瓦斯樂隊
    樂隊組建於上世紀60年代,歷經意外變故、成員重組、子承父業等種種波折,如今依然活躍在拉美樂壇,見證了智利現代搖滾民謠發展的歷史脈絡。這便是洛斯·海瓦斯樂隊。  海瓦斯樂隊於1963年在智利瓦爾帕萊索成立。一直以來,他們以融合迷幻搖滾、前衛搖滾和拉美民樂,尤其是安第斯音樂而著稱,被認為是「智利和南美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樂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