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一想到古城,總會聽到一個耳熟能詳的地方——鳳凰,還有前段時間突然爆紅的芙蓉鎮,像是大家發現了桃花源似的,其實湖南有座歷史悠久的明清古城,距今已有兩千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名字叫黔陽古城,到現在,黔陽的美慢慢地開始浮現在更多人眼前,或許你並不知道有這麼一座古城,但是我想你一定聽過王昌齡,王昌齡被貶黔陽,似是災難,卻又成就了彼此。
芙蓉樓,是王昌齡寫下《芙蓉樓送辛漸》的地方,一入芙蓉樓,仿佛穿越到古代,隔江憂思,撫琴低唱,望友別離,折柳相送。芙蓉樓裡還有一座龍標勝跡門,又稱「三絕門」,牌坊造型獨特,浮雕精美,向臨河方向傾斜兩尺多歷經風雨還守護著黔陽。也是去黔陽必打卡的地方之一。中正門、鐘鼓樓、萬壽宮、龍王廟、然翔園、節孝祠也具有極高人氣。
既然是千年古城,這裡不僅有古香古色的建築,民俗小吃技藝自然也少不了。
三月三 女兒節,吃芥菜煮蛋,蒿菜飯。成人禮儀式,萬壽宮觀託口彈腔京劇,木偶戲,這一天,各地遊客千裡來相會,品美食賞美景,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蘊,春卷,曾被中央電視臺報導過的美食,用超薄的麵皮包裹各類配菜,炸制而成,酥鮮味飄滿古城。
綠豆面,原料為純淨綠豆打磨,添加適量糯米粉,顏色為翠綠色,入口即化,綠豆具有消暑的功效,不食辣者的首選。茄包,幾代人的傳承,將茄子內裝適量秘制肉末,裹上金黃外衣,油炸而成,軟糯芳香,甜而不膩。鴨蛋面,是喚醒古城人開啟一天的食糧。
糖畫,把萬物用線條勾勒出精巧奪目的形態,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我們眼前,但它更像一件工藝品。桐葉粑粑,蒿菜搗成泥狀,放入糯米粉,添加適量清水,揉至成均勻的茶綠色,把桐子葉表面刷一層油,包裹後蒸製而成,口味清淡,透著一股植物清香,彈牙解膩,略澀的蒿菜加以香乾粒具有豐富的層次,回味無窮。還有芷江鴨、雪峰烏骨雞等等……三月三,穿著漢服來聆聽古城的腳步吧!
看熱鬧我們是認真的,閒暇之餘,鬥雞,大家為觀眾,看雞決戰在擂臺上,兩雞惡眼相識,勢要分個你死我活,場面可謂驚心動魄,刺激。書法大賽,人們紛紛亮出各自的毛筆,書寫百味字樣,即是與同好者切磋又能知自己知不足與長處。黔陽剪紙館裡,有位手藝高超的老爺爺,自幼便喜愛剪紙藝術,並自學多年,把身邊的美好用剪紙記錄下來,最令人叫絕的是長為8米的《剪紙版清明上河圖》,耗時兩年的巨作,也太驚豔了吧。還有有趣的黑陶製作,近距離感受黑陶魅力。
李冰花,黔陽城裡的一位才女,畫工筆畫,擅畫侍女,常在畫室裡習作,她的畫,驚豔著遊客,也感染著在此寫生的美術生,也與這古樸的古城交相融合,古城又籠罩著一股神秘藝術的氣息。
楊漢明,非遺文化傳承人,最早的農耕祭祀文化發掘於湖南懷化的洪江高廟文化,距今已有7400多年,高廟遺址出土畫有人面獠牙紋和人面鳥爪、口長象牙的神農氏頭像紋陶器,是此地巫儺文化盛行的重要證據。對巫儺面具感興趣的話一定要去然翔園。
像是沉睡了千年的美人,他向著我們緩緩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