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檢索小行星樣本以尋找行星的起源
亞洲國家航天局周日表示,在執行了為期六年的任務後,日本已從澳大利亞偏遠內陸地區回收了一顆小行星塵埃,這可能有助於發現更多有關行星和水的起源。
日本太空梭「Hay鳥號」(Hayabusa2)的任務凸顯了亞洲在太空探索中日益重要的作用,上周,中國的自動運載工具自1970年代以來首次收集了月球樣品。
一架直升機從無人駕駛飛機上飛出了膠囊,裡面裝有首批小行星塵埃樣品,從澳大利亞沙漠的著陸點飛到了日本航空航天局(JAXA)的國內研究機構。
社長山川浩史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說:「探測器兩次降落在小行星上,第二次創造了一個人造的隕石坑並收集了一些碎片。」
「我希望這將闡明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將水帶入地球。」
山川補充說,膠囊中可能還含有一些氣體,這些氣體將在澳大利亞提取。
該太空飛行器於2014年從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歷時四年到達小行星龍宮,在那裡收集了一個樣本並於2019年11月返回家中。
觀眾聚集在日本首都東京附近的一家劇院,觀看返回的拍手和NHK錄像中揮舞的橫幅,其中一名婦女流淚。他們戴著口罩並保持一定距離,以預防冠狀病毒。
據信小行星是在太陽系黎明時形成的,科學家們說樣品中可能含有有機物,這些有機物可能有助於地球上的生命。
天體物理學家麗莎·哈維·史密斯(LisaHarvey-Smith)告訴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說:「我們在這裡真正要做的是嘗試對這種未經太陽照射的原始巖石進行採樣。」
她補充說,巖石樣品中截留的氣體可能揭示出大約46億年前普遍存在的狀況。
回收膠囊還強調了日本和澳大利亞之間的緊密技術合作。
澳大利亞航天局負責人梅根·克拉克(MeganClark)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直到我們看到樣本後,我們對JAXA的支持工作才能完成……安全地離開澳大利亞並返回日本。」
「然後樣本將開始講述其故事,並向我們揭示一些有關水如何到達地球以及我們甚至可能如何形成的奇妙跡象,例如我們的有機物,碳基動物,人類和植物。」
日本的飛船以「獵鷹」(peregrinefalcon)的名字命名,它在小行星上方飛行了幾個月,以便在著陸之前繪製出其表面的地圖。它使用小型炸藥炸破火山口,並收集產生的碎片。
Hayabusa2離開太空艙後,它改變了航向並返回太空。
太空總署說,該太空艙在周日早些時候重新進入大氣層後亮起,並降落在伍阿德拉禁區,該禁區位於阿德萊德以北約460公裡(285英裡)處。
原文連結:http://www.lllnews.com/h/kejixinwen/2020/1209/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