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高安】大樹下的村莊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26 澎湃新聞

【文學高安】大樹下的村莊

2020-10-11 1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江南,幾乎所有村莊都與樹相關聯。

江背也不例外。

村口,高聳著一棵滄桑古樟,樹徑粗壯,需幾人合抱,樹幹蒼勁,樹冠如蓋。據說,樹齡在700年以上,被村民尊為「發脈樹」。

江背的歷史,是從這棵古樟開始的。

村人皆姓單。據《單氏宗譜》記載,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單氏始祖單壽工隻身來到高安荷嶺山腳下的江背,見村東水波漣漪,村南峰巒對峙,村西小橋流水,村北丘陵綿延,可謂山清水秀,便擇地卜築,定居於此,並植下此樹。

從此,單氏一族在江背繁衍生息。

明、清時期,江背外出求學、為官、經商、行醫者眾,尤其是在外的行醫者遍及大江南北。不少族人在外發跡後,回家置田地、造房子,光宗耀祖。這樣,江背便出現了一幢幢粉牆黛瓦的房屋,村落規模逐漸擴大。

聽村裡人說,目前江背保存有歷史價值的古宅20多幢。每一幢古宅為徽派建築,坐北朝南、錯落有致、古色古香,古宅大門上方均有石碑牌坊,構件堅固、雕刻精美、字體飄逸。

沿巷道前行,只見精雅的屋宇連接不斷,森然的高牆緊密呼應,雖顯蒼老,風骨仍在。古宅成片連排,各家之間設有高大的馬頭牆。古宅以主人財富多少而分為一進、二進、三進。屋內天井越多,則主人財富越多。村中「大夫第」的磚雕門樓,別具一格。磚雕自上而下一圈「福、壽、財、禧」,回紋圖案中間是四幅以人物為題材的「忠、孝、節、義」圖。中間的兩幅大型磚雕,上面一幅為《封神榜》中的「文王訪賢」,下面一幅為祝賀子孫金榜題名的「連中三元」。門樓磚雕線條流暢,比例勻稱,顯得完整、和諧。

村莊中央是單氏宗祠。祠堂前有供村民活動的廣場,並有一口面積兩畝的月牙形水塘。祠堂建築不華麗,但莊重肅穆,內設天井一口,分上、下兩個大堂。整個祠堂,全靠天井採光和通風。祠堂是侍奉祖先牌位之地,也是決議全族大事的廳堂。單氏宗祠為何不建得雄偉高大、富麗堂皇?追根溯源,是單氏始祖之意,教育警示後人要勤儉持家、樸實生活。

幾百年來,古樟站立村口,青鬱蔥蘢;村莊擁抱古樟,情意綿長。古樟,在江背及單氏後裔心中,已成為一種精神力量。江背人如古樟般堅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崇尚「耕讀傳家、重教興學」家風,從而使村裡人知書、愛書、讀書蔚然成風。

品讀雕刻在單氏宗祠一副副膾炙人口的對聯,可以看出江背耕讀文化的濃厚和久遠。即便是窮苦人家,省吃儉用也會讓小孩讀書識字,所以江背子孫個個「拿起筆會作畫吟詩寫字,放下書會幹活行醫經商」。

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恢復高考以後,江背的「後浪」們更是讓人讚嘆:村裡人介紹說,江背已取得高級職稱的人才有50多人,成為遠近聞名的「才子村」和「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

最近幾年,江背人栽樹、種樹、愛樹,並演繹成一種新的生活時尚,建起苗木基地,既發家致富,又扮靚家園。在江背的帶動和輻射下,臨近的張家店、宋家、餘家等七八個村莊也加入了江背苗木「朋友圈」,種樹面積上千畝。

樹讓村莊有了站立的姿態和亮麗的裝扮。江背,樹纏繞著村,村依戀著樹,在一片綠色海洋之中,更有那鑲嵌在其中的黑白相見的古宅,你會感到眼前更像是一幅人和自然和諧交融的美麗畫卷。(來源 江西日報 作者 符成生)

原標題:《【文學高安】大樹下的村莊》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