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其他人選包含有:新黨發言人王炳忠、新黨秘書長楊世光、前「青秀柱講團」成員唐慧琳、臺灣演藝人協會執行長趙家蓉、臺大政研所碩士侯漢廷、臺北大學企管所碩士蘇恆、新中華兒女學會秘書長林明正。至於外界所傳「越南林志玲」海倫清桃,則沒有出現在名單中。
鬱慕明表示,他在日前黨慶大會曾經表示泛藍要團結,把政黨票集中,但這段期間有些風波和變化,不得不重新考慮,經過這幾天努力,新黨這一次要參加2016不分區「立委」選舉。他強調,這次推出不分區「立委」的本意不是為了打誰,是為了社會的正義。
鬱慕明還提到,他們日前有跟很多位具有正義感的人士聯絡,包括前「檢察總長」黃世銘、「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但2人有別的選擇因此婉拒。
葉毓蘭
葉毓蘭今天在其臉書po文:「今天我也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挑戰下一個不一樣的目標。」指為了警、消、「移民」、海巡的兄弟姊妹們,為了扭轉軍公教過去幾年被汙名化的劣勢,懷著感恩的心情,她選擇再出發。
這幾天,臺灣主要政黨陸續公布「不分區立委」提名名單。不分區名單人選與順位是否符合社會期待,因為涉及政黨的理念與形象,因此將直接衝擊「立委」與「總統」選情。
由於臺灣「雙首長」的政治制度中具備部分「內閣制」的特質,使得臺灣「立法院」遂成為政治體制中體現民意與監督行政權的重要機制。換言之,「立法院」的功能使得臺灣政黨必須在行政與「立法」的權力互動中扮演「內造政黨」的角色。有別於「群眾性政黨」,「內造政黨」則指涉政黨的權力核心除集中於黨中央之外,「中央政策會」與「立院黨團」皆有舉足輕重的政治作用。
深入探討,「不分區立委」則是落實「內造政黨」的重要指標。就甄拔的角度來看,「不分區立委」幾乎為各政黨的「資深立委」與「前排議員」所擔任,但基於專業的考量與選民的需求,政黨往往也會納入政黨理念接近但具有專業素質或是特定群體代表。理論上來說,擁有政治優勢的政黨在這兩者之間的操作空間自然較為寬裕,甚至可以稍微著重代表性、專業訴求與理念主張;處於劣勢的政黨能夠操作的空間相對有限,往往以權力布局作為主要的考量。
若以這樣的切入點來思考,臺灣整體社會的政治文化的轉變,使得政黨在思考不分區的人選中,理念與回應民意訴求成為當務之急。因此多數政黨所提出的人選中,都儘量包含了婦女、勞工、環保、社福、青年、原住民等各領域的代表或專業人士,這意味著多元化社會群體、專業議題的審視、社會公平正義的訴求以及弱勢群體的利益儼然成為政黨提名時的重大考量。這也是大家對於國、民兩大黨圖政黨名單後,引發討論與評論的重要原因。
此外,權力布局的現實考量的確也是觀察指標。由於民進黨目前處於穩定領先的優勢,在擁有較多的安全名單的空間與彈性下,自然可以將理念主張與回應社會訴求置於權力邏輯之前,這與2012年國民黨所處的優勢地位下的做法似乎如出一轍。民進黨刻意將派系利益與續任的「不分區立委」排在第九名以後,正是因為民進黨評估自己未來在政黨票中會大有斬獲;此外,蔡英文的黨內威望不能撼動與挑戰,因此在其高度與個人意志下,完成了民進黨某個程度上的世代交替與權力轉移。
對於國民黨而言,權力邏輯可能傾向於妥協的保守思維,特別是在「馬王政爭」與「換柱」爭議下的權力平衡恐是維繫選情的基本考量。在有限的空間中,朱立倫提出了所謂「2+2」的另類思維則讓媒體詫異與驚奇。許多評論者與國民黨內人士認為,國民黨安全名單中的政治組人選幾乎為大佬或地方派系妻小,權力邏輯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偏狹短視的作為存在過多的個人利益考量,勢必再度衝擊國民黨選情。
對於小黨而言,不分區名單恐怕也只有選票最大化此一單純的考量,如何透過名單中的人選與亮點,一舉跨過5%的門檻以便獲得最低的席次分配才是重點。哪些小黨將泡沫化或被初出茅廬者取而代之,深刻反映著臺灣的政治現實,特別是對於標榜新興掘起的「第三勢力」來說,明年「立委」選舉顯然具有關鍵的意義。
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張宇韶(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海峽導報臺海新聞中心編輯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
【臺灣那些事兒】最權威的「呆丸」君,臺灣的事兒全都懂!畫風隨時切換,您請隨意迷戀。
微信號:HXDBTW
按下去 成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