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8 15: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一一黃河,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入海不復回"千古詩句華夏兒女耳熟能詳。今天,黃河歷經億萬年依然奔騰不息,演奏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交響曲。
然而,我們今天看到的生生不息之河在20多年前卻曾經歷過"不見黃河入海流「的陣痛。
那是入職《中國海洋報》後多次沿渤海沿岸採訪數次途經黃河,也曾多次被那"黃河落盡走東海,萬裡寫入襟懷間"的氣度所震撼。然而,讓筆者不能忘懷的是1997年代那次去勝利油田海洋石油開發公司採訪進入黃河下遊東營河段時,看到的卻是另一種令人觸目驚心的畫面一一黃河斷流。
黃河斷流,李白汗顏,讓世人認知顛倒,絕唱不唱。沿黃河東營段乾涸的河床一路向海而行後,1997年10月31日《中國海洋報》刊發了筆者採訪而成的長篇通訊一一"不見黃河入海流"。
本報記者李明春一一黃河造陸竟是如此的神奇,夏未秋初之際置身於黃河三角洲曠野時,不禁會讓人油然生出一股豪氣。感謝黃河造出這大片新生的土地,從黃河勝利大橋沿河道向東再向海,不斷呈現在記者眼前的卻是乾涸河灘上裸露的黃土,河床龜裂不見黃河之水。
在距入海口20多公裡處有一段新河道,寬約20米,這段河道的河床一反常態,河水清澈且不見流動,原來這水已不是河水而是海水了。由於黃河已無水入海,漲潮時海水沿河道可以上溯20一30公裡。黃河有水年份海水漲潮時此段水深可達45米,而此時即便是漲潮水深也只有2米多。這一河段之水已不再是隨潮水往復漲落的鹹淡水交匯區了,不再是黃水而變成了"黃海"。
河岸上遇一拾柴草的老者介紹說:"自古有老話,黃河入海龍擺,也就是說黃河在這下遊段入海前變化無常。歷史上黃河在最下遊幾十公裡河段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時常自行改道而後入海"。
那時日,黃河斷流全沒有了黃河之水的奔騰,沒有了那種自然改道的神奇力量。時下不見黃河入海流的後果是什麼?人們對此要付出代價嗎?
不言而喻,黃河入海可以從陸地帶來大量的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入海後在潮汐的運動下會擴散開來在淺海和溼地區域形成初級生產力。自然形成的淺海初級生產力正是海洋動物,如某些魚蝦蟹貝類繁殖期幼仔最好的等同於母乳般的開口餌料。除此之外,由於江河淡水注入海中而降低了近海海水的鹽度,又可以滿足魚蝦蟹貝類產卵和繁育的環境要求。因此河口海域往往是某些海洋動物最為理想的產卵、繁殖和索餌、洄遊場。
黃河攜帶大量的泥沙入海可以造陸,當不再有黃河水入海必然導致河口區域的造陸運動中止,但那原己生出的新生土地是否會中止沉降呢?不僅如此如果沉降中止或放緩海水必然會倒灌使新生地遭受侵蝕,隨潮汐往復衝刷和侵蝕過後,河口之地是否又會重新淪為淺海?!
假如,黃河之水從此真的不再入海……
假如,從此不見黃河入海流,黃河口……
假如、假如……,面對此景況記者不無憂思,隨之而產生的一系列影響和後果是什麼?
今天的如此回述不是臆想,而是23年前筆者採訪時實地現場的親歷與憂患。
如下是筆者在山東利津水文監測站查閱到的資料和數據,該站距黃河口不足百公裡,資料記載表明:1978年,黃河斷流一天;1988年,黃河斷流13天,此次斷流始於本年度6月7日;1997年2月7日,黃河提早斷流,至9月30日時斷流已長達164天。
不見黃河入海流,斷流還會延續嗎……
母親河,奔騰不息的黃河鑄就了一個民族的性格,黃河之水似乳汁潤澤了黃土地的生靈,創造了華夏之文明。蒼天發問:炎黃子孫,當你面對母親河己裸露出的胸膛,你顏面何在,如何面對祖宗?!
黃河,你還能奔騰嗎,還能咆哮嗎?!
亙古洪荒的黃河自然與原始,當有了人類便逐漸改變了模樣,千萬年風雨過後形成了新的平衡而稟賦了另一種生態而充滿生機與人氣。然而,當人類無休止的過度貪婪與蹂躪將會閹割人氣,這意味著將黃河失去延續的生氣,失去推動進化的蓬勃活力而喪失創造的希望。
我們呼喚綠水青山,呼喚碧海藍天。
2020.3
作者簡介
李明春,《中國海洋報》資深記者,國土資源作協會員。
1968年入伍北海艦隊,中國海洋大學畢業,華師大結業。撰有新聞、科普、散文、評論、傳記、科幻等作品數百萬字。
出版《海權論衡》《海洋龍脈》《縱橫中國海》《海洋強國夢》專著,傳記《一代宗師——赫崇本》,紀實文學《中國深藍夢》,長篇報告文學《闖海的男人》,長篇小說《紅海灘》《混沌》等30餘部。央視紀錄片《中國向陽紅——向陽紅09》《蛟龍潛深洋》撰稿,大型海洋文化紀錄片《走向海洋》撰稿人之一。
原標題:《潮說八十|不見黃河入海流》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