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份經方臨證要訣

2021-03-04 岐伯有道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經方臨證要訣(一)

桂枝湯,和劑祖方也。
白虎湯,寒劑祖方也。
四逆湯,溫劑祖方也。
麻黃湯,汗劑祖方也。
梔豉湯,吐劑祖方也。
承氣湯,下劑祖方也。
梔豉湯、瓜蒂散,宣可決壅也。
五苓散、十棗湯,通可行滯也。
附子湯、理中丸,補可扶弱也。
陷胸湯、承氣湯,抵當湯,洩可去閉也。
麻黃湯、葛根湯,輕可散實也。
龍骨牡蠣湯,重可鎮怯也。
石脂丸、桃花湯,澀可去脫也。
豬膽導、蜜煎導,滑可去著也。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燥可去溼也。
黃連阿膠湯,潤可去枯也。
白虎湯,寒能勝熱也。
白通湯、四逆湯,熱可制寒也。
桂枝湯,解肌表之汗,是宣發形肉之陽氣也。
麻黃湯,發經絡之汗,是疏通血脈之陰氣也。
葛根湯,解肌肉之汗,是升提津液之清氣也。
大青龍湯,洩胸中之汗,清內擾之陽氣也。
小青龍湯,發心中之汗,滌內蓄之水氣也。
麻黃湯,邪傷營而不傷形者,竟發汗以散邪也。
桂枝湯,邪傷衛而已傷形者,服之歠粥漬形以為汗也。
麻黃細辛湯,用附子升腎液以為汗也。
附子湯,用人參固腎液以止汗也。
柴胡湯,重用寒涼,陽經之邪不欲其太升也。
烏梅丸,重用辛熱,陰經之邪不欲其太收也。
麻黃湯,病從外之內者,仍治其外也。
梔豉湯,病從內之外者,仍調其內也。
桂枝湯,病雖入裡而表症仍在者,當先和其表也。
調胃承氣湯,症雖有表而裡症甚者,當先調其內也。
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從半表半裡者,當和其內外也。
小柴胡湯,治輕邪在腠理。
大柴胡湯,治濁邪入募原。
桂枝湯,僅解太陽初感之邪。
柴胡湯,可調三陽半表之症。
麻黃附子湯,治邪從陽分注經之症。
附子湯,治邪從陰分內注於骨之症。
小青龍湯,治表熱裡寒。
大青龍湯,治表寒裡熱。
四逆散,解少陰裡熱。
當歸四逆湯,散厥陰表寒。
通脈四逆湯,救少陰亡陽。
茯苓四逆湯,救太陽亡陰。
白虎湯、承氣湯,存中焦之陰,以和胃氣。
白頭翁湯、四逆散,救下焦之陰,以清脾氣。
麻黃附子細辛湯、黃連阿膠湯、甘草湯、桔梗湯、豬膚湯、半夏湯、苦酒湯,治陽邪傷少陰之陽。
桃花湯、豬苓湯,治陽邪傷少陰之陰。
附子湯、吳茱萸湯,治陰邪傷少陰之陽。
通脈四逆湯、茯苓四逆湯、乾薑四逆湯,治陰邪傷少陰之陰。
附子督麻黃,從少陰出太陽。
大承氣不設監製,從太陰入陽明。
麻黃湯,發營中熱汗。
瓜蒂散、梔豉湯,吐胸中寒飲。
瓜蒂散,吐上焦之重劑。
梔豉湯,吐中焦之輕劑。
十棗湯、大陷胸丸,治中焦之水,瀉之於內也。
桂枝去桂加茯苓術,治下焦之水,引而竭之也。
小青龍湯,治動而逆上之水。
五苓散,治靜而不行之水。
十棗湯,治瀰漫之水。
大陷胸,治痞滿之水。
真武湯,治沉著之水。
小青龍,治寒邪未解之水,故溫以汗之。
十棗湯,治陽邪未解之水,故引而竭之。
小青龍,入太陽治陽水,功兼外散。
真武湯,入少陰治陰水,功專下滲。
烏梅丸,治陰經厥利,故兼溫補。
白頭翁湯,治陽邪熱利,故專涼散。
十棗湯、五苓散,下太陽水道之邪。
大柴胡湯,下少陽氣分之邪。
三承氣湯,下陽明谷道之邪。
桂枝加大黃湯,下太陰轉陽明之邪。
桂枝加芍藥湯,和太陽轉太陰之邪。
柴胡湯加芒硝,下少陰轉陽明之邪。
大柴胡湯,下少陽無形之邪。
柴胡湯加芒硝,下少陽有形之邪。
桂枝加芍藥湯,下太陰無形之邪。
三物白散,下太陰有形之邪。
四逆散,下少陰無形之邪。
大、小承氣湯,下諸經有形之邪。
桂枝湯,太陽表劑,多從是湯加減。
梔豉湯,陽明表劑,多從是湯加減。
小青龍湯,義重半裡,故加減中麻黃可刪。
小柴胡湯,義重半表,故加減中柴胡必存。
桂枝湯,加附子,加大黃,是方外隨症可復。
青龍湯加減,真武湯加減,即於方內求義損益。
附子湯、吳茱萸湯,加人參從陽固陽。
白虎湯、瀉心湯,加人參從陰濟陰。
當歸四逆湯,不去芍藥,和肝陰也。
白頭翁湯,重用芩連,洩肝熱也。
烏梅丸,黃連一斤,黃柏六兩,重瀉肝熱也。
復脈湯,生地一斤,麥冬八兩,急救肝陰也。
柴胡湯,有加減法者,少陽有變動之用。
烏梅丸,無加減法者,厥陰為止靜之體。
桂枝湯,有疑似症;柴胡湯,亦有疑似症。
柴胡湯,有壞病;桂枝湯,亦有壞病。
桂枝湯症罷,桂枝不中與,隨症治之,仍不離桂枝。
柴胡湯不中與,設法救逆,仍不出柴胡。
桂枝一味,外邪未離營衛,六經皆可用。
柴胡一味,邪留腠理半表,三陽皆可用。
桂枝湯、麻黃湯,主治太陽營衛,亦可治陽明營衛之邪。
真武湯,主治少陰水氣,亦可治太陽汗後亡陽。
四逆湯,主治太陰下利清谷,亦可治太陽脈反沉者。
五苓散,主治太陽消谷水逆,亦可治陽明飲水多者。
豬苓湯,主治少陰下利,亦可治陽明小便不利。
抵當湯,主治太陽瘀血在裡,亦可治陽明蓄血。
瓜蒂散,主治陽明胸中痞硬,亦可治少陰溫溫欲吐。
大青龍湯,脈微汗出惡風者,不可與。
白虎湯,脈浮發熱無汗者,不可與。
瓜蒂散,諸亡血虛者,不可與。
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
豬苓湯,陽明病汗出多者,不可與。
承氣湯,表邪未解,熱不潮者,未可與。
建中湯,嘔家不可與。
桂枝湯,酒家、亡血虛家不可與。

經方臨證要訣(二)

太陽病
 太陽本病中風,以桂枝湯主之(桂枝6g 芍藥6g 炙甘草3g 生薑6g 大棗4枚)。

傷寒以麻黃湯主之(麻黃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

風寒兩感,以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桂枝3g 芍藥3g 生薑3g 炙甘草3g 麻黃3g 大棗3枚 杏仁3g)(桂枝4.5g 芍藥4.5g 麻黃1.5g 生薑4.5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棗2枚)。

傷寒而內有火鬱,以大青龍湯主之(麻黃6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生薑6g 大棗4枚 石膏30g)。

中風內有火鬱,以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桂枝2g 芍藥3g 麻黃1.5g 炙甘草2g 大棗2枚 生薑4g 石膏9g)。

傷寒而內有水飲結中上焦,以小青龍湯主之(麻黃4.5g 芍藥6g 乾薑4.5g 五味子4.5g 炙甘草3g 桂枝6g 半夏9g 細辛3g)。

表已解而內燥,以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黨參9g(或西洋參3~6g))。

表未解而裡溼,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湯主之(豬苓9g 澤瀉15g 白朮9g 茯苓9g 桂枝6g)(茯苓9g 桂枝6g 炙甘草3g 生薑6g)。

表退而熱結血分,以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丸主之(桃核承氣湯:桃仁9g 大黃9g 桂枝4.5g 元明粉6g(衝服) 炙甘草4.5g)(抵當湯:水蛭15條 虻蟲15隻(去翅足) 桃仁9g 大黃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勻,煉蜜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

太陽壞病

入陽明去路∶

表寒未解,而內有火鬱,以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麻黃3g 杏仁6g 炙甘草3g 石膏30g)。

表解而內燥,以人參石膏湯主之()。

表解而裡熱,以調胃承氣湯主之(大黃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衝服))。

入太陰去路∶

表未解而裡溼,以五苓散主之(豬苓9g 澤瀉15g 白朮9g 茯苓9g 桂枝6g)。

表解而裡陽虛,以甘草乾薑湯主之(炙甘草6~12g 乾薑3~6g)。

表解而裡陰虛,以芍藥甘草湯主之(芍藥15g 炙甘草9g)。

表未解而裡寒急,先以四逆湯主之,後以桂枝湯主之(生附子12g 乾薑6g 炙甘草6g)(桂枝6g 芍藥6g 炙甘草3g 生薑6g 大棗4枚)。

表風未解而裡虛,以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主之(桂枝6g 芍藥12g 炙甘草3g 黨參9g 大棗4枚 生薑9g)。

表未解而裡熱,以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葛根12g 黃芩9g 黃連6g 炙甘草3g)。

表未解而裡寒,以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炮附子9g 茯苓9g 黨參6g 白朮12g 芍藥6g)。

表風未解而裡微咳,以桂枝加厚樸杏仁湯主之()。

表解而裡溼,以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桂枝6g 炙甘草3g 白朮9g 茯苓9g 生薑6g 大棗4枚)。

表虛而裡實,以厚樸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裡實而宜吐,以梔子濃樸湯、梔子乾薑湯,梔子香豉湯,梔子甘草湯,梔子生薑湯,隨證主之(梔子濃樸湯:山梔子9g 炙厚樸6g 炙枳實9g)(梔子乾薑湯:山梔子9g 乾薑4.5g)(梔子香豉湯:)(梔子甘草湯:)(梔子生薑湯:)

 

入少陰去路∶

表虛汗漏,以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汗出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桂枝6g 芍藥6g 炙甘草3g 生薑6g 大棗4枚 炮附子3~4.5g )

裡虛惡寒,以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芍藥15g 炙甘草6g 炮附子4.5g)

裡寒有溼,以茯苓白朮桂枝甘草湯主之。

裡寒有水,以真武湯主之(炮附子6g 茯苓9g 芍藥9g 白朮9g 生薑9g)。

裡虛亡陽,以桂枝甘草湯主之(桂枝9g 炙甘草9g)。

裡寒欲作奔豚,以桂枝加桂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桂枝9g 芍藥6g 炙甘草3g 生薑6g 大棗4枚)(茯苓12g 桂枝9g 炙甘草4.5g 大棗6枚)。

裡虛亡陽驚狂,以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主之

裡虛亡陽煩躁,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桂枝3g 炙甘草3g 煅牡蠣9g 煅龍骨9g)。

表解而裡陽虛,以茯苓四逆湯,乾薑附子湯主之(茯苓12g 人參6g 生附子6g 炙甘草6g 乾薑6g)(乾薑4.5g 生附子9g)。

太陽壞病結胸痞證

結胸證重者,以大陷胸湯,大陷胸丸主之(大黃9g 元明粉9g(衝服) 甘遂末1.5~3g(衝服))

輕者以小陷胸湯主之(黃連3g 半夏6g 瓜蔞15~30g)。

痞證表未解而裡虛,以桂枝人參湯主之(桂枝9g 炙甘草9g 白朮9g 黨參9g 乾薑9g)。

表已解而裡實,上有熱,以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大黃9g 黃連3g 黃芩3g)。

表已解而裡實,下有寒,以附子瀉心湯主之(大黃6g 黃連3g 黃芩3g 炮附子4.5g)。

表解而裡有水,以十棗湯主之(大棗10枚 芫花l~1.5g 甘遂1~1.5g 大戟1~1.5g 大棗煎湯,芫花、甘遂、大戟研末,棗湯衝服。)。

表解而裡有寒、有熱,以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主之(生薑9g 半夏9g 黨參9g 乾薑3g 黃芩6g 黃連3g 炙甘草4.5g 大棗4枚)(炙甘草9g 黃芩6g 黃連3g 半夏9g 黨參9g 乾薑4.5g 大棗4枚)。

裡溼而便滑,以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赤石脂15~30g 禹餘糧15~30g)。

裡溼而水停,以五苓散主之(豬苓9g 澤瀉15g 白朮9g 茯苓9g 桂枝6g)。

表解而裡鬱,以旋復花代赭石湯主之()。

裡寒而可吐,以瓜蒂散主之(瓜蒂、赤小豆等分,搗篩和勻,每次3~6g煎服,可與豆豉同煎)。

陽明病

陽明病,太陽經證未罷,中風,仍以桂枝湯主之,傷寒,仍以麻黃湯主之(桂枝6g 芍藥6g 炙甘草3g 生薑6g 大棗4枚)(麻黃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

太陽未解,而將入陽明,以桂枝加葛根湯主之(葛根9g 桂枝4.5g 芍藥4.5g 生薑6g 炙甘草3g 大棗4枚)。

太陽未解,而已入陽明,以葛根湯主之(葛根9g 麻黃4.5g 桂枝4.5g 生薑6g 炙甘草3g 大棗4枚 芍藥6g)。

二陽表未解,而裡有鬱,以葛根加半夏湯主之,表解而裡熱,以調胃承氣湯主之(葛根9g 麻黃4.5g 炙甘草3g 芍藥6g 桂枝4.5g 大棗4枚 半夏9g 生薑6g)(調胃承氣湯:大黃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衝服))。

表解而裡微實,以小承氣湯主之(大黃9g(酒洗) 炙厚樸4.5g 炙枳實6g)。

表解而裡大實,以大承氣湯主之(大黃12g(酒洗) 炙厚樸12g 炙枳實12g 元明粉9g(衝服))。

裡實而津竭,以密煎導方、豬膽汁方主之()。

裡實而脾約,以麻仁丸方主之(麻子仁15g 芍藥9g 炙枳實9g 大黃6g 炙厚樸9g 杏仁9g)。

裡實而血瘀,以抵當湯主之(水蛭15條 虻蟲15隻(去翅足) 桃仁9g 大黃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勻,煉蜜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

陽明病虛證

陽明虛證,裡寒而水盛,以四逆湯主之(生附子12g 乾薑6g 炙甘草6g)。

裡寒而土虛,以吳茱萸湯主之(吳茱萸6g 黨參9g 生薑12g 大棗4枚)。

裡有積溼,以五苓散主之(豬苓9g 澤瀉15g 白朮9g 茯苓9g 桂枝6g)。

裡有虛熱,以梔子豉湯主之,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山梔子9g 香豉9g)(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黨參9g(或西洋參3~6g))。

裡有溼熱,以豬苓湯主之(豬苓9g 茯苓9g 澤瀉9g 阿膠9g(烊化) 滑石15g)。

裡有燥熱,以白虎湯主之(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裡有瘀熱,以茵陳蒿湯主之(茵陳蒿15g 梔子9g 大黃6~9g)。

少陽病

少陽經本病,經氣鬱迫,表裡不和,以小柴胡湯主之(柴胡9g 黃芩6g 黨參6g 半夏9g 炙甘草4.5g 生薑9g 大棗4枚)。

太陽經證未罷,而遽入少陽,以柴胡桂枝湯主之(桂枝4.5g 芍藥4.5g 柴胡6g 黃芩4.5g 黨參4.5g 炙甘草3g 半夏6g 大棗2枚 生薑4.5g)。

太陽病未解而表實,以麻黃湯主之(麻黃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

少陽病已具而裡虛,以小建中湯主之(桂枝6g 炙甘草4.5g 大棗6枚 芍藥15g 生薑9g 膠飴30g)。

太少合病,而自下利,以黃芩湯主之. 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黃芩9g 芍藥12g 炙甘草6g 大棗4枚)(黃芩9g 芍藥12g 炙甘草6g 大棗4枚 半夏9g 生薑9g)。

表未解而裡實,以大柴胡湯主之(柴胡9g 黃芩6g 芍藥9g 半夏9g 生薑12g 枳實6g 大棗4枚 大黃6g)。

表已解而裡熱,以調胃承氣湯主之(大黃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衝服))。

婦人熱入血室,以小柴胡湯主之(柴胡9g 黃芩6g 黨參6g 半夏9g 炙甘草4.5g 生薑9g 大棗4枚)。

 

少陽壞病

入陽明去路:

裡虛而心悸煩,以小建中湯主之(桂枝6g 炙甘草4.5g 大棗6枚 芍藥15g 生薑9g 膠飴30g)。

裡虛而心動悸,以炙甘草湯主之(炙甘草9g 生薑6g 黨參9g 生地黃12g 桂枝6g 阿膠9g(烊化)麥門冬15g 麻仁9g 大棗10枚)。

裡虛而煩滿譫語,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柴胡6g 黃芩3g 生薑3g 黨參3g 桂枝3g 茯苓9g 半夏4.5g 大黃4.5g 煅龍骨9g 煅牡蠣9g 鉛丹4.5g(先煎) 大棗2枚)。

少陽本病未罷,仍以小柴胡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實,仍以大柴胡湯主之(柴胡9g 黃芩6g 黨參6g 半夏9g 炙甘草4.5g 生薑9g 大棗4枚)(柴胡9g 黃芩6g 芍藥9g 半夏9g 生薑12g 枳實6g 大棗4枚 大黃6g)。

表未解而裡熱,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柴胡4.5g 黃芩3g 黨參4.5g 炙甘草3g 生薑3g 半夏4.5g 大棗2枚 元明粉6g(衝服))。

入太陰去路: 表裡未解,以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柴胡9g 桂枝4.5g 乾薑3g 瓜蔞根9g 黃芩4.5g 牡蠣9g 炙甘草3g)。

 

少陽壞病結胸痞證

按結胸證,以大陷胸湯主之。痞證,以半夏瀉心湯主之(大陷胸湯:大黃9g 元明粉9g(衝服) 甘遂末1.5~3g(衝服))(半夏瀉心湯:半夏9g 黃芩6g 黃連3g 乾薑4.5g 黨參6g 炙甘草4.5g 大棗4枚)。

經方臨證要訣(三)

1.麻黃湯證與桂枝湯證,同為表證方,但前無汗、脈浮緊而後汗出、脈浮弱。
  2.葛根湯證與桂枝加葛根湯證,同為表證方,皆有項背強證,但葛無汗而桂加葛有汗。
  3.麻黃湯證與大青龍湯證,皆脈浮緊,不汗出而發熱,但麻發熱、惡寒、無汗,而大發熱、不惡寒、無汗、煩躁。
  4.小青龍湯與麥門冬湯治喘咳,但小青龍證有表證且心下有水氣,為溼性喘咳,而麥門冬證無表證且津液枯燥,為燥性喘咳。
  5. 桂枝加栝樓根湯、白虎加人參湯、小柴胡加石膏湯、五苓散、豬苓湯皆治渴,但桂加栝治汗出、脈浮弱、有表證之渴,白治無表證、惡熱之大煩渴,小柴加石治胸脅苦滿之渴,豬治小便不利、汗出之渴。
  6.諸柴胡類方皆主胸脅苦滿,但小柴只胸脅苦滿而大柴兼心下急,柴桂兼下腹壓痛,柴胡桂幹兼心悸煩驚、為虛而柴加龍牡兼心悸煩驚、為實,四逆散兼腹攣急,柴加芒硝兼腹堅硬。
  7.半、甘、生薑之瀉心湯、三黃瀉心湯、五苓散、人參湯、茯苓飲主證均作心下痞滿或痞硬,但半則兼嘔吐,甘則兼煩亂,生則兼噯氣,三則兼面紅,五則兼渴而小便不利,人則兼手足冷且脈沉遲或微弱,茯苓飲則兼心下振水聲。
  8.半夏生薑厚樸人參甘草湯、大承氣湯、四逆湯皆治腹大滿,然第一方之證為吐利之後之虛脹,第二方之證為大便硬、按壓疼痛堅實而為實,第三方證為下利、腹冷、手足厥冷。
  9.桂茯丸、抵當丸、大承氣湯、桃核承氣湯、柴胡桂枝湯、大黃牡丹湯,皆主腹、下腹之壓痛,桂為下腹壓痛而左脈沉,桃為左下腹壓痛、大便堅,大承氣湯為腹部壓痛、大便堅,大黃牡丹湯右為下腹壓痛、充實、大便堅,抵為臍下壓痛、少腹堅滿,柴為下腹壓痛而脅滿。
  10.葛根湯、黃芩湯、葛根芩連湯、大黃牡丹湯、大承氣湯、赤石脂湯、大柴胡加大黃湯、麻黃升麻湯、半夏瀉心湯、理中丸、梔子大黃湯、五苓散、四逆湯俱治下利,然葛根湯有表實熱證,黃芩湯腹痛或發熱,葛根芩連湯汗出而喘、脈促,大黃牡丹湯下腹壓痛、充實,大承氣湯整個腹部充實壓痛,赤石脂湯無壓痛,無裡急後重,大柴胡湯有胸脅苦滿、心下拘緊,麻黃升麻湯吐膿血,半夏瀉心湯心下痞硬而口苦,理中丸心下痞硬而手足腹寒,梔子大黃湯煩亂不眠,五苓散口渴而小便不利,四逆湯手足厥逆、脈沉遲或浮遲。
  11.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小柴胡加石膏湯、大青龍湯、白虎加人參湯、大承氣湯、桃核承氣湯、柴胡桂枝湯、梔子柏皮湯、五苓散等皆治發熱,麻則兼惡寒脈浮緊,桂則兼惡風而脈浮弱,葛則如麻證而項背強,小加石則胸脅苦滿、默默不食、寒熱往來必兼其一,大加石則心下急而鬱郁微滿,甚則上吐下瀉,大青龍不汗出而煩躁,白加參湯惡熱、口燥、煩渴,大承氣則惡熱、腹堅滿,桃承湯少腹急結,柴桂為太少二陽合病證,梔子柏皮湯一身發黃,五苓散口渴小便難,白通湯加膽汁面赤、手足厥逆,葛根連芩脈促、喘而汗出、下利。
  12.葛根湯、桂枝湯、柴桂湯、柴胡加龍牡湯、人參湯、真武湯、麻附辛湯、苓桂味甘湯、建中湯、八味腎氣丸俱治乏力,但葛有表證之身疼痛等,桂有表證之汗出等,柴桂有表證之汗出、胸脅苦滿等,柴加龍牡有不表不裡證之胸脅苦滿、煩驚心下悸,人參有腹寒、下利、胸痺,真武有腹滿、惡寒、手足冷,麻附辛有惡寒、發熱而脈反沉,苓桂味甘頭沉如裹,手臂不仁,小建中湯虛勞、裡急,腎氣丸尺脈沉微。
  13.黃連阿膠湯、茯苓飲、人參湯、炙甘草湯皆治舌無苔,然黃則舌絳而入夜難眠,茯則心下停飲、胸滿、時吞酸燒心,人參湯心下痞硬、口淡,炙甘草湯脈結代而心動悸。
  14.梔子豉湯、梔子甘草豉湯、梔子姜豉湯、黃連阿膠湯,酸棗湯、豬苓湯、柴胡乾薑桂枝湯、苓桂術甘湯、柴胡加龍牡湯皆治不眠,然梔心中懊儂,梔加甘則治既懊儂且迫急,梔加姜則治既懊儂復乾嘔,黃連則治舌紅咽幹唇燥,酸棗仁則治虛勞虛煩,柴幹桂治則胸脅苦滿、心下悸、咽幹、月經提前,量多,柴胡加龍牡則治如柴幹桂證而整體狀態比較偏實,苓桂味甘則治頭如束,豬苓則治下利、咳嗽、嘔、渴、煩。
  15. 苓桂味甘湯證面色淡紅,三黃瀉心湯證面色鮮紅,桃核承氣湯證面色深紅,抵當丸證面色黑紅,木防己湯證面色蒼黑,建中湯證面色萎黃,歸芍湯證面色蒼白,八味丸證面色陰沉。三黃湯證目光炯炯,真武湯證兩目無神。
  16.黃連阿膠湯證如舌無苔則全無,甘麥大棗湯證則舌中無苔,苓桂術甘湯證則舌半有半無,小柴胡湯證則舌苔白,承氣湯證則苔黃,抵當湯及丸證則舌青紫。
  17.腹痛,壓痛堅硬,與大承氣。腹痛,胸脅苦滿、下腹壓痛或發熱,與柴胡桂枝湯。腹痛,腹凹或拘攣,與小建中湯。腹痛,腹中動如有手足,與大建中湯。腹痛雷鳴,與附子粳米湯。腹痛、下利、發熱,與黃芩湯。腹痛,心下急,與大柴胡湯。腹痛,自胸至少腹壓之堅硬,與大陷胸湯。腹痛,按之但心下壓痛,脈滑,與小陷胸湯。
  18.上吐下瀉,心下急,大柴湯證。上吐下瀉,上腹痛,黃連湯證。上吐下瀉,腹痛,或發熱,黃芩加生薑湯證。上吐下瀉,手足冷、腹涼,理中丸證。上吐下瀉,口渴小便不利,五芩散證。上吐下瀉,頭痛吐涎沫,吳茱萸湯證。上吐下瀉,脈微沉遲,手足冷,大汗出,四逆加人參湯證。
  19.頭痛,若發熱惡寒、無汗、脈浮緊,與麻黃湯;若汗出脈浮弱,與桂枝湯;若干嘔吐涎沫,與吳茱萸湯;若胸脅苦滿、煩躁、渴,與小柴胡加石膏湯;若發熱脈沉惡寒,與麻辛附湯;若手足冷,腹滿而寒,心下水聲,與真武湯;若口渴而小便不利,或者飲水即吐,與五苓散;若脈弱,發熱、身乏力、下利,與桂枝人參湯;若鼻塞,與葛根湯;若腹滿痞堅,與大承氣湯;若少腹急結,與桃核承氣湯。
  20.浮腫,若脈浮,汗出,防己黃芪湯;若四肢顫動,防己茯苓湯;若脈浮緊,無汗、煩躁,大青龍湯;若小便不利,豬苓湯;若心下痞硬,面色黧黑,喘,與木防己湯;若尺脈微腰痛,或下肢冷,與八味丸;若腰痛,腰部冷,與苓姜術甘湯;若汗出惡風無大熱,與越婢加術湯;若手足厥逆、脈沉微、心動悸,真武湯;若胸脅脹滿、小便不利,小柴湯合五苓散;若產後或貧血者,當芍散;若黃汗出,桂枝加黃芪湯;若咽中如炙臠,時氣上衝,半夏厚樸湯;腰以上浮腫,脈不虛者,甘草麻黃湯;腰以下浮腫,不喘,不心悸者,豬苓湯。
  21.心動悸,辨證選用炙甘草湯,桂枝甘草湯,人參湯,木防己湯,苓桂術甘湯,真武湯,茯苓甘草湯,小柴胡加茯苓湯等;腹部動悸,辨證選用桂枝茯苓丸,柴胡加龍牡湯,小建中湯,小半夏加茯苓湯等;頸脈動悸,辨證選用苓桂術甘湯,小柴胡加茯苓湯等。
  22.葛根加桔梗石膏湯,小柴胡加石膏湯,甘草瀉心湯,甘草湯,苦酒湯,通脈四逆湯,豬膚湯,三黃瀉心湯,大黃牡丹湯俱治咽喉痛,然葛則脈浮緊、項背強、發熱惡寒無汗;小柴則發熱、胸脅脹滿、口苦咽幹;甘瀉則心下痞滿而煩亂;三瀉則口苦,面赤,便難,心下痞;甘則不紅腫;桃則少腹急結;苦則咽中生瘡,不能言,言無聲;通則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裡寒外熱;豬則下利,胸滿,心煩。
  23.小半夏加茯苓湯,澤瀉湯,真武湯,苓桂術甘湯,苓桂味甘湯,茵陳蒿湯,五苓散,小柴胡湯,桂枝加龍牡湯,大承氣湯,桂茯丸,當芍散,大建中湯俱治眩暈,然小則嘔吐、心下痞、有水音而動悸;澤則頭沉重;苓桂味甘則頭沉重而面色淡紅,精神不振,多夢,多慮,多驚;真則心下悸,面寒,行走欲倒地;苓桂術甘則胸脅心下滿,心下有痰飲,坐則輕,起立即劇;茵則心胸不安,不能食;五則臍下悸,吐涎沫;小柴則胸脅苦滿,口苦咽幹;桂茯則面紅,下腹壓痛充實;桃承則少腹急結,大便堅;大則腹滿實;大建中則胸中寒;歸芍散腹攣急,經痛;桂加龍牡遺精,脫髮,汗出,心下動悸。
  24.柴胡劑主頸項強;葛根劑主項背強;麻桂劑主頭項強;桂加栝蔞根治太陽病證具備,脈反沉遲,身體強;大陷胸丸證項亦強,而結胸。
  25.五苓散,豬苓湯,栝蔞瞿麥丸皆治口渴而小便不利,然五苓散證必兼或飲水即吐,或頭痛,或臍下悸而癲眩,吐涎沫等一系列的水氣上衝症狀;豬苓湯證以小便淋痛,尿血等溼熱阻塞下竅之候為多;至於瓜瞿為證,其人尺脈弱,腹部自覺或他覺惡寒;此為三方鑑別運用之要點。
  26.吐血、衄血、便血,若手足煩熱、虛勞、裡急、悸,為小建中湯證;若心悸不安,面色赤,為三黃瀉心湯證;若發熱,惡寒,身疼痛,脈浮緊,為麻黃湯證;若手足厥冷,為柏葉湯證;少腹急結,為桃核承氣湯證;若心中懊儂為梔子豉湯證;若左關脈弦者,為黃土湯證;若煩,不能眠,為黃連阿膠湯證;若脈腹虛弱無力,手足冷,心下痞滿,胸痺,面色晦暗,為人參湯證。
  27.桃核承氣湯證之主證是少腹急結;大黃牡丹湯證之主證是少腹腫痞;大黃甘遂湯證之主證是少腹滿如敦;抵當湯、丸證之主證是少腹硬滿;桂枝茯苓丸證之主證是臍兩側,尤其是左側有深在壓痛,有時候可觸到如索狀物硬結。

文源:醫品閣

精彩文章回顧

經方用藥30條指徵,讓你前進30步

純經方中醫,應該如何開方?(經典思路)

經方標準:127條經方的方與證全羅列

經方現代用法,精華點滴

臺灣「經方奇人」張步桃治療心得,每天門診400人的經驗分享

雖是「經方雜談」,卻「雜出精闢」

從最直接的地方,進入傷寒六經

能讓你進入思考的「傷寒用藥章法」

民間傷寒高手,告訴你如何學習傷寒

辨證精華:傷寒「小便」論

現代文逐條譯傷寒

據說……傷寒論來源於《湯液經》?

錢超塵:《傷寒論》源於《湯液經法》考

有關《湯液經法》、《傷寒論》、《輔行訣》之謎,讀這一篇文章就夠了

諸位有沒有想過,《黃帝內經》裡面為什麼幾乎只講針灸,而不講湯液學?

從《湯液經法》學習

要背:傷寒方證對應大集會

傷寒論何止扶陽?補陰更是高明...

14個訣竅幫你學傷寒

學完這篇,就可以入傷寒之門

學完這篇,就可以入傷寒之門

歐陽衛權:什麼是《傷寒論》六經實質

錢超塵:《傷寒論》源於《湯液經法》考

有關《湯液經法》、《傷寒論》、《輔行訣》之謎,讀這一篇文章就夠了

諸位有沒有想過,《黃帝內經》裡面為什麼幾乎只講針灸,而不講湯液學?

從《湯液經法》學習

王四進經方講座-32-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於此,醫道畢矣!

論醫道,談病案,說傷寒 | 蔡長福

傷寒經方大家的境界是怎樣煉成的?(譚傑中,包識生,胡希恕)

中醫美容,離不開《傷寒雜病論》

中醫為什麼那麼關心病人的吃飯問題,從《傷寒論》說起

極簡傷寒:病機傷寒論(收藏)

拋磚引玉:教你如何讀懂傷寒條文

多少人想要:一篇讀懂傷寒的奇文!!!

讀懂傷寒最後一經:厥陰病病機分析

或必死或可治:傷寒七十二證候(附古醫傷寒論見)

為什麼中醫用《傷寒論》治感冒能夠一劑見效

仝小林院士:講到傷寒經方,我有些看法與教科書不同

民間高手的33個體會(內含六經、陰陽、傷寒經方)

民間高手的33個體會(內含六經、陰陽、傷寒經方)

老海員急病多反覆,鍾醫生妙用傷寒方 | 柯雪帆

耍玩桂枝湯,讓它進裡就進裡,讓它出表就出表(傷寒論經方)

經方大家:直擊《傷寒論》中的「方證」 | 婁紹昆(精華)

記熟有大用:傷寒六經疾病的分類和方子(附傷寒方子歸類)

講講《傷寒論》的救陰之法(一陰一陽謂之道)

收藏乾貨:傷寒方證總結圖表(附送100條傷寒臨證精華)

經方源頭:掌握最原始的經方(此篇的用藥實在強大)

民間高手,把經方講得如此透徹!

經方高手的六經辨證真傳(附陰陽辨證16字訣)

錢超塵:《傷寒論》源於《湯液經法》考

解開《傷寒論》奧秘的一把金鑰匙

來感受一下:經方的魅力(附:民間中醫人自學經方之路)

古中醫解讀:傷寒六經明理尋根篇(附八卦六經解)

一個保姆的經方傳奇 - 小兒夜啼(薦)

經方在兒科夜啼中的應用(小兒夜啼)

經方治療牛皮癬/銀屑病

銀屑病等相關疾病,用這首經方治療,屢試不爽!

飛蚊症,看過來 - 恢復視力,生吞黑豆有奇效(張步桃)

臺灣最負盛名的中醫師張步桃養生箴言

張步桃:經方治療喘證

張步桃:感冒-咳嗽-發燒-失眠-青春痘-暈眩

經方治療腰痛(腰痛經方)

糖尿病及併發症與經方治療

【大眾經方】中醫專家教你常用的20個家庭小藥方

經方實戰演練(思考每一條的病機原理用藥)

令人意想不到的經方變通用法

傷寒藥性解,此篇最獨、最精、最透

傷寒和溫病,這篇文章講得最全

"傷寒"為萬病之源,傷寒方治療雜症應用指南

萬病皆傷寒,傷寒思維你必須掌握[精]

傷寒臨床總結(重點是裡面的方與證思維)

經方:中醫的靈魂

十世遺風:經方的故事(10集全文)[精]

十世家傳都沒有患者,我依然選擇開中醫診所 | 十世遺風

常用的瘀血經方

倪海廈:紅斑狼瘡的病因及經方

面癱不愈尋經方

婁紹昆:經方(結合外治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

經方治療肩周炎

最全婦科雜病經驗方

學用經方的四步階梯法 | 王輝武

肥胖根治的方法(減肥經方匯總)[收藏]

李可:經方是破解世界性醫學難題的一把金鑰匙!

倪海廈:感冒八大經方

我常用這10個經方治療糖尿病

老年人十大經方體質調理[推薦]

看一位民間阿姨這樣用經方[快速上手]

經方合方治療股骨頭壞死、哮喘等病

用六經辨證方法指導針灸治療

「經方玫瑰」與女性體質調理

黃煌教授經方100首(背誦版)

經方辨治胃食管反流病

王三虎:喉癌的經方治療!

癲癇的中醫治療 - 標本兼顧、二法並用(內附經驗方)

怎樣學好經方?

"經方難用"還是"其效如神"? - 黃煌教授臨證50年來思維總結

臨床50年運用經方的經驗 - 經方大師傳教錄

王三虎: 我用經方治癌症(附肝癌的調養與中藥方)

令人意想不到的經方變通用法

11首由經方+時方化裁的經驗方

臨床老中醫總結的經方應用經驗

王四進經方講座-70-六經治療方

六經病機解(傷寒直入)

傷寒提煉:表裡治病大法

六經病機解(傷寒直入)

傷寒六經症狀大全

傷寒絕學:「傷寒論」中三陽三陰的辨證論治與八綱八法!

傷寒六經系統圖解[精]

曹靈勇:傷寒入門[精]

診斷用方的另一捷徑 -《傷寒論》腹診大全(收藏)

《傷寒論》真諦:病豈能治?要給病找去路 | 劉希彥

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用的81味藥

《傷寒論》中記載東漢末年醫療事故頻發

傷寒論主要方劑精簡版

讀懂《傷寒論》之辨寒熱

蔡長福: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如何快速入門?

2018年,73歲郝萬山說:我來告訴你怎樣學習《傷寒論》!

談談《傷寒論》病程日數的辨治意義

《傷寒論》治療各種感冒發燒的特效藥方(收藏)[倪海廈]

《傷寒論》之「性、位、向、量、和」辨證方法

為什麼中醫用《傷寒論》治感冒能夠一劑見效

劉渡舟:《傷寒論》中的七個寒熱錯雜方

《傷寒論》神志病治療十法

劉渡舟教授答《傷寒論》有關問題

傷寒絕學:「傷寒論」中三陽三陰的辨證論治與八綱八法!

《傷寒論》112方(按藥味數量排序)

喉癌 - 偶然發現傷寒論中就記載著的有效方劑

老牛關於中醫及傷寒論的獨特觀點

傷寒論113方集錦(後附劑量換算)

《傷寒論》中十大調節人體氣機的方劑

劉渡舟親傳傷寒論學習的步驟和方法

《傷寒雜病論》的一大特色 - 有是證,用是方

我們為什麼要學《傷寒論》

《傷寒論》治療各種感冒發燒的特效藥方(收藏)

理中湯為傷寒論核心方

李可老中醫談學習《傷寒論》的體會

傷寒論中的十大常用方劑!純乾貨速記

《傷寒論便讀》:六經病證治綱要!

《傷寒論》教你用粥治病

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傷寒論》的總結,精闢!

《傷寒論》背誦條文

都市熊教您5分鐘學懂《傷寒論》

解開《傷寒論》奧秘的一把金鑰匙

郭生白《傷寒論六經》是本能方法系統

《胡希恕講傷寒論》 胡希恕的六經辨證觀

【名醫】好文共賞!李可老中醫談傷寒論!

張仲景《傷寒論》「五苓散」

《傷寒論》名方-理中丸

傷寒論之真武湯

《傷寒論》「附子湯」

傷寒論「六經氣化理論」

========== END ==========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廣告是系統隨機配發,我們無法詳細控制、選擇。請您切勿購買任何動物製品、肉食。不要買漁獵、捕鳥的器具,拒絕殺生。不要玩殺人遊戲,殺人遊戲與實際殺人果報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萬惡淫為首,邪淫是輪迴和災禍的根本。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切記!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隨 喜 打 賞

長按上方讚賞碼支持我們

相關焦點

  • 《廖厚澤經方臨證傳心錄》連載 (二十四)
    第二章 太陽病 第三節 麻黃湯證(下篇) 四、麻黃湯類證變法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經方臨證心法
    01經方臨證心法1.三陽合病,取治少陽。23.病水者胃多虛,臨證常加生薑、紅棗、甘草。凡胃有停水常可致頭暈。24.凡氣上衝,常誘導水一起向上,故臨證多見小便不利,治當以桂枝降氣衝以利小便。25.眉稜骨痛不可忍,世所謂痰厥,乃飲氣逆迫所致,治當以小半夏湯。
  • 經方醫案:腳趾麻刺痛
    病機約分後,治傷營加水飲加火證。太陽太陰陽明,辛溫加甘溫加苦寒。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掰,半夏半升洗,生薑一兩半。五副後,諸症大減。因沒空天天在家煎藥,遂停藥。以前總是像背書一樣天天說著藥的四氣五味,臨證時卻從沒考慮過,只是套方或是以藥對證;自從學習經典經方後,才真正明白了四氣五味,才真正把四氣五味運用到臨證時,才真正接近了古中醫。果然,用氣味來選經方又快又準。經典經方的心法有很多,這只是其一。繼續燻修......
  • 【黃煌經方方證藥證】《經方一百首》之白虎加桂枝湯
    【經驗參考】 本方是白虎湯的加味方,從方證來看,當為白虎湯證又兼桂枝證。白虎湯證發熱、脈洪大容易掌握,那麼,又該如何理解桂枝證呢?矢數道明說:「治白虎湯證表證甚、上衝顯著者」,將桂枝證看作氣上衝。《三因方》說「治溫瘧,先熱後寒,惡風多汗」,「先熱」可視為白虎湯證,「後寒,惡風多汗」則為桂枝證。
  • 蔥白,仲景經方中的「廚房藥」
    經方用蔥白見於以上三方證,經考證白通加豬膽汁湯為錯簡,這樣僅見兩方證,由於錯簡等原因,對蔥白的認識產生了不少誤解,因此要正確認識其功能作用,必須對照《神農本草經》有關論述和《傷寒論》六經概念來探討該藥。
  • 周末分享:小柴胡湯臨證雜談
    小柴胡湯臨證雜談末流郎中此湯出自《傷寒論》,湯頭歌曰:「小柴胡湯和解供
  • 經方 方證要點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方解】桂枝湯中芍藥酸寒陰柔,有礙胸滿,故去之,因陽虛較桂枝去芍藥湯證為重,而現畏寒,故再加附子溫陽。本方與桂枝附子湯味相同,但附子用量較輕,意在復陽為主。【方證要點】1、胸陽不振,邪陷胸中證:以腹無痙攣而兼有胸滿,惡寒脈微為辨證要點。主要症狀為胸滿,惡寒或惡風,自汗,手足欠溫,形氣怯懦,氣短心悸,舌淡苔白,脈微。
  • 常見的六大經方腹診
    3. 典型腹診表現舉隅 以下結合《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有關條文就典型腹診證候做一簡要介紹。;更多見於水飲病證,特別是有水氣衝逆的情況,苓桂術甘湯證、苓桂棗甘湯證和五苓散證等。 3.4 少腹不仁 小腹部位的腹壁緊張程度與其他部位相比,較為軟弱,常常伴有表面知覺低下,是身體機能虛損不足的一種表現。如《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篇》附方:崔氏八味丸: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 熊繼柏:我來講講經方關鍵怎麼用
    你把這個東西掌握了以後,那麼下一步理解小柴胡湯所使用的範圍就應該是虛實夾雜、膽火上逆而外邪未解的病證。這個病證既有外邪,又有膽火,又還兼有虛,這不就三個因素嗎?存在這三個因素的前提下,出現往來寒熱,口苦嘔逆,那毫無疑問就可以用小柴胡湯。如果沒這麼掌握理解,你怎麼會使用小柴胡湯呢?桂枝湯和桂枝新加湯都是治中風表證的,二者有什麼區別呢?
  • 經方精闢脈證:經方脈證綱要!
    經方脈證綱要
  • 《廖厚澤經方臨證傳心錄》連載 (二十九)
    第二章 太陽病 第六節 太陽病類似證(上篇)第152條: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 學習經方的體會—小青龍湯在什麼情況下加生石膏?其與越婢加半夏湯證、厚樸麻黃湯加生石膏證有什麼區別?
    單位:北京三空間杏林隆源中醫經方工作室      近些年來在經方家馮世綸先生身邊跟診,對《傷寒論》、《金匱要略》進行了重新學習
  • 經方 方證要點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方證要點】1、水遏陽抑證:以心下滿微痛,悸而小便不利為辨證要點。主要症狀為小便不利,頭項強痛,翕翕發熱,惡寒無汗,頭項強痛,脈浮緩。2、常用於癲癇、胃脘痛、流感、心悸、洩瀉、哮喘、頸肩綜合症、痢疾、惡寒不解等屬於太陽誤下後氣水鬱結者。
  • 我的中醫經方故事連載(35)聊聊續命湯的麻黃與桂枝
    ⊙註: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常識,不做為處方,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中醫臨證經方微信群,加佳明微信助手:jmxs2016,填寫入群,歡迎中醫醫師,經方愛好者,申請加入,一起學習交流。利城老師:我在病房用經方我的中醫經方故事連載(21)益氣扶正化溼,治療面部慢性溼疹我的中醫經方故事連載(22)小柴胡湯合瓜蔞薤白桂枝湯治療焦慮症我的中醫經方故事連載(23)清熱利溼敗毒、祛風養血潤燥治療蕁麻疹我的中醫經方故事連載(24)腎著湯治療寒溼腰痛我的中醫師承導師生涯一周年記
  • 【學會通知】2020年內科分會學術年會暨名老中醫經方運用經驗傳承...
    有關單位、有關人員:由浙江省中醫藥學會、浙江省中醫院共同主辦,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承辦的「浙江省中醫藥學會2020年內科分會學術年會暨名老中醫經方運用經驗傳承提高班」於10月24日-25日在線上舉辦,同時舉辦「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傳承學習提高班」。
  • 【黃煌經方方證藥證】《經方一百首》之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方證]1.胸腹動悸、易驚、失眠多夢。2.自汗、盜汗。3.脈浮大而無力,舌質嫩紅、苔少。[現代應用]1. 以心胸動悸感,驚恐不安,失眠多夢為主證的疾病:如室性心動過速、心肌炎、功能性早搏、甲亢、神經衰弱、癔病、癲癇、精神分裂症、失眠等。
  • 臨證指南醫案眾籌方案
    《臨證指南醫案》,簡稱《臨證指南》。十卷。清·葉天士原撰。葉氏門人華岫雲等輯錄整理。葉天士,名桂,字天士,號香巖。
  • 黃煌:加強科普創新,讓中醫藥經方更好服務百姓
    經方大家、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方學院院長黃煌教授,與醫藥行業翹首、媒體代表一起推動啟動杆,完成啟動儀式。黃煌教授是知名經方大家,以經方的方證與藥證為研究重點, 致力於經方的普及推廣工作。他的觀點鮮明且有新意,與臨床緊密結合,實用性強,是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的著名中醫學者。
  • 古佚經方:陰旦湯、陽旦湯!(陰陽旦湯理解經方)
    所謂古佚「經方」,是指漢代以前醫方的統稱。
  • 古佚經方:陰旦湯、陽旦湯(陰陽旦湯理解經方)
    所謂古佚「經方」,是指漢代以前醫方的統稱。在《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曾專門就「經方」涵義作過論述,並收載了「經方」類著作十一種,274卷。它們均是西漢以前的醫學方書,但早已全部亡佚。張仲景等人醫書中雖引錄了一些古「經方」的佚文,但缺遺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