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之間炮兵的對比,1969年,蘇聯大炮兵群有多大優勢?

2020-12-23 轉瞬間落日殘煙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1969年左右,中國和蘇聯之間步兵、坦克兵的對比,認真的說,蘇聯擁有壓倒性的優勢。今天,我們聊聊蘇聯的炮兵。其實,我國和蘇聯都非常注重炮兵部隊的建設,都建立了一系列的炮兵師。其中,蘇聯建立了16個炮兵師,我國建立了6個炮兵師。那麼,雙方炮兵的對比之後,蘇聯的炮兵群,到底擁有多大的優勢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火炮對戰爭模式的影響。隨著火器技術的不斷發展,除了各種火槍以外,還出現了各種口徑的火炮。從明朝開始,明清兩朝軍隊都裝備了大量的火炮,例如佛朗機炮、紅衣大炮等等,在戰爭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於閉關鎖國、技術滯後等一系列的問題,進入19世紀中期之後,與西方列強軍隊相比,這些火炮已經明顯落伍。當時,西方列強開始裝備野戰炮、山地炮等各種火炮,並且開始使用開花彈,威力大大提高。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太平軍非常畏懼洋人的開花彈。

由於火炮的製作工藝複雜,從設計到鑄造都需要很高的水平。因此,截止1937年抗戰爆發之前,我國還無法生產各種大口徑重炮,只能生產小口徑火炮,例如迫擊炮等類型。在抗戰時期,日本軍隊擁有武器方面的絕對優勢,尤其是火炮方面。當時,我國的一個德械師,僅僅裝備了36門大口徑火炮。與之相比,日本甲級師團則裝備了100多門中大口徑火炮。在電影《血戰臺兒莊》中,出現了這樣的對白:「不行不行,日本人的炮火厲害得很,人家一頓炮彈,你就垮了,這仗還怎麼打。」

在華北地區,八路軍部隊起初缺乏重武器,對於繳獲火炮非常渴望。例如在影視劇《亮劍》中,李雲龍經常提到日本軍隊的92式步兵炮,表示「真香」。隨著戰爭的不斷發展,八路軍繳獲了一系列的武器,其中就包括各種口徑的火炮。到了抗戰的後期,李雲龍在與戰友們吹牛的時候,表示「二營長窮苦人出身,100毫米口徑以下的火炮,連提都不同提。」到了40年代後期,各個野戰軍先後都繳獲了各種口徑的美式和英式火炮,其中包括了155毫米榴彈炮。李雲龍和政委趙剛表示:「當年,咱們就知道日本的92式步兵炮。現在比比看,92式步兵炮算個啥啊「」。

在各個野戰軍中,東北野戰軍的兵力最多,一直兵強馬壯。截止1949年春天,遼瀋戰役之前,東北野戰軍已經發展到了103萬人,堪稱是百萬大軍南下。東北野戰軍除了下轄普通的縱隊之外,還下轄了炮兵縱隊和鐵道縱隊。後來,各個縱隊都改編成了軍,炮兵縱隊則劃分為了兩個炮兵軍。在進攻錦州的戰役中,面對堅固的城防工事,東北野戰軍能夠動用上千門火炮進行轟擊。放在1年之前,這都是不敢想的事情。在二戰期間,各國軍隊都裝備了大量的火炮,擁有自己的炮兵群。炮兵被拿破崙稱為了「戰爭之神,」尤其是大炮兵群的遠程密集覆蓋。火炮擁有覆蓋面積廣、射程遠等一系列優勢,作用巨大。

二戰期間,蘇聯軍隊把大炮兵發揮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出現了「口徑即正義」的說法。例如在進攻柏林的過程中,面對德軍的拼死頑抗,蘇聯集結了幾千門火炮進行全面打擊。但是在二戰之後,由於核武器和彈道飛彈技術的迅速發展,蘇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新組建的火箭軍方面。在一二十年內,對火箭軍的投入非常大。但是,在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中,面對擁有絕對海空軍優勢的美國,蘇聯不得不讓步,撤走了飛彈和駐軍。在古巴飛彈危機之後,蘇聯開始集中力量發展海軍,建造了各種類型的驅逐艦、巡洋艦、載機巡洋艦等大型艦艇。在這一階段,蘇聯陸軍的更新換代明顯緩慢。

截至50年代末期,很多蘇聯部隊,還在使用二戰時期的老裝備。從60年代中期開始,蘇聯最高核心層,出現了很大的人事變動。變動之後的蘇聯核心層,不再只關心飛彈和海軍,更追求綜合發展。尤其是隨著蘇聯的國力逐步增強,蘇聯漸漸進入了鼎盛時代。蘇聯與美國的矛盾逐步加劇,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明顯加快了陸軍部隊的建設。在中東歐的對抗中,蘇聯軍隊擁有武器裝備、兵力數量等方面的絕對優勢。與此同時,蘇聯對陸軍部隊的編制,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戰鬥力已經大大提高。

當時,蘇聯陸軍總計擁有199萬兵力,劃分為16個軍區。下轄了51個坦克師、142個摩託化步兵師、7個空降師、10個空中突擊旅和16個軍區炮兵師,裝備坦克5.5萬輛、裝甲戰鬥車輛6.3萬輛、火炮2.9萬門、地對地飛彈發射架約1570具。其中,一個軍區炮兵師,兵力在8500人左右。總計下轄了2個加農炮旅(144門130毫米加農炮)、1個榴彈炮旅(72門152毫米榴彈炮)、1個加榴炮旅(72門152毫米加榴炮)、1個火箭炮團(72門40管122毫米火箭炮)。請注意,有的火箭炮團,已經換發了16管260毫米遠程火箭炮。

把這種火炮合計,總計為360門火炮,而且基本上清一色的大口徑重炮。為何蘇聯的炮兵師擁有這麼多的火炮呢?請注意,蘇聯的炮兵師採用了四四制,而不是常見的三三制模式。除了蘇聯的炮兵師,蘇聯的坦克師和步兵師在炮兵方面也非常注重。1969年,一個蘇聯摩託化步兵師,裝備了40毫米火箭筒250多具、反坦克炮54門、無後坐力炮36門、迫擊炮63門、榴彈炮54門(122毫米和152毫米)、火箭炮24門(40管122毫米)。一個蘇聯坦克師,裝備了反坦克炮30門、40毫米火箭筒108具、迫擊炮33門、榴彈炮54門、火箭炮24門,火炮的標準與步兵師相當。

我們看一下同時期我國的炮兵,建國之初,由於長時間的積貧積弱,我國重工業水平還很有限。我國部隊裝備的各種火炮,要麼是戰場繳獲的,要麼則是進口或者援助的。進入50年代中期,隨著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發展經濟和戰後恢復的工作。隨著重工業的發展和軍工體系的建立,我國開始在各種蘇式火炮的基礎上進行仿製,先後出現了54式榴彈炮、56式迫擊炮、59式加農炮等各種火炮。六七十年代的兩次戰爭中,這些火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70年代末期,我們的炮兵擁有了壓倒性的優勢。

截止70年代,我國總計建立了6個炮兵師,起初,基本上都部署在東北、華北等地,寓意很明顯。按照當時的標準,我國的一個炮兵師,下轄了1個火箭炮團、2個榴彈炮團、1個加農炮團。裝備了122毫米榴彈炮、152毫米榴彈炮、130毫米加農炮、130毫米火箭炮等各種口徑的火炮,數量達到了210多門。認真的說,其實這個標準放在世界上並不算低。但是,由於同時期的蘇聯太注重炮兵建設。與蘇聯炮兵師相比,蘇聯的炮兵擁有很大的優勢。關於六七十年代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相關焦點

  • 1969年,中蘇兩國的步兵師對比,蘇聯為何擁有巨大優勢?
    今天,我們聊聊蘇聯軍隊的編制,蘇聯陸軍分為了坦克師、炮兵師、機械化步兵師、摩託化步兵師等等。1969年,對比蘇聯和中國的步兵師。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火力水平,蘇聯軍隊都擁有壓倒性的優勢,這一點非常明顯。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蘇軍的大炮打得遠,德軍的裝甲跑得快
    二戰蘇德戰爭,圍繞閃擊戰和大縱深理論誰能技高一籌的爭論一直經久不斷。有人形容蘇軍的勝利是依靠大炮打得遠和拼兵力消耗來抵消德軍的閃擊戰,而德軍的上半場頻繁得手也是依靠閃擊戰的速度和快速機動佔了先機。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蘇軍的消耗戰到底是不是戰勝閃擊戰的根本原因呢?
  • 炮兵司令部成立後,歷任炮兵司令員都有誰,當司令員時年齡多大?
    在古代就火炮就已經用到作戰中去,到了近代火炮技術進一步成熟,炮兵素質進一步提高,在戰爭中的殺傷力越來越大。而解放軍的炮兵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昌起義,隨後我黨領導的各大起義均有炮兵的身影,這些都是解放軍炮兵的前身。
  • 二戰老照片:1944年芬蘭炮兵使用繳獲的蘇聯重炮
    M1937(ML-20)型152毫米榴彈炮是蘇聯二戰前開始研發製造的一款重炮,首戰在蘇日諾門罕戰役,後來還參與蘇芬冬季戰爭,當二戰爆發時也算是一款先進武器,一直生產到二戰結束。戰爭期間除了蘇聯,德國甚至芬蘭都有裝備該炮的記錄,而戰後的使用國家則更多。
  • 雙方炮兵的大對比,1979年,越南炮兵到底擁有多少實力?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越南炮兵與對方的炮兵相比,則完全處於絕對的劣勢,而且根本不是一個等級水平。這就是農業國和工業國的差距,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複雜的問題。 在著名的奠邊府大捷中,甚至一舉全殲了法國1萬多人。法國的國力有限,已經被折騰的焦頭爛額。50年代中後期,法國從越南全面撤軍。在這一階段的援助國中,並不包括蘇聯。法國僅僅撤離了幾個月,美國便介入了越南問題。起初,越南大力扶持南越政權。由於南越政權爛泥不上牆,1962年,美國開始直接派遣軍隊進入越南作戰。
  • 志願軍的武器:蘇制122毫米榴彈炮,影響了後來的中國炮兵
    1951年開始,緊急進口的蘇制裝備逐漸列裝志願軍。特別是急需加強的炮兵部隊,獲得了一定數量的各型大口徑蘇制火炮。其中,作為師屬主力火炮的蘇制M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M30)的加入,不僅提升了志願軍炮兵的火力水平,還對後來中國的炮兵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 1991年蘇聯解體至今有29年了,對今天俄羅斯的影響有多大?
    蘇聯從1991年蘇聯解體至今有29年了,對今天俄羅斯的影響有多大?為保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只有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因此1918 年 1 月 15 日 ,蘇俄人民委員會通過了建立工農紅軍的法令,按普遍兵役制原則建立正規軍隊。到 1920 年秋,蘇聯紅軍共組建了88 個步兵師、29 個騎兵師、61 個空軍支隊及一些炮兵和裝甲 兵部隊,總兵力達到 550 萬人,並隨之確立了 常備軍與基幹軍隊相結合的新型軍事體制。
  • 繳獲自蘇聯的T62坦克,對我國幫助到底有多大?加速進步至少10年
    熟悉軍事的很多朋友想必都對545號T62主戰坦克非常熟悉,這兩我軍戰士冒著生命危險奔赴火線搶救回來的蘇制主戰坦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對我國國產坦克的未來長遠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指向性和借鑑意義。那麼這輛蘇制T62主戰坦克對於我國的幫助到底有多大?
  • 他被毛澤東稱為「我們中國的炮兵元帥」,在解放戰爭中犧牲
    不同於國民黨和蘇聯聯辦、專為中國培養人才的中山大學,克拉辛炮兵學校是一所久負盛名的軍官學校。在沙皇時期,這所學校就是炮兵軍官的搖籃。蘇聯時期,蘇聯紅軍中的炮兵軍官很多都出自這裡。蘇聯紅軍奉行「大炮兵主義」,炮兵教育自然得天獨厚。1929年7月,朱瑞以畢業考試和實彈射擊雙項第一的成績,完成了學業。
  • 1969年珍寶島事件後,中國和蘇聯都說自己贏了,為什麼?
    因此,數百萬的志願軍進入了朝鮮,並且是排名第二的彭德懷元帥親自帶兵,最後用了三年時間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從那以後,不管是美國,還是蘇聯都要正眼看我們中國,也為新中國贏來了和平和發展的機會。韓戰結束後,和蘇聯總是談不成的合作最後談成了,蘇聯人派出了很多科技人員進入中國,幫助中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業,並且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很多的資金和物資,一定程度上大大緩解了中國的建設難題。
  • 志願軍的武器:蘇制火炮,炮兵的反坦克主力
    在反坦克飛彈出現之前,炮兵裝備的反坦克火炮(舊稱戰防炮)是反坦克的主要裝備。二戰期間,蘇聯曾裝備過多種反坦克火炮,比較著名的包括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和ZIS-3型76毫米加農炮(當時稱野炮),這兩種火炮不僅是蘇聯衛國戰爭中的功勳火炮,也是我們這次要介紹的志願軍炮兵反坦克作戰的主角。
  • 1969年,中國和蘇聯為什麼會發生珍寶島戰役?有何緣由?
    1969年,中國和蘇聯為什麼會發生珍寶島戰役?有何緣由?我國確實是個人傑地靈的國家,也因各種豐富的資源而一直被國外各國「惦記」著。大家知道前幾年比較火一件事的是日本企圖搶奪中國的釣魚島,而其實早在1969年的3月,我們和蘇聯就因為珍寶島的歸屬權而發生過一場搶奪,並且爆發了一場戰爭。大家都知道,在清朝末期,因為政府腐朽懦弱而不斷地向外界妥協,與外來侵略者籤了多條不平等條約,其中在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中,就割讓了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大約四十萬平方公裡的領土。
  • 揭秘:1969年,蘇聯欲對中國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上世紀60年代,由於中蘇兩國在政治上存在嚴重的分歧,蘇聯撤走了在華的所有專家,至此兩國關係徹底破裂。此後中蘇兩國不僅僅在意識形態領域勢不兩立,而且雙方在4000多公裡長的邊界線兩邊也都陳兵百萬,兩國邊界經常發生武裝衝突,大有戰爭一觸即發的勢頭!直到1969年3月珍寶島戰鬥爆發後,雙方的衝突達到了最高峰。
  • 二戰德國和蘇聯單挑誰更有勝算?蘇聯資源充足,德國戰術更勝一籌
    在生產力方面,在德軍在入侵蘇聯之前,基本上掌控了整個西歐,超過350萬平方公裡和3億多人口都被囊括在德國佔領區內。並且有數百萬的勞動力進入德國工廠,包括猶太人,法國、荷蘭義工等。德國工業集中在了重工精工方面,其製造的車主配件、引擎等都是世界頂級的。在戰略資源上,德國依賴羅馬尼亞,蘇聯高加索方向上的油田。
  • 1969年蘇聯集結110萬大軍上萬坦克,為何最終也沒「南下中國」?
    只可惜中蘇兩國的友好往來並沒有持續太長的時間,隨著中蘇關係的不斷惡化,蘇聯不僅撤走了所有來華的科研人員,甚至還打算向我國開戰。1969年,蘇聯集結了110萬大軍、上萬輛坦克陳列在中蘇邊境,但為啥最終也沒敢「南下中國」?
  • 二戰時這個炮兵班的人數頂一個團,幾千號人只圍著一個大炮轉
    1942年5月,德軍進犯蘇聯圍攻蘇聯要塞塞瓦斯託波爾,德軍的進攻遭到了蘇聯軍隊的頑抗,就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一個龐然大物出現在了德軍的陣地之上,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炮轟聲,這時蘇聯的防禦工事幾乎全部化為灰燼。這個龐然大物就是二戰歷史上最大的巨炮「多拉大炮」。
  • 1969年, 面對中國的全面備戰, 蘇聯的118萬軍隊會有何動作
    1969年3月,在不足1平方公裡的珍寶島上,中蘇兩國軍隊展開了浴血廝殺。面對蘇聯兵力和裝備優勢,中國軍隊誓死捍衛國家的主權。在此次戰鬥中,蘇聯的傷亡明顯高於中國,蘇聯還賠進去一輛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T62坦克。在此之後,蘇聯在中國北部部署了100多萬軍隊,虎視眈眈隨時準備進攻中國。
  • 炮兵元帥朱瑞:培養了1千餘名炮兵骨幹,卻最終犧牲在東北前線
    其實,選擇朱瑞作為炮兵負責人並非只是因為他的主動請纓,還有一個原因便是朱瑞早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和克拉辛炮兵學校學習過相關炮兵技能,擁有豐厚的知識背景。(電視劇《炮神》裡面的人物便有朱瑞的影子)在一次私下會談中,主席也對朱瑞說:蘇聯有炮兵元帥,那你就做我們中國的炮兵元帥吧!
  • 世界第一大炮有多牛?要1420人同時操作,一發炮彈就重5噸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大多數時候還是以火炮為最主要的火力支援武器,而在歐洲戰場上就數蘇德兩個國家投入的兵力和資源最多,因此這兩個國家為了在戰場上爭取到優勢,耗費了極大的功夫去研發新式的火炮。但是我們都知道想要增加火炮威力最為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火炮的口徑,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出現了許多的巨型火炮。
  • 1969年蘇聯用核彈威脅中國,毛主席說了一句話,嚇壞蘇聯高層
    二戰後期,蘇聯發兵100萬幫助中國消滅了盤踞東北的關東軍,從那以後,我們總親切地稱蘇聯為「老大哥」。可國際局勢風雲變幻,中蘇關係因為一些問題的摩擦而急轉直下,1969年,雙方在珍寶島發生了3次大規模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