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空穴來風」釋義定解作者:陳益林
「空穴來風」是使用頻率相當高的一個成語,打開電腦網路稍加搜索,含有「空穴來風」這一成語的句子便會鋪天蓋地湧來,茲舉幾例:
⒈「風起於青蘋之末」,文化界罵的流行又豈會是空穴來風?竊以為,若要追根溯源,近幾年文化界「偽」的流行才是「消費文化對於當下社會的絕對統治」的最好說明,也正是罵的誕生乃至「流毒」天下的原因所在。
⒉目前公司發展中最為欠缺的就是沒有一個具有鮮明特色而又有廣闊發展前景的主營業務,因此這種市場傳聞可以說絕非空穴來風,而是體現了相當一部分市場投資者的良好願望。
⒊國際(米蘭隊)目前急需一名中場發動機型球員,看來關於希多夫與基恩轉會的流言,並非空穴來風。
對於「空穴來風」的詞義,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新華成語詞典》第402頁的解釋是:比喻自身存在弱點,流言蜚語等得以趁隙而入。也比喻傳言沒有根據。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版)《新華詞典》(商務印務館2001年版)和《中華成語詞典》(中華書局2002年版)則基本上都解釋為:比喻流言、消息的傳播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空穴來風」的以上釋義可以歸結為兩類:⒈比喻有一定根據的消息和傳聞,與「無風不起浪」近義。⒉一詞多義,兼有「比喻有一定根據的消息或傳言」和「比喻消息或傳言沒有根據」兩種意思。如果根據第一類釋義來判斷,則以下兩例對「空穴來風」的理解和使用,必有一例是錯誤的(例2中的「空穴來風」顯然是由「比喻消息或傳言沒有根據」這一詞義引申而出的意義)。根據第二類釋義,則例1、例2的成語理解和使用皆屬正確。
例1:自然外邊人是言之過甚。但是,空穴來風,仲翁,你也是太登多了。以後總得注意。( 茅盾《蝕·追求》四)
例2:迄今抗戰陣營中尚潛伏若干妥協主和分子,道路以目,並非空穴來風。( 鄒韜奮茅盾等所著的《我們對於國事的態度和主張》)
都是權威部門出版的辭書,我們到底應該依從哪一家呢?
權威辭書間互相「打架的」的結果便是造成成語使用的混亂和學生做題的困惑。比如上引來自網絡文章的3例,有人就認為是誤用了「空穴來風」一詞。《語文學習》2002年第2期增刊上還有人專門指出:「高考對成語的考查主要是針對一些常見而又容易用錯的成語。這些成語雖然常見,但人們往往誤解了它們的意思或忽略了它們使用的特殊環境或對象。例如『空穴來風』容易誤解為憑空捏造,實際上它是比喻消息或傳說不是完全沒有原因。」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有人甚至據此對當代文壇大腕王朔大加奚落——「文章的最後我還要告訴你,《我看金庸》裡有兩個低級錯誤。《天龍八部》是5 本而不是7 本;成語『空穴來風』用錯了。如果你連小學生會做的算術題都會算錯,連中學生會用的成語都會用錯,那您還是省點勁,回家歇著去吧。」(林楨《王朔,聽我對你說》)
不少考生對下面這兩道成語辨析題的答案就大為困惑:
一、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A)
A.外面風傳廠長要辭職,有人說是謠言,但我想,空穴來風,恐怕總有點實事的影子。
B.王先生小時候,在嬉耍的間隙,經常蹲在教室的窗下聽私塾先生講課,他父親無意間發現了,便讓他登堂入室,成為私塾裡最年幼的學生。(「登堂入室」比喻造詣高深,用在小孩子身上顯然欠妥。)
C.讀書的關鍵在於透徹理解,如果生搬硬套,即使背得滾瓜爛熟,也沒有用處。(「生搬硬套」是指機械搬用的做法,而句中要表達的卻是對書本內容的理解問題,宜改做「生吞活剝」為是。)
D.待你剛扔下,冷不防從柱子後面、從電話亭旁、從小賣部裡會竄出一個值勤的大叔或大媽,他(她)守株待兔地要罰你的款。(「守株待兔」比喻不知變通或妄想不經過努力而僥倖得到成功,用到忠於職守的值勤人員身上不妥。)
二、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D)
A.提高教師的素質,這是很值得重視的問題,因為這是和素質教育休戚相關的。(「休戚相關」適用於人而不適用於物。)
B.舊社會老百姓受剝削、受壓迫,過著篳路藍縷的生活。(「篳路藍縷」指的是創業的艱辛。)
C.日前,製造「8。21」特大搶劫案的又一名案犯被抓獲,其餘的案犯也將在劫難逃。(「在劫難逃」,感情色彩不對,有同情搶劫案犯的意思。)
D.那麼,為什麼多數人都將陳寅恪的「恪」念做「確」呢?這倒也不是空穴來風「。
惑而從師求教,對「空穴來風」作過一些考辨的老師,常常也只能對學生說「空穴來風」是一個集截然相反的兩個詞義於一身的「另類」成語。沒有對「空穴來風」作過考辨的有些老師甚至只能用「說不清」來不了之了。
「空穴來風」最早出自宋玉《風賦》:「臣聞於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枳:木名。句:彎曲)李善注引司馬彪曰:「門戶孔穴,風善從之。」穴:洞。來:招來。後人由空的洞穴容易招進風來聯想比喻到某種說法有一定的原因和根據,或比喻流言乘虛而入。一些學者專家指責現在不少人誤用「空穴來風」正是基於對「空穴來風」一詞的語源考辨。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版)《新華詞典》(商務印務館2001年版)和《中華成語詞典》(中華書局2002年版)基本上都解釋為「比喻流言、消息的傳播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顯然也是所來有自。
但詞語的流行和運用過程中還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從眾定律」,如「打掃衛生」、「恢復疲勞」「太陽落山了」(事實上是地球圍繞太陽轉而非太陽圍繞地球轉)「用心思考」(從科學上講,該用腦思考)等,從語法或從科學、情理上推敲似乎講不通,但由於長期流傳,在語言交流中又不會產生什麼交際障礙,因此也就任其通行,誰也不把它們當病詞、病句來處理。也許是基於這種原因,《新華成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在指出「空穴來風」「比喻自身存在弱點,流言蜚語等得以乘虛而入」這一義項的同時,也肯定其「比喻傳言沒有根據」這一義項的正確性。
但人們發現集截然相反的兩個義項於一體的「空穴來風」在理解和使用過程中常常會引起一些誤解,存在諸多不便,迫切希望語言學家們給這一使用頻率極高的成語以一種統一明晰的界定。正是順應這一要求,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目的一檔語言文字欄目專門對「空穴來風」的用法作了最新說明。《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都已根據詞語運用的約定俗成「從眾定律」,對「空穴來風」這一成語的語義作了新的界定:「原比喻有一定原因和根據的消息或傳言,現常指缺乏一定原因和根據的消息或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