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於一名黑人男子遭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身亡,美國民間發動了一場規模浩大的全國性抗議示威活動,示威者們一度包圍了總統所在的白宮,引發一片混亂。據悉,當抗議示威者們聚集在華盛頓市中心時,美總統被帶入白宮的「地下城堡」躲避,停留了約一小時的時間。與普通的地下室不同,白宮的地下掩體與美國其他的戰時掩體一樣,都有著抗核打擊的能力,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這些「末日掩體」的奧秘。
2019年時,美國媒體曾揭秘了白宮地下掩體的部分信息,稱該掩體於2010年前後完工,前後耗資約4億美金,地下至少有五層結構,並與美國其他三處地下掩體相連,人員可以乘車從地下轉移至其他地區。
一般來說,在建造核戰爭背景下的「末日掩體」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事項:
第一,選址問題。相比起其他地方,白宮的地下掩體其實更像是一個「中轉站」,一旦核戰爭或其他災難爆發,總統及其政府團隊並不會在白宮的地下呆多久,而是會迅速轉移,畢竟華盛頓是一個「過分招搖」的地方。
在打造「末日掩體」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選址,絕不能建在大城市、交通大動脈、大型軍港、發電廠和工業生產基地附近,因為這些地方基本都是敵方首要打擊目標,把掩體建在這附近純屬找死……
通常,供總統等高級政要隱蔽的「末日掩體」會建在山區或旅遊區的高地,這樣能夠預防水災或暴雨造成的進水和積水。但過分陡峭的山地也不行,因為這種地帶通常有較高的地震概率,且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也將是個大麻煩。最好的地勢是有一定起伏的丘陵或矮山,既能有足夠的內部掘進空間,又不會受太多自然災害影響。
第二,結構與材料。美國於上世紀90年代後期解密了夏延山基地。該基地於1958年建成,曾是全球防備最森嚴且最精良的地下洞穴軍事掩體,負責北美領空防衛。值得注意的是,這座基地位於夏延山這座花崗巖山體下方約600米處,有著極佳的抗毀性,據悉可承受一枚1000萬噸當量核彈的直接命中,光是鋼製的大門就有40噸重,相當於一輛俄制T-72主戰坦克。
在建造夏延山基地時,美軍工程部隊大量使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材料,其中多個重要設施還用鋼筋混凝土板製成了類似「間隔裝甲」的結構。不難看出,在上世紀50年代時,美國人就提前考慮到了未來專用鑽地彈頭的誕生可能,並採取了應對手段。
同時,該地下基地內所有的通道都採取「雙保險制」,即一條是常用的常規通道,另一條是能抵達同一目的地的備用通道,為的就是防止其中一條通道因某些原因塌方或被堵塞後,出現人員無法轉移的現象。另外,備用通道在平時也被用作通氣道,維持地下空氣流通。
甚至就連人員在地下宿舍內使用的上下床與複合櫃,都選用粗鋼管焊接而成,這些鋼管能在地下出現垮塌時支撐頂部結構,為人員提供一定的活動與救生空間。看過地震救援場景的人都知道,往往10公分的縫隙,就能成為一個人活下去和被救出來的機會。
第三,空氣和水。在第一點中,我們提到不應將「末日掩體」建在城市或其他較為發達的地區與設施附近,因為這些地方容易成為敵方的首批打擊目標,這只是原因之一。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這些地區與設施通常有密集的建築物,一旦建築物遭打擊而崩塌,巨量的粉塵和煙霧可能進入掩體通風系統。
這些粉塵和煙霧重則堵塞通風系統,破壞地下空氣流通,輕則對人體肺器官造成嚴重損害,千萬不能小看它們對身體健康的危害。所以說,美國公開的數座「末日掩體」基本幾百米內都沒有什麼高大的建築物。
最後再來說說水。水的作用有兩種,即日常的飲用、洗滌,以及為掩體提供電力。以夏延山基地為例,其最深處位於地下600米,掩體內除了有多座豎井用於儲水,還與單獨的地下水井相連,即便與外界斷絕了聯繫,依賴地下水也能繼續支持下去。但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在於,抽水時要用到水泵,水泵需要連通電力才能工作。
據悉,夏延山基地內部有多座獨立的發電機,平時以柴油為燃料進行發電。但一旦核戰爭爆發,掩體與外界失去聯繫,通常意味著獲取燃料的來源也就斷了,靠掩體內儲存的化石燃料根本不可能長期堅持。因此,該基地的發電機也可切換至水輪發電,依靠地下水的流動來產生電力,維持掩體內照明與其它系統的運轉。
綜上看來,真正的「末日掩體」建造起來極為複雜,成本也頗為高昂。至於白宮的地下掩體,其只是個簡易通道而已,一旦真的出事,美總統或從該掩體迅速轉移至其他更安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